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方林知道那个时代的围棋的直接劫杀力与现代的差远,很多观念还是在死活问题上纠缠不清,棋力都用在死活斗争上,但是他已经不再那么锋芒毕露了,慢慢的温吞水式的用日本大竹英雄的大竹流与眼前这个美女慢慢磨——最后刚刚好赢两子。皇后两眼直直的看着棋盘,很久才说:“再来。”
高方林这时很放松了,慢慢的偷看眼前低头托腮沉思的美女,还是那种款踏踏的纱巾围胸,云鬓高耸,眉毛弯而长,很有些混血儿的样子。混血儿?高方林心里忽然释怀了,难怪,唐朝李家本来就是西面狄蛮血统,那么高加索地区的俄罗斯血统的以及波斯血统的印度血统的后裔,都应该在唐朝时的中华大地落地过生根过发芽过,许多身材高大的人种,应该是当时的混血儿。东汉后到隋唐时代的中国,混血儿是普遍的。三国的孙权家族就是紫须碧眼儿——高方林想:如果真这样,大学附属医院的那个专门研究遗传基因的丰臀美女医生在这里,该多么适合啊。嘻嘻。
想到这里,忽然听到哼的一声,高方林惊醒,一看,皇后正点着棋盘催促自己下子呢,眼神露出不悦的神情。
高方林连忙收拾心情,认真下棋。这次,皇后赢了两子。邓公公笑了,皇后身边的宫女们也笑了——昨天不断问问题的宫女也在,长得还很水灵乖巧的,一笑就露出两个小酒窝,身段高挑修长,高方林记得她,叫季慈尔,一个很古怪的名字。皇后看了一下棋盘,高方林每个子都规规矩矩,也看不出故意让棋的痕迹。满意的说:“看来,高先生还是与哀家棋逢对手的。”
高方林看到她性感的嘴唇,以及洁白的牙齿,心里还是动了一下。
皇后说:“邓公公,你安排高先生住下,就靠近哀家紫微宫边上吧,比较近些。明天再下几盘,解解手馋。”
众人很替高方林高兴,皇后的话就是说高方林通过了面试关了。
邓公公带高方林来到不远处的一个厢房里,边上就是一个人工小湖,景色很精致的一个房子。
邓公公派出小太监与高方林到客栈拿东西,本来没有多少东西,进宫时都知道高方林是新的太傅,皇帝的老师,守卫也不敢检查他的东西,所以连腰间的护腰都被高方林带到了宫里的住处那里。
方姑娘与林晚愁看到高方林已经成功进入宫里,两人立即动身回楚国,在此不提。
皇帝,十一岁的小男孩,长得有些胖,捣蛋调皮,宫女们还不觉得什么,小太监们却是见他就躲,像是耗子见猫。那小家伙敢叫小太监冬天跳到接着薄冰的人工湖里学轻功,把小太监们搞得鬼哭狼嚎、鸡飞狗叫的。好在他年龄还小,还没有到杀人试刀的那种境界,否则,小太监们命都朝夕不保。能让皇帝乖乖听讲的只有太傅那个老人家,另外就是皇后娘娘了。
高方林第一眼看到这个叫朱豪的皇帝时就想:猪嚎?这名字真的起得气贯山河乱七八糟,为何不叫狼嚎?
高方林看着在他面前叉腰昂首挺立的小家伙,微微笑了,旁边的皇后责令朱豪向老师行礼,朱豪不肯,大声说:“他不是我的老师,我老师病啦。”
高方林嘻嘻笑道:“他说的有道理。这样吧,你喜欢蜜蜂吗?”
说完,指着窗口外的香花上面飞舞着的蜜蜂。朱豪说:“不喜欢。”
高方林说:“好的,你能把蜜蜂用小石子打晕吗?”
朱豪比较好胜,这是男孩子的天性,他立即找石头,高方林拦住他,拎起几颗围棋子,拿给朱豪说:“我以前看到过一个人用围棋子就能把树上的乌鸦打下来。”
朱豪不信,拿起围棋只礽了半天,影都没打到一个,说:“骗人的,你打给我看。”
高方林拿起一颗,用中指轻轻对着一只飞舞着的蜜蜂一弹,呲的一声,蜜蜂被打到,直直的掉到花瓣上。朱豪睁大眼睛:“再打一个再打一个。”
高方林再一弹,又一只飞着的蜜蜂被打下来。朱豪这下愣住了,说:“你教我打蜜蜂吧!”
高方林说:“可以啊,那你叫我师傅吗?”
朱豪恭恭敬敬的行了个礼:“师傅。”
皇后脸上露出了笑容。
高方林用着自己的方式在教导者及其调皮捣蛋的朱豪,慢慢的,朱豪与他成为了朋友,在朱豪眼看:这是一个朋友,不是那种板着脸孔的卫道士式的夫子,也不是整天诚惶诚恐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的大臣式的老师,许多新鲜的玩意,新鲜的故事,都让朱豪觉得闻所未闻----三国演义是后来的学者整理出来的,罗贯中写的时候已经在明朝后了,可是当时流传的故事都是片面的凌乱的,以往的太傅都不敢讲这些野史,他们讲来讲去的就是《左转》《春秋》《史记》里的故事,都是言赅意简的东西,极其短的几句就描述了一场战争,诸如什么杀敌十万,夺城八座。一笔带过,没有过程,大人还觉得难以接受,读来索然无味,何况小孩?于是高方林专挑离这个时代并不远的《三国演义》来讲,其中盗用了易中天先生无数观点,甚至连动作表情也被套用了。哈哈哈,高方林心想,好在老子整整把《易中天品三国》看了七遍,连细小的故事都了如指掌。这一来,朱豪再也不嚎了,每天就是拿着小板凳乖乖占位听那个什么下回分解了。
皇太后也觉得闻所未闻,所以每次上课,这个皇太后必定带着近身宫女季慈尔到一边旁听,听到最后,她也变成搬小板凳占位的学生了。这天,讲到诸葛亮草船借箭,高方林有些犹豫,因为事实上的草船借箭的并不是诸葛亮借箭,而是孙仲谋孙权借箭:根据《三国志?;吴书?;吴主传第二》裴松之注,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正月,曹操与孙权对垒濡须(今安徽巢县西巢湖入长江的一段水道)。初次交战,曹军大败,于是坚守不出。一天孙权借水面有薄雾,乘轻舟从濡须口闯入曹军前沿,观察曹军部署。孙权的轻舟行进五、六里,并且鼓乐齐鸣,但曹操生性多疑,见孙军整肃威武,恐怕有诈,不敢出战,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随后,曹操下令弓弩齐发,射击吴船。不一会,孙权的轻舟因一侧中箭太多,船身倾斜,有翻沉的危险。孙权下令调转船头,使另一侧再受箭。一会,箭均船平,孙军安全返航。曹操这才明白自己上当了。由此可见,“草船借箭”的不是诸葛亮,而是孙权,并且这件事发生在赤壁之战以后五年。
但是,高方林套用的《三国演义》可是连贯下来的,总不能自己用历史的眼光颠倒自己的故事吧?他想一笔带过,可是朱豪与皇太后眼睁睁的就等着这个精彩的“下回分解”了,无法,只好把草船借箭又在诸葛亮身上用了一次——而且还言之凿凿的说:“这个可是比孙仲谋的草船借箭早了五年的事啊,孙仲谋后来就是模仿诸葛亮的。
只见高方林故作深沉的说起了《三国演义》中的草船借箭中的片段:
上回话说——诸葛亮一见鲁肃就说:“3日之内如何能造出10万枝箭?还望子敬救我!”忠厚善良的鲁肃回答说:“你自取其祸,叫我如何救你?”诸葛亮说:“只望你借给我20只船,每船配置30名军卒,船只全用青布为幔,各束草把千余个,分别竖在船的两舷。这一切,我自有妙用,到第三日包管会有10万枝箭。但有一条,你千万不能让周瑜知道。如果他知道了,必定从中作梗,我的计划就很难实现了。”鲁肃虽然答应了诸葛亮的请求,但并不明白诸葛亮的意思。他见到周瑜后,不谈借船之事,只说诸葛亮并不准备造箭用的竹、翎毛、胶漆等物品。周瑜听罢也大惑不解。
诸葛亮向鲁肃借得船只、兵卒以后,按计划准备停当。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夜里四更时分,他才秘密地将鲁肃请到船上,并告诉鲁肃要去取箭。鲁肃不解地问:“到何处去取?”诸葛亮回答道:“子敬不用问,前去便知。”鲁肃被弄得莫名其妙,只得陪伴着诸葛亮去看个究竟。
凌晨,浩浩江面雾气霏霏,漆黑一片。诸葛亮遂命用长索将20只船连在一起,起锚向北岸曹军大营进发。时至五更,船队已接近曹操的水寨。这时,诸葛亮又教士卒将船只头西尾东一字摆开,横于曹军寨前。然后,他又命令士卒擂鼓呐喊,故意制造了一种击鼓进兵的声势。鲁肃见状,大惊失色,诸葛亮却心底坦然地告诉他说:“我料定,在这浓雾低垂的夜里,曹操决不敢毅然出战。你我尽可放心地饮酒取乐,等到大雾散尽,我们便回。”
曹操闻报后,果然担心重雾迷江,遭到埋伏,不肯轻易出战。他急调旱寨的弓弩手6000人赶到江边,会同水军射手,共约1万多人,一齐向江中乱射,企图以此阻止击鼓叫阵的“孙刘联军”。一时间,箭如飞蝗,纷纷射在江心船上的草把和布幔之上。过了一段时间后,诸葛亮又从容地命令船队调转方向,头东尾西,靠近水寨受箭,并让士卒加劲地擂鼓呐喊。等到日出雾散之时,船上的全部草把密密麻麻地排满了箭枝。此时,诸葛亮才下令船队调头返回。他还命令所有士卒一齐高声大喊:“谢谢曹丞相赐箭!”当曹操得知实情时,诸葛亮的取箭船队已经离去20余里,曹军追之不及,曹操为此懊悔不已。
船队返营后,共得箭10余万枝,为时不过3天。鲁肃目睹其事,极称诸葛亮为“神人”。诸葛亮对鲁肃讲:自己不仅通天文,识地利,而且也知奇门,晓阴阳。更擅长行军作战中的布阵和兵势,在3天之前已料定必有大雾可以利用。他最后说:“我的性命系之于天,周公瑾岂能害我!”当周瑜得知这一切以后,大惊失色,~~~~~~
(高方林也许不知道,就是他乱七八糟的杜撰,害得后来民间也慢慢流传起来了——皇帝老师都如是说,那还有假?慢慢说的人多了,传到罗贯中先生时,他老哥子毫不犹豫的就把孙仲谋的草船借箭安在了诸葛亮头上了。以讹传讹,诸葛亮草船借箭就是这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