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上他和萧何几乎没有什么话,萧何只是在前面引路他在后面跟着。他们曾经是多么彼此欣赏彼此仰慕的知己啊!如今都快变成陌生人了。当他一路跟着进宫后,重达一吨重的宫门立即被几名士兵费力地合拢,发出“嘭隆”一声沉闷的金属撞击声。这个声音让韩信下意思地回头看了一眼,突然反应过来,他进的不是皇帝平日里举办宴会的正殿,而是皇后居住的长乐宫。一种不祥的预感此时象乌云一样开始在他心里聚集。当他再回过头来想问问萧何宴会为什么不在正宫举办时,发觉萧丞相已经诡异地消失了。站在他面前的是一个手拿拂尘的太监,他慈颜善目笑容可掬,上前细声细语地对韩信说道:“将军请跟我来,陛下正在等您。”说完转身就迈着稳健的小步向前走。韩信现在脑子很乱几乎机械地跟着他向前走,只看见甬道两边站满了持戟跨刀的禁军侍卫,他们肃穆的表情如同他们身上冰冷的盔甲一样寒气逼人。太监并没有径直通过正中的甬道把韩信带入后宫正殿。而是把他带入一个侧面的偏房。当韩信步入其中时才发觉这是一个架子上挂满编钟的乐室,难道陛下要在这里举办宴会吗?突然房门被人从外面关上,几名不知隐藏在何处的精壮武士一拥而上,把他按住用一根粗大的绳索结结实实地将他绑了起来。整个过程不到两分钟。韩信已明白了,这是一场真正的鸿门宴。从一扇门里,一群侍女簇拥着身着朝服的皇后吕雉,凤冠霞帔映衬下皇后高贵的面容,此时已布满阴冷的杀气。丞相萧何也站在她的旁边。韩信双眼喷着怒火,嘴角挂着冷笑。他清楚了要杀他的不是皇帝而是皇后还有帮凶萧何。双方就此冷冷地对视着,似乎任何言语此时都显得多余。最后皇后吕雉就说了一个字:“念。”一位太监走上前去展开手中的御旨读到:
“普天承运皇帝诏曰:淮阴侯韩信与反贼陈稀勾结企图谋反。经查证据确凿。谋逆之罪,罪不可恕。根据大汉律逆臣韩信罪当处斩,诛三族。卿此。
韩信身子不由地颤抖了一下,一根绳圈从房梁上慢慢放了下来,它的另一端栓在了一口两百斤的大钟上。一名侍卫接住绳圈把它套在韩信的脖子上。韩信用目光扫视了一遍房间里的所有人,皇后吕雉依旧表情冷酷,此时的萧何微微低着头不敢和他目光对视。他突然想起了项羽,他死之前也是那样无可奈何但却慷慨壮烈。但我韩信今天却死在一场蓄谋已久的阴谋。他叹息又自嘲地说出他心里一直不敢说的话:“我真是后悔当初没采用蒯通的计策,竟被妇人和小子所欺骗,这真是天意啊!”当两百斤重的大钟被悬空下坠的时候,韩信的身子被吊上了房梁,没有挣扎身子很快变得僵硬。大汉帝国的第一大功臣就这样带着怨恨和无奈走完了他最后的路。
上面就是关于韩信如何死的这段历史记载,在两部正史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记述中大致相同。似乎很可信,但千百年来在认定韩信是否真正谋反还是被阴谋陷害引起不少争议。的确只要认真阅读过这段历史在记述中你就不难发现漏洞很多。首先皇后吕雉单凭别人的揭发(而且这个人是抱着泄私愤的心态难免一面之词)。不经查实就认定韩信谋反,并私自用刑处死韩信其目的就值得怀疑。其二身为丞相的萧何,暂且不说他和韩信曾经的交情,单说大汉帝国的法律都是由他制定的,他很清楚就是杀一个普通老百姓都要经过必要的法律程序,何况要杀一个开国功臣。至少他在韩信这件事上既丧失了一个朋友应有的品格,也丧失了一个丞相该主持公正的职业操守。萧何的声誉从此也大打折扣。甚至有人骂他是老狐狸。为什么会用一个莫须有的罪名将韩信杀掉啦?原因很简单想杀掉他的人对他仍然还活着这件事儿感到无比的恐惧,恐惧到他们已经没有耐心再等下去了。认为只有从肉体上将韩信定点清除才能确保大汉帝国的安全。所以他们也不用顾忌杀他的理由是否充分。那么韩信到底反没反?还是记述中说的那样他正准备和陈稀联手谋反算是谋反未遂啦?这成了争论的焦点。不少人还骂韩信是个孬种软蛋,该反的时候不反不该反的时候想反,识的秤来姜卖完。就我认为,韩信从来就没想过谋反,即使后来形势所逼他有这种想法也并未真正付诸过行动。他不反并不意味着他是个孬种,也不完全碍于和刘邦有知遇之恩。而是他比别人有脑子。他很清楚刚刚建立的大汉帝国不是暴秦,那种振臂一挥一呼百应的造反大气候已经不复存在了。大汉帝国为了修复战争创伤建国之初就推行了一系列轻徭薄税的利民政策,百姓开始安居乐业,国家趋于稳定。没有人愿意去造一个为老百姓生活着想政府的反。千百年来无数的统治者都想求得一个国泰民安的真经。于是制定了一部部厚厚的法典,又一次次修改宪法。其实千言万语压缩成一句话,那就是让老百姓吃饱肚子就行,民以食为天!所以在老百姓都能吃饱肚子的情况下,没有人会为你的个人政治目的跟你去瞎折腾。比如今天的中国正处在又一个国运昌盛的时代,那些所谓的**、**、**以及刚刚出现想占领中环的一小撮港独分子再折腾都根本没戏。事实上从首先开始反叛的韩信王到陈稀卢绾叛逆再到后来彭越、英布造反都无一成功。不是他们没有能力而是没有了天时。支持韩信造反的人蒯通、武涉还有后世的不少学者,都片面的只看到韩信的军事才能。认为只要韩信一造反天下就会姓韩。我查阅了一下中外历史典籍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绝大多数卓越的军事家自己都没最后一统天下称王称帝,而只是替人打天下作嫁衣裳。如孙武、孙膑、诸葛亮、张良、刘伯温、毛奇、克劳塞维茨。似乎只有一人做到了,那就是那个叫波拿巴。拿破仑的。因而我得出一个结论,军事才能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政治前途。韩信没造反是因为造反的成功希望太渺茫。他更希望刘邦能看在他为大汉帝国立下头功的份上放他一马。
当刘邦剿灭陈稀回朝的时候,皇后吕雉告诉他韩信已经被她杀了。《史记》中记载刘邦当时的表情是且喜且怜之,也就是既高兴又怜惜他。当然刘邦有如此复杂的心情是很正常的,没有韩信他就没有天下,有了韩信又担心会失去天下。倒是韩信临死前说的那句话差点让蒯通倒了霉。韩信说当初如果听了蒯通的计策,自己就不会落到今天的地步。什么计策?那就是反汉。刘邦知道后顿时来气,下令全国通缉蒯通。等把蒯通抓来以后,刘邦问他为什么要教唆韩信谋反。结果这位老兄反倒给刘邦上了一课。他说当时天下大乱,想主宰天下的人比比皆是,我给韩信谋划的时候心里也想他能夺取天下,没想别的。陛下今天要杀我不是冤杀我吗?刘邦一听,别人说的有道理啊!于是放了他。看来这嘴巴好使关键时候连命都能捡回来,蒯通你真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