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有关调查显示,从“蚁族”的就业状态来看,90%的人是全职工作;其余工作状态不到10%,其中从事兼职工作的为4%,自由职业的为3%,实习的为3%。“蚁族”中,工作的种类主要集中在专业技术人员、商业服务、办事人员、技术工人及普通工人五大类。其中商业服务占到了31.9%,而其中有67.9%的人,提到了“人际沟通能力差”是就业方面的最主要的障碍。这就要求“蚂蚁”们时刻提醒自己“说话要注意态度”。
顾晓敏是学的是酒店管理工作,在网上经历过投简历大战之后,终于找到了一份在四星级酒店前台做接待的工作。她本人对这份工作还是很满意的,专业对口,待遇也不错。可是,有一次就因为几句话,毁掉了她的工作。
服务员结账处,一位香港客人在划卡结账。因与饭店有一定的关系,他的房费按七折付款。可能总账金额超出预算,这位港客拿着账单自言自语道:“哎,这么贵呀,能不能再给我打点折扣啊?”结账员做不了主,就叫来了前台接待的顾晓敏,顾晓敏对客人冒出了一句:“给您七折已很优惠了,平时我们根本不打折的。”这一说,客人像受了污辱似的发怒道:“你这是什么话,我又不是付不起。房费七折是你们老总给我的待遇。去,把你们总经理叫来,我不稀罕这个七折优惠。”后来,饭店一位老总专程去赔礼道歉,同时开除了顾晓敏。
顾晓敏感觉自己很委屈,认为自己没说错话啊!其实每一个行业都需要时刻提醒自己:我们的服务,顾客满意吗?对顾晓敏而言,她就应该警惕客人能不能接受你的说话态度。
那么,讲话的时候要怎样注意自己的态度呢?有人总结:急事,慢慢地说;大事,清楚地说;小事,幽默地说;没把握的事,谨慎地说;没发生的事,不要胡说……
“如果一个人说话像开枪一样,他的声音会把你的脑壳打碎。”阿诺德·贝内特小说里的主人公对他的妻子如是说。他所说的就是一个人愤怒爆发时的丑态。
贝内特的理论有很深的道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大部分摩擦都是由于说话的语气不当而引起的。如果确实如此,我们每天都应该好好考虑一下这个问题。
如果不信,你可以自己试一下。你可以对一个婴儿说一些好听的话,诸如,“你真可爱,你像天使一样。”相反,如果你对他大喊大叫,说:“你真麻烦!如果你再哭,我就打你屁屁!”这时,孩子就会大声哭叫,甚至你旁边的狗也会偷偷溜走。
从人们之间发生的摩擦来看,说话的态度比说话的内容更重要。根据说话者情绪的不同,语气可以改变文字的意义。如果我们无意伤害他人或者被他人伤害,能够注意自己的语气是很难做到的。实际上,柔和的语气会改变人们的情绪和周遭的气氛。
不要轻易打断别人的话
有一次,美国知名主持人林克莱特采访一名小朋友时说:“你长大后想要当什么呀?”小朋友天真地回答:“嗯,我要当飞机驾驶员!”林克莱特接着问:“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会怎么办呢?”小朋友想了想:“我会先告诉坐在飞机上的人系好安全带,然后我带上我的降落伞跳出去。”
当现场的观众笑得东倒西歪时,林克莱特继续注视着这孩子,想看他是不是自作聪明的家伙。
没想到,接着孩子的两行热泪夺眶而出,这才使得林克莱特发觉这孩子的悲悯之情远非笔墨所能形容。于是林克莱特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小孩的回答透露出一个孩子真挚的想法:“我要去拿燃料。我还要回来!我还要回来!”
通过这个故事,你认为自己真的明白了倾听的艺术了吗?你是不是常常半途打断对方的话,是不是又自以为是地进行反驳呢?
失败的倾听者犯的最多的错误就是打断别人。沟通里倾听是第一步,倾听里不轻易打断是最基本的法则。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反复地反省再反省,不管你已经是总裁还是一个普通的员工,都应该好好回忆一下,你的“打扰史”是不是很丰富?如果有,那么可能是一个危险的信号,证明你并不是一个好的沟通者,尽管可能你一直以为自己是个好的沟通者。
生活中,有的人总爱打断别人的话,喜欢表现自我,其实,这是一种爱表现心理。爱表现心理是一种消极的情感,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具体地讲,主要有以下几点危害:
一是影响团结,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养成了自高自大、自以为是的个性。由于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不能客观地评价同事与领导的作用,逐渐形成“独”的个性心理,偏离集体与社会,出现严重的自私自利行为。
二是嫉妒心理会随之出现,看不得别人超过自己,看到别人好就生气,情绪失去控制,不知道尊重别人,更不会理解别人,甚至会恶意诋毁他人。
三是会使人变得善恶难辨,在错误中继续犯错误,甚至失去理智,不能自拔,引发极端的行为发生。
四是严重影响身心健康。人如果有了爱表现心理,内心会始终处于高度的应激状态,大脑总是得不到休息,睡眠出现障碍,消化系统功能也会降低,容易患心血管疾病,甚至引发精神疾病。
有位小学教师做了一个挺有意义的社会调查,调查的主题是:如果你说话时被别人打断,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调查的结果显示: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无一例外地对这种随意打断别人说话的行为表示反感。
正确地面对口误
俗话说:“人有失手,马有失蹄。”在人们的交际过程中,任何人都有可能发生言语失误,虽然只是一句话,但它造成的后果或是贻笑大方,或是纠纷四起,有时甚至不堪收拾。
会说话的人在发生口误以后都会采取一定的补救措施,避免言语失误带来的难堪局面。但是摆脱口误的关键是一定要及时改正,承认自己说错了话,要把错误的话“吃”下去,要是在失言的时候仍然死守自己的城堡,恐怕后果会很严重。
口误之后,要迅速将错误言词引开,避免在错中纠缠,比如接着那句话之后说:“然而正确说法应是……”或者说:“我刚才那句话还应做如下补充……”这样就可以把口误改正。
一次,美国前总统里根访问巴西,由于旅途疲乏,在欢迎宴会上,他脱口说道:“女士们,先生们!今天,我为能访问玻利维亚而感到非常高兴。”有人低声提醒他说错了,里根忙改道:“很抱歉,我们不久前访问过玻利维亚。”
尽管他没有去玻利维亚,当那些不明就里的人还来不及反应时,这个口误就已经淹没在他后来的长篇大论之中了。这种将说错的地点、时间加以掩饰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当面丢丑,不失为补救的有效手段。不过,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发现要及时,改用的语言要巧妙。否则要想化解难堪也是困难的。
高明的辩论家在被对方击中要害时决不强词夺理,他们或点头微笑,或轻轻鼓掌。有的人会认为这是他们服从真理的良好风范,有的人又会认为这是他们不谓辩解的豁达胸怀,而究竟他们认输与否尚是个未知的谜。这样的辩论家即使要说也能说得很巧,他们会向对方笑道:“你讲得好极了!”
在我们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也会遇到这样或是那样的问题。所以要注意沟通,说话的态度更重要,在交谈的过程中要注意目光交流,表现出积极的合作态度,给对方时间说话,并适时的称赞,经常确认及简单的重复,让对方感觉到你的诚恳,进而乐于与你交谈。只有这样,“蚂蚁”才不会犯和顾晓敏一样的错误了。
生存语录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东汉)刘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