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我是做影视动画的,是属于文化领域的人。我觉得在整个公司的运行,包括这么多年我有一个感觉,中国在文化领域最大的问题,大家对文化的认识,包括中国文化相对发达国家是很低的。我们做影视作品卖不了高价钱,不知道怎么让客户认同影视文化值钱这一点。
李月庆:我觉得卖高价钱是一个过程,我做天翼图书收服务费,书不怎么打折,要逐渐让客户接受。昨天晚上有一个朋友打电话,你不打折,怎么会有4000多家。我说5年前拜访公司10家,一两家接我单的,现在有三四家,好的客户经理,他的成功率60%-70%,你要让客户接受这个过程是很有价值的,你的营销、诚信、服务理念都在里面。在这个过程你要教育客户,但是要全部教育他可能也反感。你也要知道他的需求。另外你的品质要好,品质好的话你认为贵,我可能还会认为便宜。
主持人:李总认为方法非常重要,一定要专注、持续,还要反复测试。我们上半场也总结了一些问题,第一个最核心的问题就是人才。刚才李总也发言了,其他几位嘉宾来一起看看怎么找到好的人才,你们自己有什么独特的解决办法。
李明伟:人的问题确实很要命,说到最后就是看一个团队。我们这块目前人不多,大概20个人,还是一个很初期的状态,但是我们这边的确聚集了一批比较优秀的人才。因为做一个商务平台涉及到几个方面,对于技术方面有比较高的要求。我们的技术总监正好是交大的一个博士,他是西安交大的硕士,有过丰富的创业经验,而且他以前在新浪曾经带过七八十人的团队。技术方面的人才我们这里是没什么问题的,核心的问题在于对于行业的熟悉,这方面的人才比较缺的。这方面的人才又能够对于互联网有感觉,可以把这两者结合起来。我们做的事情是用一个新的技术感受这个行业,能够逐渐引导这个行业。这块需要既能够对于文化产业积累和经验,又需要他对于互联网有感觉。我们目前主要还是靠自己培养,在文化演出机构上游,包括演出团体和场馆方面,比如我们请了一些比较资深的人过来。他们各有所长,但是互联网经验少,进来以后内部的交流和学习很多的。因为这里同时也有互联网营销和运营方面的人才,他们的短板在于文化演出市场的行业经验。他们需要相互的学习和沟通交流。从我们目前来做的事情搭建一个好的学习平台,大家对于各自领域的行业特点或者是业务特点做一些交流,这是我们做的第一个方面。
第二、我们对于外脑的使用方面,比如上海音乐台和文化广场,他们这些高管都是很好的朋友,有时候我们请他们过来给我们讲课。另外在技术方面,有一个交大EMBA毕业的,也是今年刚刚毕业,他到深圳去工作了。他在互联网方面有很丰富的经验,他到交大读EMBA之前是在深圳做一个很好的互联网公司,这个公司在美国市场有很大的销售,他们在PC和移动终端程序开发有丰富的经验,他也是朋友介绍,经常到我们公司做客座的指导和指引。
我对于文化演出领域、计算机和互联网领域都是后来者,但是通过自学的方式,这种学习的过程也可以很快。虽然有障碍,但也不是很大,花一定的时间就可以把它解决掉,不是太大的问题。
主持人:李总谈到了学习平台,学习平台就是企业的文化。另外他谈到了企业需要外部的咨询顾问帮助公司成长。他给了大家两三点启发。刚才的问题看看其他伙伴有没有好的建议,创意型企业人才怎么挖掘。我们听听应总的看法。
应臻:这是一个困扰着所有的文化企业比较大的问题。从市场上的人才来讲,我看到的并不是想象的那么缺乏。缺乏的是和企业匹配的人才。因为我们是文化性的企业,文化性的企业首先需要逆向性思维,可以提出问题或者提出一些新的方向能力人才。这目前对于团队的要求是比较高的。比如说我们在北外滩建了3000平方米的艺术中心,所有下面的专业人才告诉我都要建自流平的地面。我说为什么不是地毯,我觉得地毯便宜、视觉好又安静。怎么样让我们的团队具有批判的意识,具有行业细分能力是很重要的。作为新跨入一个行业要找到新的思考方式,不要和人家走一样的路,走一样的必然死掉。自上而下我们都要贯彻,我们公司想的就是要和别人不一样。
第二、我觉得组织一直在和企业、个人惯性作斗争。往往在企业过程中间执行力是一个最大的问题,你从最高层开始层层打折,这是通常会出现的问题,我想各个企业都存在。我们想培养团队,或者进来以后能力提升的问题,目前还没有最好的解决方案。刚才有几位创意文化企业的老总和我交流,设计师非常难管,他们都有很多想法,怎么样提高他们的执行力,这是第二个比较难管的问题。
第三、我们在招募不同背景的人才进入公司。我们最近招募到很多,一是外国人,一是不同学历背景的人才,一个组织的异质性越大,这个组织带给团队的思考方式就越大。对于我们高层来讲是一个很好的促进作用,这个我们一直会做下去。这三点是我们解决人才上面的措施和大家分享。谢谢!
主持人:一个企业做好,创新非常重要,应总谈到一些想法需要差异化的人才,找不同人才组成这个创业团队,包括老板和创业人的想法非常重要。下面我们请于总对人力资源这个问题分享点好的建议。
于海芳:企业发展到不同阶段面临的人力资源问题不一样,创业期和转型期差异还是很大的,我们公司已经过了创业的阶段,已经步入了转型期。我们现在已经找到了可以规模化的模式和方法,也找到了相应的人才匹配方法。当初我进入这家公司,原来是孙总的顾问,他是这个行业里面的学者和专家,很喜欢分享他的想法。但是他也遇到了很多困惑,有的时候我们聊天带着几个问题一起交流。我觉得建立一个核心团队并不是那么难,半年时间差不多了,但是要解决的东西很多,因为这个领域还不是很工业化的,不是有着清晰的结构,而且很多岗位需要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创业期遇到的问题都差不多,这个问题是2009年在中欧关于领导力论坛,李教授主持的,他当时在国企、民企、外资三种类型规模化企业找了大量的样本做实验,一共有20几个指标。他最终把19个指标做了很大的排序,我觉得这项工作做得非常扎实。当时有三个搞人力资源的,外企有一个是玫琳凯的,国企是中石化,我作为民营企业代表做分享。其实我和大家讲人力资源没那么复杂,不要说有些东西国企怎么做,外企怎么做,因为我在国企和外企工作过,他们不强调那些是因为他们已经做得很棒了。
前两天我在路上看到苏州的出租车开到上海的路上,那个出租车公司后面是四个字“皇家花园”,我想故宫不用说它是皇家的,它就是皇家的。但是出租车无论写多少皇家,它也不会是皇家的。外资企业和国有企业有很强大的背景,有几十年、上百年的经验,很多东西已经做得很棒了,所以现在不需要强调那些,他强调是不擅长的那部分。而民营企业并不是没有机会。从数据来看,民营企业占国民经济的65%,但是他生出来的那一天起就是小娘养的,他是国民经济的有力补充,国企不想干的,不愿意干的留给民营企业一定的空间。可是这个空间怎么把握就很重要。这里面有三样做得好,你的企业肯定是可持续发展的。我当初问了老板几个问题,他回答的都是我希望听到的。他是很开放的一个人,我听到了他的声音,转型、发展成功是他心里的声音。一个是企业文化建设,外资企业已经很强了,国企的体系也很强了,无论谁进去不可能被改变的,因为他的文化已经形成了。民营企业,特别是创业期很弱小,你要挑战的是什么?规模化的企业批量招一线员工,中层员工都是自己培养起来的,只有高层管理者不是体系的建构者,他还有其他的方向要做。民营企业要挑战的是你是一个老板,很多时候你是光杆司令。如果你招的都是大学生,现在大学生找企业很牛的,底薪打底3000块。你招上两个人,我同样条件下宁可去外资企业,我不愿意给民营企业打工。你要招中层的管理人员,他带着其他的文化来的,因为我们说了文化是多样性的,他和你想的不一样。你在这个行业领域想成为有一席之地,他想我的职业生涯有同样的发展,他凭什么听你的,这个磨合期对于企业的伤害最大的。所以民营企业第一要了解你的企业文化是什么,企业文化没有那么复杂和繁琐。三句话,企业文化是你的信念,企业文化是你的价值观,企业文化是你的行为规范。但是这三者是有内在联系的。你的信念是你相信什么和不相信什么,你相信人性善还是人性恶。心智模式是在你的潜意识下,我们说商业模式,投资人看一个好的商业模式愿意投钱的,为什么?所谓模式是可以脱离人而存在的,如果你建构一个很好的模式,你执行的那个人未必是最一流的团队,他也可以不停地被复制,给你创造价值和经济效益,人的心智模式也是一样,不是我看见它,觉察它,而是心智模式驾驭我们自己。
另外就是行为规范,它和你的信念和价值观配套的,不要学别人的,别人的制度、流程、模式是没用,不是你的基因带来的。我们公司有一个特点,作为领导人,中层以上干部永远强调领导力,一线员工强调执行力。你当公司的老板说强调执行力,员工再强调领导力,这是很麻烦的事情。
主持人:于总分享的这些我非常受用,我相信在座各位如果在创业和打算创业的伙伴有我类似的想法。刚才谈到了人力资源这块,四位嘉宾谈到了很多好的解决办法,我们在场的伙伴有没有其他补充的?
于海芳:我们自己园区里边的所有企业,我们人力资源给他们做辅导和培训、咨询都是免费的,所以他们成长都是很正向的,这是我们比较骄傲的地方。
主持人:人其实是企业的核心问题,我一直反复思考一个问题,也是最近把它上升到特别高的高度。不知道在座各位听了问题有什么补充?
李月庆:于总谈了很多价值观问题,说白了就是你最终看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这个人可能是一个人才,给他三万都可以,因为公司不是我创造的,是你的业绩创造的。刚才她说到了和企业文化有关,广东人的企业就是这样,有大的单子了,老板在第一线,因为他要知道怎么做。他偶然在第一线带去的不是业务能力,而是一种文化,在关键的时候老板在最前面。老板在第一线,你当然不一样。还有一种文化我觉得很敬佩的,我在中欧神话里面写到,中欧最好的车还是老板坐,但是院长是没有停车位置的,最差的位置给院长停,最好的位置给客户停。
主持人:这里面谈的人力资源,李总谈到了怎么样建立一套人力资源体系。前面谈到了宏观,整个中国的文化需要改变,需要做一些调整。大家知道西方文化进入中国,可乐文化、咖啡文化,一夜情文化源源不断的侵入中国。而我们期望的感恩文化,孝道文化是需要传陈下去,是需要保留的,只有这样才能解决一个企业和社会的根本问题。通过有这些东西,我们企业发生了也很大的变化。规章制度是一个骨干,但是人和企业缺乏了文化这个血液就很难生存和持续发展。
刚才我们四位嘉宾谈到了几个解决办法,我做一些汇总:李总谈到了学习能力,应总谈到了创新能力,包括组建不同的团队,请私人顾问,帮他搭建一个学习平台,包括建立人力资源体系。我们在文化这块的人才很难,因为它是两栖人才,如果大家有这样的人才可以给他们推荐,这也给猎头公司一个好的机会,猎头掌握了很多好资源。刚才三位嘉宾创业企业碰到了人才问题是核心问题,但还有一些其他的问题,比如:价值观、理念、行业不成熟,归根到底就是人的问题。这些其他问题我们就不做更多探讨了,我觉得一个企业把人的问题解决了,所有问题都是迎刃而解。我今天也是得到了很多的收获。
今天我们到场的很多朋友对入驻园区的问题很感兴趣。我们请于总给我们做一些分享,如果想文化这块创业,在文化创意园区里面是不是可以提供一些政策的支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