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主持人节目策划过程中又最忌讳形成僵化的思维定势。主持人一旦在创意策划中为“思维定势”所束缚,就会思维僵化,了无新意,失去创造力。因此,在定位基本目标确定的前提下,要突破一些条条框框的束缚,辩证地看待定位的“外涵”和“内延”,运用创造性的思维去给节目进行定位。就像公园里新上一个游玩项目,如果你只把它定位在7岁以下的儿童,那效益就要大打折扣了。如果年龄大一些的孩子也能玩,孩子的父母也能陪同孩子玩,童心未泯的成年人也能玩,该项目的经济收益一定会大大提高。这就有如创意一档少儿节目,应当兼顾与少年儿童相关的两个群体,一是学校老师,一是父辈和祖辈。同样,如创意老年人节目,则不妨将儿孙辈纳入传播对象范围。从某种意义上说,一档节目的成功与否,可以看看是否能吸引圈外的受众,尤其是专业性节目。
例如,新疆电视台的农业综合性栏目《农牧天地》的定位就很准确。《农牧天地》的对象定位主要是针对广大的农牧民以及农村的基层领导。播出的“冬天里的鲜葡萄”、“齐卡兔的饲养办法”等节目很受农牧民的喜爱。他们都说《农牧天地》是农牧民致富的指南,所报道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离他们的生活很近,好象都是他们身边的人、身边的事。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稳定是压倒一切的大局。因此,《农牧天地》的内容主要定位为:服务农牧民,报道农牧业,向社会各界说明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为农牧民生产、生活出谋划策。如反映民族团结的“同踏一方土”,反映灾区人民重建家园的“513风灾后的和田”,反映党的方针政策的“土地二轮承包所引出的话题”等。虽然定位是“农”和“牧”,可是《农牧天地》节目把传递科技致富信息和方针政策等也作为重要内容。此外,在《农牧天地》表现形式定位上,加大与受众的交流,设立了《农牧信箱》,通过主持人回答农牧民提出的一些问题,这样就不仅是农牧民看,许多与农牧相关的人也在看。
三、“三统一”原则
创新虽然是各种新颖思维构思的体现,但又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节目构思的基本原则是在总体创意思想的指导下,做到三求:“求实、求新、求巧”和“三统一”,即“整体和局部的统一,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前者是后者的灵魂,后者是前者的体现。“三求”和“三统一”的相互交织、渗透,能使节目形成鲜明的风格,浓郁的特色。
(一)整体和局部的统一
建造一座旅游景点,首先要有自然的各种条件和物质基础。要选择好山水相间的秀丽的自然环境,要准备好各种适合使用的建筑材料,然后才能建造起各富特色的亭台、楼阁、回廊、流水、小桥等。由这些一个一个的景点,构成整个景区,这也就是常说的由局部到整体。局部的景点是基础。这其中的任何一个景点建得不合适,都会影响整个景区的大局。当然一个景区的建成,并不是由各个景点的随意散建构成的,而是要先有总体的规划图,在总的规划下,有预先的论证、策划、施工图纸等。有了整体的构思和实施方案,才能进行一个个景点的建设,最终才会形成整个景区的“天人合一”。
主持人节目的构思也是一样,一个个栏目就好比一个个景点,每一个栏目都按照总的策划构思进行设置,才能保证整个节目的成功。因此,构思节目要从一个个具体细节开始,在全局构想统帅下进行各个栏目的设计。做到整体和局部的统一。
(二)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仍以景区建设为例,在整个景区的建设中还不能只求有亭台楼阁就可以了,还要讲求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可以想象,如果在黄山、武夷山景区建造起一些高楼大厦的现代建筑会是一种什么结果。因此建筑形式既要出新,又不能破坏自然景观,要与景区的自然风光相统一,只有这样才能自然风光与人文景点相协调,相得益彰。节目的构思也是同样的道理。
(三)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要建成成功的景区、吸引游客,还必须在景区各景点的建设上求新,杜绝模仿、抄袭。要在学习的基础上创新,进行新的构思,创造新的形式。不仅在具体的景点建设上要寻求与其他景点的不同,而且在整个景区的大布局上要也要寻求标新立异,这样才能有个性,才能有风格,才能吸引游客。
在主持人节目的构思过程中应该明白追求个性,就是追求特色、追求新意、追求成功的效果。在整体与局部统一的前提下,个性可以说是节目生命力的根本所在。任何节目,只有个性鲜明,才有可能引人入胜,获得受众的好评。
成功的节目策划构思是追求个性的过程。如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每年都倾注了编创人员的大量心血,每一台晚会,他们都用大半年的时间精心策划筹备,苦苦追求着晚会的个性特色,千方百计求新求变。2002年春节晚会就不仅设立了北京的一个主会场,还设立了深圳等分会场。
节目的个性应当从各个环节加以体现,可以说,成功的节目它的构思过程就是创立个性的过程。构思者的意识和思维,始终逡巡在寻找“与众不同”的方式方法的轨道上运行着,精心酝酿、尽力捕捉着维系节目个性的“金点子”。这种“金点子”越多,越细密,越渗透,节目的个性就越强烈。
我们强调节目个性的同时,不能忽略其与共性的关系问题。节目个性的体现,应当建立在共性的原则前提下,而并不是随心所欲的任意发挥。正如局部的构思离不开整体的把握一样,个性的体现不能离群索居摆脱共性的支配。例如,从每一年的春节晚会节目构思来看,尽管各个节目从主题、内容到表演形式都大相径庭,但至少具有两个共同的性质特征:一是“自己演”,二是“演自己”,因此,既“就地取材”,扬长避短,又生动别致,新意迭出,从而准确完满地渲染了主题,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以上海电视台1987年穆端正、孙泽敏构思和策划的《新闻透视》为例,“三求”和“三统一”贯穿节目构思的始终,堪称范例。《新闻透视》的最初构想是:
(1)节目名称:《新闻透视》
(2)播出时间:每周一期,每期30分钟,定于星期日晚上8点半至9点播出,首播日为7月5日。
(3)宗旨:宣传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搞活的总方针、总政策,按照新闻性、社会性、知识性、服务性的要求,对新闻事件和报道的内容追踪、深化、解释、评述;传播与新闻内容有关的方针、政策及最新知识。直接反映观众的意见、呼声、要求。帮助群众排忧解难;及时剖析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变化和社会现象。努力把节目办成沟通党、政府和群众的桥梁,积极引导社会舆论,争取成为国内外同行和观众瞩目的上海电视台名牌栏目之一。
(4)风格:以真实准确、客观公正为基础,大开大合,节奏明快。宏观和微观结合,深度和广度相融。既要有高屋建瓴的壮阔气势,又要有出神入化的细微之功。形式上为大板块内设栏目,每期四到五块,常出常新。采用主持串联。力求现场感、对象感、参与感,充分发挥电视优势,实现语言、画面、音响三者的综合效果,在编排上力求新颖、活泼、多样,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新闻透视》最初的名字为《新闻杂志》,当时的上海电视台台长龚学平对策划方案最大的改动就是把栏目名改为《新闻透视》,并明确指示:从“新”字上找选题,在“透”字上下工夫。
第一期《新闻透视》共播出了六个板块,七条片子,一组新闻集锦。板块的分割为:主片头、副片头、分片头约1分20秒;串联词40秒;《纵与横》约10分钟;《长焦距》约3分30秒;《当代人》约5分钟;《社会广角》约4分钟;《观众中来》约4分30秒;《快节奏》约1分钟。总共30分钟。
以后《新闻透视》历经数次改版,都稳居上海自办类电视节目最前茅。相当一部分上海市民已经养成了每晚收看《新闻透视》的习惯。“题材广泛、深入及时、针砭时弊、仗义执言”的节目特色以及注重现场感、参与感,夹叙夹议、融信息量与评论性为一体的采编风格,使节目的收视率常年来稳居上海自办类电视节目的第一位。零点市场调查公司1999年在上海地区对包括中央电视台和上海各台新闻类节目进行了收视综合调查,其中《新闻透视》知名度达98%。1997年《新闻透视》向CNN提供的《苏州河治理》,在全球200多家电视台的供片中独占鳌头,夺得最佳环保奖。日本NHK将1993年全年《新闻透视》节目买下,并拍摄播放了反映《新闻透视》制作情况的长达40分钟的专题片。美国CNN也在1998年11月制作播出采访《新闻透视》的专题节目。《新闻透视》已享誉荧屏,蜚声中外。
主持人节目策划构思的主要内容
主持人的节目构思就是对节目的内容与形式的策划与创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明确主旨 确定选题
广播电视主持人节目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离不开主题的统帅,主持人节目的策划构思也是如此。明确主旨,确定选题是主持人节目策划构思的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环。
确定选题的基本原则是:“服从并服务于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有一定的普遍性;考虑社会效益、导向作用;注意题材的广泛性、丰富性。”
基于此,选题主要来源有:其一,上级主管部门布置的宣传任务;其二,受众提供的题目、题材;其三,节目制作者自己寻找、发现、策划的选题。
主持人节目的主旨就像文章的主题一样,是贯穿全文的红线。它起到引导、串联整个节目的作用。明确节目的主旨,就可明确节目内容传达的方向,表明主持人的思想认识、创作意图和对生活的看法。在节目策划的思考过程当中,必须先明确节目的主旨,然后再确定构思的方向,确定选题。
敬一丹在谈到《一丹话题》的选题时这样说:“《一丹话题》采编播高度合一,我总得在发动着,运行着。最花费心血的是节目内容——选题。在从播音员到主持人的转化中,我逐渐把重心从‘怎样说’转到‘说什么’上来,因而获得了记者的心态。以记者的心态去观察世界,世界就到处充满选题。很多选题都源于长久的思索,偶然的触发。”
看来,偶然的“触发”与“长久的思索”存在着必然的联系。要想产生偶然的触发,就要积极地置身于丰富的社会生活之中。通过对各种社会现象的敏锐观察、积极地去思索、反复地去实践、长时间地去积累以产生深刻的洞察力,产生灵感和偶然的触发。社会生活是丰富的,也是复杂的,因此观察要站在一定的高度,不可一叶障目。要从全局的高度去观察问题,要联系各种背景去看待问题,要用辩证的眼光、逻辑的眼光去看待社会和生活现象。正如毛泽东所说:“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只有这样才能触发真情实感,把握时代的脉搏,找准主旨,确定选题。
构思的触发点是具体的、鲜明的,也是各种各样的。有时是一个社会现象;有时是某个人物的几句言谈;有时是一个生活事件;有时甚至是一个小小的生活细节。这些都有可能对有心的创作构思者产生开启性的触发,由此挖掘出“社会热点透视,大众话题评说”一个个精彩的节目内涵。
例如,有这样一个事件,反映的是一个新建的高级住宅小区旁边的湖水中有大量死鱼。记者经过调查后将目光停留在了污染上,这样的主旨就成了“环保”。而污染问题是较一般的选题,且没有新意。于是记者经过研究,又重新回到污染的湖水处进行更深入的调查研究。为什么死鱼,是因为高级住宅小区排污造成的。而工业排污,国家已有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又有相关的执法部门监管,可住宅区排污却没有相关的制约措施。全国的住宅建设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购买力的增加,正在大力开发。这样,住宅区建设的排污问题就成了带有全国性的普遍问题。呼唤相关的法律法规出台的崭新主旨就出现了。
由此可以看出,高质量的节目,最初的构思可能也就源于一个普通事件的心灵触发。这里包含着创作者对生活的新鲜的发现和特有的感受。芸芸众生现象纷杂,许多有意义的东西很可能是非常平凡的、普通的,不一定都是惊心动魄、引人注目的,而且很可能一闪即过。因此,主持人要做有心人,不仅要善于捕捉题材,更要善于开掘、拓展闪光点,从而确立明晰的节目主旨,为深入构思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