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豪高尔基劝诫人们说:“任何时候也不要用这样的态度对待别人,即认为对方的缺点多于优点。”在交往中经常会碰到对别人的态度问题。态度傲慢、居高临下的人,很难与人交往;与此相反,那些善于发现别人优点的人,则广交好友。这是建立良好关系的条件。人们的交往应该是主动的,这种主动性不仅应当表现在语言上,而且要体现在行
(2)要善于正确地了解别人行为的内在因素。
伟大的作曲家贝多芬在失去听力以后,曾这样描写过不理解他厄运的人:“你们认为我是个凶狠、精神失常的人,或者是个仇视世道的人……但你们并不了解,由于人所不知的原因,我才成为你们想象的那种人,我怎么向你们解释呢?我丧失了听力,而它应该比其他人的更完好,更灵敏……”生活中的确经常有人错误地评价别人的行为。人们正常的相互关系不仅应当具有合理性,而且要有理解别人、同情别人、与朋友同甘共苦的热情和愿望,以及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品德。
(3)为了在人们之间建立正常的关系,交往文明具有重要的作用。
交往文明除了诸如尊重别人,友好相处,有忍耐性等特点外,还需要具备恭谨谦让和接人待物有分寸等品质。恭谨谦让是一种性格特点,其主要内容是在社交场合下维持某种行为原则,遵守礼仪。
人们的交往文明与其交往的习惯特点有关,它们可归为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要正确对待第一次见面时对方给自己留下的最初印象。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印象的产生都受信息不足的限制,即我们还不知道对方“实际上”是个什么样的人,只是表面一看;对方看你也是一样。一个人的外貌,包括长相、举止言谈、衣着打扮、发型、口才都会影响人们对他最初的印象。从凭“衣着打扮”做出评价到对其“才智”和内心世界做出评价还相差甚远。如果发现上述最初印象不可靠,应善于及时加以改正。
其次,还要善于不带任何偏见地结交朋友,这是交往文明的一个重要方面。偏见会使人们对一个人的具体性格特点产生错误的认识。
(4)不要把自己的特有爱好和习惯强加给别人。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树立一种信念,即人应该是什么样的,什么样的性格和行为是最符合规范的。从这一观点出发,我们就能自觉地经常检查自己,正确地评价别人。在生活中,在同别人相处的过程中维护他人的利益是很必要的。相互关系,甚至与最亲近的人的相互关系之所以遭到破坏,往往是对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过于认真。让别人觉得与你的交往值得
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霍曼斯提出,人际交往在本质上是一个社会交换的过程。长期以来,人们最忌讳将人际交往和交换联系起来,认为一谈交换,就很庸俗,或者亵渎了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感情。这种想法大可不必有。其实,我们在交往中总是在交换着某些东西,或者是物质,或者是情感,或者是其他。人们都希望交换对于自己来说是值得的,希望在交换过程中得大于失或至少等于失。不值得的交换是没有理由的,不值得的人际交往更没有理由去维持。不然,我们就无法保持自己的心理平衡。所以,人们的一切交往行动及一切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持,都是依据一定的价值尺度来衡量的。对自己值得的,或者得大于失的人际关系,人们就倾向于建立与保持;而对于自己不值得的,或者失大于得的人际关系,人们就倾向于逃避、疏远或中止这种关系。
正是交往的这种社会交换本质,要求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必须注意,让别人觉得与我们的交往值得。无论怎样亲密的关系,都应该注意从物质、感情等各方面“投资”,否则,原来亲密的关系,也可能会转化为疏远的关系,使我们面临人际交往困难。
在我们积极“投资”的同时,还要注意不要急于获得回报。现实生活中,只问付出,不问回报的人只占少数,大多数人在付出而没有得到期望中的回报时,就会产生吃亏的感觉。
心理学家提醒我们,在交往中不要害怕吃亏。郑板桥的“吃亏是福”的拓片为很多人所珍爱。然而真正领悟其中真意的,恐怕为数不多。实际上,许多人在交往中都是唯恐自己吃亏,甚至总期待占到一点便宜。然而,“吃亏是福”确实有它的心理学依据。“吃亏”是一种明智的、积极的交往方式,在这种交往方式中,由“吃亏”所带来的“福”,其价值远远超过了所吃的亏。这有两个原因:
一方面,人际交往中的吃亏会使自己觉得自己很大度、豪爽、有自我牺牲的精神、重感情、乐于助人等等,从而提高了自己的精神境界。同时,这种强化也有利于增加自信和自我接受。这些心理上的收获,不付出是得不到的。
另一方面,天下没有白吃的亏。与我们交往的无非都是普通人,在人际交往中都遵循着相类似的原则。我们所给予对方的,会形成一种社会存储,而不会消失,一切终将以某种我们常常意想不到的方式回报给我们。而且,这种吃亏还会赢得别人的尊重,反过来,将增加我们的自尊与自信。显然,吃亏将带给我们的是一个美好的人际交往世界。而那些喜欢占便宜的人,每占了别人一分便宜,就丧失了一分人格的尊严,就少了一分自信,长此以往,必将在人际交往中找不到立足之地。
不怕吃亏的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不要过多地付出。过多的付出,对于对方来说是一笔无法偿还的债,会给对方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使人觉得很累,导致心理天平的失衡。这同样会损害已经形成的人际关系。这种例子屡见不鲜,我们常常会听人抱怨:“我对他那么好,付出了那么多,为什么他反倒开始不喜欢我了?”殊不知,正是自己付出的太多,才损害了两个人的关系。交往过度和交往不足的倾向都应该避免
有些人在生活中交往的对象太多太杂。不问年龄、性别、社区、文化、行业、志趣、志向的人,都是他们网络的交往对象。而有些不善于交往的人的交往对象又实在少得可怜,除了亲戚、老乡、老同学以外,对陌生对象都持冷淡、排斥的态度。他们择友的标准很高,对作为交往对象的入的年龄、性别、学历、经历、身世、社会身份、家庭背景、兴趣、爱好、性格、气质、能力和人生观及价值观,甚至衣着打扮等等都有所考虑,有所要求。他们交往的范围过窄,择友的标准过高。
在生活中,有的人在交往时间上,交往过度了,用于交往的时间过长,整天都忙于交往之中。工作时间中,除了在办公室应酬以外,还要在电话里订约会,在会客室里搞接待。业余时间里,不是在家里应酬来访者,就是进出于饭店、宾馆、酒吧、咖啡馆、跳舞厅、影剧院和俱乐部,整天忙得筋疲力尽。交往不足的,则交往活动太少,交往周期过长。他们与人交往的时间,局限在逢年过节、朋友家遇上红白喜事或婚丧嫁娶,他们与别人接触的机会太少了,交往的时间也太短了,因此,他们与别人的关系是疏远的。
交往过度的交往对象太多,交往时间太长,他们的交往期望也太低。他们是为交往而交往,根本没有明确的交往目的,有的甚至把交往当作做生意,搞交易,只想从别人那里获得更多的经济好处,根本不考虑人际间和谐亲密的精神境界。他们只图眼前利益,有利就来在,无利就分手。今天是朋友,明天是仇敌。他们的交往行为极不稳定,根本谈不上什么连续性、一贯性和长期性。他们与人的交往只停留在一面上,交往的质量极其低劣,既不讲人格吸引,也不讲深层卷入。虽然他们也讲什么公共关系、谈判艺术、交往技巧,但总摸不到朋友之道的真谛,收不到交往的实际效果。一旦他们遇到不幸,遭到挫折,急需朋友帮助的时候,他们就会意识到自己是一个交往失败者,他们翻遍了巨大的名片匣和厚厚的通讯录,也找不到一个可理解、同情、支援自己的朋友。这时候,他们就会感到交往带给自己的辛苦和疲惫,发誓不再与人打交道。
一些人交往对象太少,交往周期太长,他们采取的交往方式也极其死板、机械简单。在许多情况下,他们都是重复某种交往程序,根本不去根据交往情况的变化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就交往语言的贫乏死板来说,他们不论在什么时候见了邻居总要问:“吃饭了吗?”不论在什么地方见了朋友总是问:“你身体好吗?”他们交往的意向极为被动。他们从不主动参与交往,对周围事物往往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在一般情况下,他们对交在采取回避态度,当他们不得不与人交往时,多处于被控制和被支配的地位,如对方问什么,他就答什么。对方不发话,他也不吭气。他习惯于“沉闷”和“卡壳”,并不会为此而感到紧张和窘迫。
由上所述,交往过度,人们对交往产生反感,从而转向交往不足。而交往不足,人们若有所失,产生孤独感,从而又转向交往过度。交往过度和交往不足互为因果,互相转化,恶性循环,使许多人十分痛苦,以致搞得整个生活不得安宁。交往过度和交往不足都不利于交往,要充分发挥交往的积极效应,就必须防止交往过度和交往不足的两种偏向,探求交往的合理模式、方法和技巧。即使再忙,也别忘了沟通感情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验:当你发生了一种困难,你认为某人可以帮你解决,你本想马上找他,但你后来想一想,过去有许多时候,本来应该去看他的,结果你都没有去,现在有求于人就去找他,会不会太唐突了?甚至因为太唐突而遭到他的拒绝?
在这种情形之下,你不免有些后悔“平时不烧香”了。
法国有一本书名叫《小政治家必备》,书中教导那些有心在仕途上有所作为的人,必须起码搜集20个将来最有可能做总理的人的资料,并把它背得烂熟,然后有规律地按时去拜访这些人,和他们保持较好的关系,这样,当这些人之中的任何一个当起总理来,自然就容易记起你来,大有可能请你担任一个部长的职位了。
这种手法看起来不大高明,但是非常合乎现实的,一本政治家的回忆录中提到:一位被委任组阁的人受命伊始,心情很是焦虑。因为一个政府的内阁起码有七八名阁员(部长级),如何去物色这么多的人去适合自己?这的确是一件难事,因为被选的人除了有适当的才能、经验之外,最要紧的一点,就是“和自己有些交情”。
要和别人有交情才好办事儿,不然的话,任你有登天本事,别人怎么会知道呢?
现代人生活忙忙碌碌,没有时间进行过多的应酬,日子一长许多原本牢靠的关系就会变得松懈,朋友之间逐渐互相淡漠。这是很可惜的。所以,一定要珍惜人与人之间宝贵的缘分,即使再忙,也别忘了沟通感情。
很多人都有忽视“感情投资”的毛病,一旦关系好了,就不再觉得自己有责任去保护它了,特别是在一些细节问题上,例如该通报的信息不通报,该解释的情况不解释,总认为“反正我们关系好,解释不解释无所谓”,结果日积月累,形成难以化解的问题。
而更糟糕的是,人们关系亲密之后,总是对另一方要求越来越高,总以为别人对自己好是应该的;但是稍有不周或照顾不到,就有怨言。长此以往,很容易形成恶性循环,最后损害双方的关系。
可见,“感情投资”应该是经常性的,也不可似有似无,从生意场到日常交往,都应该处处留心,善待每一个关系伙伴儿,从小处细处着眼,时时落在实处。
建立“关系”最基本的原则就是:不要与人失去联络。不要等到有麻烦时才想到别人,“关系”就像一把刀,常常磨才不会生锈。若是半年以上不联系,你就可能已经失去这位朋友了。
因此,主动联系就显得十分重要。试着每天打3到5个电话,或者通过电子邮件或QQ与熟识的人联络,不但能扩大自己的交际范围,还能维系旧情谊。如果一天和3个朋友联络,一个星期就有20个,一个月下来,便可到达90个。平均一下,你的入际网络每个月大概都可好几个“有力人士”为你打通环节。这样,你的人生道路就会越走越宽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