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作战后,越军不断对我云南文山州边境一线进行挑衅、袭扰和蚕食,进而入侵老山、者阴山、八里河东山等地区。1984年7月12日上午,潘先文所在的35211部队接到上级通报:越军多个正规团多方向、多梯次向老山、东山35211阵地发起攻击,并突入了部分前沿阵地,上级命令部队坚决守住阵地,做好打恶仗的准备。潘先文所在的连队是担负着国境侧翼安全的任务,担心敌人会从侧翼穿插到我境内。到中午,战斗没有任何停止的迹象,连队还遭到越军发射的苏制“萨格尔”反坦克导弹的袭击。设在芭蕉坪的野战救护所不停地处理潘先文连队受伤的战友。到了晚上,惨烈的“7.12”防御战以我军胜利而告结束。这天越军共出动约4个团,最后,在我前沿阵地丢下3000多具尸体后败退。而潘先文连队里,也有20多位朝夕相处的战友,寂寞地躺在麻栗坡烈士陵园里,再也回不了家乡。在这血与火的洗礼中,潘先文对生命这东西有所感悟,当时他就立下誓言,一定要干出一番事业来告慰那些英勇献身的兄弟。
昔日当地的科技副乡长,后加盟潘先文麾下,成为三圣特种建材公司党总支书记的黎伟说,潘先文赚钱后,他不像一般发了财的老板那样拿来花天酒地,而是把资金全部投入到企业,再建工厂。更重要的一点是,他适时地提出了“依靠科技、管理上乘、品质优异、服务满意”的十六字经营理念,结束了企业原来简单粗放加工的生产模式,走出了一条以科技为支撑、以精细加工为方向,提高产品附加值的创新之路。企业也从此步入了科技、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勇于创新
潘先文认为,企业家精神的本质就是勇于创新。创新是一个企业生机勃勃的原动力。企业要发展,就必须有勇于探索、勇于钻研的精神,有突破陈规的思路、扎实细致的作风,才能汇集员工的聪明才智,创造性地推动工作。
创新是和人才分不开的。潘先文对科研工作和科研人员特别重视,专家住的是企业长期包用的四星级宾馆,专车接送;凡实验室需要的仪器、设备,一经提出,无论多么昂贵,马上解决到位。“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由于他对人才、科技的重视,舍得投入,一批批专家也纷纷从北京、上海、武汉等科研机构及大型企业赶来。借助这些具有真才实学且能吃苦创新的科技、管理人才优势,1999年,公司成立了重庆市圣文特种建材研究所,掌握自主知识产权,聘请了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李光明任研究所所长,并聘请了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国家级专家游宝坤、高级工程师方瑞良、中国混凝土外加剂知名专家陈建奎教授、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陈普法教授、原重庆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混凝土研究所所长孟昭富等,多位专家教授做技术顾问,开展新技术、新产品开发研究等科技自主创新工作。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潘先文清醒地意识到,只有不断提高员工的素质,才能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多年来,公司已经与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重庆建筑科学研究院、重庆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单位建立了广泛的技术合作。同时,每年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聘请专家、教授对员工进行培训,分批次让管理人员和技术员工到重庆高等院校及省外技术培训学校学习各种专业知识,打造出一支具有战斗力的企业团队,为提高公司整体服务品质,建立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潘先文还一直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虽然他每天都在为工作忙碌,但仍挤出时间,参加北京大学研究生学习和各种高层次培训,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在他的带动下,公司成立了科技协会,创建的“学习型”企业活动也得到了广大职工的积极参与和响应。
1998年,公司引进了FDN萘系高效减水剂生产技术,填补了重庆市萘系高效减水剂生产的空白;2005年引进PCA聚羧酸高效减水剂生产技术,填补了重庆市聚羧酸生产的空白。十多年来,潘先文带领公司坚持走自主创新与技术开发相结合的道路,企业得以持续健康地发展壮大。从1997年至今,企业不断引进新技术和研发新产品,平均每一年半就有一项新技术或新产品诞生。在混凝土外加剂行业,不仅填补了两项重庆市专业生产的空白,还使企业从当初单一产品的小厂,变为西南地区系列品种最齐、生产规模最大的混凝土外加剂生产企业,为直辖重庆的城市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潘先文认为,创新也是一个城市发展的不竭动力,重庆应以创新精神推动企业实现又快又好发展。企业创新涵盖了技术、产品、市场、组织和管理这五个方面,创新的主体是企业,但前提是要有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而政府就是创新环境的主体。如果没有政府的环境创新,也就没有企业的技术创新。创新不仅仅要舍得投入,更要创造一种机制,应该纳入企业的预算。创新需要超前,需要投入。2008年,三圣特种建材公司投资2亿多元,充分利用三圣镇丰富的硬石膏的资源优势,开辟了“硬石膏制硫酸及废渣综合利用”这一全国首创的新技术,开创了全国首条利用硬石膏制硫酸副产水泥熟料的生产线,结果不仅提高了硬石膏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解决了当地的污染问题,也成为我国获取硫资源的一条重要的新的途径。
多元发展
为适应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三圣特种建材公司不断开拓创新,企业向多元化方面进军:2002年承包国营青峰茶场,摸索以工业反哺农业的路子;2003年建立混凝土搅拌站,目前该站已达年产150万立方商品混凝土的能力,跻身重庆市商品混凝土行业的前列;2006年在北部新区创建了重庆市德露物流公司,探索国家鼓励发展的新型行业模式;2007年建立青峰会所,寻求以休闲旅游业的发展,以“公司带农户”的方式带动当地贫困山区脱贫致富,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2009年底,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和专家论证,潘先文决定对青峰茶场进行低效林改造,即去掉老茶树,改种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红豆杉,建立红豆杉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种植园,打造全国最大的曼地亚红豆杉种植基地。
潘先文先是下令,将自己正在赚钱的几个厂停工一个月,带领1000多名员工上山,建设万亩红豆杉基地。短短一个月,4000亩荒山便种上了420多万株红豆杉。回想起当时的情景,参加了造林的三圣特种建材公司党总支书记黎伟说:“我们吃住都在山上,打了一个月的‘仗’,每天拉到山上的大米就要1000多斤,最多的一顿饭就吃了600斤。有的小姑娘背树苗都背哭了。而在很多时候,潘董事长和夫人都奋战在第一线,抢抓进度,与栽树的职工同吃、同住,一起植树。”
据黎书记介绍,该项目总投资预计达3.2亿元,除了营建万亩曼地亚红豆杉原料林及苗林培育基地外,还将新建紫杉醇提炼厂房和配套设施等建设工程。项目实施后,不仅绿化了荒山坡地,还吸纳了周边200余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黎书记还表示,红豆杉药用价值极高,可用于防治癌症。他们种的曼地亚红豆杉,是一种灌木,有利于采摘提取紫杉醇,而国际市场上紫杉醇的售价已高达每千克20万美元了。曼地亚红豆杉是二十世纪末引种我国的杂交品种。其母本是东北红豆杉,父本是欧洲红豆杉,由于它只能长成灌木,是做盆景的好品种,他们的红豆杉盆景,还进入了上海世博会。这个基地三年就建成,六年见效后,可实现年产值34亿元。未来除了因其形成的医药产业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外,还将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实现山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让当地农民收入至少翻番。
2010年3月,公司改制成为股份公司,成为一家专业生产混凝土外加剂、预拌商品混凝土、硫酸化工和石膏开采的科技型的民营企业。公司旗下有外加剂厂、商品混凝土搅拌站、化工厂、石膏矿等多个分支机构。从1997年至2009年,公司年产值由不足300万元到5亿元、年缴税金由10万余元到4800万元、企业员工由30余人到1500余人。十余年来,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公司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规模也得到飞速扩大。公司先后荣获重庆市“高新技术企业”、“建材行业重点企业”、“混凝土外加剂定点生产质量管理企业”、“农行AAA级企业”、“纳税信用A级企业”,并且,从2002年起连续8年被重庆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评定为“守合同重信用单位”等诸多荣誉,产品获得重庆市“高新技术产品奖”、“重点新产品奖”、“优秀新产品奖”、“科技进步二等奖”,“三圣”牌、“ZY”牌商标获得“重庆市著名商标”称号。“三圣”牌混凝土外加剂已广泛运用于重庆世界贸易中心、渝怀铁路阿蓬江大桥、江北国际机场二期航站楼等大批重点工程中。
当兵的人
人们都说,潘先文是一位对同志热情、对事业执著的当过兵的人。三圣特种建材股份有限公司有“三多”:知识分子多,大专以上学历的职工有450人;军人多,退伍军人有120人;党员多,这个民营企业的党员就有80人。在自然灾害面前,也表现出了他的军人情怀。
北碚区三圣镇2006年“8.30”特大森林火灾发生时,潘先文认为:“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他马上下令三圣镇的各厂全部停产,带领公司全体职工奔赴火灾现场,投入灭火战斗。在面对生与死的考验关头,潘先文一马当先,冲向大火的情景还震撼着当地人的心灵。4天里,他组织公司车辆100多台次,员工1000多人次,投入火灾抢险中。还腾出青峰茶场招待所的所有房间,为灭火指挥部提供办公条件,为灭火部队提供了上千人的临时住房,并提供数百人的吃饭、用水,提供12吨油料免费为灭火车辆加油。防守余火阶段,建材三厂继续停产为武警七支队腾出指挥场所和驻扎地,并安排专人服务。大火扑灭后,为帮助相邻灾后自救,又捐助了土豆种子10吨。公司还在火灾后成立了“北碚区森林防火突击队第三分队”,并多次参与周边地区各类抢险活动,为地区安全稳定作出了突出贡献。
熟悉潘先文的人都说,他这个人,始终保持着军人的朴实、奉献、坚韧、敬业、执著等优秀品质和对社会、对乡亲那一份热爱。他始终怀有感恩于民、扶贫济困的价值取向,积极为家乡的父老乡亲做实事,促进城乡统筹建设。十余年来,他先后捐资300余万元修建三圣场镇公路和圣石公路、青峰公路、玉峰山公路以及三圣镇学校篮球场;从2003年起,出资20余万元养护三圣镇德龙、古佛至石坝、八字岩等25公里的村级公路;2006年三圣遭受百年不遇的大旱灾,他捐资2万余元为800户受灾村民提供补种的土豆种苗;还筹资20万元为企业所在地三圣镇德龙村修建村办公室和人行便道,同时,公司每年为该村上百户村民缴纳闭路收视费和农村医疗保险;从1995年起,他还每年资助20多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2008年“5.12”汶川地震发生后,他立即捐资14万元,帮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历年来,潘先文通过各种捐赠资助、回报社会的总金额到达500余万元巨资。
潘先文获得了诸多荣誉,他先后获得重庆市第三届劳动模范、重庆市五一劳动奖章、重庆十大创新型企业家、重庆市第三届人大代表、首届北碚杰出人才、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他对民营企业有着自己独有的看法,尽管企业做得这么大,他仍然坚持到生产第一线,定期到车间、井下察看,企业的每个角落、发展的点点滴滴他都如数家珍。他爱把企业比做自己的孩子,他说,孩子不只是一个家庭的,孩子也属于社会,家长对孩子的关爱、培育、付出,最终是让孩子长大成才,并奉献社会,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后,最终落脚点依然是服务社会、回报社会。
潘先文常唱一首歌:“我是一个兵,来自老百姓,革命战争考验了我,立场更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