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下幸之助说:“任何自我封闭、墨守成规、思想狭隘、故步自封、固执己见的人.都无法成为一个伟大的成功者。”安于现状、浅尝辄止、不恩进取的人永远不可能做出什么大的成绩。只有拥有不断进取的习惯.拥有足够坚强的意志、心怀崇高目标、不停地超越自我、拓宽思路、扩充知识、敞开生活之门、希望比周围的人走得更远的人.才有可能成就大业。得过且过是要不得的人生态度
著名的心理学医生和有名的工商业管理学专家威廉·柯诺斯博士发现,最近,美国一般人患上了一种“得过且过病”。这种病起因于美国人的人生观,看不到前景。人生有如一只眼前悬着胡萝卜的骡子,只能永远向前跑。
美国的工商业,对物质刺激是异常重视的,加开一晚夜工,每小时的工资,可以增加两倍至三倍。反之,对于疏懒的惩罚,也很严的,有一些工人,在放工的时候,少挂了一管螺丝钉,明天就会不能上班,被炒鱿鱼。
美国对物质刺激,既然这样重视,对物质惩罚,又这样的严格,何以美国人还会有“得过且过病”?问题是:美国的商行,并不是不重视物质刺激,而是工人得到了物质刺激以后,一转眼便被人家拿走。
举例说,某一个工人,因为工作上表现好,一星期的薪金增加50美元,一个月就增加200美元。这样的刺激,不可谓不大。但是,这个工人对这200美元很难自己享受到。回到家中,太太会说人口多了,增买一部洗衣机吧。或者说,孩子成年了,让他买一辆汽车去上学吧。于是,就会用分期付款办法去买洗衣机和汽车。如果不买洗衣机和汽车,太太又会说,房子旧了,叫人来修一次吧。或者说,住得太挤了,在后园加建一座房子吧。于是乎,老爸自己算一算,月收入多了200美元,70美元变成为分期付款的利息,20美元变成为经纪人的费用和工人的工资,虽然多了一部洗衣机,但五六年后便毛病百出。
美国人的生活,有一个公式,自己有如一只被缚着而去工作的骡子,人家给予自己的物质刺激是有限的,而自己所追求的物质享受是无穷尽的。自己虽然有2000美元的月薪,但左邻的月薪是3000美元,而右邻的月收入是3700美元,向前追赶吧,追赶至白发苍苍,脚一伸才休止吧。
永无休止,就是美国人的人生。在这种人生下所产生的人生观就是:上帝何必这样的多事,把我生在人间?近年美国人自杀的比例,超额增加,就是美国人看不到人生的前景。
看不到人生的前景,就会产生“得过且过病”。中国人有一句老话说;“我把世事看化了。”看化了世事,为什么不得过且过呢?
比如,美国有一位独身的工程师,月收入3000美元,他既不肯成家,也不肯买房。他一身之所有,仅有一个睡袋。白天的时候,他把睡袋带到写字间里边。到了晚上的时候,便回到公园中。要吃饭,就上馆子去。他不但上馆子,而且上很好的馆子。吃完饭的时候,便回到公园里边。这样一来,他就不必买房子及家具,收入完全由他一人享用。
最近,这一位工程师举行演讲会,宣扬他的“自了汉”哲学,他认为,美国人如果要取得人生的乐趣,只有用尽一切方法,自己享受自己的收入。在演讲会上,有人问他,何必这样的自苦,租一栋小房子不是很好吗?他答道:“如果租小房子,房东就分去我一部分的收入了。”
有人问他,发薪的时候,拿到钱,放到什么地方。他答道:放到公园里边不为人知不受雨淋之处。依他的经验,这样的存钱,比之存在任何银行都安全。
聪明的人懂得,得过且过、消极避世总不是真正的人生态度。积极地融人生活,在争取自己利益的同时,也兼顾别人的利益,才是乐观富足的人生哲学,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有思想,才可能得到真正的快乐和幸福。“清心寡欲,,是一种无能的表现
我们的民族曾经大力提倡和推崇过“清心寡欲”,从庄子的虚无主义,到老子的“无为而治”,从儒教的“重义轻利”,到佛教的“四大皆空”,无不要求人们放弃追求和进取的雄心。这些东西结合到一起,构成了“清心寡欲”的深刻而又久远的思想渊源。古人修身养性,常把“清心寡欲”奉为信条之一;怀才不遇的文人骚客,也常以“清心寡欲”来平息意中不平,冲淡心中失意。至于封建社会小农经济制度下的旧式农民,则更要时常用“清心寡欲”来进行可怜的自我安慰和自我麻醉。
当然,“清心寡欲”未必就是恶德。对于那些贪得无厌、利欲熏心的人来说,“清心寡欲”不失为~副有效的良药。清心寡欲,能使想入非非者现实一些,使贪婪之徒清廉一些,使牢骚满腹、常怀不平的人心情平静一些。对这部分人来说,确实有必要提倡一下“清心寡欲”。但是,对于多数人来说,却很难说“清心寡欲”是一种美德,它的本质是消极的、保守的,没有出息的。清心寡欲就意味着放弃追求和进取,意味着停滞、守旧和无所作为。它只有过去,没有未来,只有活着的动机,没有生活的激情。它是希望的泯灭,进取动力的干涸和社会活力的衰竭。如果,现代青年都来“清心寡欲”,人人无远大志向和追求,那么,我们的民族就将是没有希望的民族。
当今社会的飞速发展变化,不允许我们“清心寡欲”。今天的世界,技术革命、知识更新、旧传统的破灭、新文明的兴起,正如浪潮般地冲击着人们的生活。这是全面创新、奋力进取的时代。生活在这个时代,生命在于进取,使命就是创新,只要一旦停止追求和进取的步伐,就会被时代抛到后面。因此,我们就是要有进取的雄心、创新的欲望,在不停顿的追求中把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推向前进,并在为社会奋斗的过程中使自己不断提高和完善。
今天的社会是充满竞争的社会,日益激烈的竞争也不允许我们“清心寡欲”。竞争就是实力的较量、进取步伐的较量,它无情地把一切惰性的人、不思进取的人、无所作为的人抛在后面。竞争使无为者屈辱,无能者恐慌,无所事事者在激烈的竞争中连一天舒心的日子也过不上。如果说,在过去相对静态的社会,“烦恼皆因强出头”,那么在激烈竞争的今天,正好反过来,“烦恼皆因不出头”。落在竞争的后面,你就不得不品尝弱者的滋味,并不可避免地承受着弱者所带来的一切心理痛苦。
从心理上说,“清心寡欲”起源于对自身的消极保护。它既是对自己无法达到境界的一种自我解嘲,也是对环境过分妥协的产物。它的本意无非是想通过“清心寡欲”,来减少以至避免追求中的烦恼。因而就其本质说,它与其说是自我保护,倒不如说是自我贻害。与之相反,大胆追求、永不知足的精神,则来自跳出了个人狭隘眼界的远大抱负和历史的、社会的责任感,来自对自身力量的充分信心和敢于掌握自己命运的勇气。不必用“清心寡欲”来为自己竞争中的无能寻求自我安慰,实际上正是这种消极的心理束缚了你的才智的发挥。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座力量和智慧的矿山。不管你现在显得怎样平凡,怎样微不足道,你都可以是奇迹的创造者。这里的关键,在于你必须为一个崇高的目标而永不停息地开掘你自己富饶的矿藏。摒弃“清心寡欲”的精神枷锁吧,你的灿烂前程就在你的大胆追求之中!要不断进取,不能安于现状
巴西著名足球明星贝利在足坛上初露锋芒时,记者问他:“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回答说:“下一个!”而当他在足坛上大红大紫,成为世界著名球王,已踢进1000个球以后,记者又问他同样的问题时,他仍然回答:“下一个!”在事业上大凡有所建树的人,都同贝利一样有着永不满足、不断进取的精神。马克思曾说过:“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多读书,就越深刻地感到不满足,就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科学是奥妙无穷的。”
伟大的西班牙画家毕加索死的时候是91岁。在90岁高龄时,他拿起颜色和画笔开始画一幅新的画时,对世界上的事物好像还是第一次看到一样。年轻人总是在探索新鲜事物,探索解决新问题的方法。他们热心于试验,欢迎新鲜事物。他们不安于现状,朝气勃勃,从不满足。老年人总是怕变化,他们知道自己什么最拿手,宁愿把过去的成功之道如法炮制,也不冒失败的风险。毕加索90岁时,仍然像年轻人一样生活着。不安于现状,寻找新的思路和用新的表现手法来运用他的艺术材料。
大多数画家在创造了一种适合于自己的绘画风格后,就不再改变了,特别是当他们的作品受到人们的欣赏时,更是这样。随着艺术家的年岁增长,他们的绘画虽然也在变,可是变化不会很大了。而毕加索却像一位终生没有找到他的特殊艺术风格的画家,千方百计寻找完美的手法来表达他那不平静的心灵。
毕加索作画,不仅仅用眼睛,而且用思想。毕加索的画,有些色彩丰富、柔和、非常美丽,有些用黑色勾画出鲜明的轮廓,显得难看、凶狠、古怪,但是这些画启发我们的想象力,使我们对世界的看法更深刻。面对这些画,我们不禁要问:毕加索看到了什么,使他画出这样的画来?我们开始观察在这些画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
毕加索一生创作了成千上万种风格不同的画,有时他画事物的本来面貌,有时他似乎把所画的事物掰成一块块的,并把碎片向你脸上扔来。他要求着一种权力,不仅把眼睛所能看到的东西表现出来,而且把我们的思想所感受到的也表现出来。他一生始终抱着对世界十分好奇的心情,就像年轻时一样。假如你喜欢欣赏画,不妨找些毕加索的画册,看看从他的画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美国公司的企业主管在录用新职员时都说:“你要不断进取、发挥才能,否则将被淘汰。”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对职员的要求就是这样。突破现状、不断进取是事业成功的必备条件,也是时代的必然要求。要永远保持一个足以让你动心的目标
在美国纽约,有一位年轻的警察叫亚瑟尔,在一次追捕行动中,他被歹徒用冲锋枪射中左眼和右腿膝盖。3个月后,当他从医院里出来时,完全变了个样:一个曾经高大魁梧、双目炯炯有神的英俊小伙,现已成了一个又跛又瞎的残疾人。
纽约市政府和其他各种组织授予了他许许多多勋章和锦旗。纽约有线电台记者曾问他:“您以后将如何面对您现在遭受到的厄运呢?”
他说:“我只知道歹徒现在还没有被抓获,我要亲手抓住他!”
他那只完好的眼睛里透射出一种令人颤栗的愤怒之光。
这以后,亚瑟尔不顾任何人的劝阻,参与了抓捕那个歹徒的行动。他几乎跑遍了整个美国,甚至有一次为了一个微不足道的线索独自一人乘飞机去了欧洲。
9年后,那个歹徒终于在亚洲某个小国被抓获了。当然,亚瑟尔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在庆功会上,他再次成了英雄,许多媒体称赞他是全美最坚强、最勇敢的人。
不久,亚瑟尔却在卧室里割脉自杀了。在他的遗书中,人们读到了他自杀的原因:“这些年来,让我活下去的信念就是抓住凶手——现在,伤害我的凶手被判刑了,我的仇恨被化解了,生存的信念也随之消失了。面对自己的伤残,我从来没有这样绝望过……”
失去一只眼睛,或者一条健全的腿,并不要紧,但是,如果你失去了后续的目标,就失去了一切。许多人之所以活得那么有劲,就在于他有个值得活下去的目标,当那个目标实现后却没有后续的目标,这会使人觉得内心十分空虚,人生变得没有意义。
最典型的例子之一就是阿波罗登月计划的那些太空人。在受训期间,他们都非常认真且有劲地学习,因为在他们面前是一个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登上这块满是神话的处女地。当他们终于登上了月球,极度兴奋之后,却是如狂涛般卷来的严重失落感,因为接下去将很难再找到像登上月球这么值得让他们挑战的目标。或许“外太空”的探险之外,我们也可以来探险“内大空”,好好研究迄今尚未有多少人接触与认识的“人类心灵”。
当一个人实现了所期望的目标后,若要继续维持先前的热情和冲劲,那就得立即再制定出一个足以让他动心的目标。这样,将可以使他先前实现目标的兴奋心情,不落痕迹地投注到另一个新目标上,让他能够继续成长下去。若无成长的动机,人生就会停滞。正如一位心理学家所指出的:人的老化不始于肉体,而是始于精神。生活不应该是简单、单调的反复
1979年曾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的温伯格,在《科学导报》上表示了一段答记者问。记者问:“你觉得哪些是科学家必须具备的素质?温伯格答道:“这个问题因人而异,不同的人可以按不同的途径达到很高的成就。每个理论物理学家必须具备一定的数学才能,但并不能说数学最好的人就会是最好的物理学家。很重要的素质是‘进攻性’,它不是人与人关系中的‘进攻性’,而是对自然的‘进攻性’。不是安于接受书本上的答案,而是尝试发现有什么与书本不同的东西。”
那些具有“进攻性”人,思想活跃,不满足现状,较少受习俗的束缚,勤于探索,渴望创新,最终人们将会从内心对他发出由衷的钦佩。因为敢于冒尖,是以科学态度待人待事的一种进取的美德;相反,思想僵化,墨守成规,得过且过,安于现状的人,最终会被人厌弃的。
明治维新时,功臣之一的圾本龙马常和西乡隆盛长谈,圾本的谈话内容和观念每次都有一点改变,使西乡隆盛每次的感受也都不一样。于是,西乡就对他说:“前天,我遇到你的时候,你所讲内容和今天又不一样,所以你说的话,我有所存疑。你既然是天下驰名的志士,受到大家的尊敬,应该有不变的信念才行。” 圾本龙马就说:“不,绝对不是这样。孔子说过‘君子从时。’时间不停地流转,社会情势也天天在变化,昨天的‘是’成为今天的‘非’乃是理所当然。我们‘从时’,便是行君子之道。”接着又说:“西乡先生,你对一个事物一旦认为是这样,就从头到尾遵守到底,将来你一定会变成时代落伍者。”
人世万物始终在替换更新。但在转变中,唯一永远不变的就是真理,这也就是从宇宙中产生出来的力量。因此,所谓转变及日日新,便是把这种真理因时因地加以活用的结果。若以为真理是不变的,就不再活用变通,真理就等于死了一样。
如果每天只是翻来覆去,没有目标地过日子,人生就毫无意义了。倘若希望人生是繁荣、和平与幸福,生活就不应是如此单调反复。今天应该比昨天进步,明天比今天更进步,也就是每天生命要有所成长。有句俗语“十年如一目”,这是说十年的努力就好像一天的努力那样充满活力和恒力。它强调的是勤劳、:努力与毅力这种精神,并不是说在这过程中不要有任何进步。这种十年如一日的努力,一定会产生非常新颖的创意和进步。人生需要不断追求。不断攀登
从前,有个年事已高的僧人,在太阳底下干着晒菜干的活儿。有人问他:“敢问师父,您多大年纪了?”
“既然这么大年纪,那就歇着享享福吧,干吗还要累死累活,干这
“因为有我存在。”老僧很风趣。
“那也何必一定要在太阳底下干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