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艺术由陌生化的视听美感深入到思维、情感的心理层面,使观众得到陌生化的心理体验,从而满足了心理愉悦,这是一种安全和谐的审美感受,它是在知性基础上产生的,因而相对稳定而持久。
3、心灵陶冶、精神升华:
心灵陶冶、精神升华是审美感受的最高层次,是经由感知、想象、情感,尤其是理解等心理功能的交互作用,从而唤起精神意志上的愉悦状态和伦理道德上的超越。这种美感不是一般在感性基础上的感官快乐,也不是一般在理解基础上的心思意向的享受,而是一种在崇高感的基础上寻求超越和无限的审美境界。
无生命的动画构成有生命的影像和人生的形式、生命的节奏、心灵的构造相对应,令人体味人生、感悟人生、认识自我、认识世界,从而达到了心灵的超越,完全摆脱了功利目的和占有欲的心理状态。这是一种新的精神高度的愉悦,是一种高级的意志昂奋、道德完善的精神愉快。
《风之谷》的内涵意义已经超越了一般的环境保护意识,而引导人们认识并把握自然界中各种事物间相生相克的平衡规律,令人感悟到人与自然的真谛;《冰河世纪》让人类在动物面前不禁感到汗颜,从而使功利欲和占有欲极强的人类尽快醒悟挽救自身的危机。这类动画片给人类以警戒,让人们感到心灵的震撼,促使人们追求天地间的道德完善。这是一种在动荡不安、奋发向上的感性中产生了深刻的理解,进而获得了高层次的审美感受,即心灵的净化、精神的升华。
第四节动画艺术的审美教育功能
席勒认为理想的人格应该是感性和理性自由完美的融合,这就是“优美的灵魂”,具体地说,就是构建人的审美心理结构,完善人格。通过各门艺术欣赏进行审美教育恰恰是构建审美心理结构,铸造“优美的灵魂”的最佳手段。动画作为一门艺术品种当然也具有它独特的审美教育功能。
审美心理结构的培育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审美感知力;第二,审美想象力;第三,审美理解力。
一、动画艺术对审美感知力的培育
动画艺术是视觉形式与听觉形式相辅相成地构成有机整体的综合性视听艺术。因此,它对审美感知力的培育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1、视觉形式感受力的培育
动画艺术首要的是作用于人的视觉,其视觉形式因素,如线条、色彩、造型、画面、运动等按照一定意图组合成视觉运动形象的艺术整体,形成包括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的动态系统。这种视觉形式中体现着各种因素的关系,凝聚着内在的审美内容。人们看动画作品可以通过线条韵律感、色彩感、构图感、运动节奏感等直接感性方面敏感性的培养,能够更深刻地领悟其中的思想文化内涵,以完善自己的审美心理结构。
(1)线条感的培育
动画的线条简洁明快,精确而富于力度,不仅勾画外形,而且善于表达情感,凸现人物性格。由于它曲折张弛、运用自如,可以变化为不同情感的“同构”。动画用各种各样的线条描画出各具特色的造型:“泰山”的刚劲有力,白雪公主的柔媚动人,米老鼠的圆润俏皮,无面人的粗放飘逸,汤婆婆的细腻如丝,孙悟空的柔韧多变,小哪吒的刚柔相济……孩子们经常观赏动画片不仅有利于提高对线条表现性的精确感知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
(2)色彩感的培育
色彩是构成动画艺术视觉审美形式的又一重要因素。动画设计师根据色彩的视知觉规律,运用色彩对比、冷暖对比、明暗对比、纯度对比以及色块搭配、主辅映衬等方法创造出不同的情调和意境,凸现视觉冲击力,如《木偶奇遇记》中的蓝、白、黄、红的协调配色;《阿拉丁和大盗之王》中色调的强烈对比;《熊》中以白为主色调构成的朦胧境界等,能使观众在视觉享受中逐渐培养起色彩美感。
(3)构图感的培育
构图是欣赏动画艺术的更为复杂的审美形式,它实际上是色彩和线条的配比组合构成综合的表现形式。动画构图设计运用透视关系、空间层次、疏密相间、主次分明、光影明暗等手法处理人与人、人与物、人与景之间的协调统一,创造出许许多多精美的画面和场景,如《龙猫》、《魔女宅急便》、《幽灵公主》等宫崎骏的作品非常讲究画面、场面的和谐优美,令人得到构图感的陶冶。
(4)运动节奏感的培育
运动是最吸引人眼球的外在形式。阿恩海姆对运动的复杂等级做过如下排列:
a 正在运动的比静止的复杂;
b 由内在的变化显示出来的运动比纯粹的、机械的位移复杂;c 由一个使用自己内在的力量使自己运动起来,并能够随时掌握自己的运动路线的运动,要比一个受外力推动(被推拉、被吸引排斥)的运动复杂;d 在那些主动的运动之间,还有由内在的冲动所驱使的运动和一种由一个外部参照中心(如太阳、地球)的影响所造成的运动之间的区别,二者比较起来,前者比后者更为复杂。(转引自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48页)不难看出,阿恩海姆认为,最复杂的运动是由内在冲动所驱使的、主动积极的、自由的运动,而这种运动正是生命的运动。生命的最显著的特征就在于运动,而运动正是生命的存在形式。动画的运动虽然是无生命的“画”在动,但这些画是在动画家的思维、情感、思想、意志的主使下的运动,实际上是动画家的生命律动通过“画”“动”外显出来的。动画家的是非好恶、追求拒斥、喜怒哀乐都通过不同人物在不同情境中的不同动作具体表现出来。动画中的运动形式完全是动画家精心设计出来的,因此,这些运动的外在形式必须赋予具体的内在意义,并且使两者达到和谐统一,才能成为具有审美价值的形态。例如,花木兰在桥头护栏走路,给父亲递茶碗,让小狗去喂鸡等一连串的动作在轻快、俏皮而又优美的形式下蕴含着她敏捷、活泼、大胆、风趣而又孝敬的性格;《埃及王子》中母亲强忍悲痛,将婴儿放进尼罗河里时的内心矛盾;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边歌边舞的动作等等,都以外部运动形式的鲜明节奏,传达出人物心理活动的变化状态,观众从中感受到运动形式的美感,并体味到动画家生命律动的脉搏。
2、听觉审美感受力的培育
在动画片里听觉的审美感受力主要指音乐,当然许多作品用著名影视演员配音,其优美动听的语言艺术表达也对听觉感受力的培养有很大影响,但这里主要谈音乐,因为在动画创作中音乐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埃及王子》、《白雪公主》、《狮子王》等作品的主题曲、配乐、演奏、演唱都是久负盛名的大师,音乐几乎贯穿全片始终,歌曲演唱竟多达七、八首,甚至十首以上;《宝莲灯》整部影片全长80分钟,音乐总长达70多分钟,占整个片长的80%,可见,音乐在动画艺术中的重要性。“因为只要音乐真正地与画面相配,那么画面就能真正从音乐中获得最好的表现,甚至是最好的启示力。”(乔·柯恩语,转引自马赛尔·马尔丹著《电影语言》中国电影出版社第97页何振金译1980年11月版)动画离不开音乐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音乐加强了“画”“动”的节奏感。
音乐家在为某一部动画作品配乐时,出于对该作品人物、故事、环境及其思想内容的深刻理解,并融入自己的审美理想和情感,通过一定的节奏、音调、音色及结构等等以音乐的形式表现出来。观众在观看动画片时倾听优美的音乐旋律可以提高对于节奏感、音调感、协调感、音色感和结构感等方面直接的审美敏感性,并以此为前导,深刻体验动画音乐的情感内涵,从而发展和完善自己的审美心理结构。
(1)音乐音响辨别力的培育
音乐音响辨别力是指对音乐的音高、节奏、力度、音色等基本要素的辨别能力,是音响感知力的基础。德国音乐家舒曼曾明确指出:“发展听觉是最重要的事情,要早点学会辨别调性和个别的音”。(舒曼《音乐与音乐家》音乐出版社1988年版第213页)对于音响的辨别力,决定着对于音乐的感知力和音乐欣赏的范围。因为对2/4和3/4节拍都分辨不清的人是无法感受到进行曲和圆舞曲的不同音乐效果,自然也就难以进行动画审美心理的建构。
对于音乐音响的辨别力的培育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它需要有一定的心理感应。动画片中的配乐与运动相协调,是动作的解释、渲染和内涵的提升,观众通过视觉与听觉相互启示、相互印证,有利于对音调、音准和协调的敏感性的培育。例如《大闹天宫》中的京剧打击乐与孙悟空等人物的打斗动作,甚至镜头衔接、转换都紧紧相扣、相得益彰。
(2)音乐音响感受力的培育
音乐音响感受力与上述辨别力不同,它是指对音乐音响及其结构形式的综合感受能力,包括旋律感、节奏感,以及对乐曲结构的整体感的认知等。
旋律即曲调,是多种音乐因素的综合在旋律之中形成了统一体,从而获得了真正的音乐生命。旋律是音乐中最能表达情感、最有感人力量的因素。旋律是音乐表现的重要手段,音乐的想象性形象主要由旋律构成。旋律感是指对旋律过程特点的感受。《埃及王子》的主题曲“如果你相信”由两位著名女歌手以各音阶的长短和强弱不同,高低不同形成旋律线阐释着自信和信仰,并以旋律为中心,运用和声、复调和配器等表现手段表达了古希伯来人的坚毅精神和感人肺腑的真情,在回肠荡气的旋律中洋溢着古代文明帝国的庄严感和神圣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