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过去,直到现在我仍记得那个关于解读孝敬的公益广告。
画面中,一位神色憔悴的年轻妈妈,辛劳半日,临睡前,仍不忘给自己年迈的妈妈打水洗脚。她的妈妈心疼而又幸福地看着她,为她捋齐汗湿蓬乱的鬓发。这时,她的孩子在熟睡中醒来,立在门帘之后,看到了这一幕。当年轻妈妈为自己的妈妈洗完脚,倒水回来时,竟发现自己的孩子不见了。她应声出门而看,那个娇小稚气的孩子正摇晃不定地端着一大盆热水从走廊里急急而来。
当然,结果可想而知。这位年轻妈妈,这位日日坚持为自己妈妈洗脚的妈妈,终于获得了回报。她的孩子,也如她一般,小小年纪便懂得了“孝”的含义。
在学堂工作多年,教书育人,我明白孩子在那个年龄阶段,根本不懂得“孝”为何物。其实我一直在想,那时那个广告是否就暗含着一种“蝴蝶效应”的意思?任何事物都存在着普遍联系,即便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件,也存在着一种极其微弱的联系,更何况是同一屋檐下的母女?
我开始观察身旁普通家庭里的父母与孩子。简单来说,在单亲家庭里长大的孩子,不是过于坚强就是过于脆弱,即便坚强,也太过于敏感。而在正常家庭里长大的孩子,父母脾气很暴躁的,孩子幼时一般都过于沉默、逆来顺受。但是,一旦离开家庭,他们便会展露出另一张面孔,脾气暴躁、乖张,难以入群。
很多结果已经表明,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力远远超过学校和社会。他们的大脑在尚未发育完全的阶段,朝夕与父母相处,耳濡目染,必然会受其影响。很多地方,孩子在长大后或许能够改变,譬如,口音、举止、性格。但有一点孩子实难改变,那便是个人的行为方式、处世方式。
有很多父母,因为职业缘故,经常会说一些职业性的言语,即便孩子在旁也视若无睹。他们和大多数父母的想法一样,以为孩子尚小,不懂事,很多事情都不明白,或者即便他们明白,以后也会随着本身的兴趣爱好而发生转移、更改。可事实上并非这样,笔者就曾遇到过一个学生,课后,我让他帮我把大家的作业本送到办公室,他竟公然问我,多少钱?后来得知,他的父母是全职股民。
当你因为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与别人发生争执,而后打斗起来,你的孩子就跟在身后,或站在不远处时,那么,我得告诉你,你的孩子正处于一种极度危险的环境之中。因为他会觉得,这是一种合理的处世方式。于是以后,当他遇上类似的有些难以忍受的小矛盾时,他便会以这种不理智的方式进行解决。那时,天性纯善的孩子,可能会做出一些让家长后悔莫及的事儿。因为,那是他们从父母身上学到的“本领”。
当你发怒、抱怨、势利、蛮横之时,请你想想,你的孩子正在不远处看着你。而你,就是他人生中最为重要的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