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81300000053

第53章 以禅宗为背景看“智慧方便”双修中的宗喀巴思想特质(2)

除此之外,宗喀巴在诸多方便法门中最强调的就是菩提心了。他认为“生子俱须父母,道支圆满亦须方便、智慧二品。特须方便上首发菩提心,智慧上首通达空性。”也就是发菩提心为方便法门中最重要的,它的重要程度用另外一个比喻就是“菩提心如父之种,证无我慧如同慈母。”这里以父、母为谕,无疑认为发菩提心甚至超过了对“空性”的修证。菩提心的这一重要性引出了宗喀巴另外一个很具特色的观点:故说般若波罗蜜多为母,是大小乘二子之母。故证空慧,不能判别大乘小乘,以菩提心及广大行而分判之。菩提心成为分判大小乘的分水岭。对于菩提心的界定,宗喀巴则引用了《现观庄严论》中的“发心为利他,欲正等菩提”作为解释,这就和丁福葆在《佛学大辞典》中对菩提心的界定:求正觉之心日菩提有了不同。宗喀巴将为利他而成佛视为菩提心最重要的内容并给予反复的论证。并基于此,顺理成章地将由于众生流转生死,为无边烦恼缠缚所起的悲悯之心看作发心的基础,即“大悲心亦是菩提心与无二智之根本。”然而,仅有“悲”心还是不够的,还必须有荷负“令有情得乐离苦”之重担的行为,这样愿心、行心双具,才算圆满。在对待菩提心这个问题上,再次折射出宗喀巴作为一个宗教家悲天悯人的普世情怀。实际上,这种普世情怀一直贯穿在宗喀巴的整个思想体系中,比如他认为“惟此空解,不能成佛,声闻、独觉亦得此无分别故”,既然佛、声闻、缘觉都是证得空性,获无分别智,那又是什么造成了他们的差别呢?“诸声闻等果报下劣,是由未能广行利他。诸佛获得究竟果位,是由广利有情而生。”一个词:利他。而这一点,基于立论的基础不同,并不为禅宗所特别强调,慧可认为“是知众生识心自度,佛不度众生”(净觉《楞伽师资记》),而慧能也认为“见自性清净,自修自作自性法身,自行佛行,自作自成佛道”(《坛经》第19节)。这固然和禅宗以心性之学为骨架分不开,但也和另外一个问题不无关涉:即双方对人的价值判断、定位有关。宗喀巴在这个问题,基本上承袭的印度佛教的基础观点:人只不过是六道中的一道,并且还处在生死流转之中,用原汁原味的语句来说就是“众生堕三有海与我相同。盲闭慧眼不辨取舍,履步蹎蹶不能离险”、“有情数量众多,行为恶暴”,总而言之,人并没有什么值得被特别凸现出来的内容,也就没有什么本觉的佛性,在这种情况下,对成佛中“他力”依赖的倾向就比较明显,上师、菩萨行中的布施等法门相砬地得到强调。而禅宗在对待人的价值判断的问题上,则比较接近传统文化中的基调,即以“贵人”为主。对人及其价值的重视,在汉地古代的典籍中比比皆是,老子言“故道大、天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老子》25章)。庄子则倡言“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而《郭店楚墓竹简》中则有“天生百物,人为贵”。基于此,中国人的价值本体论的特色之一就是“高扬人类内在价值,顺承乾天,厚德载物,翕合辟弘.妙与天地秩序合德无间。”禅宗的“即心即佛”、心性本觉等在某种程度上延续的其实是这条路线,所以在人佛关系中凸现的是人自身的作用,强调自悟。“利他”既然没有宗教理论上的需求,自然也就不用大力推介了。但是,无论是宗喀巴还是禅宗大师,在对终极世界的选择上,却又暗合了。宗喀巴抬升利他精神,盛赞菩萨道,要求僧人以普渡众生为己任,慧能则说“前念迷即凡,后念悟即佛”(《坛经》第26节),最终都强调对现世的不弃不离,这就完全消解了原始佛教灰身灭智、心身俱寂的涅槃境界的意义。

六度中除般若波罗蜜多之外的布施、持戒等其他“五度”也是较为宗喀巴看重的方便法门。在谈及这个问题时,宗喀巴引用了《摄研经》中佛告诉弥勒的一段经文“汝亦曾于六十劫中正修布施波罗蜜多,六十劫中正修尸罗波罗蜜多,六十劫中正修精进波罗蜜多,六十劫中正修静虑波罗蜜多,六十劫中正修般若波罗蜜多。彼诸愚人作如是说,惟以一法而证菩提,谓以空性,此等未能清净诸行。”他引此经的目的就在于论证六波罗蜜多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不能厚此薄彼,它们都是通往佛境的、不可替代的资粮,试图以一法而证菩提,乃愚人之举。尤其对布施,宗喀巴还是很看重的,认为“证得极喜地时,菩萨所修十度行,以布施波罗蜜多为最增胜,然非无余波罗蜜多,其出世布施波罗蜜多,即大菩提之第一因。”布施是初地菩萨最重要的修行法门,所以只获空解,不修布施为“大邪见”。对此的强调,一则源于“智慧方便不离之理”(《菩提道广论》第258页),二则也是因为到宗喀巴大师时,西藏寺院上层已成为统治阶级的一部分,也就是后来所说的三大领主之一,整个寺院也以寄生为主,反对布施,就等于卡断了他们的经济来源,动摇了其存在基础。而禅宗(不论是南宗还是北宗)都不提倡布施,甚至于反对,神秀明确反对“修伽蓝、铸形象、烧香、散花、燃长明灯”,慧能则说:“造寺、布施、供养,只是修福,不可将福以为功德,功德在法身,非在福田。”副这不仅和禅宗明心见性自可成佛道的观点有关,而且也和禅宗寺庙“农禅并举”的生存方式互为发明。

最后,在智慧、方便双修方面,宗喀巴认为“欲得佛果,于修道时须依方便、智慧二分,离则不成。”不仅如此,他还引《祥胜初品》云:“般若波罗蜜多者是母,善巧方便者是父。”认为二者首先是相即想随的,于成就无上菩提时的作用是同等重要的,所以智慧方便必须双运双修。在此基础上,有认为方便重于智慧的倾向,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总大小乘非空慧分,用方便分;分二大乘,非就通达甚深空慧。须以方便分别。”方便不仅成为划分大小二乘的界碑,也成为划分二种大乘——密咒大乘及波罗蜜多大乘的界碑。这和禅宗的旨趣相差甚远,禅宗强调慧解脱,反对向主体之外用功,要求任何时候都“不假外修”。

在方便、智慧双修的修习方法上,宗喀巴大师非常强调次第,也就是遵循渐修的思路。在显密关系上,他强调先显后密,由显入密。在显教中,又确定了三士道的修行次第,概而言之,首先要认识到人生短暂、且诸苦相逼,因而要厌离生死,深信造成流转生死之因的业果。接着在厌离的基础上,修习佛法,寻求解脱之道。最后在自我解脱之后,还须学习菩萨道,自利利他,度众生离苦海。与此同时,如果根性与能力足够,便可趋向密宗,在密宗中依旧沿着事部、行部、瑜伽部、无上瑜伽部的次第层层渐进。这一次第在具体的论证过程中尤为详密,它能使学佛者亦步亦趋地由浅入深、由低到高渐入佳境,体现了简捷易行的风格。宗喀巴大师之所以确立渐修次第,主要是由于他反对任何直接的或“变相”的“有我论”,并引《无尽慧经》说:“若有由其种种名言,宣说有我、有情、命者、养者、士夫、补特伽罗、意生、儒童、作者、受者,于无我中显似有我,此等名为不了义经。若有显示空性、无相、无愿、无作、无生、不生、无有情、无命者、无补特伽罗、无无我等诸解脱门,此等是名了义契经。”据此,如来藏——佛性一系的思想也属于“不了义”。这样他并不认为众生有如来藏识(佛性),更不认为众生存在着本觉的心性。由此,众人的解脱必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个由外向内输灌过程,而并非一个内在的、固有的智慧或觉性的瞬间点燃。所以众生就不存在瞬间由凡至佛的可能性,而必须一步步蜕变。这实际上彰显了一个暗隐的实质:即在人佛(神)关系中。宗喀巴坚持了一种佛(神)人天隔的类似于伊斯兰教、基督教的、当然在佛教中也业已存在的(如佛所说,我于三大阿僧祗劫无量勤苦,乃成佛道。)的态度,顺应地是《法华经·方便品》中所言的诸佛世尊唯一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这就是欲令众生开佛知见,欲示众生佛知见,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欲令众生人佛知见的思路,强调的是佛对众生的开示以及众生在佛的开示下的悟人,具有一定的依赖“他力”的倾向。此外,讲求渐修也是被格鲁派所改造、归并的噶当派的传统,噶当派的名僧博多瓦就认为“若数数思,渐能深信,渐净相续,能得加持。”由于成佛中对他力的依恃,菩提心、菩萨道中的诸方便法门也就显得格外重要。万川人海,宗喀巴大师理论体系的浑然一体在此无碍显现。

这与南宗禅讲求的“顿悟”说也是赫然不同的。慧能大师倡言迷凡悟佛,一念顿悟便别有洞天。其缘由第一则是由于大师以人心、佛性合而为一,所以成佛成为一个向内发觉的瞬间。第二则是由于顿悟“指的是人的本心本性的呈现;而人的本心本性的呈现又总是整体的、顿然来到的,所以它就是个质的问题,是有无的问题,而不是量的问题,多少的问题,所以它必然是顿非渐。”但是慧能的“前念迷即凡,后念悟即佛”实际上是从人佛所能达到的共同境界上说的,其解脱是一种精神解脱之境。根据这一点而认为禅宗的成佛过于简易,则是一种不恰当的看法。其实最简易处往往蕴含艰深,大道至简,反而言之,至简者方为大道。一念开悟所要求的根性、所含的心理提升,从终极意义上看,绝非凡夫朝夕间可得也。

从修悟的内容看,通过上面的介绍,我们可以发现宗喀巴认为在终极意义上是有“见”可得,有佛可修的。而慧能的“明心见性”中的心性的本质是“人性本自净”(《坛经》第20节)、“世人性净。犹如青天”(《坛经》第20节)、“佛性常清净”(《坛经》第8节)。那么性体清净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佛教所谓清净,本是相对染污而言的,指那种去除了佛教所谓烦恼、迷惑、污秽而达到的纯真、清洁、寂静的状态。慧能自己也曾在这一层面上使用过这一术语。但在慧能的心性论中,性体清净还包含了更广大的义蕴:即自性是空的、无形相的、无规定的,所谓“佛性无形,悟即显,迷即隐”(《曹溪大师别传》)以及“净无形相”(《坛经》第18节)等说的都是这个内容。所以顿悟是没有客观的、可依缘的对象的,它的主要结果是主体心态的改变,因而是“悟无所得”,这就是慧能说的“道毕竟无得无证”、“自性本无一法可得”(《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定慧品》)。

同类推荐
  • 快乐禅:禅理教你透视生活的智慧

    快乐禅:禅理教你透视生活的智慧

    本书通过多篇禅意故事,告诉读者在日常生活中珍惜当下、知足常乐、珍藏本钱、顺其自然等积极健康的观念。
  • 耶稣家族墓之谜

    耶稣家族墓之谜

    耶稣是什么人?有没有可能历史上根本不存在耶稣这个人?这本惊世骇俗的书,不仅提供了耶稣存在的事证,甚至彻底改变了世人心目中所理解的耶稣。它记录了一项为期三年的调查,可以说是新近最。晾人的考古发现:在耶路撒冷陶比奥区出土的第一世纪犹太坟墓,埋葬的就是耶稣与他的家人——他的父亲、母亲、妻子,以及儿子……从墓中遗物一窥耶稣的生活、死亡,以及他与家属之间的关系,无疑让人兴奋不已。曾获艾美奖雅各布维奇和古生物学者佩雷格里诺系统而严谨地分析实物证据,与列为正典或伪经的《福音书》比对,建构了耶稣家族第一幅完整的画面。他究竟是什么人?本书将为你展现一个异于以往面貌全新的耶稣。
  • 生死皆是禅

    生死皆是禅

    有人说,这婆娑世界便是一片苦海,无论如何都难逃尘世的重压,却又一切尽如镜花水月,繁华过后终成空。无论悲喜,哭过笑过之后,亦为罔然。所以,看惯这尘世浮华之人,苦求解脱,却终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于是,依附于禅。那么禅为何物?事实上,禅的本质极其简单,只要放下知见分别、远离价值判断、取舍贪著,透彻地直指事物本身,就可以明心见性。然而,这世间有几人可以放下、远离、不贪?所以虽经苦修,却依然难成正果。因此,我们不必强求真实的解脱,只需将一颗狂躁、贪恋、执著的心放平和一点,再平和一点,不要太过狂躁、贪恋、执著,就会活得比原来真实、快乐。
  • 尘心洗尽(禅·心灵·灵性)

    尘心洗尽(禅·心灵·灵性)

    我们被欲望左右,我们被执着伪装。于是,我们不知自己是谁,不知谁是自己。我们一生的被描述决定于墓碑与悼词,而写悼词与墓碑的,却不是我们自己。于是,我们只是一个动态的角色,而不再是自己的主人,我们永远都只是他者的代名词。本书为本性禅师关于生命与死亡、入世与出世的人生感悟,帮助人们摆脱尘世功名利禄的烦扰,追求自在健康的人生具有积极的意义。
  • 星云日记24:收支平衡的人生

    星云日记24:收支平衡的人生

    本书为“星云日记”系列的第二十四册。收录星云大师1993年7月1日至8月31日期间的日记。日记详细记载了星云大师每日的弘法行程、心得、计划,熔佛法、哲学、文学、慈心悲愿于一炉,实为一代高僧之心灵剖白与济世旅程,为现代佛教历史的进展保存或提供了至为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亦为吾人陶冶心性之良方、修养精神之津梁,从中可获得许多做人做事的启示与新知。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异虫科技

    异虫科技

    拥有异虫科技,末法时代中修行。资源,自己制造;功法,别人送上门来。拥有异虫科技,席卷地球,称霸太阳系,霸占太阳。我们的征程是星辰大海?不,我要所有的恒星上都插满我李唐的旗帜。
  • 求你当个猴吧

    求你当个猴吧

    穿越异世,变成十万大山中的一只猴,本以为人生就这么荒唐度过,哪想这竟是一个妖的世界。系统激活,机缘到来。陆元要告诉这世界,他来,他见,他......
  • 残剑神诀

    残剑神诀

    谁懂得杀伐之道?谁能获得天主之心?谁才是赢家?谁就能逐鹿大千世界,九幽天地!即便是浩劫的开始!异数突变!异象数变!以武证道!成大道、得仙缘、悟鸿蒙、封洪荒!谁主杀伐?谁道禅心?谁乱洪荒?
  • 逆天小凰妃

    逆天小凰妃

    宋翩翩,二十一世纪唯一的皇帝级特工!一朝穿越,醒来竟然发现自己被人绑在柱子上,要取心头血!哼哼,害我的人,一个也别想逃,看我不把你们拨皮拆骨,做成的杂碎汤喂狗!【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血之魔法师

    血之魔法师

    一滴血可以做些什么?请入……
  • IL如果爱

    IL如果爱

    ??她是天堂的天使是地狱的恶魔??徘徊在天堂地狱之间的女孩????从幻境两面诞生的少女??在昼夜交替中相遇?????ζ????﹏???——《如果?爱》坚强脆弱她,无情如地狱的罗刹仁爱如天堂的圣女冰冷火热她,是不幸的彼岸她,是美好的百合残忍黑曼陀罗圣洁白雪蒂莲她,是痛亦美的罂粟是美亦痛的蔷薇双生花开,双生花落,亦开亦落,无曾爱过她亦正亦邪只因在爱与恨之间如此的她,如此的爱
  • 师父我想谈恋爱

    师父我想谈恋爱

    憋屈转世,他奋发图强,在古老年代中利用乾坤规则,构建运营“线上实时交流交友平台——云亭净界”。机缘巧合,他打开天枷地锁,整个世界陷入了危机与混乱。武、道、术,再无桎梏,凡人之躯,可比神明。他本意只是想圆了上辈子的梦想,谈几场甜甜的恋爱,跟各地的女孩子认识……可为什么事情开始朝着奇怪的方向跌落?
  • 一纸契约:爱之不如念之

    一纸契约:爱之不如念之

    他和她结婚只不过是一场商业联姻罢了,最后是看谁失了心,迷失了自己。再后来她发现她喜欢上了他,失去了自己的心,其实他也喜欢她,两个人便有了真正的婚姻,可是在最后,他所谓的爱的那个人回来了,他义无反顾地抛弃了她,在两个人的车祸中,他义无反顾的把他爱的人抱走,留她在车祸中,流血不止,就在生命差一点消逝时,另一个男人救了她,于是她也看清了了他,出院的时候,她给他带来了一份离婚协议,说:“你根本就不爱我,我们离婚吧!再见!”在这时,他慌了。两个人在一起了,这个男人很爱她。于是在最后他们结婚时,他来参加,发现自己是很喜欢她的,可是自己伤了她那么多,还可以挽回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