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双罪恶的黑手同时扼住郁达夫的喉咙,他挣扎着倒了下去。他的目光刺透了法西斯分子的胸膛。1944年初,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日本军部把苏门答腊的军政监部移到武吉丁宜,于是,这个偏僻的山城成为军事与政治重镇。
与此同时,苏岛宪兵总部也搬到武吉丁宜,全部人员都是从昭南岛调过来的。这对近在咫尺的巴爷公务的文化人构成了很大的威胁。
宪兵总部有一个福建籍的工作人员,名叫洪根培,在昭南岛兴亚炼成所受过训练,对新加坡文化界情形十分熟悉。他到了武吉丁宜以后,就知道赵廉是郁达夫,但一开始他不敢告发。
不久,洪根培看中了巴东一位姓黄的华侨商人的女儿。在一次宴席上,他央求郁达夫为他出面做媒,郁达夫不假思索就答应了。但他马上就知道这位女性是在他们酒厂做事的、从新加坡逃难而来的一位林姓朋友的未婚妻,非常后悔。第二天上午,他找到洪根培,断然拒绝了做媒的事。洪根培当时没说什么,不过看得出很不高兴。
1944年2月,洪根培向宪兵总部告发郁达夫是联军间谍。并且由巴爷公务中华学校前任校长作证。这位校长因为性情乖张,被校董会解职,他要郁达夫替他帮忙,保住校长的位置。郁达夫虽然不在宪兵队当翻译了,但在当地仍有相当的影响。郁达夫没有答应他,他便怀恨在心,和洪根培相勾结告了密。
洪根培告密的消息传开后,躲避在巴爷公务的文化人都感到形势极为危险。大家都准备尽快撤离,胡愈之临走前,极力劝说郁达夫一起走。郁达夫回答道:
“我是躲避不了的。最近宪兵每天到我家来喝酒闲谈,虽然没有说穿,显然我已被监视了。我是逃不了的,索性不动声色,等事情爆发了再作打算。但你们应当先离开。不然,事情怕牵连得太大。”
这样,郁达夫留了下来,张楚琨、高云览等去了巨港,胡愈之、沈兹九夫妇由棉兰躲避到苏门答腊东北部马达山高原一带,在那里一直待到日本投降。
宪兵队总部接到洪根培的报告后,着手进行了调查。巴爷公务、巴东、石叻班让和望嘉丽等地,先后有十几名华侨被捕,他们都与赵廉案有牵连。但宪兵没有逮捕郁达夫。宪兵已经知道郁达夫并非间谍,因此只是暗中监视他。
1944年8月的一天,一个常去郁达夫家的宪兵,又来到他家中。一见面,他改变了平时的称呼,不再称“赵先生”,而称之为“郁先生”。那宪兵说:
“郁先生,你害得我们好苦。为了你的案子,我们工作了有大半年,到上海、东京都去调查了。”
郁达夫神色异常镇定,回答道:
“你们为什么不问我,你们早问了我,我早就告诉你们了,费这么多时间去调查干么?哈哈,哈哈哈……现在请你干一杯吧。”
后来,宪兵又说,他为了调查这个案子,用去了不少钱。郁达夫明白他的意思,送了他一千盾的军票。
宪兵很高兴,拍拍他的肩膀说:“赵廉,好样的,够朋友。我也会够朋友的。”
事情过后,宪兵没有把案子公开出去,除了几个宪兵,其余的日本人仍不知道赵廉是郁达夫。郁达夫仍旧住在巴爷公务。
郁达夫的身份,还有一个人在怀疑。他便是日本特务,特高科科长龟田三郎。
1944年9月,龟田三郎过四十四岁生日,他要求郁达夫备下酒菜款待他。那一天,他一边喝酒,一边建议各自分头用日文作诗。龟田是东京帝国大学文科毕业生,他作的日文诗,是小泉八云一路的诗风。当天晚上,乘着酒兴,郁达夫一连作了十余首日文诗。其中一首日文诗的中译如下: 咏花蝶谷高山
你头戴阔大无边白帽
身穿瑰丽五彩长袍
肩上披着两道长长乌黑发光亮辫条
水汪汪的眼珠深埋眉梢
浓香扑鼻发自小口樱桃
胸前两颗大番茄狂似小鹿奔跑跳跃
九曲十八弯腰枝苗条
热情如火日日燃烧
我愿常留花蝶谷
与伊人对饮美酒
品尝四季佳肴龟田三郎得到这些诗,如获至宝,立即用电报发送到东京情报总站去查核。三天之后,对方发来回电,称能作这样的日文诗的中国人只有四个,那就是鲁迅、周作人、郭沫若、郁达夫。鲁迅早已去世,郭沫若在重庆,周作人在北平,余下来的,便只有郁达夫了。龟田得知这一消息,派部下去找郁达夫。郁达夫坦然承认,事后送去三千盾作为了结。
在日本宪兵的严厉监视下,郁达夫常常处于一种心神不安的状态之中。随着真实身份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他有着不祥的预感。
1945年元旦,郁达夫写了一份遗嘱。全文如下: 余年已五十四岁,即今死去,亦享中寿。天有不测风云,每年岁首例作遗言,以防万一。
自改业经商以来,时将八载,所有盈余,尽施之友人亲属之贫困者,故积贮无多。统计目前现金,约存二万余盾;家中财产,约值三万余盾。“丹戎宝”有住宅草舍一及地一方,长百二十五米达,宽二十五米达,共一万四千余盾。凡此等产业及现款金银器具等,当统由妻何丽有及子大雅与其弟或妹(尚未出生)分掌。纸厂及“齐家坡”股款等,因未定,故不算。
国内财产,有杭州官场弄住宅一所,藏书五百万卷,经此大乱,殊不知其存否。国内尚有子三: 飞,云,均,虽无遗产,料已长大成人。地隔数千里,欲问讯亦未由及也。余以笔名录之著作,凡十余种,迄今十余年来,版税一文未取,若有人代为向出版该书之上海北新书局交涉,则三子之在国内者,犹可得数万元。然此乃未知之数,非确定财产,故不必书。
乙酉年元旦这份遗嘱并没有给子女带来任何实质性的东西,最终却成了他惨遭杀身之祸的谶言。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无条件投降。这一消息通过无线电和报纸,迅速传遍了全世界。
16日一大早,郁达夫跑到酒厂,极为兴奋地告诉朋友们:“日本投降了!”前一天夜里,他秘密通过收音机知道了这一振奋人心的大喜讯。
郁达夫又告诫大家不可轻举妄动,因为形势还处于变化不定之中。
日本虽然是战败国,已经宣告投降,但整个南方军并未损兵折将,仍然完好如初。南方军一度还想把战争继续进行下去,形势严峻。
当时的武吉丁宜和巴爷公务仍处于日本军队和日本宪兵的严密控制下。
罪恶的黑手向郁达夫伸了过来。
战争结束了,国际军事法庭将要公开审判日本法西斯分子。郁达夫在日本宪兵队当翻译期间,耳闻目睹了日本法西斯的许多暴行,手里掌握着敌人的许多罪证。他将是日本军阀暴行的最好证人。另外,作为一个名作家,战后他必然会用手中的笔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罪恶,在国际上产生广泛的影响。因此,对日本法西斯来说,郁达夫是一个极为危险的人物,必须尽早杀害他。
8月29日晚上,郁达夫和三四位朋友,在家聊天,主要是讨论农场的整理事务。这个农场是巴爷公务许多侨领共同投资经营的。郁达夫是董事之一。
八点多钟,有人敲门。郁达夫打开门,见门口站着一位二三十岁的印尼青年。达夫和他说了几句话,回到客厅里,对朋友们说:
“有些事情需要我出去一趟。大家请稍候,我一会儿就回来。”
他穿着睡衣和拖鞋,跟着那个印尼青年出了门。他们走进了一家咖啡店。在咖啡店里,那个青年神色慌张地跟郁达夫说着话,很有点语无伦次。这个陌生人的神情引起了郁达夫的警觉。他站起身,推门而出。
走出咖啡店,郁达夫发现不远处停了一辆汽车。这没有引起他太多的注意。当他走过汽车旁边时,突然,车门打开,跳下四个宪兵模样的人,连推带拉,把他拥进车里。郁达夫想喊叫,但嘴已被死死地捂住了。
汽车立即发动起来。急驶而去的声音打破了夜的寂静,荒凉的小路上充满着恐怖的气氛。
郁达夫被绑架了!
9月17日。
汽车开出几十里路,在丹戎草岱一个偏僻的地方停了下来。
郁达夫被推下了车。他看清了站在面前的宪兵的狰狞面目。这几张脸是他所熟悉的。他狠狠地“呸”了一声,向那几个面目可憎的法西斯分子射出轻蔑的目光。
这时,两个宪兵扑了过来。四只罪恶的黑手同时扼向郁达夫的喉咙。
郁达夫挣扎着,最终倒了下去。他圆睁双眼。他的目光要刺穿黑暗,刺透法西斯分子的胸膛。
郁达夫倒了下去,倒在了他为之奋斗过的异域的土地上。他长眠在苏门答腊西部广袤的原野上。
他等到了胜利的那一刻,为此,他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郁达夫以悲壮的结局,完成了光辉的特异的人格的塑造,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写下了光彩照人的一页。
流星划过长空,那稍纵即逝的短暂光明足以令世人震撼。在南洋漆黑的夜空里,在富春江的潋滟碧波中,在钱塘江的澎湃怒潮里,郁达夫的英魂永驻。附录郁达夫简谱郁达夫传
§§附录郁达夫简谱
1896年一岁
12月7日(夏历丙申年十一月初三)诞生于浙江省富阳县城里。原名文,小名荫生,达夫为其表字。
父亲郁士贤(企曾),早年设塾授课兼行中医,后曾任富阳县衙门户房司事。母亲陆氏。长兄郁华(曼陀),清末以官费留学,毕业于东京法政大学法律科,回国后一直在司法界任职,抗战时期被日伪特务暗杀于上海。二兄郁浩(养吾),国立北京医专毕业,曾在海军部工作,后回乡行医。姐郁凤珍,从小被送给乡下的叶家当童养媳。
1902年七岁
入私塾接受启蒙教育,塾师葛宝哉。
1903年八岁
改入规模较大的魁星阁私塾,塾师张惠卿。
1904年九岁
入公立书塾“春江书院”。在受到文化的初步启蒙之后,文学才华逐渐显露出来。《自述诗》云:“九岁题诗四座惊,阿连少小便聪明。”
1907年十二岁
春江书院改办为富阳县立高等小学堂,便成为最早的新式学堂学生。
1909年十四岁
春天,高小毕业。与邻居赵家少女初恋,但这种感情随着出外求学很快便消逝了。
初次离开富阳,到杭州。考入杭州府中学堂,由于费用不够,转而投考嘉兴府中学堂。在嘉兴生活了半年,暑假后回到杭州,转入杭州府中学堂。
在《全浙公报》上发表一首模仿宋人的五古。这是第一次发表作品。
1910年十五岁
入长老会办的育英书院。两个月后,因参加反抗校长的学潮被开除。随后进入一所浸礼会的中学——蕙兰中学。但很快对呆板的教会教育厌倦了,决定回乡自学。
1911年十六岁
春节过后,在家独居苦学。每天早晨起床后,先读一小时英文。吃过早饭,读中国书。下午读科学书籍。傍晚时分,出门散步。生活很有规律。这段自学生活,“对我的一生,却是收获最多,影响最大的一个预备时代”(《大风圈外》)。
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
10月目睹国民革命军收复富阳。
1913年十八岁
秋郁曼陀奉命赴日本考察司法制度。
9月下旬随长兄离开富阳,经上海去日本。
10月底在经过长崎、濑户、神户、大阪、京都、名古屋等城市,一路且玩且行之后,抵达东京。住小石川中富坂町七番地。
11月进神田正则学校补习中学功课。晚上还到夜校学习日语。
1914年十九岁
7月考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同时考入的还有郭沫若、张资平等人。当时日本高校分为三个部门,第一部为文科,第二部为理工科,第三部为医科。先入第一部,后听从长兄劝告转入第三部。
8月底兄嫂回国。送行到火车站。
9月搬入学校开始独立生活。喜欢读欧美的文学书,尤其是小说;会作一手很好的旧体诗,在学校有了名气。
1915年二十岁
7月在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毕业。
9月被分发到名古屋第八高等学校第三部学习。
1916年二十一岁
春参加日本著名诗人服部担风主持的诗社“佩兰吟社”定期集会,并开始在《新爱知新闻》汉诗栏发表旧体诗。
9月因与长兄发生龃龉,放弃长兄建议读的医科,由第三部改回第一部文科,并重新从一年级开始。
1917年二十二岁
6月27日离开名古屋回国省亲。这是离开祖国4年后第一次回乡。
8月初奉母亲之命与孙荃(兰坡)订婚。
9月初回日本,继续求学。
1918年二十三岁
五六月间中国留日学生为反对中日军协约而闹风潮,不少学生回国请愿。郁达夫积极响应,参加罢课斗争。其间,为维持生活,曾去东京做工。
1919年二十四岁
2月陪同浙江教育视察团参观名古屋各学校。
5月“五四”运动爆发。特地摄影留念,以志国耻。
7月在名古屋第八高等学校毕业,成绩在34个同学中得第28名。旋即升入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
9月接受长兄曼陀的劝告,回国参加外交官和高等文官考试,但均告失败。
11月离京返回日本。
1920年二十五岁
春受国内“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鼓舞,积极与郭沫若(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部)、张资平(东京帝国大学地质科)、成仿吾(东京帝国大学造兵科)、田汉(东京高等师范学校)等联系,计划组织一个新文学团体,创办刊物。此为创造社的萌芽阶段。
7月14日回国与孙荃结婚。后生子龙儿(后夭折)、天民,女洁民、正民。
8月下旬回日本。
1921年二十六岁
6月8日创造社在郁达夫寓所成立。他为主要发起人之一。参加会议的还有郭沫若、张资平、何畏、徐祖正等人。这是继1921年1月成立的文学研究会之后又一个极为重要的新文学团体。
9月初回上海负责创造社机关刊物《创造》季刊的编辑出版工作。
9月29日上海《时事新报》发表郁达夫起草的《纯文学季刊〈创造〉出版预告》。文中指出:“自文化运动发生后,我国新文艺为一二偶像所垄断,以至文艺之新兴气运,澌灭将尽,创造社同人奋然兴起打破社会因袭,主张艺术独立,愿与天下之无名作家,共兴起而造成中国未来之国民文学。”正式宣告创造社成立。
10月初赴安庆法政专门学校任教,任英文科主任。
10月15日小说集《沉沦》由上海泰东图书局出版,为“创造社从书”第三种。内收《自序》和《沉沦》、《南迁》、《银灰色的死》三篇小说。这是郁达夫第一本小说集,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本小说集。
1922年二十七岁
2月作短篇小说《茫茫夜》。
3月1日去日本参加毕业考试。
3月底在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毕业,获经济学士学位。
5月1日回到上海。
6月初又去日本,拟进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部深造,已办妥免试入学手续,后未入学。
7月20日结束10年留学生活回到上海,主持创造社工作。
8月5日在一品香旅社集会纪念郭沫若的诗集《女神》出版一周年;还邀请沈雁冰、郑振铎等人参加,希望消除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之间的误会。
9月创造社与胡适论战。本月,仍回安庆法政专门学校任教,孙荃同行。
11月20日作小说《采石矶》。
1923年二十八岁
2月初辞去教职,返回上海。
2月中旬去北京,与鲁迅结识。
4月3日到上海,担任创造社刊物的编辑工作。
4月6日作小说《茑萝行》。
5月创刊《创造周报》,任编辑。
7月15日作《春风沉醉的晚上》。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描写工人形象的小说之一。
10月初赴北京大学任统计学讲师。
10月小说、散文集《茑萝集》出版。
11月2日《创造日》停刊,共出101期。
1924年二十九岁
2月《创造》季刊停刊,共出2卷6期。
5月《创造周报》停刊,共出52期。
8月14日作短篇小说《薄奠》。
8月20日《洪水》周刊创刊,只出一期。
11月结识当时还籍籍无名的沈从文,并作《给一位文学青年的公开状》。
1925年三十岁
2月应武昌师范大学校长石瑛的邀请,离京赴武昌任该校文科教授。
5月成仿吾来武昌,与郁达夫等人商议成立创造社出版部。
夏赴京看望迁居北京的妻儿。
9月《洪水》复刊,改出半月刊。
11月因武昌师范大学发生内乱,离职回到上海,与郭沫若等计划设立创造社出版部。
1926年三十一岁
1月文艺论著《小说论》出版。
2月参加编辑《创造月刊》。
3月1日创造社出版部成立。
3月18日与郭沫若、王独清同赴大革命策源地广州。郭沫若任广东大学文科学长,郁达夫任英国文学系主任兼教授。
6月因长子龙儿在京患脑膜炎,离广州急赴北京。抵家时,龙儿已夭折。
10月回到广州。改任法科教授兼中山大学(原广东大学)出版部主任。
11月30日因不满广州出现的种种腐败黑暗现象,加之要回上海整顿创造社出版部,辞去中山大学教授及出版部主任之职。
12月27日由广州经福州到达上海。
1927年三十二岁
1月7日召集出版部同人开会,宣布整顿出版部。此后即主持创造社出版事务。
1月14日在友人孙百刚家结识王映霞,从此陷入爱河。
1月16日发表政论文《广州事情》,公开揭露作为大革命根据地的广州的黑暗,引发创造社内部的争论。
4月12日目睹蒋介石发动的反革命政变。
4月13日离沪去杭州避难。
4月20日回到上海。
5月29日国民党当局到创造社出版部搜查,逮捕了几名职工。郁达夫适在杭州,幸免于难。
6月1日《达夫全集》第一卷《寒灰集》由上海创造社出版部出版,内收: 《自序》、《〈寒灰集〉题辞》、《茫茫夜》、《秋柳》、《采石矶》、《春风沉醉的晚上》、《零余者》、《十一月初三日》、《小春天气》、《薄奠》、《给一位文学青年的公开状》、《烟影》、《一个人在途中》。
6月5日在杭州聚丰园与王映霞订婚,同时与孙荃分居。
6月25日离开杭州回到上海,继续主持创造社出版部工作。
8月15日在上海《申报》和《民国日报》刊登启事,声明退出创造社。
9月1日《日记九种》由上海北新书局出版,内收: 《劳生日记》、《病闲日记》、《村居日记》、《穷冬日记》、《新生日记》、《闲情日记》、《五月日记》、《客杭日记》、《厌炎日记》、《后叙》。
9月11日《民众旬刊》创刊,担任主编。
10月6日设宴欢迎刚由广州来上海的鲁迅。
10月20日《达夫全集》第二卷《鸡肋集》由创造社出版部出版,内收: 《题辞》、《沉沦》、《南迁》、《银灰色的死》、《胃病》、《血泪》、《茑萝行》、《还乡记》、《还乡后记》。
本月与鲁迅共同加入中国济难会。
11月15日《达夫全集》第三卷《过去集》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内收: 《五六年来创作生活的回顾》、《过去》、《清冷的午后》、《风铃》、《中途》、《孤独》、《怀乡病者》、《青烟》、《秋河》、《落日》、《离散之前》、《海上通讯》、《一封信》、《北国的微音》、《给沫若》、《寒宵》、《街灯》、《祈愿》、《南行杂记》。
1928年三十三岁
1月10日中篇小说《迷羊》由上海北新书局出版。
本月与王映霞结婚,住上海哈同路民厚南里。后生子郁飞、郁云、郁均等。
3月1日《达夫全集》第四卷《奇零集》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内收: 《题辞》、《谁是我们的同伴者》、《乡村里的阶级》、《农民文艺的提倡》、《农民文艺的实质》、《在方向转换的途中》、《无产阶级专政和无产阶级的文学》、《公开状答日本山口君》、《创造日宣言》、《民众发刊词》、《历史小说论》、《小说的技巧问题》、《电影与文艺》、《杂评曼殊的作品》、《兰生弟日记》、《鸭绿江上》、《日记文学》、《给世界日报副刊的编者》、《立秋之夜》、《艺术家的午睡》、《牢骚四种》、《骸骨迷恋者的独语》、《送仿吾的行》、《苏州烟雨记》、《人妖》、《考试前后》、《一女侍》、《马尔戴及她的钟》、《春天的离别》、《爱的开脱》、《初次的播种》。
3月15日《达夫代表作》由上海春野书店出版。钱杏邨、孟超、杨村人合编。
4月15日《达夫全集》第五卷《敝帚集》由上海北新书局出版。内收: 《卢骚传》、《卢骚的思想和他的创作》、《赫尔惨》、《自我狂者须的儿纳》、《集中于黄面志的人物》、《施笃姆》、《艺术与国家》、《文学上的阶级斗争》、《文学赏鉴上之偏爱价值》、《诗论》、《序孙译出家及其弟子》、《〈古代的人〉序》、《批评与道德》、《读了珰生的译诗而论及于翻译》、《哈提的意见三条》、《介绍一个文学的公式》、《读〈老残游记〉》。
6月20日与鲁迅合编的《奔流》月刊创刊。
夏移居上海赫德路嘉禾里。
9月20日主编的《大众文艺》创刊。
10月16日与钱杏邨合编的中国济难会主办的《白华》半月刊创刊。
11月中旬离沪去无锡、扬州等地避难。途中作《感伤的行旅》。1929年三十四岁
1月10日《创造月刊》停刊,共出2卷18期。
2月7日创造社出版社被查封。创造社彻底解体。
4月1日《大众文艺》自第二卷第一期起由陶晶孙接编。
6月30日小说、散文集《在寒风里》由厦门世界文艺书社出版,内收: 《自序》、《故事》、《逃走》、《马蜂的毒刺》、《在寒风里》。
7月下旬与王鲁彦、楼适夷等人游览普陀山。
8月22日和鲁迅等在《追悼陶元庆氏启事》上签名。
8月23日鲁迅拟停编《奔流》,并向北新书局提出法律诉讼。郁达夫出面调解。
9月27日应邀赴安庆任安徽大学文科教授。
10月6日因遭到安徽省教育厅长攻击,离开安庆回上海。
12月《奔流》停刊。
1930年三十五岁
2月13日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在上海成立,为发起人之一。领衔在《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宣言上》签名。
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由鲁迅提名为发起人之一。
3月19日国民党浙江省党部呈请国民党中央通缉“堕落文人”鲁迅,郁达夫亦遭到警告。
4月1日译文集《小家之伍》由上海北新书局出版。
11月16日“左联”第四次全体会议作出“肃清一切投机和反动分子——并当场表决开除郁达夫”的决定。
12月《达夫全集》第六卷《薇蕨集》由上海北新书局出版。内收: 《二诗人》、《故事》、《逃走》、《纸币的跳跃》、《在寒风里》、《灯蛾埋葬之夜》、《感伤的行旅》、《杨梅烧酒》、《十三夜》。
1931年三十六岁
1月17日“左联”五位青年作家柔石、殷夫、胡也频、李伟森、冯铿在上海东方饭店被捕。郁达夫积极奔走营救。后也受到当局威胁,离沪去杭州、富阳等地避难。
6月2日和鲁迅共同出席内山完造为欢迎日本女作家柳原烨子及其丈夫宫崎龙介来沪而在上海功德林举行的宴会。
秋离沪去北京小住。
12月13日观看上海抗日救国各团体举办的“反日联合大公演”。
12月19日参加胡愈之、周建人等发起组织的上海文化界反帝抗日大联盟成立大会。
12月28日参加上海文化界反帝抗日大联盟第一届执行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并被推举与丁玲、叶圣陶等一起编辑出版机关杂志。
1932年三十七岁
1月7日应邀到暨南大学晓风文艺社讲演,题目为:“文学漫谈”。
1月2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沪战争。
2月4日与鲁迅、茅盾等联名发表《上海文化界告世界书》,强烈谴责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
2月8日与戈公振、陈望道等组织中国著作家抗日会。在第一次执行委员会议上被推举为编辑委员和国际宣传委员会成员。
4月20日中篇小说《她是一个弱女子》由湖风书局出版。旋遭查禁。
7月10日发起著作家茶话会,鲁迅、茅盾、柳亚子、丁玲、田汉、洪深等应邀出席。与会者讨论了营救正在狱中进行绝食斗争的牛兰夫妇的问题。
9月16日林语堂主编的《论语》创刊,出席《论语》第一次编辑会议,并为经常撰稿人。
10月5日在聚丰园宴请柳亚子夫妇,应邀出席的还有鲁迅、郁曼陀夫妇、林徽音等。
10月6日因肺病复发,去杭州疗养。
10月20日作短篇小说《迟桂花》。
12月15日与鲁迅、柳亚子、茅盾、周起应、沈端先、胡愈之、陈望道等55人在《中国著作家为中苏复交致苏联电》上签名。
12月中旬由杭州回上海。
12月31日请鲁迅书写《无题》(“洞庭浩荡楚天高”)和《答客诮》诗各一幅。
1933年三十八岁
1月17日宋庆龄、蔡元培、杨杏佛等发起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上海分会。不久,亦加入。
2月小说、散文集《忏余集》由上海天马书店出版。内收: 《忏余独白》、《马缨花开的时候》、《东梓关》、《碧浪湖的秋夜》、《迟桂花》、《瓢儿和尚》、《钓台的春昼》、《志摩在回忆里》、《沪战中的生活》、《沧州日记》、《水明楼日记》。
3月18日出席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上海分会会员大会。以最多票数当选为执行委员。
3月《达夫自选集》由上海天马书店出版。内收: 《自选集序》、《二诗人》、《采石矶》、《离散之前》、《烟影》、《迟桂花》、《过去》、《在寒风里》、《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微雪的早晨》、《海上通讯》、《一个人在途中》、《病闲日记》、《钓台的春昼》、《给一个文学青年的公开状》。
4月3日出席民权保障同盟全国执委会和上海分会的联席会议,讨论营救中共党员廖承志、罗登贤等人。
4月25日举家移居杭州,住大学路浙江省图书馆附近。
5月15日由郁达夫领衔、鲁迅等签名的《为横死之小林遗族募捐启》发表。
5月23日与蔡元培、杨杏佛等联名致电南京国民党当局,抗议逮捕丁玲和潘梓年。
5月30日应邀往中国公学讲演,讲题为:“文艺与道德”。
6月2日在《为林惠元惨案呼冤宣言》上签名,抗议国民党杀害福建龙溪抗日会常委林惠元。
6月18日民权保障同盟总干事杨杏佛被国民党特务杀害。作七绝《吊杨杏佛》,表示沉痛悼念。
7月1日郑振铎、傅东华主编的《文学》月刊创刊,与鲁迅、茅盾等同任编辑委员。
8月21日应文学社之请专程来沪调解因《文学》发表《休士在中国》一文而引发的鲁迅与文学社的矛盾。
8月《达夫全集》第七卷《断残集》由上海北新书局出版。内收: 《自序》、《关于小说的话》、《现代小说所经过的道路》、《文艺论的种种》、《学文学的人》、《文学漫谈》、《学生运动在中国》、《中学生往哪里去》、《歌德以后的德国文学举目》、《略举关于文艺批评的中国书籍》、《〈达夫自选集〉序》、《〈薇蕨集〉序》、《关于黄仲则》、《〈在寒风里〉单行本序》、《永嘉长短句序》、《说死以及自杀情死之类》、《说食色与欲》、《山海关》、《萧伯纳与高尔斯华绥》、《介绍萧伯纳》、《一文一武的教训》、《说宣传文字》、《从法治转向武治的日本》、《非法与非非法》、《政权和民权》、《说木铎少年》、《说冒骗》、《自力和他力》、《声东击西》、《说春游》、《说妥洽》、《著书与教书》、《谣言预言之类的诞生》、《谈健忘》、《寒冬小品》、《批评家与酒》、《移家琐记》、《炉边独语》、《光慈的晚年》、《我俩的黄昏时候》、《祈祷》、《超人的一面》、《卢骚三漫步》。
10月2日在之江文理学院讲演,讲题为:“中国人的出路”。
11月9日应杭江铁路局之邀,游览诸暨、金华、兰溪、龙游、永康等地名胜,历时半月。
12月20日《饶了她》(原名《她是一个弱女子》)由上海现代书局出版。1934年又因“诋毁政府”罪再度被禁。
12月30日鲁迅为王映霞书写七律《阻郁达夫移家杭州》。
1934年三十九岁
3月29日应东南五省交通周览会之请,作浙西、皖东之行,游览临安、东西天目、屯溪、休宁等地名胜,历时一周。
本月译文集《几个伟大的作家》由上海中华书局出版,为“现代文学丛刊”之一。
5月1日撰文参加《春光》杂志发起的“中国为什么没有伟大的作品产生”的讨论,认为鲁迅的《阿Q正传》和茅盾的《子夜》都是伟大的作品。
本月散文集《屐痕处处》由上海现代书局出版。
7月6日与王映霞离杭州北上旅游、避暑。
7月13日抵达青岛。
8月12日抵达济南。游千佛山、大明湖、趵突泉、金线泉、黑虎泉等名胜。
8月14日抵达北京。游故宫、北海、颐和园等处。
8月19日离京去北戴河。
8月22日返回北京。
9月5日离京南下。
9月9日回到杭州。
10月22日作浙南之游,游览天台山、雁荡山等名胜。
1935年四十岁
1月应上海良友图书出版公司之邀,负责编选《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并作《导言》。
6月1日在杭州作者协会第二届大会上被选为理事。
7月11日应郑振铎邀请,准备出任上海暨南大学文学院日本史教授,后因国民政府教育部长王世杰以所谓“生活浪漫,不足为人师”为借口加以批驳而未能如愿。
本月《达夫日记集》由上海北新书局出版。
8月任《中国新文学珍本丛书》编辑委员。
10月《达夫短篇小说集》(上、下册)由上海北新书局出版。上册内收: 《银灰色的死》、《血泪》、《采石矶》、《空虚》、《怀乡病者》、《茑萝行》、《秋河》、《落日》、《春风沉醉的晚上》、《离散之前》、《十一月初三》、《薄奠》、《烟影》、《纸币的跳跃》、《东梓关》、《清冷的午后》、《寒宵》。下册内收: 《街灯》、《祈愿》、《逃走》、《微雪的早晨》、《过去》、《在寒风里》、《杨梅烧酒》、《十三夜》、《马缨花开的时候》、《迟桂花》、《瓢儿和尚》、《迟暮》、《碧浪湖的秋夜》、《唯命论者》、《二诗人》。
11月1日发表中篇小说《出奔》。这是郁达夫创作的最后一篇小说。
12月21日应邀到杭州艺专讲演,讲题为:“谈谈民族文艺”。
1936年四十一岁
2月2日应福建省政府主席陈仪的邀请,赴福州访问。
2月7日被委任为福建省府参议。
2月15日在南台青年会讲演,讲题为:“中国新文学的展望”。
2月19日在福州广播电台讲演,讲题为:“新生活与近代生活”。
2月21日到英华中学讲演,讲题为:“文艺大众化与乡土文学”。
2月23日到乌石山图书馆讲演,讲题为:“福建学术界今后努力的一个贡献”。
3月1日在福建青年学术研究会讲演“青年与做官”。
3月2日在福建学院讲演。
3月14日在福州广播电台讲演。
3月20日在协和大学讲演。
本月《达夫游记》由上海文学创造社出版。
4月30日因新居“风雨茅庐”落成,回杭州。
本月《达夫散文集》由上海北新书局出版。
5月30日散文集《闲书》由上海良友图书出版公司出版。
6月9日返回福州。
6月12日被任命为福建省府公报室主任。
9月25日在福州格致中学讲演,讲题为:“国防统一阵线下的文学”。
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病逝。郁达夫惊闻噩耗,即向许广平发去唁电。
10月20日晨离开福州赴沪。
10月22日抵沪后即赴万国殡仪馆向鲁迅遗体告别,并送葬至万国公墓。
11月11日以为福建省府采购印刷机为名赴日本。
11月24日出席日本中国文学研究会举行的欢迎会。
12月13日出席东京诗人俱乐部举行的欢迎会。
12月17日离开东京。在东京期间,会见了武者小路实笃、秋田雨雀、估藤春夫、新居格、小田岳夫等日本作家,并三次访问郭沫若一家。
12月18日到奈良游览并拜访志贺直哉。
12月19日自神户乘船离开日本。
12月22日抵达基隆,访问台湾。
12月30日抵达厦门。
1937年四十二岁
1月4日回到福州。
2月中旬王映霞来福州小住。
4月28日回杭州度假。在杭期间会见邵力子、钱大均等人,要求取消对郭沫若的通缉,允许他回国。
7月27日郭沫若回国,抵达上海。郁达夫专程到沪迎接。
8月11日离沪回闽。因“八一三”战争爆发,途中漂泊至宁波,转由浙江内地经闽北而返福州。
10月10日出席福州文化界救亡协会举行的双十节纪念会并发表演讲。
10月21日在福州文化界救亡协会第一次理事会上当选为常务理事。
1938年四十三岁
3月9日应郭沫若之邀,前往武汉参加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的工作,任设计委员。
3月27日在武汉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大会,当选为理事。
4月3日参加文协第一次理事会,被选为常务理事,兼任研究部主任及《抗战文艺》编辑委员。
4月14日与盛成等一起代表政治部和文协,去郑州、徐州、台儿庄等地劳军。
5月上旬出席自由中国杂志社举行的“抗战以来文艺的展望”座谈会。
6月中旬去浙东、皖南视察战场防务。
7月5日在汉口《大公报》上刊出《寻人启事》,将家庭矛盾公开化。
7月9日经友人调解,和王映霞缓和关系,签署《协议书》。
7月10日在《大公报》刊出《道歉启事》,向王映霞致歉。
7月中旬撤出武汉,到汉寿避难。
9月下旬应陈仪电召,回福州共商抗日大计。
10月19日出席福州艺术界及文化界在戚公祠举行的鲁迅逝世二周年纪念会。
12月初王映霞辗转抵达福州。
12月18日应《星洲日报》之邀,与王映霞携子郁飞离福州赴新加坡工作。
12月21日到香港,作短暂停留。
12月23日搭乘意大利邮轮离开香港。
12月25日在马尼拉短暂停留。
12月28日抵达新加坡。
1939年四十四岁
1月1日担任《星洲日报》副刊《晨星》和《繁星》编辑。
本日应邀赴马来亚槟榔屿参加《星槟日报》创办典礼。
1月4日槟城文艺界集会欢迎郁达夫。
1月9日正式接编《晨星》和《繁星》。
1月15日接编《星洲日报星期刊》的《文艺》周刊。
2月1日兼编《星槟日报》的《文艺》双周刊。
3月5日在香港《大风》旬刊发表《毁家诗纪》,叙述家庭矛盾经过。
4月15日王映霞在《大风》刊出《一封长信的开始》,指责郁达夫。
5月5日王映霞在《大风》刊出《请看事实》,继续指责郁达夫。
6月1日编辑《星洲日报半月刊》的“星洲文艺”专栏和《星光画报》文艺栏。
9月27日赴吉隆坡主持由中国南来南洋进行抗日宣传的武汉合唱团公演《原野》的开幕典礼。
10月19日郁达夫编辑的《星洲日报·晨星》刊出“鲁迅逝世三周年纪念专号”。
10月27日出席中国文协昆明分会漫画木刻展览会预展会并发表演讲。
11月30日应邀在新加坡中国语言学院讲演。
1940年四十五岁
3月与王映霞协议离婚。
4月7日编辑《星洲日报星期刊》的《教育周刊》。
5月23日王映霞离新加坡回国。
6月发起成立新加坡南洋学会。
秋结识新加坡英政府情报部华籍职员李筱瑛。不久同居。
1941年四十六岁
1月参加《星洲日报》同人旅行团去马来亚北部高原金马仑游览。
3月14日领衔发表《星华文艺工作者致侨胞书》,抗议国民党发动皖南事变,要求团结抗日。
4月主编英政府情报部出版的《华侨周报》。
7月中旬发起组织“马来亚一日”征稿活动。此为星马文艺界的一大盛举。
11月9日出席星马各界追悼许地山大会,并致悼词。
11月15日主持星马文艺界庆祝郭沫若五十诞辰纪念活动并致词。
12月13日领衔发表《星马文艺工作者为保卫马来亚告侨胞书》。
12月27日出席陈嘉庚主持的新加坡侨团抗敌动员委员会成立大会。
12月28日出席星华文化界战时工作团成立大会,并被推选为主席。
12月30日出席新加坡文化界联席会议。
1942年四十七岁
1月6日出席星华文化界抗敌联合会成立大会,被选为常务理事和主席。
1月30日安排儿子郁飞回国。
2月4日在日军占领新加坡前夕,与胡愈之、王任叔、高云览等人乘坐难民船从新加坡撤退到荷属苏门答腊。
2月6日到达石叻班让。
2月9日到达另一小岛望嘉丽。
2月16日撤退到望嘉丽对岸的保东村,开始蓄须,学习印尼语,准备长期避难。
4月中旬化名赵廉,向苏门答腊内地转移。
5月初到达苏门答腊西部小镇巴爷公务。
6月初被强迫至武吉丁宜日本宪兵分队任通译。
9月1日在当地华侨资助下,开设赵豫记酒厂,任老板。
1943年四十八岁
2月以患肺病为借口辞去宪兵队通译职务。又集资开设造纸厂和小型肥皂厂。
9月15日与华侨何丽有(陈莲有)在巴东结婚。后生子大雅,女美兰。
1944年四十九岁
2月因洪根培等人告密,真实身份被日军发现。
此后,行动一直受到日本宪兵队的暗中监视。
1945年五十岁
8月16日从广播中得知日本无条件投降。暗中召集当地华侨商议组织欢迎联军筹备委员会。
8月29日夜被日本宪兵秘密逮捕。
9月17日被日本宪兵杀害于武吉丁宜郊外名叫丹戎革岱的荒野中。
主要参考书目
§§主要参考书目
《郁达夫文集》(1—12卷),花城出版社、三联书店香港分店1982年版。
素雅编: 《郁达夫评传》,上海现代书局1931年版。
贺玉波编: 《郁达夫论》,上海光华书局1932年版。
邹啸编: 《郁达夫论》,上海北新书局1935年版。
李冰人、谢云声编: 《郁达夫纪念集》,新加坡南洋热带出版社1958年版。
孙百刚著: 《郁达夫外传》,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王自立、陈子善编: 《郁达夫研究资料》(上、下册),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曾华鹏、范伯群著: 《郁达夫评传》,百花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
许子东著: 《郁达夫新论》,浙江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
郁云著: 《郁达夫传》,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陈子善、王自立编: 《回忆郁达夫》,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许凤才著: 《浪漫才子郁达夫》,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王映霞著: 《我与郁达夫》,广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铃木正夫著: 《苏门答腊的郁达夫》,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
后记
§§后记
最早接触郁达夫的作品,是80年代初读大学的时候。当时,郁达夫刚刚恢复名誉,煌煌12卷本的《郁达夫文集》也才出版。有一天,我从图书馆里借到一部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郁达夫小说集》,捧读之下,我的灵魂受到巨大的震撼。他那惊世骇俗的描写、清新的笔墨和感伤的情调,在一个青年学子的心灵里,引发出强烈的共鸣。接着,我如饥似渴地通读了《郁达夫文集》。回忆起那一个阶段对郁达夫的狂热情绪,至今还感到激动不已。记得本科四年,被我通读全集的作家,除了鲁迅,便只有一个郁达夫了。如果说鲁迅给了我理性的力量的话,郁达夫则使我的感情得到慰藉。鲁迅,令我敬仰;达夫,则使我觉得亲近。
在这股热情的驱使下,我的大学毕业论文便是以郁达夫为研究对象。我写了一篇近两万字的郁达夫小说专论。
这些年在大学中文系教“现代文学”,郁达夫一直是我所钟爱的作家。了解越多,对他内心深处的苦闷、彷徨、追求,体会也就越深。陆续写过一些关于他的文章,但总觉得没有加以全方位的把握,谈得不系统,不深入。
我要感谢恩师范伯群先生,早在50年代,他就和曾华鹏先生合作发表了长篇论文《郁达夫论》。80年代初,范先生又和曾先生出版了《郁达夫评传》。先生的诸多观点是我认识和理解郁达夫的有力武器。这一次,先生以八十一岁高龄为拙著作序,作为学生,唯有盼望恩师身体康健!我还要感谢我的妻子李梅,她在本书稿撰写的关键时候,包揽了全部家务,使我得以安心地写作。没有她的理解和支持,这部书稿是难以如期完成的。
由于学力所限,书中粗浅舛误之处自当难免。希望方家和读者不吝赐教。
2011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