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激将法”这个话题前,先给大家讲个“诸葛亮气司马懿”的故事:
三国时,诸葛亮“率众十余万”,由汉中出发,沿着褒斜道北上关中,北伐曹魏。四月,蜀军“出斜谷”,行进到渭水南岸的郿县境内。魏明帝曹叡得到消息后,“遣征蜀护军秦朗督步骑二万”增援汉中,归属司马懿统一指挥,抵御蜀军。
魏军各路人马到齐后,司马懿把将领们召集起来商讨退敌的计策,诸将都主张屯兵渭水北岸,司马懿则认为:“百姓积聚皆在渭南,此必争之地也”,不能把渭水南岸拱手让给诸葛亮。经过讨论,魏军便渡过渭水,“背水为垒”,阻挡蜀军。部署完毕以后,司马懿又召集诸将,分析了蜀军的动向。他说:“诸葛亮如果大胆用兵,就应当先占领武功(汉置县故址。在今陕西武功西),沿着秦岭北麓东向直取长安。可是,诸葛亮一向小心谨慎,不敢冒险,他很可能西上五丈原(古地名,位于今陕西岐山县南斜谷口西侧,渭水经其北自西向东流。),以五丈原为依托,然后稳步前进。这样,就好对付了。”
果然不出司马懿所料,诸葛亮占领了五丈原,打算渡过渭水,向凤翔(今属陕西)进攻。司马懿便“遣将军周当屯阳遂(武功附近)”,引诱蜀军进攻。过了几天,不见蜀军动静。司马懿向将领们说:“诸葛亮不进攻阳遂,是打算先攻取积石原(今陕西蔡家坡镇附近),然后再进攻凤翔。他的企图已经很明显了。”根据这一判断,司马懿随即调整了部署。他派遣将军胡遵、雍州刺史郭淮坚守阳遂,将主力集结在积石原待机。不久,诸葛亮率军进攻积石原受阻,退回五丈原。蜀军后退时,司马懿趁机派兵追击,“斩五百余级,获生口千余,降者六百余人”(《晋书·帝纪第一·宣帝》),打了一个小胜仗。接着,双方便形成相持的态势。
诸葛亮依托五丈原,控制着褒斜道的北端,处于进可攻、退可守的有利地位。因此,他千方百计地挑动司马懿出战。而司马懿呢,他自知兵多势众,粮草无虑,对峙越久,对自己越有利。所以,任你千般挑逗,我只是按兵不动。就这样,从四月到七月,双方相持了一百余天。
诸葛亮见司马懿拒守不战,便采用激将法。他给司马懿写了一封信,并且让信使带给司马懿一套妇人巾帼。信中说:“您统帅中原数十万之众,正应该披坚执锐,一决雌雄。可是,您却甘于屈服,这和女人有什么区别?如今把妇人巾帼送去,您可以拜谢受之。如果耻于受辱,就按期决战!”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且不论谁胜谁败,单说计谋,诸葛亮的妙计就是“激将法”,如今的工作生活中,“激将法”是以怎样的状态出现呢?
每个人都有逆反心理。从我们能独立思考问题开始,就对一些强加于我们身上的思想或行为产生厌恶,而时常“对着干”。长大后,虽然我们心理成熟了许多,能够尽量减少这种“针锋相对”的行为,但人的逆反心理是不会消失的,它还会随着人的身份、名气、地位的上升而增强。
当上司对下属下命令时,用一种强硬的语气,就会激活下属的逆反心。然而,同样的命令,如果用“拜托”这句话来扭转彼此的身份,人的反抗心理便会微乎其微。常常不会感觉出这是命令。
言语也有各种性质,但使得工作岗位的人际关系恶化的一种言语,应该可以说是那些“职务言语”吧!
这是什么样的言语呢?
比如上司把部属叫到桌旁:“喂!你,听说你不听经理的命令。”怎么听也是上司的口吻,又如:“这是经理的命令”或“你有什么了不起的,你不过是个普通职员”等等。这种“职务言语”不用说就知道,很容易招致员工们的反抗心理。
但是,反用这种“职务言语”的话,实际上使得公司内人际关系趋于顺利的也有。比如经理交给下属某件工作时,故意走到下属的桌旁,说:“有一件事想拜托你……”
经理本来应该用命令的语气,却对下属称“拜托”,由于措词使得立场(身份)逆转过来。如此一来,下属便产生了干劲,忙于被委托的工作,这种情形也不少。
有一本介绍“心理技巧”的书,其中提到,有一次在美国田纳西州的州长选举中,兄弟二人双双出马竞选。哥哥以吻婴儿的微笑战术来扩大支持者的层面;而弟弟却对于这些漂亮的姿势一概不采用。当他站在讲台上时,边摸着口袋边对听众说着:
“你们谁可以给我一支香烟。”
结果是弟弟大胜。选民们因为候选人的平易近人,向听众要香烟,而支持弟弟。这也可说是使用“给”这句话,图谋心理立场逆转的手段之一。
能够跟大人物这么近乎地打交道,在普通人看来是一件很荣耀的事。领导者有时故意做出某个举动,把自己降到普通人的地位,甚至通过语言的印象,使对方格外受尊重,这是借着立场的逆转,挑起对方的虚荣心。
生存语录
理想的人物不仅要在物质需要的满足上,还要在精神旨趣的满足上得到表现。
———(德)黑格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