父亲经常这样教育玛格丽特,要有主见,要有自己的理想,随波逐流只能使个性的光辉淹没在芸芸众生之中。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判断能力。比如,父母在与孩子讨论问题时,应该主动地对孩子说:“妈妈认为是这样的,但是,妈妈的想法不一定全面,你有什么不一样的想法吗?”“爸爸的想法是这样,你有什么想法,也许你的想法与爸爸的不一样,没准想到了爸爸想不到的。”只有不断地鼓励孩子主动去思考,不被成人和权威人物的思维所限制,孩子才能够慢慢培养起独立自主的思维能力,才能够对他人的思维有一个分析判断的过程,学会批判地去接受他人的思想。
增强孩子自我控制的能力。
美国儿童专家曾经做过一个这样的实验。在幼儿园里,给孩子们发巧克力,事先说明他们可以有两种选择:第一种选择是马上吃,但是只能吃一块;第二种选择是等20分钟后再吃,可以吃到2块。
一些孩子选择了前者,他们津津有味地吃着巧克力;另一部分孩子选择了后者,他们有的看着天花板,有的干脆闭着眼睛睡觉,反正不看那些正在吃巧克力的同伴。
若干年后,那些耐着性子最后吃到2块巧克力的孩子长大后,都在事业上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功。
自控能力是人的一种自觉能动力量,主要是指在改造客观世界中控制主体自身的一种特殊能动性。自控能力是一种内在的心理功能,它能使人自觉地进行自我调控,积极地支配自身,排除干扰,使主观恰当地协调于客观,并采取合理的行为方式去追求良好的行为效果,而不能理解为消极的自我约束。自控能力具有一种特殊的功能,它能调动其他非智力因素的积极方面,消解它们的消极方面,使一个人按照理性的要求去行动,从而克服各种放任、散漫、无恒心、无决心的情况。
自控能力在这个非智力因素的动力系统中起着一种枢纽作用,可以说在一定意义上它是这个动力系统的调节器和保险阀。自控能力,能够保证人的活动经常处于良性运行的轨道上,从而可以积极、持久、稳定、有序地实现一个又一个目标。
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父母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注意孩子的个性特点。
父母必须要了解孩子的个性特点,从孩子的实际出发,千万不能高高在上,与孩子硬碰硬。人的个性是千差万别的,无论是同胞兄弟姐妹,还是亲生子女,都各有各的特点。即使在同一个人身上,他的心绪和所思所忆,也会因时间、地点、环境、年龄而不同。注意孩子的个性特点,从孩子的实际出发,就是要全面地了解和把握孩子的各个方面,从而慎重地选择有利的教育时机,运用恰当的教育方式,实现自己的教育意图。另外,父母在教育的过程中,还要不断地细心观察,根据实际情况的发展变化,不断总结调整自己的教育手段,力求取得较好的效果。
2、从小培养并及时督促。
对孩子的自制力,不应消极地等待它“树大自然直”,务必从小积极培养。从孩子能理解大人的话时开始,家长就要注意帮助孩子逐步学会正确评价和判别自己行为的适宜度,让孩子慢慢明白,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一般来说,孩子比较小时,自制力的培养主要是生活习惯上的问题,如规定孩子有规律地生活,让孩子按时就寝、准时起床、按时吃饭、按时做作业及游戏、按时完成父母指定的家务等等。也许开始培养时,孩子并不一定完全理解某种做法的道理,而是单纯地响应。例如,父母不许孩子玩火柴,每当孩子拿起火柴时,就受到不能玩这个的约束,久而久之,看到火柴就不动手了,但对于火柴燃烧,玩火很危险的道理却还不甚了解。随着年龄增长,在培养孩子约束自己的同时,要让孩子懂得其中的道理,及时进行道德教育。
3、制定一些规则。
给孩子订立规则,要求他持之以恒地执行规则,对于自制力的培养十分有益。
比如每天几点必须上床,夏天一天喝多少冷饮等等,从日常小事上来约束孩子的行为,时间长了就能帮助孩子培养自制力。
家长还可以为孩子制定一些卫生、劳动等行为准则。必须注意的是,这种行为准则不能过度或过于详细,否则会损害孩子的独立性。孩子过于“听话”,不利于他的成长,这样的孩子往往缺乏创造性和开拓性。父母只要抓住主要问题就可以了,待孩子慢慢长大后,再注重社会道德规范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教育。
对孩子适用的规则,父母应该认真掌握,不能今日河东明日河西,使孩子无所适从。这样当然也就难以培养孩子的自制能力。此外,规则不宜过多,“不许”多了,将会压抑孩子的探索欲。
4、培养孩子的意志力。
孩子自制力的发展是和孩子的自觉性、坚持性等相联系的。父母要启发孩子的自觉性,养成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孩子坚持体育锻炼,独立完成作业,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形成比较稳定的意志品质。
5、要有足够的耐心。
当孩子出现缺乏自制力的行为时,父母一定要冷静,耐心说服,同时父母也要反省一下自己的教育方法是否得当,是否采取了令孩子心悦诚服的态度和方法,并检查规定,是否有些规定过头了,过于束缚了孩子等等。只要父母不粗暴地对待孩子,采取生动活泼、寓意深刻的事例耐心说服孩子,孩子是会改变不良习惯,并逐步成为一个具有较强自制力的人。
6、家长做出表率。
有人做了一个试验:给幼儿看有关“自制力”的录像(比如,等妈妈来了再吃饼干、公共场所不乱跑、参观画展时不乱摸等),结果这部分幼儿比没看录像的幼儿自制力强。可见,自制力需要榜样。
父母要时刻以身作则,帮助孩子提高自制力水平。
让孩子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
控制并且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对孩子的成长和以后的发展有非常大的帮助。要想让孩子快乐成长,关键就是帮助他们学会调整情绪。对情绪的认知和表现,会影响到孩子的做事方法。面对孩子的种种不良情绪,家长要做的,就是如何帮助孩子把不良情绪释放出来。给孩子一个发泄和倾诉的空间,也就把握了调适情绪的杠杆。
从前,有个脾气很坏的小男孩。一天,他父亲给了他一大包钉子,要求他每发一次脾气都必须用铁锤在他家后院的栅栏上钉一颗钉子。第一天,小男孩共在栅栏上钉了37颗钉子。
过了几个星期,由于学会了控制自己的脾气,小男孩每天在栅栏上钉钉子的数目逐渐减少了。他发现控制自己的坏脾气比往栅栏上钉钉子要容易多了……最后,小男孩变得不爱发脾气了。
他把自己的转变告诉了父亲。他父亲又建议他说:“如果你能坚持一整天不发脾气,就从栅栏上拔下一颗钉子。”经过一段时间小男孩终于把栅栏上所有的钉子都拔掉了。
父亲拉着他的手来到栅栏边,对小男孩说:“儿子,你做得很好。但是,你看一看那些钉子在栅栏上留下的那么多小孔,栅栏再也不会是原来的样子了。当你向别人发过脾气之后,你的言语就像这些钉孔一样,会在别人的心灵中留下疤痕。你这样做就好比用刀子刺向了某人的身体,然后再拔出来。无论你说多少次对不起,那伤口都会永远存在。其实,口头上对人们造成的伤害与人们肉体上受到的伤害没什么两样。”
家长应该像那位父亲一样,把发脾气的危害性告诉孩子,让孩子一步一步地改正这种不良情绪。
1、孩子愤怒时家长引导方法。
当孩子愤怒时,家长应坚持要求孩子用语言而不是用动作来表达愤怒。当孩子生气时,鼓励他大声讲出来,并尽可能说出原因。接着,帮助孩子找到愤怒的原因。孩子有时需要成人的提示来回想自己生气的理由。如“你是不是因为某某拿走了你的小汽车才对他发火?”
当孩子愤怒时,做家长的要对孩子的情绪表示理解,并禁止孩子在发怒时打人。一旦出现这种行为,家长应立即给予惩罚。
家长应鼓励孩子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愿望,而不是用委屈和抱怨的消极态度。如,当孩子告状说:“××打了我……”家长可以回答说:“大声告诉他别再打你。”
2、孩子发脾气时家长的引导方法。
孩子也会发脾气。孩子最初发脾气是为了发泄愤怒和不满,当他发现这样做可以控制成人,让成人满足自己的各种要求时,发脾气就成为一种向成人提要求的手段,而表达愤怒和不满倒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当孩子出现这样的问题时,家长不可以在这时候答应孩子的任何要求。不让孩子以为发脾气就能得到他想要的东西。告诉孩子有什么要求可以直接讲,不能用拉长脸的方式向大人提出来,应学会直接用言语表达自己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