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
拼音:gǔ
繁体:穀
图腾:
谷氏来源
1,以国为姓,战国时期齐国的公子尾孙被封于夹谷,他的后代于是以国为姓,称为谷氏。
2,出自嬴姓,与赵、秦同一个源流。他们都是黄帝的后裔,传至舜的时候,被赐姓为嬴。嬴氏的后代有叫非子的,被周王封于秦谷,后来成为秦国和谷国(在今天的湖北谷城),秦为公爵,谷是伯爵。春秋时谷国的后代开始以谷为氏。
3,为其他的姓氏改过来的。北魏的时候,代北复姓有谷合氏,为鲜卑族,进入中原后改为单姓谷;唐代有“九经书库”之称的谷那律,复姓谷那,本来是东夷人,后来他的后代都改姓单姓谷。
谷氏迁徙分布
谷姓发祥于今陕甘一带,其得姓之后,在一段时间内基本繁衍于关中之地。
秦统一天下后不久亡于汉,汉建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为当时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陕地之谷姓因仕宦、游学、谋生等原因进入该地者甚多。
两汉之际,谷姓还播迁到了其它地方,除北方的山西、河北、河南等省外,连位于长江南岸的湖南和江、浙一带,也从汉末开始,有了谷姓人家。
魏晋南北朝时期,谷姓播迁之地主要以北方为主,尤其在今河北怀来一带,由于比邻山区,战火难至,当地谷姓发展兴旺,后逐渐昌盛为谷姓上谷郡望,并以此为主源向北方各地播迁。
唐太宗时,东夷族人谷那律改为单姓谷,并定居于今河南南乐,孙谷倚相,曾孙谷崇义,玄孙谷从政俱为名宦,由于此支新鲜血液的注入,极大地壮大了谷姓家族。
后此支谷姓因居地比邻河北、山东之故,逐渐播迁于上述诸省。
宋靖康之耻后,谷姓南迁者渐多。宋末时,由于蒙古铁骑南下,繁衍于江浙之谷姓因避难之故,在南方诸省逐渐散居开来。
明初,山西谷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陕西、甘肃、河北、河南、山东等地。明中叶以后,江苏谷姓繁衍得较为兴盛,名家甚多。
清康乾年间及以后的一段时间里,冀、鲁、豫之地的谷姓伴随闯关东的风潮入迁东三省。
如今,谷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江苏、河北、山东、河南多此姓,上述四省之谷姓约占全国汉族谷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六。
谷氏历史名人
谷永:长安人,西汉大臣。少时为长安小吏,博学经书,工于笔札。元帝时被举为太常丞。后历任光禄大夫、凉州刺史、太中大夫等职,官至大司农。今存文二十余篇,多为奏议、对策。
谷利:三国吴人。原为孙权左右给事,因秉性忠果亮烈,言不苟且而受孙权宠信。公元214年孙权被张辽围困,拼死突围而出,而必经之桥已被毁坏,谷利使权持鞍缓控,并从后力鞭其坐骑,马受惊而一跃过桥。因救主有功,被拜为都亭侯。
谷郎:桂阳耒阳(今属湖南)人,西汉大臣。幼失母,事继母如亲母。官太中大夫,后因安抚南州叛乱立下大功,升九真太守。
谷浑:昌黎人,北魏大臣。少任侠好气,后专研经史。道武帝时,因善写隶书为内侍左右。太武帝时官至侍中、安南将军、领仪曹尚书,赐爵濮阳公。居官以廉直闻名。
谷子敬:应天府南京(今属江苏)人,元末明初学者。本为元朝旧官吏,元亡后被明遣戍。其明《易经》,通医道,口才健利。尤工乐府,有《吕洞宾三度城南柳》。
谷那律:魏州昌乐人,唐代大臣、经学家。太宗贞观年间曾任国子博士,后迁谏议大夫,兼弘文馆学士。其博览群书,尤谙经学,是当时学问渊深的学者和经学家。
谷景通:顺天府房山(今属北京)人,明代官吏。任阳城知县期间,廉洁贞介,为政纪律严明,后因事杖责小吏,为上峰所扼制,愤忧而卒,民皆惜之。
谷应泰:直隶丰润(今属河北)人,清初官吏、史学家。顺治进士,历官户部主事、员外郎、浙江提督学政佥事。曾招揽文人助其写成《明史纪事本末》,因所据资料准确,又未遇文字狱之害,故有一定价值。另有《筑益堂集》。
谷际岐:云南赵州人,清代官吏。乾隆进士,曾参与校对《四库全书》,官至礼部给事中,为官有直声。乞归后,主讲扬州孝廉堂垂十年。
谷士恒:吴县人,清朝时期著名的画家,钮枢弟子,他的特长是画仕女,他所画的仕女衣袖飘飘,栩栩如生。他的弟弟谷士芳画的仕女也如他的哥哥一样,很有名气。
谷氏起名规则
1, 谷(Gu),最好不用声母是k,、h的字为名,双字名应避免全都用g声母、u韵母或上声字。首字最好不用上声字,首字最好不用零声母或拼音是y、w开头的字。
2, 注意名的意义与“谷”字的“谷子”含义相连不要产生不佳的歧义。双字名最好首字笔划多而末字笔划少,单字名最好用笔划少的字。
3, 起名示例:谷虹伶、谷开同、谷翁茸、谷思乐、谷新静、谷敏志、谷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