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88200000030

第30章 西街三怪

城里西街上,居住着三位老人,人称“西街三怪”。他们是于老、杜老和黄老。于老外号“药罐子”,杜老外号“火锅子”,黄老外号“神算子”。他们的故事,琐屑荒唐,没什么意义;刊物约稿,记个梗概,讨人一笑而已。

药罐子

于老喜欢生病。——不,应该说是时常生病。他是食品公司的退休职工,按照规定,看病应到商业局诊所,或是县医院。但他生了病,从来不到指定的地方治疗,一定得请李先生。

于老生在富人家,早先是“永茂酱园”的少掌柜。他从小多灾多病,一直仰仗李先生:六岁肚里生虫子,请的是李先生;十二岁长秃疮,请的是李先生;二十一岁打摆子,请的也是李先生。李先生去世了,以后看病,还是请李先生——李先生的儿子也行医,也是李先生。奇怪的是,文化大革命中,李先生戴了一顶帽子,他十年安然无恙,百病不生;新时期到来,李先生的诊所一开张,他的病就又来了:今天上火,明天肠干,伤风感冒不断,去了咳嗽添了喘,三天两头抓药、熬药,于是得了“药罐子”的外号。

于老个子小,嗓门高,禁不得半点病痛。身上稍有不适,便哼哼唧唧,大呼小叫,甚至还要嚷着给在西安工作的女儿拍电报。李先生一到,就更“蝎虎”了,脑袋一耷拉,说:

“哎哟,我不行了!”

“不行了”的病症,一剂“小柴胡汤”喝下便好,他就越发崇拜李先生了,硬说李先生是“东垣老人”的后代。人们不知“东垣老人”是谁,他便到处介绍:

“东垣老人,姓李名杲,字明之,晚号东垣,大金朝名医,咱县人氏!李东垣名扬天下,李先生错得了吗?你们看着李先生那相貌,天庭饱满,地阁方圆,高鼻梁大眼睛,活像东垣!”

他好像还懂相法,又像真的见过李东垣!

李先生究竟是不是“东垣老人”的后代,街上无人真正知道。但是,李先生人缘极好,却是人人称道。晚上,尤其是冬天的晚上,他的小诊所里总是歇半屋子人,谈天说地,十分热闹。李先生从来不嫌麻烦,白开水满足供应,和大家又说又笑。

一天晚上,大家正谈得热闹,“阿嚏!”——?一个大喷嚏,于老来了。他穿得很厚,戴一顶皮帽子,围一条毛围脖,一个大口罩上面,只露着一对小眼睛。他说他又不行了,喉咙发干,四肢无力,浑身冷浸浸的。李先生赶忙给他倒了一杯开水,让他坐下,然后打开药橱,用小勺取出一粒药,放在桌上让他吃,服务热情而又周到。

李先生也很喜欢于老,称他是“模范病号”。平时看病,李先生怎么说,他就怎么办,一点也不含糊。李先生说“不要着凉”,夏天也得烧烧炕;李先生说“多喝白开水”,他一定得问清楚一天喝几壶才好;至于吃药,更是一丝不苟,谨遵医嘱。可是,今天却有些反常,相面似的瞅着那粒药说:

“这是什么?”

“‘康泰克’,一种西药。”李先生告诉他。

“我不吃西药!”他说,“我这辈子,凡是挂‘西’字的东西都不吃,西药治标不治本!”

说着,鼻子一皱,“阿嚏!”——又是一个大喷嚏!卖烧饼的老温吓了一跳,说:

“好家伙!听这声音,真是‘不行’了!”

大家都笑了。

外号“火锅子”的杜老也在这里歇着。杜老爱抬杠,听出漏洞,当仁不让地说:

“老于,西瓜,吃不吃?”

“吃!”

“西红柿吃不吃?”

“吃!”

“西葫芦呢?”

于老知道上了当,不再言语。杜老看看大家说:

“我听人说,西瓜来自非洲,西红柿、西葫芦来自南美洲,西红柿又叫‘番茄’,西葫芦又叫‘美国南瓜’,都是挂‘西’字儿的!”

大家又笑了。

李先生也笑了,像哄孩子似的,给他讲了一番道理。他说中、西两医,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不能妄加褒贬;又说中医本身也是不断发展的,并非千古不变。东垣老人熟读《内经》《难经》,但又结合医疗实践,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创造了许多著名方剂。假如人云亦云,陈陈相因,怎么会有“内经说”“脾胃论”?哪来的“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沉香温胃汤”呢?他的“小柴胡汤”也是因症配伍的,君臣佐使,不断变化。所以,医家和病家,也应解放思想,破除迷信,不可拘泥一法,死认一门……

于老喝着水,望着李先生说:

“试试?”

“试试吧!”老温说,“这种药不错,电视上说了,打喷嚏流眼泪,一吃就好!”

“这种药是不错!”木匠老杨说,“今年春天,我们老爷子闹感冒,吃了一粒,立时见效。老爷子吃馋了,如今身上一不舒服,就吃‘康泰克’,不吃别的药了!”

“那也不好。”杜老笑着说,“我们不能迷信旧东西,但也不能盲目崇拜新东西。盲目崇拜新的,就会迷信旧的。李先生说是不是?”

“极是!”李先生说,“天下万物,无旧不成新,无新不变旧嘛!——老于,吃了么?”

于老看看桌子上说:

“吃了!”

“喝水!”李先生又给他倒了一杯水。然后分析“康泰克”的好处。他说这种药研制得很科学,一个胶囊里面,既有速释小药丸,又有缓释小药丸,速释药丸可以很快发挥作用,缓释药丸可使药效持续十二小时。于老越听越科学,颇有兴趣地问:

“这种药是哪儿出的?”

“天津,中美史克制药公司。”老杨说。

“多少钱一粒?”

“六毛!”老温说,“一粒药,顶三个烧饼!”

“噢,怪不得呢!”于老站起来,突然嚷了一声。李先生问他感觉如何,他嘿嘿一笑,眉毛也舒展了,眼睛也亮堂了,模仿着电视广告说:

“不错,‘确实好多了’!”

大家望着他那焕然一新的样子,好像打了个胜仗,一齐笑起来。李先生也笑了说:

“好好睡一觉,效果更好。”

“睡两个钟头行不行?”

“行。”

“睡三个钟头呢?”

“也行,你看着睡吧!”

李先生把他送到院里,人们又听见他说:

“不错不错,科学就是厉害!”

走到街里,又说:

“妈的,到底是中美史克!”

李先生送他回来,大家又有一番议论。老温说,“药罐子”相信了“康泰克”,真不容易;杜老说,李先生不仅治好了他的病痛,而且解放了他的思想,真是回春妙手!李先生呆呆望着桌子底下,好像发现了什么重要情况,怅然一笑说:

“唉,我在他心目中,也不过是一粒‘康泰克’!”

说着,从桌子底下捡起一个什么东西,让大家看。大家看清了,哈哈笑了——于老喝水的时候,那粒药滚到地下去了,根本就没吃到肚子里。

火锅子

于老爱吃药,杜老爱吃饭。

杜老和于老同岁,虽是种田人,长得却富贵:高高的身材,圆圆的肚子,浑身上下都很丰满。个子虽大,干活却没力气,土地集体耕种的时候,一天挣八分半,顶个妇女劳力。

那时候,种田人吃不饱饭,他却不断“吃‘火锅子’”——和于老一起“吃”。两人一见面,便说:

“老于,吃了么?”

“吃了。”

“吃的什么?”

于老知道他爱吃,也爱吹,便和他吹起来了:

“唉,这年头儿吃什么呀,半斤猪头肉,二两酒呗!”

“我不吃猪头肉,我嫌太凉。我吃的是‘火锅子’……”

“我也是。我中午吃猪头肉,晚上吃‘火锅子’——?一个小铁锅儿,朝小火儿上一坐,白菜、豆腐、粉条一咕嘟,哎哟,美死了!”

“我吃‘火锅子’,光有白菜、豆腐、粉条不行,还得切几片儿红烧肉。开了锅,夹一片儿,颤悠颤悠的,用嘴一吸溜,哎哟,香死了!”

“我吃‘火锅子’,光有红烧肉不行,还得撒一把虾仁儿,哎哟,鲜死了!”

“我吃‘火锅子’,光有虾仁儿不行,还得放点儿海参,哎哟……”

于老摇摇头,甘拜下风:

“行了行了,我的‘火锅子’,不如你的‘火锅子’!”

因为“吃‘火锅子’”,两人挨了一次批判:大家忙着革命,你们吃“火锅子”!一人请“神算子”写了一篇检查,才算完事。

从此以后,再也不“吃‘火锅子’”了。

如今天下太平,杜老什么都不怕了,随心干活,大胆吃饭。他没有儿子,只有两个闺女,大闺女做了随军家属,二闺女招了个上门女婿。闺女、女婿心眼好,老伴也贤惠,每天都要给他做差样儿的饭:家里人吃馒头,给他烙饼;家里人吃青菜,给他炒鸡蛋。最近,每隔几天,女婿还要给他买两个猪爪子吃。女婿说,猪爪子含胶质物,吃了可以软化血管,还可以美容。吃了一阵,血管虽然不见软化,但他心里却十分温暖,无比幸福!

吃罢早饭,他喜欢上街转一转。碰见熟人,总要问人家一声:

“吃了么?”

“吃了。”

“吃的什么?”

“小米粥、油条。”

“我家吃的也是小米粥、油条。——不过我那油条,是用豆腐皮儿裹了吃的!”

“噢,你比我强!”

他便乐了。

吃罢午饭,喜欢在门口站一站。熟人过来,也好问问他:

“吃了么?”

“吃了。”

“吃的什么?”

“面条儿。”

“一锅饭?”

“一锅饭。——不过我那碗面条儿里面,藏了两个白果儿!”

“什么叫白果儿?”

“鸡蛋。”

“嘿,你比我强!”

他又乐了。

吃罢晚饭,喜欢到李先生的诊所里坐一坐。人们知道他的毛病,故意把自己的晚饭向好处说:包饺子、炸酱面、炒肉丝儿、大米饭……他听了,笑眯眯地说:

“你们猜我吃的什么?金黄的玉米面儿、蒸了几个窝头儿,一碟小葱拌豆腐,一碟水萝卜丝儿,一碗杂面。”

“嘿,真素净!”

他又乐了——还是比别人强!

其实,在西街上,杜老是生活水平比较低的人家。街上的种田人,除了种田,几乎都做小买卖。他不做,也不让闺女、女婿做。闺女、女婿时常在他面前念叨:卖烧饼的老温发财了,卖凉粉的老吴发财了,卖豆芽的叶大嫂也发财了……杜老虽然粗俗,但在“政治夜校”学过哲学,晓得从两方面看问题。吃饭时,便给老伴讲他的“哲学”,其实是让闺女、女婿听的:

“如今的年轻人,眼皮儿太薄,比这个比那个,甚至还比外国人!说什么外国人的生活水平高,中国人的生活水平低;还说什么外国人生活节奏紧张,中国人自由散漫……扯淡!知足常乐,自由散漫也是一种享受,咱要那么紧张干什么呀?”

杜老一如既往,每天到畦子里转一转,然后喝茶、聊天,吃闺女做的“差样儿饭”。

可是,一到春节,他便有些反常。整天少言寡语,食欲也明显下降。如果有人问他吃的什么饭,便说:

“正月里,吃什么饭!”

听那语气,便是受了虐待似的!

女婿怀疑他得了什么病症,便到诊所去问李先生。李先生听了,朝给病人扎针的小床上一指,笑着说:

“这得请教黄老先生!”

黄老先生就是“神算子”。他闭着眼睛坐在小床上问:

“你们平常吃什么饭呀?”

“家常便饭呗。”

“他呢?”

“他老了,我们做小的总得给他弄点差样儿的东西吃,也就是炒个鸡蛋、买个猪爪什么……”

“正月里,还给他炒鸡蛋吗?”

“不啦。”

“还买猪爪子吗?”

女婿摇头笑了说:

“正月里,又是鱼又是肉,又是鸡又是鸭的,还炒什么鸡蛋、买什么猪爪子呀?”

“问题就出在这儿了。”黄老说,“你那老泰山,有一种心病:口说知足常乐,心想高人一等。平常和你们吃的不一样,他就高兴;现在一样了,他就不高兴了。神州大地,芸芸众生,或轻或重都有这种心病。所以社会主义是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实现大同,早着哪!”

李先生哈哈笑了说:

“黄先生有什么妙方不?”

“有。”黄老睁开眼睛,捋着胡须想了一下,对杜老的女婿说,“你们吃饭时,不要叫他。你们吃饱了,把剩下的菜呀、肉呀,朝锅里一倒,热了给他吃。”

女婿愣了一下说:

“让他吃剩菜?”

“不是剩菜,那叫‘折罗’。”黄老一再叮嘱,“记住,得说‘折罗’!”

正月十五晚饭,闺女、女婿如法做了,杜老果然吃得高兴!晚上观灯,于老碰见他问:

“老杜,吃了么?”

“吃了!”

“吃的什么?”

“你猜!”

“包饺子?”

“不对!”

“大米饭?”

“不对!”

“莫非摆酒席了?”

“也不对!”他呵呵一笑,说,“‘火锅子’!‘折罗’!”

于是,“火锅子”的外号就又叫起来了。

神算子

黄老是西街上的知识分子。早年卖字画,后来坐在邮局门口代写书信。他读过不少古书,很有学问,可惜生不逢时,一直没有施展的机会。到了“不惑”之年,一颗明珠才放出光彩,引起了人们的注目。

那是一个令人兴奋的时代。全县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刚刚实现人民公社化,村村街街又办起了公共食堂,县委召开了“学河南,赶河南,超河南”的誓师大会,提出了鼓舞人心的高产口号;城里城外到处是炼铁的高炉,东西南北天天有报喜的锣鼓声音。黄老不是农业人口,除了到街道食堂吃饭,不受别的拘管,仍然坐在邮局门口代写书信。街上几个闲人,不断凑到他的摊子前面,谈论一些新闻:

“北关的麦子,一亩地打到两千斤了!”

“你猜西关是多少?六千!”

“东关里八千了!”

闲人们大惊小怪,黄老却说:

“不行,太低。”

果然。过了几天,闲人们又得到消息:南关的小麦亩产超过了一万斤!黄老听了,仍说:

“不行,低。”

果然,秋天,西街上放出一颗更大的“卫星”:粮食亩产三万斤,棉花亩产一千六百一十五斤,得了一台拖拉机,一面大红旗,敲了半天锣鼓,放了半天鞭炮!黄老听了,轻轻一拍手说:“好了!”人们不解其意,他说:

“好便是了,了便是好。”

果然,那年冬天,县委派来工作组,开会反“五风”。西街上的粮食亩产仍然是三百一十九斤,棉花亩产仍然是三十九斤——果然是一“好”便“了”。

黄老说话有准,开始有了威信。晚上,他的小茅屋里,时常歇着几个面黄肌瘦的人,谈论生死大事:

“黄先生,咱街上饿死人了!”

“饿死几个?”

“饿死一个还不行?”

“不行。”他说。

果然,过了几天,街上一下死了三千人!大家惊慌失措,他却镇定自若,仍说:

“不行,定数未满。”

“死人还有定数?”

“天地之间,什么没有定数?”

果然,上级虽然采取了很多措施,但终未能改变定数。有一天,西街上死了十一个人,其中还有这样一个情况:儿子埋了父亲,从坟上回来也就死了。黄老又说了一声“好了”,没过多久,食堂便散了,各家的屋顶上又升起炊烟!

消息传开,全街轰动,他便得了“神算子”的美名。人们说,黄先生开了“慧眼”啦,能看到未来的事情,人家知道粮食亩产到了三万斤,棉花亩产到了一千六百一十五斤,就该反“五风”了;又说人家早有预言,食堂要散,街上一天得死十一个人,多一个也不行,少一个也不行……

有了这样的名声,文化大革命中必然有事。他不是地主,不是富农,也没什么破坏活动,定个“牛鬼蛇神”正好。他戴了十年帽子,扫了十年街道,吃了不少苦头。好在批斗他时,人们只是比划一下,并不真斗——人们不知哪位神仙附在他的身上,怕斗狠了,于自己不利。

木匠老杨说,黄老戴着帽子,还显过一次灵异。那时老杨才二十多岁,偷做木匠活。公社革命委员会的主任让他做了一套家具,既不给工钱,也不给料钱。快过年了,老杨去要账,那位主任又升到县里了,人也见不着。大年三十黑夜,老杨憋着一肚子气,偷偷去找黄老,一进门就说:

“黄先生,你说这叫什么世道,坏人上天,好人入地!”

黄老问他谁又上天了,他便攻击那位主任,历数那位主任的劣迹。黄老一点也不生气,拿出两个爆竹,让老杨去放。他说这种爆竹很别致,地下一响天上一响,同时还散一片焰花,十分美丽。老杨没有心思放爆竹,他便自己放。“砰,啪!”——果然散了一片焰花!

他朝天上一指,刚刚说了一句:“响亮辉煌处——”吧唧,炮皮落地了,又说:“便是落地时。”果然,不到一年,中央出了事,揪出四个人,那位主任也“落地”了。

老杨这么一传,黄老很快就摘了帽子。街干部说,这得算点儿事迹!

黄老真正受到人们的重视,是在人们刚刚分到责任田的时候。人们穷怕了,一举一动都想卜个吉凶。例如:今年地里种什么好,政策会不会变,做买卖朝哪个方面走顺利,都要问问他。他开始很惊讶,忙说自己不善此道。人们便说黄老别客气,时代不同了,我们需要你。他心里一高兴,便“开放”了:玄门真言、禅门偈语、毛主席教导、阴阳八卦,熔百家于一炉,给人们指示方向,解难析疑。先是无偿服务,后来变成有偿服务了。

自从变成有偿服务,他的打扮便有些怪异:一件破褂子,一把破扇子,故意趿拉着鞋。没人找他的时候,他便四处转悠。看见谁家盖房子,便说:“哎呀,这房子怎么这么盖?”看见谁家娶媳妇,便说:“哎呀,谁看的日子?”说罢哈哈一笑,扬长而去。人们渐渐讨厌他了,常常望着他的背影说:

“别理他,半疯子!”

首先对他这套产生怀疑的,竟是于老。一天晚上,大家正在李先生的诊所里歇着,他来了,于老便问:

“老黄,你什么时候学会算卦了?”

“哪个算卦了?”他说,“我那一套,全是哲学!”

大家哈哈笑了,杜老说:

“哲学家,你看我的晚运如何?”

“你三十挨刀,四十挨炮;五十遭雷打,六十被火烧!”

“哎哟,我今年都六十四了!”

在一片笑声中,他灰灰地走了;大家想起昔日的黄老,觉得很惋惜:黄老那么有学问,如今怎么变成这样一个人了?于老皱着眉头想了一下,说:

“我看都怨大家!”

“怎么怨大家?”

“老黄本来是个很有学问的人,智慧也不小。他过去预言的那些事情,自有他的道理——‘物极必反’嘛!后来大家一捧他,他便忘乎所以了,自己把自己弄得妖里妖气,结果也落了个‘物极必反’!”

“嘿,于老也是个哲学家!”木匠老杨说,大家又笑了。

“我看不能怨大家,首先得怨他自己!”杜老说,“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嘛!李先生说是不是?”

李先生点点头,看看于、杜二位,也笑了说:

“唉,咱街上净出怪人,又净出哲学家!”

同类推荐
  • 2016中国年度作品·微型小说

    2016中国年度作品·微型小说

    94个风格迥异的故事。故事里有在爱情、婚姻中迷失的男女,也有被贪婪和仇恨吞噬的生命;有光怪陆离的官场沉浮记,也有暖人心扉的亲情话题……刘国芳、凌鼎年、周海亮、刘正权、李伶伶、杨汉光……近百位作家的作品,题材丰富、语言凝练,凡片段、凡场景,均有精彩呈现,短小精炼,具有张力。本书由微型小说界选家从全国当年发表的微型小说中精选而成,视域广阔,旨在检阅当年度微型小说的创作实绩。
  • 好孕临门

    好孕临门

    2009年最温暖最爆笑的怀孕小说。 经过七八年的丁克婚姻,李享在丈夫出国工作的前夕,突然发现自己怀孕了。 她知道,如果不生下这个孩子,以后她可能会没有勇气再要一个孩子了。 身边和她一样的丁克朋友们、远在国外的丈夫,都殷切地盼望着她能生下这个宝贝来。 无奈中,心怀胆怯惶恐地,李享接受了怀孕的事实。十月怀胎的过程中,她经历了很多事情:对小孩子一直心存恐惧,可不得不做一段时间的临时“妈妈”;挺着走样的身材,去面对曾经的仰慕者;男同事看她的眼神,也有了微妙的变化……
  • 诱拐

    诱拐

    《诱拐》讲述1745年起苏格兰岁月艰难。苏格兰高地人向英格兰乔治国王发动了战争,但失败了。乔治国王的部队把很多苏格兰高地人赶出了他们的家园。自苏格兰低地的戴维·鲍尔弗并不为英格兰部队而烦恼。当他离家去开始新生活时,他并没有预料到任何麻烦或危险。但是,麻烦很快接踵而至。他见到了他那很有钱的叔叔,但他叔叔获悉自己有这样一个穷侄子时一点儿也不高兴。危险一个接一个。戴维来到苏格兰高地,在那儿他遇见了艾伦·布雷克,一个骄傲的斯图尔特人。斯图尔特人既恨英格兰人,又恨效忠乔治国王的坎贝尔人,所以艾伦对于戴维来说是一个危险的朋友。接着发生了一宗谋杀案。戴维和艾伦在荒山野岭上逃命。
  • 风眼

    风眼

    历经时代风云的曾经的出版社社长、出版局局长的诚意之作。真正揭开出版社神秘面纱、勾画图书市场冲击下编辑生态、探秘知识分子内心。《风眼》这部小说集中讲述上海一家大型出版社一套经济常识丛书遭上级领导严厉批评而产生风波的故事,恰恰呈现出时代转型时的众声喧哗,从而勾画出知识分子的气节与精神。作家孙颙亲历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出版历程,作为曾经的出版社社长、出版局局长,他有着对出版业风云变幻的体验与洞悉,以甘苦自知的体贴文字,心思细密地描摹了出版人的心境与生态。《风眼》不仅拓展了出版界知识分子小说的思想深度和生活广度,呈现出丰满而庞杂的编辑内心、精彩纷呈的出版业生态,而且更以令人惊骇的观察力捕捉到了知识分子精神深处的图景。由于改革开放之初,党内对走不走市场经济道路尚未达成统一认知,因此,上海的这家大型出版社因这套书出版所起的轩然大波,让一批知识分子在狂风暴雨中面临抉择、经受考验,而真正的探索和坚守,才是暴风中的“风眼”,平静却扣人心弦之所在。中国特色的出版社,缺不了这些出版社掌舵者的管理经营,他们既承担着意识形态方面政治上的风险,又时刻得为出版社谋求经济利益上的开拓,此中甘苦,由一个出版人讲来,尤其活灵活现。这部作品,以小见大,以一件发生在八十年代的图书出版事件切入,带出了出版社生存状态和知识分子的人生道路、情感和命运的波澜,尤让人叹息。
  • 新结婚时代

    新结婚时代

    “中国家庭婚姻小说第一人”著名作家王海鸰再度探访个性婚恋的情感历程,深度阐述当代中国人的“错位婚姻”……两代人,三对“错位”个性婚恋——“城乡恋”、“姐弟恋”、“忘年恋”……王海鸰首次触及两个条件迥异的个体在婚姻中面对的重重矛盾和困境,作家将普通中国人的婚姻生活现状及在当下社会生活激荡下的矛盾和疼痛表现得淋漓尽致。一次中国人家庭婚姻伦理的对峙与自省!
热门推荐
  • 地球的回忆

    地球的回忆

    《地球的回忆》开始于人类逃离地球之后,在和谐星球生活了4000万年,此时却再次面临危机——和谐星球的主机日渐虚弱,无力守护这个星球上的人类。为了不重蹈星球毁灭的覆辙,一台被称为上灵的计算机重新成为星球的守护者。但是,上灵不可能独立完成远征,整个计划需要人类的协助,佛意漫一家由此开始惊心动魄的故事。
  • 贪恋红尘三千尺

    贪恋红尘三千尺

    本是青灯不归客,却因浊酒恋红尘。人有生老三千疾,唯有相思不可医。佛曰:缘来缘去,皆是天意;缘深缘浅,皆是宿命。她本是出家女,一心只想着远离凡尘逍遥自在。不曾想有朝一日唯一的一次下山随手救下一人竟是改变自己的一生。而她与他的相识,不过是为了印证,相识只是孽缘一场。
  • 还爱我

    还爱我

    不就是说了一句真想亲身体验一下这游戏嘛还给我弄进游戏世界了啥妹子有专属特权?这个好啊。不就是游戏世界嘛,看我玩转咯。
  • 大佬今天又拉着我去撒狗粮

    大佬今天又拉着我去撒狗粮

    他喜欢了她三年,默默关注她,在她失魂落魄时给她一个家,到小媳妇的他从此开启了撒狗粮模式。
  • 恋爱云目

    恋爱云目

    爱情,这两个字,可能现在都有人不信,但是我信,为爱而生,为情而活,我一生网恋数次,每一次都轰轰烈烈,把自己的真心交出来,却每次都以失败告终,随着岁月的侵蚀,我只想把我的网恋写成一本书,一本可以让大家少走弯路的书。
  • 重生之无疆无界

    重生之无疆无界

    那一世,明明是端方雅正的世家嫡女,她潇洒恣意,暴躁易怒。一袭烈焰红衣,闯江湖,笑红尘;一次英雄救美,落芳心,堕红尘;一卷墨香案牍,揭端倪,殇红尘。五年痴心追随,换来全族被灭。三年不闻不问,族人早断黄泉路。这一世,以世家嫡女之身背负家族之责,她冷静冷情,抽丝剥茧,定不让灭族之灾重现。
  • 是你也不是

    是你也不是

    这就只是一个人的小故事。没有对错没有是非只有原谅和宽恕
  • 孤傲妖妃乱天下

    孤傲妖妃乱天下

    她,孤尾九,本是21世纪的天宫的SSS级特工,一朝被人陷害,穿越到了一个不知名的国度。她,孤尾九妖,本是孤尾家族的圣女,却因为一次陷害,从此筋脉全毁,再不能修炼,从天之骄女变成处处被人欺辱最终病死的废物。当孤尾九成为了孤尾九妖,灭亲爹,毁姨娘,杀毒姐!他,顾南笙,顾北王朝的草包王爷,世人却不知,这只是他的假面。当废物对上草包,必当搅了整个天下!=你若不离,我必不弃=孤尾九妖&顾南笙只宠不虐,放心跳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穿成反派大师姐

    穿成反派大师姐

    #披着修真皮的恋爱文#白切黑+黑化边缘男主×表里不一穿书作者因为无情虐待笔下一众女配而被笔下女配的怨念拉进书中平行世界体验自己作下的孽的渣作者,努力改变炮灰命运的坎坷洗白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