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在一个夏天接到这所大学的录用通知的。拖着重重的行囊入校,自身还未安定,就已经开始了忙碌的教学生活。
刚到那天,顶着骄阳一路从车站奔波而来,打算直接到教工宿舍安顿。可最终还是无法忍受炙烤的煎熬,不得不在有阴凉的食堂门口停下了。
安静的中午,我大汗淋漓,狼狈不堪地站在那儿。背后是一位瘦小的中年妇女,坐在食堂门前的地板上打盹,旁边搁着一根布满污渍的扁担,还有满满两箩筐水果。
我在猜想,这校区在郊外,她是怎么过来的呢?就算是乘公交,那也得走上十几二十分钟的路程。并且这种坐着都让人流汗的天气,我真不敢想象她的旅途。
后来,与她逐渐熟悉了。因为,每天课后经过食堂门口,我都会买上两块钱的水果,不多不少。一个月,固定的六十块钱,我就跟长了腿一样地跟在了她的箩筐后。
一年的时光,让我对这个身材瘦小,面容和蔼的妇人逐渐肃然起敬。因为从她的话语中,我能了解到她有两个孩子,都在念大学,可大概是那种不太起眼的学校,所以她一说起这些的时候,总是有些躲闪。她丈夫在深圳打工,一年回来一次。最重要的一点是,在这一年的时间里,无论刮风下雨,她都一定会挑着这两箩筐水果在食堂门口叫卖。而来去的交通方式大部分是步行,中途可以乘坐一块钱的公交车,她不愿意。她宁愿走出去很远一段路花五毛钱乘三轮车。
于是隆冬、酷暑,我都能帮那固定的两块钱找到去处。或许,这成了我每日心灵的一种依托。可更多的是,这两个箩筐给了我希望。
逐渐地,在课后,我会在讲台上多说那么一句,动员我的学生去买她的水果。开始学生不以为意,说得多了,就有了一些闲言碎语。例如,有人说我和她是亲戚,用上课时间做广告,照顾她的生意,很有经济头脑,等等。
对于这样的谣传,我不动声色。直到有一天,看到我班上的学生在食堂里大骂饭菜难吃,当场把白花花的米饭倒了一桌时,我的心忽然凉了半截。
快下课时,我照例说了一句:“有机会你们去买一点食堂门前那个阿姨的水果。”刚说完,台下就有一男生起哄了:“老师,她是不是你亲戚啊?”
有他打了头阵,顿时,整个课堂沸腾了起来。男生女生,各提疑问。当其中一个女生说出“我们凭什么要买她的水果,她的水果又不好吃”的时候。我忽然停住了收拾课件的双手。
的确,比起学校步行街上超市里的水果,她那两个箩筐里的东西无论怎么摆放都要逊色很多,看着又小,又不是那么卫生。
面对这群乱作一团的学生,我轻轻拉开了窗帘。瓢泼大雨的窗外,远处的事物陷入一片模糊。可十米开外的食堂门口,却站立着一个瘦小的身影。在天地一片空茫的视野里,一个人的形象,原来可以如此刺眼。
当每一个学生都争先恐后地凑过头来看我所看的东西时,我指着食堂门口的位置说了一句:“吃她的水果,吃的不是味道,是一种信念。一种任凭生活再苦我们都不觉苦,仍能保持心中向往,不断拼搏的希望。”
话毕,本是喧哗四起的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
孩子们,年幼的你们,或许很难理解生活的艰辛,不曾体味过生活的苦难。但当我们遇到艰难却勇敢生活的人们,记得也为他们尽一份绵薄之力,去燃起生活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