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做一个有原则的人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周敦颐
周敦颐(1017-1073),北宋著名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两汉而下,儒学几至大坏。千有余载,至宋中叶,周敦颐出于舂陵,乃得圣贤不传之学,作《太极图说》、《通书》,推明阴阳五行之理,明于天而性于人者,了若指掌。”《宋史·道学传》将周子创立理学学派提高到了极高的地位。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说莲藕出自污泥仍然洁白而无染,莲花经过污水的洗濯仍然光彩照人而不妖媚,也是对人品的赞语。这句名言出自北宋文学家周敦颐的名篇《爱莲说》,作者托物言志,表现了他洁身自好、不为世俗所污的情操。
人人都会赞美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和莲拒腐不变的节操。然而,当现实中的人们面对腐蚀、诱惑时,又岂能人人都保持莲的高洁!
有人说,社会就像一个大染缸,几乎没人能逃脱它的熏染。老奶奶也常对孙子说,见好学好,见坏学坏,整日跟着歪瓜劣枣,就得学个葫芦瓢样。这些话,其实说的也都是一个意思:环境对一个人影响是不能低估的。
就说眼下令百姓深恶痛绝的腐败分子吧,他们走向腐败,身败名裂。固然要由他们个人负责,但当初也确实或多或少地受到不良环境的熏染。河北省贪污受贿上千万、号称“河北第一贪”的李真,他刚刚走上领导岗位之时,并没有包养情人的想法,一次去娱乐场所,有小姐站在他的身边,都羞臊得脸红耳热。后来,和一些包养情人的官儿混熟了,人家告诉他“有情人是身份的象征”。为了和自己身份相称,没用多久,竟也公开地感觉良好地养起情人、泡起小姐来,而且还比别的官儿更胜一筹。
但是,环境的影响毕竟是客观因素,是学好,还是学环,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人的主观因素。很多人都知道《海瑞罢官》的故事,海瑞所处的时代,是明王朝从全盛走向衰落的时代,贪污成风,贿赂公行,政治极为腐败,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然而,作为统治阶级一员的海瑞,在这腐朽没落的时代之中,却能够为官清廉,力主节俭,实事求是,敢说真话,出污泥而不染,成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清官。众人皆贪我独清,真可谓“近墨不黑者”之典例。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听上去有一定道理。因为一个生活的环境,周围的人对他都会有一定影响。然而,如果我们仔细推敲一下,就会觉得:近墨者未必黑。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个伙伴得了很容易传染的皮肤病,许多家长都告诉自己的孩子不要和他在一起,但是有一个父母都是医生的小男孩却一如既往地和小伙伴一起上下学,一起玩耍。有一位好心的邻居提醒他,他说:“如果我是健康的,我不怕别人传染;如果我是好人,我不怕别人教我学坏,因为好人是不会学坏的。”果真,直到患病的小伙伴痊愈了,小男孩也没有被传染上。
近墨者未必黑,关键在于人的觉悟。如果一个人有着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着坚定的信念和持之以恒的毅力,那么再恶劣的环境也不会对他产生丝毫的影响的。陈毅同志刚到上海出任市长的时候,他曾说过:“我听说上海是一个染缸,谁跌进去谁就会黑。我倒想看看,是上海把我染黑了,还是我陈毅把上海染成一个红彤彤的上海。”事实上也是他改变了上海,而不是上海改变了他。可见,近墨者未必黑,在任何黑的环境下,只要坚定意志,坚持自己的理想,“黑”的环境是可以改变的。正所谓环境可以改变人,人也可以改造环境。
为人之道需要有着高尚的品德和情操,这犹如莲的本质,在一般情况下是很难被污秽感染的,便会被人们崇敬和景仰,从而也使自己显得清丽高洁起来。但是,大千世界本是一个大染缸,身处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不可避免地要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任你是冰清玉洁之躯,难免被污泥浊水喷溅一二。不能说有了高尚品格和情操就可以一尘不染,还必须做到洁身自爱不断地加强个人修养修为,方能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从而不被不良“环境”污染。
当你看着满湖鲜艳美丽的荷花,可曾想到它们是从湖底黑色的烂泥中长出来的呢?荷花的环境可谓“黑”,但却更显出了它的洁白无瑕。愿每一个有自己人生原则的人,无论在什么环境中,都能像一朵“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
不过分追求名利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
诸葛亮(181-234),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发明家、军事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谥曰忠武侯;后来的东晋政权为了推崇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代表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等。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成都有武侯祠。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出自三国时期的军事家诸葛亮先生的《诫子书》中的箴言。这既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更是对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要求。诸葛亮是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教诲与无限的期望。诸葛亮谆谆告诫他的子弟,要保持清心寡欲,以塑造高尚的道德情操。不追求名利,生活简单朴素,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志趣;不追求热闹,心境安宁清静,才能达到远大目标。
诸葛亮当年“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可谓“淡泊”、“宁静”之极。然而,其心忧国家,有澄清天下之志,并为此做了长期的不懈努力,让雄才大略的刘备生出“犹鱼之有水”之感;助刘备联孙权抗曹操,成就帝业;辅刘禅励精图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诸葛亮一生对“致远”的执著。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是无数仁人志士毕生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淡泊是一种品格,也是一种心态。有所求而亦无所求,淡泊的是最庸俗的功利目的,而追求的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淡泊于名利,是做人的崇高境界。没有包容宇宙的胸襟,没有洞穿世俗的眼力,是万难做到的。
“宁静致远,淡泊明志”是很多人信守的格言。做工作、干事业,如果没有宁静致远的修养,没有淡泊明志的志向,就会计较个人的得失,考虑自己的名利;工作就会不求上进,事业就会不思进取,过多的精力和时间不是用于干事创业上,而是用于自己利益的营造上。久而久之,就会陷入极端个人主义的泥潭而不能自拔。
现在,许多人感叹活得太累,工作压力很大,生活紧张而沉重。如果能像诸葛亮说的那样,对功名利禄淡泊一些,让自己所处的环境宁静一些,眼光和志向长远一些,我们肩上的沉重感可能就会减轻一点。对待名利应当有一种超脱的境界,得之不喜,失之不忧。宠不惊,辱不惧,成功不癫狂,失败不沮丧。
在竞争日益激烈,诱惑日趋纷繁的社会里,固守节操、淡泊名利并非易事,只有树立远大的理想和人生追求、乐于奉献的人,才能做到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坚持己见,走向成功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但丁
阿利盖利·但丁(1265-1321),13世纪末,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前夜佛罗伦萨诞生一位伟大的男性诗人,这就是被恩格斯誉为“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也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的阿利盖利·但丁。他是现代意大利语的奠基者,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开拓人物之一,以长诗《神曲》留名后世。
有这么—个故事:从前,爷爷带孙儿去市场,买到一头小毛驴。回家的时候,先是爷爷骑着毛驴,孙儿跟在后头走。走了一段路后,遇上一群妇女。妇女就指责爷爷说:“这么不关心小孩,大人骑驴让小孩走路,不像话。”爷爷听了感觉有理,就立即下来,改让孙儿骑驴,自己跟在后头走。
又走了一段路,遇上—群老年人。老人指着小孩骂:“这小子真不孝,年纪轻轻的骑着驴,让老人走路。”孙儿听了觉得有理,就叫爷爷上来一起骑。
两人又走了一段路,遇上一群养驴人,养驴人指着祖孙二人说:“这么小的毛驴,两个人骑着走,太狠心了,这驴儿肯定会累死的。”
祖孙二人听了想想也是,索性两人都下来牵着驴走。途中又遇上一群年轻小伙子,青年人指着两人风趣地说:“你们两个傻瓜,有驴不骑,真是笑话。”
爷爷骑驴有人责备,孙儿骑驴有人指责,两人都骑有人非议,两个都不骑又有人取笑。所有的选择似乎都不妥当。这时,爷爷抓了把草塞进驴子的嘴里,把手放在孙儿的肩上说道:“不管我们怎么做,总有人不称心,我想我们自己应该知道什么才是对的。”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意大利诗人但丁的这句名言是一句很有个性却不失哲理的话。
走自己的路,把别人的想法当成是建议,自己从中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吧。甭管别人怎么说!只要你做得对就行。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要这样做需要很大的勇气,有时还要付出代价。
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被人贬为“让青年堕落的腐败者”。
美国职业足球教练文斯·伦巴迪当年曾被批评“对足球只懂皮毛,缺乏斗志”。
贝多芬学拉小提琴时技术并不高,他宁可拉自己的曲子也不做技巧上的改善,他的老师说他绝不是个当作曲家的料。
发表《进化论》的达尔文当年决定放弃行医时遭到父亲的斥责:“不务正业”,所有的老师和长辈都认为他和聪明沾不上边。
爱因斯坦4岁才会说话,7岁才会识字,老师给他的评语是:“反应迟钝,不合群,满脑子不切实际的幻想。”他曾遭到退学的命运。
艺术大师罗丹的父亲曾怨叹自己有个白痴儿子,在众人眼中,他曾是一个前途无“亮”的学生,艺术学院考了三次还考不进去。他的叔叔曾绝望地说:“孺子不可教也”。
牛顿在小学的时候成绩一团糟,曾被老师和同学们斥为“呆子”。
《战争与和平》的作者托尔斯泰读大学时因成绩太差而被动退学。老师认为他:
“既没有读书的头脑,也没有学习的兴趣。”
如果这些人不是“走自己的路”,而是被别人的评论所左右,他们怎么能够成就一番事业?怎么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假使他们真的听了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他们的结果可以想象。
张艺谋被称为“开拓中国电影新时代”的著名导演、著名摄影师、著名演员,倘若拍完《黄土地》以后,便屈服于喧嚣一时的非议和责难,停下脚步,哪里还有誉冠西柏林国际电影节的《红高粱》?中国的电影又怎能走向世界,震动全球?
当我们遇到同样的问题时,请记住:你为什么在乎别人的想法?还有,命运在自己手中,而不在别人的嘴里。
人生在世几十年,际遇各不相同,真正成功的人生,不在于成就的大小,而在于你是否努力地实现了自我,喊出属于自己的声音,走出属于自己的道路。
坚持己见与团队精神表面上看是同一层面上互为冲突的两种思维,实则水乳交融,相映生辉。在团队中二者共存于一条主线上,缺一不可,只有个人见解偏激或错误时二者才是背道而驰的,但对团队又起到激发和思考作用。
坚持己见的前提是你的见解经得起推敲,正确的就要坚持,这是一种对团队负责的态度,也是一种自主的做人原则。只因为迫于各种人为的关系,正确的都不敢坚持,唯唯诺诺,如墙头之草,东风东倒,西风西随,发现自己的见解与众人的见解相左时,立刻怀疑并否定自己,不经分析就轻易放弃己见,这种没有立场的人,即为“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永远都是庸者,只能自叹自怨地听命于他人,这种缺少自信心和责任心的人何谈团队精神?而且如果团队中都是这种人就麻烦了,这样的团队,久而久之就如一潭死水慢慢地腐臭掉,只有团队中有敢于坚持己见的人,这个团队才会永远处于激活状态,才能有所创新和发展。
做为团队中的一员,遇事有自己的见解,可以拓宽上司的工作思路,让你的上司多一份参考,也因此让上司发现你的能力,从而信任你或委以重任;做为上司,应该更多地听取下属的意见,但同时要不失自己的主见。美国总统林肯,在他上任后不久,有一次将六个幕僚召集在一起开会,林肯提出了一个重要法案,而幕僚们的看法并不统一,于是七个人便热烈地争论起来。林肯在仔细听取其他六个人的意见后,仍感到自己是正确的。在最后决策的时候,六个幕僚一致反对林肯的意见,但林肯仍坚持己见,他说:“虽然只有我一个人赞成但我仍要宣布,这个法案通过了。” 表面上看,林肯这种忽视多数人意见的做法似乎过于独断专行,其实,林肯已经仔细地了解了其他六个人的看法并经过深思熟虑,认定自己的方案最为合理。而其他六个人持反对意见,只是一个条件反射,有的人甚至是人云亦云,根本就没有认真考虑过这个方案。既然如此,自然应该力排众议,坚持己见。因为,所谓讨论,无非就是从各种不同的意见中选择出一个最合理的,既然自己是对的,那还有什么犹豫的呢?重要的是你的提议和决策是对的,只要真理在握,就应坚决地贯彻下去。作为决策者必须在个人行为与团队行为上作出很好的平衡,以达到个人能力与团队能力的最大化发挥,出色的决策者都是有主见之人,而也只有有主见的人才能带好团队。无论是上司还是下属只要是为了团队的利益坚持己见,谁能否认是一种团队精神?
一个以事实为准客观地处理问题的团队,不同层级之间的藩篱也会降低,会让每个人都感到“我们是一个团队,必须根据事实做事,为了团队的利益,正确的就要坚持”,这样传达到上层的也一定是不经粉饰的事实,而下属也都会受到鼓励,敢于直言不讳。在充分发挥事实本位决策法的公司中,坚持己见者的团队精神更是显而易见。
另外,一个团队若能察纳雅言,博采众长,对成员的建议给予鼓励并认真讨论以至试行,一定会给团队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会因此使大家都主动去想事,主动去做事,岂不是团队精神的更好体现?微软对创新是宽容的,即便可能要以失败为代价,但微软不允许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了解计算机历史的人都知道,20世纪80年代,字符界面的DOS向图形界面的Windows过渡,当时的情形是:如果微软抱紧D OS不放,结局是安逸地死去;如果选择冒险,转型过程可能会非常痛苦,结果也不一定成功,但比尔o盖茨坚持己见,情愿一试。假若微软没有这种“把整个公司都压上去”的魄力,恐怕现在早已不复存在了。联邦快递公司的创始人弗雷德o史密斯也曾说:“当雇员知道自己被公司寄予厚望、成绩突出者会受到奖励、相信公司会接纳他的建议并允许将自己的想法实施于工作中的话,我相信雇员的工作成果一定会是不同凡响的。” 有主见、敢于创新的人总是得到尊敬并有获得成功的可能,同时也会给所在团队带来种种益处。在这样的团队中需要的就是敢于坚持己见的人,而对其团队精神更是给予充分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