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中期时,因逢康乾盛世,遂生盛世之文、治世之音,古文讲“义理”,诗歌讲“神韵”。至乾隆晚期,则盛极而衰,神韵诗虽有主导地位,如阳湖派及郑燮、袁枚等人的诗歌却已别开生面。清后期国事衰危,杰出作者有龚自珍和魏源,他们为学讲求经世致用,诗风与前辈不同。
一、姚鼐
姚鼐(1731-1815)字姬传,号惜抱,安徽桐城人。桐城派古文主要作家之一,与方苞、刘大櫆并称“桐城三祖”。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进士,官至刑部郎中,曾任四库全书纂修官。辞官南归后,主讲于扬州梅花、江南紫阳、南京钟山等地书院四十多年。有《惜抱轩全集》等,又曾编选《古文辞类纂》。
姚鼐以文名,不以诗称,却足见其性情。早年模仿明“七子”学唐诗,晚年兼取宋人,格意俱高,俨然为一大家,后人称“惜抱诗精深博大,足为正宗”(程秉剑《国朝名人集题词》)。如《漫咏》三首之三:
子长千古士,被难身何穷?悲哉百年后,毁誉犹不公。孔子录《小雅》,怨诽君子风。美善而刺恶,史笔非不忠。文园为令客,窃资自临邛。将死劝封禅,佞谀以为工。文章两司马,擅为西汉雄。人君取士节,优劣安得同。如何永平诏,抑扬恣其胸?宜乎朝廷士,进者多容容。所以歌《五噫》,邈然逝梁鸿。
司马相如写阿谀之文而受赏,司马迁写美刺之文而得怨,姚鼐以为是天子随心抑扬、毁誉不公,也就难怪梁鸿远逝而幸进者取容。这里有对两司马的评价,也有对汉明帝的讥讽。此诗虽咏史事,亦有感于现实。因此,他虽是盛世之文的作者,对当世也有不满。
另一首《自咏》的格调与之颇为类似:“群贤鼓舞赴朝廷,陋巷无车户久扃。已作元龙床下士,每书子玉座旁铭。故交四海多衰白,何事千秋托汗青?风雪绕窗灯火暗,更披朱墨读遗经。”身居陋巷,闭户读书,其晚年心境可见一斑,这已不似盛世之音了。
二、国朝六家清前期的作者身经易代,多感伤身世,情系故国。“国朝六家”出现后,盛世之音方滋。“国朝六家”指施闰章、宋琬、王士禛、朱彝尊、査慎行和赵执信六人,都是“国朝”诗人。施闰章与宋琬,并称“南施北宋”;王士禛与朱彝尊,并称“南朱北王”,他们在当时很有影响,成就最突出的是王士禛。
王士禛(1634-1711)字子真,号阮亭,别号渔洋山人。新城(今山东桓台县)人。顺治时进士,官至刑部尚书。他自幼能诗,是继钱谦益之后的诗坛正宗。王士禛论诗推崇盛唐,自创神韵一派,鼓吹“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二十四诗品》)和“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严羽《沧浪诗话》)的境界,即要求诗歌要有境界清远、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点,与钟嵘《诗品》的“滋味”说、司空图的“韵外之致”(《与李先生论诗书》)大体相同,因此特别推崇清幽淡远而富有诗情画意的盛唐山水诗。为此,他编选了《唐贤三昧集》,作为学诗的范本。
王士禛的诗歌继承王维、孟浩然、韦应物等人的家数,以风神独绝的神韵诗为主流,尤以模山范水、批风抹月的七绝体“山水清音”最有特色,含情绵渺而出之以纡徐曲折,惨淡经营却不露斧凿痕迹,字精词新,言外有意,表现出玲珑飘逸的风神,含回不尽的余韵。如《秦淮杂诗》十四首之一:
年来肠断秣陵舟,梦绕秦淮水上楼。十日雨丝风片里,浓春烟景似残秋。明亡后,秦淮无复往日繁华,作者掇拾见闻,写成十四首组诗,以伤往事。“雨丝风片”、“肠断”、“残秋”,这种意境,引人深思。又如其八:新歌细字写冰纨,小部君王带笑看。千载秦淮呜咽水,不应仍恨孔都官。赵翼曾评论此诗说:“阮亭专以神韵为主,如《秦淮杂诗》有感于阮大铖《燕子笺》事,云‘千载秦淮呜咽水,不应仍恨孔都官’……蕴藉含蓄,实是千古绝唱。”(《瓯北诗话》卷十)点出了南明福王为阮大铖等所诱惑,沉溺于声色的往事。
朱彝尊(1629-1709)字锡鬯,号竹垞,又号金风亭长、小长芦钓鱼师。秀水(今浙江嘉兴)人。康熙十八年举博学鸿词科,授检讨,寻入直南书房,出典江南省试。南归后,潜心著述。朱彝尊是经学家,也是浙西词派的开山祖师,诗歌也卓然成家,与王士禛并称南北两大诗人。朱彝尊论诗,早期宗唐黜宋,曾批评陆游诗“句法稠叠”、“令人生憎”(《书剑南集后》),晚年则由唐入宋。总体上,他的诗以学力、辞藻见长,虽用笔雄健,仍乏初盛唐诗歌激荡奔放的气概,有一些诗歌对现实有所反映,含蓄地表现了自己的抗清意识与亡国之痛,有较浓郁的生活气息。后期格调平和,追求醇雅,安于恬淡,从学唐到兼取两宋。朱彝尊诗歌风格的转变,反映了清初诗坛演变的趋势。
施闰章(1618-1683)字尚白,号愚山,宣城(今属安徽)人。他主张“诗有本”、“言有物”,反对“入议论”,推尊唐人,反对宋诗。施闰章比较关心现实生活和民间疾苦,诗歌铺叙时事,叹息民艰。但他的诗反对浮华,格调平缓,温柔敦厚,即使是反映民瘼,也温婉和气,较多高雅格调和诗教品质,与遗民诗人有所区别。有《蠖斋诗话》。
宋琬(1614-1673)诗歌多伤时叹世之作,抒发自己郁积胸中的哀痛愁苦,如写民生疾苦,吊故国之哀,绘山水风光等。诗风委婉中正,怨而不怒,与施闰章的诗歌有共同倾向。施、宋二人皆著称于当时,但对诗坛影响不大。
查慎行(1650-1727),原名嗣涟,字夏重,号初白。海宁(今浙江海宁)人。康熙时举人,赐进士出身,官编修。杳慎行极尚宋诗,公开反对清诗重学问而抑激情的倾向。他致力于学习苏轼、陆游的诗风,能得宋人之长而反对形式模拟,“得宋人之长而不染其弊,数十年,固当为慎行屈一指也”(《四库总目提要》)。他的诗歌反映了一些社会民生问题,如《悯农诗》、《闸口观罾渔者》、《芦州行》等,刻写民瘼,情辞真切。如《村家四月词》十首其四:“小满初过上簇迟,落山肥茧白于脂。费他三幼占风色,二月前头早卖丝。”这组诗写夏历四月的农材见闻,这一首则写蚕农辛勤的劳动和蚕茧虽已丰收,而蚕丝早已出卖的痛苦心情,正与唐人聂夷中的“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咏田家》)同一机杼。又如其五:“野老篱边独一家,卧闻隔竹响缫车。开窗自起看风雨,日在墙头苦楝花。”写独居老人的朴素宁静生活,简而有致。这类诗具有形象通俗,长于素描的特点。
查氏的诗以旅途纪游和登临怀古为多,如《舟夜书所见》:“月黑见鱼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极写渔灯变幻之妙。《题杜集后》:“漂泊西南且未还,几曾蒿目委时艰。三重茅底床床漏,突兀胸中屋万间。”则凝练有力,颇有陆游之风。长篇古风如《五老峰观海绵歌》、《中秋夜洞庭对月歌》等意境壮阔,笔墨雄放。
查慎行是清初宋诗人中成就最高的一位。
赵执信(1662-1744)著《谈龙录》,推崇“诗中有人”之旨,强调诗歌的现实功能,力去浮靡,同时反对王世禛的“神韵说”。他指出:“诗当指事切情,不宜作虚无缥缈语,使处处可移,人人可用。”主张“文以意为主,以言语为役;主强而役弱,则无令不从”。他认为“神韵说”过于玄虚缥缈,而且只取一格,眼界太狭,最大不足是“诗中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