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深层。道德——意义——文化,再深入一层便接触到人的本质——道德观、价值观,塑造人物性格揭示其道德判断价值,使剧作达到形象教化的目的;将动作、事件、冲突、情节、细节等组合为一个艺术整体,从中蕴藏着一定的社会意义,这便是艺术的功能所在;艺术基调通过优美的语言形式呈现出来,达到一种较高的文化品位,使语言获得厚重感。这是动画作品的上乘,需要深厚的修养,精心制作才能完成。创制精品虽难,却是动画家一直的目标。
三、动画剧作要素的系统考察
对动画剧作诸元素和各层面做系统考察可表述为:
高层:道德——意义——文化
↑↑↑
中层:性格——结构——基调
↑↑↑
低层:人物——故事——语言
当然,各元素间、各层面间的关系不是绝对的、机械的,在创作实践中往往表现为某一个元素很好,很突出,而其他元素差一些,倘若从这种纵横考察中或许能够及时发现问题以便弥补不足。
笔者对剧作元素做以上分解,并非标新立异,哗众取宠,而是意在强调两点:第一,将剧作元素分层次探讨,意在要求剧作者深入开掘各元素的潜在含义;第二,明确各元素的层次要求,便于剧作者审视自己作品之不足,更利于努力提高层次。
以上所述,不但适用于一般故事片,更有利于动画片的剧作。目前,动画片的构成要素多停留在肤浅的层面上,缺乏应有的深度。
第三节动画剧本的构思
所谓构思,是创作者在充分掌握素材之后,利用艺术符号表达出来形成完整艺术作品之前,从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两方面来孕育作品的一系列定向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过程。
一、动画构思的触发
古人云:“凡作文之道,构思在先,亟将用心,不可偏执。”写文章如此,动画构思亦然。“构思的产生,和闪电的产生一样,有时需要轻微的刺激。谁知道一次邂逅、一句记在心中的话、梦、远方传来的声音、一滴水珠里的阳光或者船头的一声汽笛不就是这种刺激。”前苏联文艺家康·巴尔斯特夫斯基在《金蔷薇》一书中说的这段话是指各类文艺家创作构思偶然触发的状态,当然,动画构思也不例外。
构思的触发似乎很神秘,其实是剧作者早已有了丰富的素材、表象、记忆和情感、思维的积累,偶然触发不过象闪电、象火花,一下子点燃,照亮了长期的艺术积累,使创作者激情昂奋起来,思维活跃起来,产生了强烈的创作欲望,正所谓“长期积累,偶然得之。”著名作家王蒙对此深有感触,他说:“听一次《如歌的行板》,用了五分钟。而《如歌的行板》的人物、情节、感情我已经积累了四十年,这积累的代价有血、有泪,更有一万四千六百一十个日日夜夜。”(《王蒙谈创作》第57页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3年10月版)长期积累是构思酝酿的内在因素,偶然触发是构思启动的外在因素。一般触发动画构思的外在因素大体有以下几种情形:
1、由现实生活中的造型触发构思。这又分为两类,一类是创作者在生活中看到某种人物或事物新鲜、奇异的造型引发联想或想象,从而创作出奇特的动画造型形象。美国动画片《怪物史瑞克》中食人兽史瑞克的形象似人似兽,非人非兽,是独一无二的动画造型。此外,如米老鼠、唐老鸭等形象也是世界家喻户晓的动画造型。
另一类是由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故事触发构思。日本动画艺术家宫崎骏观察感受到当代青少年对幻想、理想的苦恼与彷徨,编织了一个梦幻般故事,绘制出精美华丽的画面,创作出动画片《梦幻街少女》。
2、受某一绘画、雕塑作品的触发来构思。中国著名动画艺术家特伟曾谈到:“……将齐白石画中的青蛙、鱼虾、小鸡……等小动物搬上动画银幕,让他们能动起来。”(转引自张慧临《20世纪中国动画艺术史》第85页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果然,方惠珍、盛路德根据同名童话改编,由特伟、钱家骏指导创制了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赢得了国际动画界的赞誉。著名漫画家华君武说:“齐白石老先生虽然死了,可是,他的画活了。”
3、由小说、戏剧、童话、神话、民间故事、科幻故事等触发而改编创制的动画片,这是动画构思的重要途径,由此产生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如吴承恩小说《西游记》改编的《大闹天宫》、法国作家雨果小说《巴黎圣母院》改编的《钟楼怪人》、美国根据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的戏剧《哈姆雷特》改编的《狮子王》、中国古代民间故事改编的《花木兰》、日本宫崎骏根据同名长篇漫画改编的科幻动画片《风之谷》等等,都是广受观众喜爱的动画片。
4、由一种意象、情境、氛围触发动画构思。特伟导演利用老牛、牧童、田野、小溪、树林、晨曦、笛声、梦境等意象遐想构思创作出《牧笛》这样充满诗情画意的动画作品,达到了自然美与艺术美高度融合。
5、由对人类、自然、宇宙、科学等重大问题进行哲学和伦理的思考触发构思,通过动画形象的表达方式,创作出的科幻、童话类动画片。如《星球大战》、《玩具总动员》、《铁臂阿童木》、《天空之城》、《幽灵公主》等。
二、动画构思的过程
动画的构思可以由多种多样的因素触发,但进入构思过程大多是有了造型形象才真正开始的。整个过程可分为孕育期、成型期、定型期三个阶段。
1、孕育阶段:
动画创作者要善于把自己观察、感受到的事物保存在自己的记忆里,正象黑格尔在《美学》中指出的那样:“属于这种创作活动的首先是掌握现实及其形象的资禀和敏感,这种资禀和敏感通过常在注意的听觉和视觉,把现实世界的丰富多彩的图形印入心灵里。”(《美学》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一卷第35页)正是“印入心灵里”的“丰富多彩的图形”经某种信息的触发并从中发现独特的意蕴而形成了构思的胚胎,并且开始孕育未来的艺术形象。构思进入孕育阶段后,创作者就要发挥记忆联想的心理功能,调动自己的记忆宝库,并通过联想使那些与“构思的胚胎”相关联的记忆表象显现出来,并培育和催化动画形象的构思。黑格尔说:“……这种创造活动还要靠牢固的记忆力,能把这种多样图形的花花世界记住……艺术家必须置身于这种材料里,跟它建立亲切的关系;他应该看得多,听得多,而且记得多。”(《美学》第一卷第357页)只有这样,大量的记忆表象围绕着构思胚胎汇聚起来,才能加速新的动画形象的诞生。
在构思的孕育阶段,动画形象、情节结构乃至主题思想等等都还朦朦胧胧,模模糊糊,若即若离,稍纵即逝,难以把握,一切都没有定型,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2、成型阶段
真正的动画构思必然是一种创造。创造的含义,就是从无到有,使本来不存在的、有价值的、独特的东西产生了,变为真实的存在。因此,动画构思实质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过程。从心理学角度讲,创造性的思维过程要求对观念中的各种符号元素,以异乎寻常的方式进行重新处理,在众多可能性中择优筛选,创造出令人意想不到的新形象,这就要借助想象力。黑格尔指出:“艺术作品既然是由心灵产生出来的,它就需要一种主体的创造活动,它就是这种创造活动的产品……这种创造活动就是艺术家的想象。”(《美学》第一卷第356页)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创作,动画创作更是如此。在动画构思的雏形阶段需要创作者以想象变形的思维方式构筑起动画片的基本框架。艺术想象是一种知觉表象运动和审美意象活动,是对表象进行加工、生发、拓展、从而产生新的形象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发生是因为表象和意象既具有鲜明性,又有易变性的特点。它可以随意改变与其他意象元素相结合,也可以将其打碎加以重建;还可以改变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甚至完全改变其性质;或者对动画形象进行充分地想象,从造型的变形、动作的变形、语言的变形、色彩的变形,甚至改变时间的秩序,空间的形态,逐渐形成各个动画人物形象和他们之间的种种关系,并由各自的性格产生形形色色的一连串动作,构成了情节结构,使动画片的构架开始明朗起来。成型阶段是动画构思中思维活动最活跃、最亢奋的阶段。
3、定型阶段
成型阶段是动画构思中思维活动最活跃、最亢奋的阶段。在动画构思基本成型之后,作者应该对其中的人物、动作、情节、结构、环境、背景等进行深入的理性思考,开掘其中的思想意义,这对动画构思的成熟定型是极其重要的。也就是说,在这一阶段作者要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道义感逐项肢解分析,审视其蕴涵的审美价值。这就要求作者对他所表现的题材有深刻丰富的内心体验,使未来作品的外部形态和内在精神都浸透着作者对人类生命、生存的思考和理解。构思中思想内涵的深化,仿佛一盏明灯照亮了已经成形了的各个要素,使审美价值得到了升华,不足的得到了丰富,欠缺的得到了弥补,促进了动画构思的定型。当然。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经过反反复复的不断深化,才能最后完成。
应该指出的是,这里的肢解分析的理性思维和高层次的哲理思考必须有个限度:理智的思维必须始终伴随着形象思维,决不能用逻辑思维损害了原来构思中动画艺术形象的“原生美”。
因为,“原生美”往往是动画家孕育了很久突然灵感迸发创造出来的形象。他(她)具有最鲜活、最独特、最新奇、最绝妙的动人之美。他就像刚刚降生的婴儿,眉眼和腰肢还没有舒展开,紫红的胎色还没有褪掉……他还缺乏成熟之美、完善之美,但他要呼喊,要挥动拳脚,充满了生命力和创造未来的强烈欲望,如果此时用理性的审美标准要求他,很可能伤害他,甚至扼杀他,这是艺术创作之大忌。我们应该给他洗涤、抚摸、呵护,在保护和尽可能提高他原生的审美内涵的前提下,修饰他、完善他,使他成为更加完美的艺术形象。
三、动画构思的创新
清代戏剧家李渔在《闲情偶记》中强调艺术创新,他说:“新也者,天下事物之美称也。而文章一道,较之他物,尤加倍焉”。一般文章需要加倍创新,动画构思尤其要加倍再加倍地创新。托尔斯泰在《艺术论》中指出:“只有传达出人们没有体验过的、新的感情的艺术作品才是真正的艺术作品。”可以说,创新,是包括动画在内的一切艺术作品的生命所在。因此,动画构思是否有创新性,决定着未来作品是否具有艺术生命力。
要求动画构思的创新不是主观任意的,而是由动画创作规律和观众欣赏心理两方面决定的。一方面动画创新是客观世界经过创作者头脑的折光反射。而客观世界是不断运动发展,日新月异的。作者面对千变万化的大千世界,其感受、体验、认识、观念也在不断变化和不断更新,这就决定了动画构思必然是追求创新的。另一方面,从审美心理考察,人有一种本能的好奇心,总是希望事物永远处于一种不断地运动和变化的状态之中。因此,新颖独特、迂回曲折、富于变化的动画构思正符合观众好奇的的心理倾向。爱迪生在《论洛克的巧智的定义》中说:“凡是新的不平常的东西都能在想象中引起一种乐趣,因为这种东西使心灵感到一种愉快的惊奇,满足它的好奇心,使它得到它原来不曾有过的一种观念”(《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97页)很显然,客观世界、创作主体、欣赏主体都需要创新,动画构思没有任何理由违背这一艺术规律。
动画构思的创新,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原创性的,也就是从无到有。可见,原创性的动画构思,其人物、情节、结构、主题等都应该是新颖独特的。“创意造言,皆不相师”(唐代李翱《李公文集》卷六《答朱载言书》)意思是说,作品的立意、形象、表达形式等都是创新的,都没有摹仿因袭前人或他人。比如《怪物史瑞克》、《风之谷》等;另一类是再创性的,多数是各类题材作品的改编,在原有人物、故事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请注意,改编不是原著照搬,而是取其内在精神实质和故事框架加以重新创造。优秀的再创性改编其审美价值不亚于优秀的原创。美国改编的一些动画大片可称为成功的创造。
如果把一部动画片作为一个系统的话,是由立意、形象和形式技巧组成的三维结构,因此,无论哪一类动画构思的创新都应该在这三个维度上寻求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