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诉孩子“你真棒”“你真蠢!”“你太让我失望了!”“真没出息!”“告诉你也没用!”“你做不到!”“就你那点分量?”“你呀,一无是处!”“什么时候你才能做出一件让我骄傲的事情呢?”
这是现代很多父母的口头禅,也是对孩子最具“杀伤力”的话语。遗憾的是,许多父母咬牙切齿地把这些话说出口后,只觉得自己心里痛快,解恨又解气,却没意识到这些话是多么地伤害孩子的自尊。
其实,不管你的孩子表现得多么“差劲”,你都不能武断地一棍子把孩子打“死”,使孩子的自信心降到零点,而应该在孩子不尽如人意的表现中去发现他的闪光点,哪怕只有一点点,你也应该对他说:“你真棒!” “你是独一无二的!”“你肯定能行!”等等激励的话语。
对于成年人来说,能获得别人的喝彩比什么都重要,孩子也同样如此。父母没有理由瞧不起自己的孩子,切忌把自己的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相比较,而应该多发现自己孩子的长处,发现他的优点,并加以真诚的赞美与鼓励。唯有如此,才能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才能使孩子相信自己“我能行”。
英国有一位妇女,因患耳疾失去了听力。为了不给孩子增加心理负担,她和丈夫向孩子们隐瞒了这件事。可是她的小儿子喜欢上了拉小提琴,每当小儿子站在阳台上练习拉小提琴时,她看见了总是对儿子说:“棒极了,简直是天籁之音!”然后走上前去亲吻一下小儿子的额头。
家里来了客人,她总是很自豪地炫耀:“听听,我儿子拉得多棒啊!”其实儿子拉得并不好,甚至可以用“难听”来形容。但是客人见女主人如此说,便连连竖起大拇指:“真棒,拉得好听极了!” 小儿子受到鼓励,心想:“我明天还要比今天拉得更好!”后来,他真的一天比一天拉得好,并最终走上了国际比赛的舞台;再后来,他成了一位世界一流的小提琴大师。
这就是鼓舞的力量!正处于成长阶段的孩子,心智还不是很成熟,其言行深受父母的影响,如果你为他加油,说他行,他就行;你一味打击他,贬低他,说他不行,他就真的变得越来越笨拙。
事实上,孩子是父母用语言来塑造出来的,父母的评价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要想让孩子成为天才,父母就得先把孩子当天才来看待。因为对孩子们来说:有没有天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对自己有没有信心。天资聪颖不一定能使人最终获得成功,但一个自信的人一定比别人更容易获得成功。
要培养孩子的自尊、自信,就不能对孩子说有辱人格、有辱自尊的话语。父母千万不要对孩子说“你真笨”之类的话,那样,孩子就会觉得自己无法获得父母的尊重,从而无法获得自信。 父母们应该记住:不要为了自己的尊严,伤害孩子的自尊。与此同时,还应该做到以下几点:在孩子有进步时,及时给予精神鼓励!经常为孩子喊“加油”。为孩子喝彩。告诉孩子“你能行”。给孩子充分的信任,并照顾孩子的自尊。用欣赏的眼光看孩子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切的渴望就是获得他人的赞赏,这是人类之所以有别于其他动物的地方。”父母对孩子的赞扬和期待,将对孩子的学习、行为乃至成长产生巨大的作用。 对于孩子来说,由于年龄小、几乎没有社会阅历,心理还处在幼稚阶段,此时,他们心灵最强烈的渴求、最本质的渴望就是得到他人的赏识,特别是来自父母的鼓励。一个孩子如果在童年时代很少得到赏识或者是根本没有得到赏识,就会直接影响到他个性的发展,甚至导致他出现人格障碍。欣赏引导成功,抱怨导致失败,这是每一对父母都应该牢记的。事实证明,那些经常得到赞美和肯定的孩子,长大后往往有较为杰出的表现。
荷兰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彼德·塞曼之所以从一个平凡的孩子成长为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就得益于她母亲在他孩提时代对他的赏识教育。
小时候的彼德·塞曼并不是一个争气的孩子,他成天只知道与小朋友们嬉戏、游乐,不思进取。
有一次,期末考试的成绩出来后,塞曼慢慢地走在回家的路上:我该怎么跟妈妈说呢?我答应过妈妈,要好好学习,可这次我又考砸了。
回到家中,看到母亲期待的眼神,彼德·塞曼不敢正视母亲的眼光。直到母亲关切地问及考试成绩时,塞曼才不得不将攥得有些潮湿的成绩单交给了母亲。
其实,母亲不用看成绩单,就已经从塞曼的脸上知道了他的成绩。
虽然母亲对他的成绩并不满意,但她并没有责怪塞曼,而是对塞曼说:“孩子,妈妈相信你,这次没有考好,下次你一定能行!你看,虽然你没取得好的成绩,但老师说你待人真诚,有爱心,这些也都是你的优点啊!”
“妈妈,你真的不责怪我?”塞曼问。
“是的,孩子。但是你要明白你的成绩不好的原因,并努力改正。”
“好的,妈妈。我保证做到!”
塞曼是这样对妈妈说的,也是这样去做的。在妈妈欣赏的眼光下,小塞曼改掉了许多坏习惯,逐渐成为一个自尊、自信的孩子。1896年,年仅31岁的彼德·塞曼发现了著名的塞曼效应,1902年,他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母亲的欣赏与鼓励能使一个普通的孩子树立起信心,并且最终成长为一位伟大的科学家。由此可见,欣赏的力量是巨大的,它比苛责和批评更能促使人上进。所以身为人父人母的你,为什么不多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的孩子呢?当你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孩子时,即使智商再平凡的孩子也能成为一个有尊严、有信心、懂得上进的人。
然而遗憾的是,在不少的父母眼中,往往只有批评、责骂,这些父母以为把眼光紧紧盯在孩子的缺点上,才是培养他们成材的最有效的方式。其实,这种想法有失偏颇。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每一个孩子都有可能成为非凡的天才。一个孩子能不能成为天才,取决于父母和老师能不能像对待天才一样爱他、信任他、期望他和教育他。因此,赏识你的孩子,这比苛责和体罚更能促使他上进。卷待孩子,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天下没有完美的孩子,不要用完美去要求孩子。不要对孩子说:“你真笨。”相信孩子能改正错误。当孩子做错事时,不要粗暴地指责。告诉孩子,你信任他、爱他。赞扬孩子改正错误。表扬孩子的乐善好施。孩子得奖、考了好成绩,或者比赛获胜,你应该给他一份真诚的赞美。孩子主动整理好了自己的房间或者是帮你清洁地板,应给予表扬。孩子付出了努力,也应该给他一份真诚的赞美。不要对孩子持有不认可的态度
有一句教育名言这样说:要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抬起头来”意味着对自己、对未来、对所有要做的事充满信心。因此,在建立孩子的自尊、自信当中,父母一定要注意,当孩子表现不佳时,固然应该要求他们改进,但是不要因此而否定他们的价值,否则就会打击他们的自
.信心,使他们认为自己真的“很笨”、 “很愚蠢”。正确的做法是,如果孩子遇到了挫折和失败,父母应该帮助孩子找出失败的原因,鼓励孩子再一次进行尝试,让孩子的自信得到保护。
“我真蠢!”陈佳劲在连输了三盘棋后,边骂自己“笨蛋”、 “蠢货”,边用手狠命地敲击着自己的额头。
陈佳劲之所以有如此的反应,绝不是偶然的,因为以前他的父亲就经常这么骂他。令人悲哀的是,年幼的陈佳劲已经开始用大人的价值观来评判自己的行为了,而且他不仅批评自己的表现,更否定自己的价值。
事实上,生活中不仅只有陈佳劲一个人这样经常有负面的自我评价,还有千千万万的孩子也有这种自我贬低的倾向。因此,这就要求父母在遇到这种情形时,必须立即阻止孩子,以防止此种现象在孩子身上一再发生,更不能对孩子犯的错过分在意。当孩子说自己“笨”、 “蠢”时,不能在一旁用诸如此类的话去训斥他。
心理学家塞奇斯对家长们说:“从犯过失的痛苦中走出来,不要总是盯着孩子的过失不放,应该去赞扬孩子们尝试活动的努力和勇气。如果孩子拥有一个充满爱的家庭,他们几乎能从所有的过失中得到益处。”
然而在现代家庭里,许多父母经常挑剔孩子,经常使用“笨”、 “蠢”等字眼来评价孩子。时间一长,孩子便真的认为自己“笨”、 “蠢”了。事实上,一些睿智的父母则总是不断地给予孩子鼓励,巩固其信心,这样孩子就会淡化“我不行”的心理,树立起“我能行”的信心。
有一个12岁的男孩,非常喜欢画画,他画的画无论是从整体布局,还是从色彩的搭配来看,都显示出了不一般的功底,而且他还每天坚持练习好几个小时。另一个孩子的父亲见了,对男孩的自信和努力感到非常好奇,于是便去询问男孩的父亲:“你的孩子每天都能自觉地练习画画,而且看上去他非常喜欢美术,请问,你是怎么教育他的?”
男孩的父亲想了想,说:“我虽然不懂画画,但我懂得欣赏我的孩子,每当他练习画画的时候,不论好坏,我总是对他说‘孩子,你今天画的比昨天的更棒,比昨天进步多了’,我是他最忠实的观众,孩子也非常喜欢把画好的画给我欣赏。”
由此可见,巩固孩子的自信,其关键是要充分肯定自己的孩子,并给予真诚的鼓励,这样才能消灭孩子对他自己的负面评价。不过,父母在鼓励孩子的时候,一定要发自内心,千万不要对孩子怀有不认可的态度,更不能用否定的眼光看孩子,因为孩子能感觉到父母的不诚心,这样的鼓励不但无效,反而会加重对孩子的刺激。“你真棒!你画得越来越好了!”“不要泄气,再努一把力就会成功!”“没关系,相信下次你能考得更好!”“你的羽毛球打得好,其他的肯定也能学好!”“只要你认真去做,就一定能做好!”不要为了自己的“面子”羞辱孩子
“啪”地一声脆响,这是一位父亲在餐厅里发现自己8岁的儿子当着客人的面,想用筷子夹一块排骨,却几次没夹住时,觉得很没面子,便又恼又怒,气急之下给了儿子一巴掌。 “你这个笨蛋!连筷子都不会使!”那位父亲满脸的怒意。
委屈的泪水从儿子的脸上流了下来。后来,这个小男孩再也不肯和父母一起去餐厅吃饭,因为他忘不了父亲给他的那一巴掌,更忘不了父亲在众目睽睽之下对他的羞辱。“你真笨”这三个字就像被烙铁烙进孩子的大脑中一样。
从那以后,无论干什么,这个小男孩都没有信心,他认为自己笨,害怕再遭到父亲的羞辱。
面对在正统场合不会正确使用筷子夹菜的儿子,这位父亲如果改变态度,耐心地教教孩子,鼓励孩子,或许今天他的孩子已成为一位自信快乐的少年,而不是一名自卑的男孩了。
由此可见,在公众场合羞辱孩子是极其错误的。如果父母在公众场合为了自己的“面子”,而贬低孩子的“面子”,那么就会给孩子幼小的心灵带来深深的伤害。羞辱孩子,不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还会使问题变得更为严重。
在公众场合,假如孩子做错了什么,或是不会做什么,父母应该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安慰,而不是辱骂或体罚。如果父母心平气和地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并给出示范,相信孩子很快就会学会的;而一味地打骂或羞辱,只会加重孩子的精神负担,只会使事情变得更糟糕。
星期六,一对父母带着7岁的女儿到菜市场买菜。父亲见一个菜摊上的青椒标价为每公斤2.3元,便决定买2.5公斤,并让女儿算算应该花多少钱。
旁边的几位顾客见状,立即围上来看这场“智力测试”。然而,小女孩见有人围着自己,立即紧张起来,低声说:“4.5元。”接着又改口说:“4.3元。”
“说,到底是多少钱?”那位父亲气急败坏,怒喝道。
“4.8元。”孩子的声音更小了。
“没想到你这么笨,完了,你这个小傻瓜,你这一辈子就算完了。”那位父亲骂完,顺手给了小女孩一巴掌。 小女孩揉着眼睛大哭起来。这时站在旁边的母亲见状,不但不安慰自己的女儿,反而还感觉很是丢面子,她也加入了责骂的行列:“你怎么这么笨,我怎么生了你这样一个女儿!”孩子见母亲也责骂自己,突然停住了哭声,只是惊恐地瞪大了双眼,盯着自己的父母。 后来,直到这个小女孩长成少女时,也再没有人从她脸上看到过笑容。
一个7岁左右的孩子,智力还没有充分发展,阅历还很浅薄,没有独立思考能力,完全靠大人的评判来认识自己,而大人的话特别是在生气情况下说的话,常常是偏激的、不经意的,但孩子听得很认真,记得刻骨铭心。当她发现自己在他人眼里是那样不堪造就时,心情肯定会十分沮丧,稚嫩的心灵肯定难以承受那致命的打击,以后极有可能一辈子选择悲观的生活态度。 一个人最重要、最宝贵的东西就是自尊心和自信心,这是人的精神支柱,这一支柱一旦被击垮,人的精神生命就结束了。然而遗憾的是,很多父母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一旦发现孩子有不聪明的表现,就断言说:“这孩子完了,别指望他有出息了。”这样的羞辱,就是对孩子的精神施暴。一位心理学家曾说:“肉体施暴伤及皮肉,心灵施暴损毁自尊、自信;受伤的皮肉可以康复,受伤的心灵却往往一辈子也难以愈合。”
因此,不管孩子有多么愚笨的言行,父母都不应该责骂他,更不能在公众场合羞辱他;相反,对言行举止有些愚笨的孩子,父母应该给予更多的耐心与鼓励。用赏识代替苛责。当孩子在外面做错了事时,不要到处宣扬,可以在家里批评、教育孩子,这样既能维护孩子的自尊心,又使他受到教育。在公众场合大声地鼓励孩子。多让孩子参加有益的社交活动。鼓励你的孩子再来一次
培养孩子的自尊、自信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父母 在生活中关注孩子,并从每一个细节做起。只有把每一细 节都做好了,做到位了,才能促使孩子在各个方面都得到 提升。
我们成年人在遭遇挫折或失败时,都会习惯性地鼓励
自己:“没关系,再来一次!”紧接着,我们便会重振精神,
准备下一次的拼搏。对孩子,我们也要如此。在孩子成长
的过程中,不可能一帆风顺,孩子也有摔跤、跌倒的时候,这时身为父母的你,不应该袖手旁观,更不应该冷嘲热讽,而应该及时地对孩子说:“没关系,再来一次!”这样,孩子就会因为你的鼓励而重新对自己充满信心,也会重新调整心情,去面对挫折与失败,并想办法从挫折与失败中站起来。
在手工课上,老师让钟雨谦用橡皮泥捏一匹小马。钟雨谦一边看图纸,一边开始捏自己的小马。
当钟雨谦把自己捏好的小马交给老师,并希望得到他的赞许时,老师却大声说:“你怎么这么笨啊,你看看,你捏的是什么怪物!这是马吗?怎么没有鬃毛呢?马的尾巴怎么会又短又粗呢?钟雨谦,你怎么一点想象力都没有,动手能力怎么这么差!”同学们在老师的“惊叹”声中,都朝钟雨谦挤眉弄眼。
放学回到家后,钟雨谦的妈妈发现儿子情绪低落,闷闷地坐在沙发角落里。很显然,他有心事。
“钟雨谦,抬起头来,告诉妈妈,你有什么不愉快的事吗?”妈妈走过去问钟雨谦。
“妈妈,我真笨。手工课上,我捏的小马太糟糕了!老师批评了我,同学们嘲笑我。我是不是真的那么笨呀?”钟雨谦的泪水流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