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应用四象限法时,首先我们要把我们要做的事情进行分类,然后按照事情的优先级进行处理,而处理事情的最重要原则就是首先将重要且紧急的第一象限任务处理完毕,如按时完成当天的作业或其他老师交待急需完成的任务等。
然后再集中大部分精力处理第二象限也就是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如每天按计划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总结,或者把自己以前掌握不牢固的知识点多加复习等,以备每学期的各科考试。再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一方面中考时体育测试不至于临阵磨枪,能够取得较高的体育测试分数,还能够保证正常的上课时间,不至于因为身体疾病的原因而影响学习。倘若你觉得第二象限的事情不紧急而不断拖延,拖到了临考前这些事情就会变成第一象限的事情,既重要又紧急,你会觉得时间急迫,顾此失彼,感觉到压力重重。
还有对于第三象限不重要但紧急的事情,如果前面两个象限的事情还没有完成好,则尽量寻找替代解决的方法或放弃,如你正在按计划进行复习,同学让你陪他买东西,你可以帮他约其他人同去。再如,夜深人静,你依然在伏案奋笔疾书当天的家庭作业,而你喜欢的一场球赛马上就要开始,这个时候就要学会取舍。古人云,有舍才有得。重要不重要的事情都花大量精力去做,反而什么都做不到最好。
最后一个象限是不重要而且不紧急的事情,这些事情可做可不做,最好不做。比如,看一些无聊的电视或打电子游戏等,简而言之就是浪费生命。这部分活动倒不见得都是休闲活动,因为真正有创造意义的休闲活动也是很有价值的,如打球或读书等。倘若前几个象限的活动都完成了,非要用这些无聊的方式打发一下时间,也切不可沉溺其中,不可自拔,以至于接下来把所有时间都浪费在这些事情上,荒废了学业,耽误了前程。
现在你不妨回顾一下上周的学习与生活,你在哪个象限花的时间最多?你的时间安排是否合理?认真领会时间管理的四象限工作法,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不断检查和调整,让它变得更加合理和科学,让你的学习、生活变得更高效。
零散时间也是财富
生命是由时间构成的,而时间正是靠一分钟、一秒钟不断积累起来的。浪费了零散的时间,便是浪费了无数的珍宝。珍惜时间,就不要放过每一分、每一秒。
富兰克林是一个非常珍惜时间的人,他每天都忙碌不停地工作。他有一句名言:“时间就是生命。”一个把时间看做是生命的人是不会轻易浪费每一分钟时间的。
富兰克林在工作的时候绝不允许任何人的打扰,他的同事们都知道他的性格,所以当他工作时大家都不去打扰他。实际上,同事们一年到头也难以和富兰克林说上一句与工作无关的话。
有一天,单位里来了一位不速之客。他特别崇拜富兰克林,喜欢他写的文章,非要和他谈一谈。当他进来的时候,看到富兰克林正在喝水,他走过去就和富兰克林攀谈了起来。富兰克林很不高兴,因为这个不速之客净说一些不着边际的话。
其他的同事看到这种状况,就过去对这个人说:“请问你想干什么?”这个人说:“我只想和我最崇拜的富兰克林先生谈几句。”同事说:“对不起,富兰克林先生很忙,他没有时间听你讲话,如果你说完了请你尽快离开这里。”“我只说几句,再说,我看见富兰克林在喝水我才过去打扰他的。”这个同事听了大笑:“你只看到了他在喝水,却没有看到他的表情,实际上他在思考。你喜欢的那么多作品都是富兰克林在这样的零散时间里找到灵感的。别说他在喝水,就是他在洗脸刷牙,无论干什么都不能打扰他。我们的报社需要富兰克林,富兰克林的每一分钟对我们报社来讲都是巨大的财富。”这个人听了之后不好意思地走开了。
妮可是一家外贸公司的普通职员,每天到公司上班都要花半个小时的公车时间,而这段时间里却无事可做。妮可想,这太浪费了,一天半个小时,100天就是50个小时,这个时间就这么白白浪费了,想想都可惜。妮可决定充分利用每天在公车上的这半个小时时间。每天一上公车,妮可就拿出法语词汇表,在短短的半个小时内记一些单词和句子,从不间断。
四年之后,妮可已经可以顺利地进行法文阅读了。恰恰就是在公车上,她掌握了一门外语。
渥沦·哈特葛伦在年轻时曾是一名挖沙工人,长年累月的劳作使他萌发了必须要成就自己的人生事业的欲望想成为研究南非树蛙的专家。但哈特葛伦并未受过相关的教育,所以他就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在了研究的专项上。他每天都收集150个标本,共做了大约300万字的笔记,终于找到了南非树蛙的生活规律,并从这些蛙类身上提取了世界上极为罕见的一种能预防皮肤伤病的药物,从而一举成名,获得了哈佛大学的博士学位,并成为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
渥沦·哈特葛伦曾经问过一位年轻人是否了解南非树蛙,年轻人坦白地说,“不知道。”
他诚恳地对那个年轻人说:“如果你想知道,你可以每天花5分钟的时间阅读相关资料,这样,5年内你就会成为最懂南非树蛙的人,成为这一领域中的专家。”
年轻人当时未置可否,但他后来却常常想起博士的这番话,觉得这番话真的很有道理。这位年轻人开始像博士一样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自己的专项上,终于成就了一番大事业。这个年轻人就是伍迪·艾伦。
爱因斯坦有一次要把墙上的一幅旧画换下来,就搬来一架梯子,一步一步爬上去。突然,他又想起一个问题,想着想着,就忘记了自己还在梯子上,一不留神,猛地从梯子上摔下来。摔到地上以后,他顾不得疼痛,马上想到:人为什么会笔直地掉下来呢?看来物体总是沿着阻力最小的线路运动的。爱因斯坦想到这里便马上站起来,一瘸一拐地走到桌边,立刻把自己的这个想法记了下来。这对他正在研究的问题相对论有很大的启发。
有一次,天下着毛毛雨,爱因斯坦头戴宽边帽,在桥上等一个学生。他时而来回踱步,时而停下思考,时而提笔在卡片上写着什么。恰好他的一位朋友坐着马车经过,看到他急忙探出头问:“你在这儿干什么呢?”“噢,我是应约在等一个学生。”朋友了解他最珍惜时间,下了车问他:“瞧,衣服湿了这么多,一定是等了很久,不可惜你的时间?”这时,爱因斯坦举起手中的卡片一晃:“不,不!我非常有价值地度过了这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我得到了一个出色的想法呢!”
爱因斯坦曾与索络文、哈比希特成立了享有盛名的“奥林比亚科学院”,这并不是一个真真正正的科学研究院,而是一个俱乐部。每晚例会,他都会同与会者们一起手捧茶杯,边喝茶,边谈话。他们热衷于讨论物理、数学、哲学等,有时,激烈的争论延续好几天。随着交流,他们的知识不断地提高。爱因斯坦与他们交流自己的思想,也从他们那里获得灵感,后来他的某些理想主张和多种科学创见,在很大程度上是产生于这种例会。受到爱因斯坦的启发,现在,茶杯和茶壶已经成为英国剑桥大学的一项独特设备,以纪念爱因斯坦的惜时行为,鼓励后人珍惜时间。
富兰克林有一次接到一个年轻人的求教电话,并与他约好了见面的时间和地点。当年轻人如约而至时,富兰克林的房门大敞着,而眼前的房子里却乱七八糟、一片狼藉,年轻人很是意外。
没等他开口,富兰克林就招呼道:“你看我这房间,太不整洁了,请你在门外等候一分钟,我收拾一下,你再进来吧。”然后富兰克林就轻轻地关上了房门。
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富兰克林就又打开了房门,热情地把年轻人让进客厅。这时,年轻人的眼前展现出另一番景象房间内的一切已变得井然有序,而且有两杯倒好的红酒,在淡淡的香气里漾着微波。
年轻人在诧异中,还没有把满腹的有关人生和事业的疑难问题向富兰克林讲出来,富兰克林就非常客气地说道:“干杯!你可以走了。”
手持酒杯的年轻人一下子愣住了,带着一丝尴尬和遗憾说:“我还没向您请教呢……”
“这些……难道还不够吗?”富兰克林一边微笑一边扫视着自己的房间说,“你进来又有一分钟了。”
“一分钟……”年轻人若有所思地说,“我懂了,您让我明白用一分钟的时间可以做许多事情、可以改变许多事情的深刻道理。”
杰克·伦敦是美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作品笔力刚劲,语言质朴,情节富于戏剧性。他出生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一个破产的农民家庭,生活贫穷困苦。他在童年时不得不半工半读,但只要有可能,他就会把时间都用在读书上。他还经常从雇工那里借书,借到什么就读什么。他11岁离开牧场来到奥克兰,在免费的公共图书馆里如饥似渴地读着能借到的每一本书。17岁时他上了一艘捕猎船做水手,经过朝鲜、日本,到白令海一带去猎海豹。途中他经历了严寒、风暴以及最沉重的苦役锻炼,但他依然没有忘记读书,在返航驶入旧金山湾时,他已经读完了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和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
杰克·伦敦童年时由于贫困没有机会系统地学习,为了掌握文化知识,实践写作,他争分夺秒地勤奋学习。他把生字写在一张一张的卡片上,插在梳妆台的镜缝里,以便在早晨修脸和穿衣时背诵;他把一串串的字用扣针悬在晒衣绳上,以便他向上看或者走过房间时可以看见这些新字;他每个衣袋中都装有写着一行行字的卡片,当他到图书馆或出外访问的途中便加以朗读,甚至在吃饭或睡觉时,也默诵着它们。他随身带着笔记本,走到哪里记到哪里。他还对他所读到的一切都作了卡片索引。日积月累,他不仅学到了文化,而且积累了大量的词汇,建立了储存写作素材的“参考阅览室”,这些材料直到他逝世时都没有用完。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生活中点点滴滴的时间看起来不起眼,汇聚起来却有着无穷的力量。珍惜生命,就要从珍惜点点滴滴的时间开始,别让它们在不经意时悄悄溜走。让我们再重温一下朱自清先生的《匆匆》吧: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边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到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立即行动,战胜拖延
珍惜时间,最需要面对的是如何克服自己的惰性。精神的松懈、外界的诱惑,有些人很容易就说出“从明天开始”的话,然后就是明日复明日,该做的工作一拖再拖,等到事到临头时,才后悔当时没有立即动手去做。阿莫斯·劳伦斯曾说:整个事情成功的秘诀在于形成立即行动的好习惯,才会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列,而另一些人的习惯是一直拖延,直到时代超越了他们,结果他们就被甩到后面去了。
大画家柯罗给一位向他求教的青年画家指出几处不足的地方,青年画家说:“明天,我全部修改。”柯罗很激动:“为什么要等待明天呢?今天不行吗?要是你今晚死了呢?”
列宁批准了一位同志的计划后,那位同志说他打算第二天执行这个计划,于是列宁说:“为什么不今天开始呢?就是现在!”
沃尔特·皮特金在好莱坞时,一位年轻的支持者向他提出了一个新颖而且大胆的建设性方案。在场的人全都被这个方案吸引住了,不过大多数人还是认为应该考虑一下,经过讨论后再决定是否用这个方案。当其他人还在琢磨这个方案时,皮特金却以惊人的速度开始向华尔街拍电报,以电文热烈地陈述了这个方案。最后,1000万美元的电影投资立项就因为这个电文而拍板签约。
许多学生说,他们喜欢读励志类的书籍,感觉书上讲的道理都特别好,越读越是慷慨激昂、热血沸腾,感觉成功离自己越来越近。越读越觉得写得太好了,恨不得一口气读完整本书。势有不读完不吃饭、不睡觉、不娱乐、不出门的豪情壮志。可是真正把书读完了,自己在读书过程中的感悟与遐想也忘得差不多了,就像狗熊掰棒子,掰了后面的,丢了前面的。还好,读完书后激起的热情依旧在胸中沸腾,于是埋头苦学。可是这热情却持续不了多久,就像喝咖啡。咖啡的兴奋作用持续不了多久就会失效,日子就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与懈怠。那么,如何读励志类的书籍效果会好些呢?
其实,读一本书不如实践一段话。与其花好长的时间读完一本书,不如读一段自己认为特别有感悟的、适合自己情况的内容,然后立即行动,把读一本书的时间用来实践书上这一段话的内容。然后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把别人书中的语言变成自己的切身体会,再结合自己的实践情况,适当对自己的行为作出调整。我们经常说一个词叫活学活用,盲目照搬别人书上的东西显然是不可取的,灵活的学习别人的目的最终还是为了灵活的运用。所以,真正能够改变一个人行为习惯的关键在于行动。好的励志书籍的确有激发人热情的作用,所以当你读到一小段让你心潮澎湃的内容时,马上带着这种热情投入到你的人生计划当中;当你感觉到艰难和倦怠时,不妨拿出你的励志书籍再读上一段,让自己重新感觉到信心满满。
立即行动,意味着我们必须放下手头无关紧要的事情;立即行动意味着我们必须结束白日梦,把我们心中的梦想化为行动。立即行动,不要拖延,因为时光易逝、人生短暂,把握住现在,才能拥有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