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雷在谈到商人时说:“这个阶级的特征是最明显的不真诚,体力不发展,使用心机,以及对别人的不幸漠不关心。”商人的日常工作就是王婆卖瓜,把自己的商品说得比邻人的商品好,价格比他人的便宜,因此他们缺少真诚,往往是将“良心”与商品一块出售。他们每每把买卖关系带入日常人生,在人际关系、亲情关系中总是不自觉地兑算着得失和利润。这种市侩和势利的心理定式很难改变。在市场自由竞争中,老实是无益的。事情的本质表明应当采用虚伪的手段。于是格雷结论说:“在这样的社会情况下能有普遍的真诚吗?我们不承认有这样的可能。如果没有普遍的真诚,还能有普遍的幸福吗?这是不可能的!期待这样的事情真是太天真了。”
商人的最大幸福是以收入来计算的,商人的最大不幸是以支出来计算的。
商人的幸福带有强烈的刺激性,在他们大把大把赚钱或一掷干金的挥霍中都将幸福和快乐张扬得酣畅淋漓。
商人是极其辛苦的,他们难得有心情坐下来悠闲地享受自然,享受天伦,难得有时间读读闲书,下下棋,玩玩牌。他们满脑的生意,必须马不停蹄地奔波,他们要防止上当受骗,要了解行情,要能准确预测市场动态,必要时还得有孤注一掷的玩命勇气,舍不得孩子打不到狼。很多生意都是浪尖上的游戏,刀尖上的戏耍。前怕狼,后怕虎,患得患失的精神缠绕更是家常便饭,他们的心灵总难平静。商场如战场,是没有硝烟的战场,在这里,勾心斗角,明争暗斗,笑里藏刀。没有血,但有泪;不伤皮肉,但伤心。 商人的苦,商人知。 与商人关系密切而相似的是企业主。格雷在论及企业主时说:企业主虽然并不做劳累的工作,然而他们的精神却处在经常不安的状态中。他们被随时可能发生的危险所折磨着:不是担心自己被竞争者搞垮,便是担心自己的债务人还不出债而失去自己的财产。他们的思想中经常被物价波动、生意亏本、投机失败以及其他类似的不愉快事情纠缠着,结果他们变得忧郁、易怒、吝啬、阴险和冷酷无情。虽然他们天生原有极好的性格,但为了取得成就,必须把一切智力和体力全部用在这个值得吹嘘和赞赏的目的上——赚钱。既然企业主的情况这样,那么受雇用的职工的情况又该怎么样呢?他们实在会羡慕田野中的野兽和空中的飞鸟。这些人是世界上最受压抑的奴隶。作者在《人类幸福论》中详尽地描述了零售商店中的伙计、女裁缝和她们的“帮工”等阶层人的不幸,为我们撕开了资本主义社会企业界血淋淋的伤疤。老人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蒋捷我们可以从若干文学作品中读到老人的莫名其妙。我们还记得《儒林外史》中的那个严监生吧,为了那两根灯草,死活放不下心.咽不下那:最后一口气。人都快死了,还操那份闲心干吗?小说《官场现形记》里描写了一个做官上了瘾的人,临死时躺在床上,已进入弥留状态,这时他的心里只有一个意念,那就是还在做官还要过官瘾。于是两个副官站在房门口,拿出旧名片来,一个副官念到:“某某大员驾到!”另一个副官念到:“老爷欠安,挡驾!”他听了过瘾。还有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中的那个葛朗台老头,嗜财如命.76岁时老伴死了,按理他得将财产的一半交给独生女儿,但他说:“那简直是抹我的脖子。”直到临终牧9币做弥撒时,他看到那金十字架,还拼命想抓过来据为己有……
人到老时,看看都黄土埋人了,还那么吝啬,真让人想不通。难怪孔老夫子会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人到晚年,总有些力不从心,只能守,不能攻,对自己一生中拼死拼活所得的一切舍不得撒手,似也在情理之中。但若是守得过紧,扣得太死。丝毫不肯放松,晚境过得过于慎惶,则未免也太亏了自己。一般说来,人们在劝慰老人,或者儿孙们宽慰老人时,每每会说:吃好喝好玩好。言下之意,钱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留它干吗,再不吃不喝不花,恐怕过了这个村就再没这个店了,岁月不等人啦,还有几天福好享呢?这话要是放在年轻人,是很能感染人的,但对老人,无效!记得有首诗说:“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摘只须摘。莫待无花空摘枝。”这是劝人趁年轻及时行乐的,当然不大正确,有贻误青年之嫌;但这话对青年人来说,十分奏效,现在的青年人,有几个想不通的,所以往往是“今朝有酒今朝醉”。倘若我们把这诗改一改,劝慰老人及时行乐,否则就来不及了,譬如我们说:“劝君莫惜孔方串,劝君惜取不多时,有钱堪花只须花,莫待寿终空后悔。”这对老人肯定无效。有时候,看到那么多老人,老得不成样子了,还在东奔西跑地搞钱,你真替他们感到悲哀,有时简直让你胀气。若为自己生计考虑,退休金或者自己一生辛辛苦苦攒下的钱也大体可以安度晚年了;若为儿孙考虑,俗话说,儿孙自有儿孙福,你操那份心干吗,他们还用得着你一副风烛残年的身躯替他们奔波吗?于儿孙来说不忍,倘若他们还能忍心,那于你就不值,这样无仁无义的儿孙,你操心值得吗?
南怀瑾先生做了篇《谁人肯向死前休》的文章,结尾说:“人生能把这些道理看得开,自己能够体会得到,就蛮舒服,否则到了晚年.自己精神没有安排,是很痛苦的。”所以孔子说的老年人“戒得”是值得深思的。
“天意怜芳草,人间重晚晴”,如何幸福愉快地度过人生最后的时光呢?如何将自己的晚景装饰得生动、鲜洁、充满生机呢?悲观者认为,人到晚年,万事俱休,应该安安静静地呆在家里,回想往事。我们也许不会忘记叶芝那首著名的抒情诗《当你老了》:
当你老了,头白了,睡思昏沉,
炉火旁打盹,请取下这部诗歌,
慢慢读,回想你过去眼神的柔和,
回想它们昔日浓重的阴影;
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
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
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
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
垂下头来,在红光闪耀的炉子旁,
凄然地轻轻诉说那爱情的消逝,
在头顶的山上它缓缓踱着步子,
在一群星星中间隐藏着脸庞。屠格涅夫在其散文诗《老人》中,也深怀悲凉地写道:
黑暗、沉重的日子到来了……你自已的疾病,亲人的痛苦。老年的凄凉和悲哀……你曾献身的一切,都一去不复返地消失和毁灭了。走的是一条下坡路。
那么,你感到憋闷时,请追溯往事,回到自己的记忆中去吧——在那儿,深深地、深深地,在百思交集的心灵深处.你往日可以理解的生活会重现在你的眼前,为你闪耀着光辉,发出自己的芬芳,依然饱蕴着新绿和春天的媚与力量。
施蛰存说.“老人怀旧是正常的,趋新是变态”。所以施老先生要劝慰那些不识老的老人回家,坐在沙发上,喝一杯清茶,追怀从前。
周作人则更为深刻,他在《中年》中写道:“譬如少年时代是浪漫的,中年是理智的时代,到了老年差不多可以说是待死堂的生活罢。然而中国凡事是颠倒错乱的,往往少年老成,摆出道学家超人志士的模样,中年以来重新来,秋冬行春令,大讲其恋爱等等,这样地跟着青年跑,或者可以免于落伍之讥,实在犹如将昼作夜,‘拽直照原’!只落得不见日光而见月亮,末始没有好些危险。我想最好还是顺其自然,六十过后虽不必急做寿衣,唯一只脚已踏在坟里,亦毋庸再去讲斯坦那赫博士结扎生殖腺了,至于恋爱则在中年以前应该毕业。”
康有为在《大同书》中论及老人晚境甚为戚戚,他认为老有三大不幸,一是死丧,所谓“念旧人则风流云散,思骨肉则多死黄土”。二是疾病,所谓“耳目不聪明,手足不灵便,行步不捷疾,身体不强健,于是风露雨霜寒暑得以乘之,而又多哀怒、困苦、忧惑因以中之。内外交迫,疾病易作,绵缀床褥,缠绵汤药。久则或弥年载,少亦多历数日,富者绝无生人之乐,贫者遂有破产之忧。与死为邻,以病度日,亦何能免此也”。三是困穷拮据。康有为结论说:“是故贫贱而寿,则有沟壑断弃之忧;富贵而寿,则有死丧疾病之苦。”
相较这些悲观的情绪,卢梭的观点甚为可取。对于老人,幸福的障碍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疾病,二是孤独,三是死之恐惧。针对这些,卢梭认为:从心理角度讲,老年须防止两种危险。一是过分沉湎于往事。人不能生活在回忆当中,不能生活在对美好的往事的怀念或对去世的友人的哀念之中。一个人应把心思放在未来,放到需要自己去做点什么的事情上。另一件应当避免的事是依恋年轻人,期望从他们的勃勃生机中获取力量。子女们长大成人之后,都想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如果你还像他们年幼时那样关心他们,你就会成为他们的包袱,除非他们是异常迟钝的人。我不是说不应该关心子女,而是说这种关心应该是含蓄的,假如可能的话,还应该是宽厚的,而不应该过分地感情用事。动物的幼子一旦自立,大动物就不再关心它们了。人类则因其幼年时期较长而难于做到这一点。卢梭坚持认为,老年人应有广泛而合适的兴趣,才能愉快且幸福地度过晚年,否则痛苦是不言而喻的。他说:“我认为对于那些具有强烈的爱好,其活动又都恰当适宜,并不受个人情感影响的人们,成功地度过老年绝非难事。”只有在这个范围,里长寿才真正有益。
当然,要求老人不受自身情感影响而能兴趣广泛地接纳新的东西是不容易的,老人很容易固守自己的一生的已有经验,具有极强的排他性。他们往往对年轻人的冒冒失失表示不满,骂之日:“嘴上没毛,办事不牢。”他们也每每对年轻人夸下海口:“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还多,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长。”说服老人改变自己,不受个人情感影响,很难。培根说:“老年人与青年人相反。他们常常满足于困守已成之局,思考多于行动,议论多于果断。为了事后不后悔,宁肯事前不冒险。”这是老人的不幸。老人若能认识自身的毛病,发展自己的兴趣,哪怕开始有几分不情愿,只要理智地去接受,将会给自己晚年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快乐。
至于对死亡的恐惧,卢梭说:“有些老人因害怕死亡而苦恼。克服这种恐惧的最好办法是——至少我是这样看的——逐渐扩大你的兴趣范围并使其不受个人情感的影响,直至包围自我的围墙一点一点地离开你,而你的生活则越来越融合于大家的生活之中。每一个人的生活都应该像河水一样——开始是细小的,被限制在狭窄的两岸之间,然后,热烈地冲过巨石,滑下瀑布。渐渐地河道变宽了,河岸扩展了,河水流得更平稳了。最后,河水流入了海洋,不再有明显的间断和停顿,尔后便毫无痛苦地摆脱了自身的存在。能够这样理解自己一生的老人,将不会因害怕死亡而痛苦。”(卢梭:《论老之将至》)
我认为老年人有老年人的优势,那就是可以较无功利、更加自由自在地生活,许多人世的名利得失在漫长人生的岁月中早已被看得透彻,诸般的欲念也都渐次消逝,被欲念驱赶的疲惫之躯可以松弛下来,贻养天年,静静享受生命的最后时光。桑塔耶那说:“不会哭的年轻人是野蛮人,不会笑的老年人是傻瓜。”(《监牢对话》)他还说:“我年轻时决没有像年老时这样充分地享受青春。……我比年轻时更纯粹、更愉快地陶醉于生活的幸福中,而年轻时掺杂着隐秘的欲望和对现实生活的丝丝入扣的苦恼。除了神气以外,对年轻人来说,没有任何东西天生是年轻的,无疑是年轻人的。与冒险的年轻人相比,在老年人的宁静生活中,精神大概比较容易进人人的存在,在那里比较平静地住下。”(《我的世界之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