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要注意适当休息和娱乐。如每天坚持一定量的锻炼,打打球、散散步;还应挤一定的娱乐时间,如听听音乐,特别是平时喜欢听的音乐和歌曲,使自己的大脑保持在最佳状态。通过适当的休息和娱乐,让大脑得到休息,这是提高复习效率地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怎样做好考试前的心理调整考试前的心理因素对复习和考试影响极大,特别是对那些临场经验积累不多,对自己实力缺乏信心的人,考试前的心理调整就更显得重要。
1、要有充分的信心。
有志气、有抱负的青年朋友对所选择的道路应当有充分的信心,作为一个强者,应当自信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仔细分析一些人落榜的教训,缺乏必胜信念是很多人不能成功原因之一。常常听青年朋友这样议论,如今高考入学考试竞争激烈、强手如林,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入选率也很难猜度。
因此,很多考生在准备复习中,每每表现信心不足和抱着试试看的想法。这极大地影响了考前复习的效果,使考生自身陷入难以解脱的两难境地。所以,只要做出了报考的决定,就要坚定信心并拼全力搞好考前的复习。很多人成功的经验之一就在于他们有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和坚定不移的信念,因此,当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就能百折不屈,最后战胜各种困难。
2、要多与其他考生交流。
与其他考生交流可以从两方面吸取积极因素。第一,通过交流,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如你的同学、朋友,对自己的实力有客观的分析,又有充分的信心,而你则对自己的实力估计偏低,因而影响了你的信心,那么通过交流后,可以推动你自觉地调整心理因素,使其达到与你的实力相符合的水平,这无疑会使你的复习和考试锦上添花。第二,通过交流强化自己的信心。从你的朋友和同学的评价中,你也许会感到某种自慰,即在交流中你的朋友、同学对你的实力和信心的评议与你自己的评估相吻合,那么,这种恰如其分的评议会强化你的自信心,并且你会从中得到鼓励和力量。这也会对你的复习和考试起推动作用。第三,通过交流复习进度,可以纠正自己的偏差。经常有这种情况,当一个人集中全力做一件事时,有时忽视了其他的事情;另有一种情况,你的复习进度安排有一定的缺欠,但在没有比较的情况下又很难自我发现和纠正。所以,通过交流复习进度,可以纠正上述偏差,力求做到突出重点,照顾一般。
减轻因同学竞争带来的压力随着高考日期的迫近,考生们都进入了紧张复习备考的状态。考生便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心理反应:有些考生看到别的同学学习比自己用功得多,制定的目标也要比自己高,模拟考试成绩又比自己好,就认为别人升学有望,自己却前途未卜,心理压力很大;即使是成绩好的同学也有心理压力,觉得自己万一考砸了、或者考得不如别人,那该怎么办?据调查,由于感到同学之间竞争激烈、心情紧张的考生高达42、8%,越接近高考日期这种情况越严重。
1、正确地看待高考。
高考是我国现阶段选拔人才的一种重要方式。每年参加考试的考生中,能够幸运地进入高等院校的考生并不是很多。随着考期的临近,考生觉得紧张,抓紧时间复习迎考,是很正常的现象。而同学之间的竞争也是客观存在的,考生没有必要为此而过分紧张。
况且,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考生即使考不上高等院校,也可以通过别的方式深造。
2、采用认知矫正法来改变消极的看法认知矫正是通过影响考生对考试的知觉和评价,使考生对考试获得一种现实合理的态度,进而对即将面对考试这一情景产生一种控制感。通过认知矫正,使考生形成新的思维方式,以此来重新评价所遇到困扰的真实性和危险性,看看这些想法是否真的有必要。大量的研究表明,一个人对即将面对的生活事件的可控制预期会有效减轻紧张反映。
3、抓紧时间,把握今天。
合理地安排时间和学习计划,当天的事当天做完,这是获得学习成功的重要途径。只有每天都按时完成复习计划,才不会有紧张感,心情也才会轻松愉快。
面对家长期望过高所带来的心理压力。
1、学会理解父母。
如今的家庭就一个孩子,对家长来说,谁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升入高等学校。父母经常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对子女的生活无微不至地关照,作为子女来说,不应该计较父母的语言、态度、方式方法,更不应该延伸到如果考不上,将来怎么办这样的问题上。而且大多数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未能实现的理想、愿望能够在儿女身上实现。所以对于考生来说,应该理解父母对自己的期望。反之,如果在高考紧张复习阶段,做父母的对考生漠不关心,不闻不问,考生的心情恐怕也不会好。
2、与父母沟通,化压力为动力。
研究表明,人存在着一种成就动机,即在工作、学习活动以及其他一切活动中,每个人都希望获得成功,这也是推动学习、工作成功的一种内在动力。家长、教师希望考生在学业上取得优异成绩,这是推动考生学习的外在动机;考生希望自己获得知识,希望自己能够升入高等学府学习,这是推动考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实践表明,二者如能很好地协调,即学生自觉地努力学习,同时能得到家、老师适当的关心,使内部动力和外部动机结合起来,会取得最佳的效果;
反之,两者不能协调,考生就会感到父母给自己的压力过大,感到紧张。这时,考生可以有意识地与父母聊天,告诉父母自己的真实想法,当和父母达到共识之后,考生就会感到轻松多了。所以,学会与父母沟通,是减轻压力的有效方法。
3、调整成就需求。
研究发现,智力相近的考生,成就需求较高的人比成就需求低的人学习成绩更好。这里因为成就动机具有推动、促进的作用,能促使或推动考生在学习活动中努力学习、克服困难,去争取较好的成绩。成就需求低,容易使人由于外部压力过大而产生焦虑,并且如果在学习过程中未能达到预期目标时,考生也容易丧失信心,形成害怕考试的心理状态。
所以,如果考生感觉父母的期望过大,就应该与父母商量调整目标。
4、制定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
许多考生达不到父母的要求,并不是目标过高、能力不足所致,而是缺乏一个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因此,考生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好的复习计划,进行有效的复习。另外,考生还可以请家长对自己进行监督,检查自己对复习计划的执行情况。这样,考生的紧张压力也可以大大缓解。
不同类型的考生如何进行心理调节。
不同类型的考生考前心理状态是存在差异的。因此,家长只有根据孩子平时的学习成绩、复习成效以及考前精神状态等方面的具体情况来有针对性地采取心理调节措施,才会取得预期效果。
1、成绩较好的考生。
这类考生由于成绩较好,对自己的期望值高。一旦遇到难题,不免会惊慌失措,因解题不顺而产生一种焦躁情绪,从而影响考试成绩。对此,家长除了平时注意给孩子以适当的挫折教育,训练孩子面对困难镇定自若的心理素质外在高考即将来临的一周里,还要告诉孩子,高考毕竟是高等学府选拔人才的考试,其难度与平常的测验,练习等不可同日而语,委婉地提醒孩子对难题应有思想准备,应想到对于自己不会做的题目,别人也不一定会做。当遇到这类难题时,不要急躁,可以先做完其他试题,再最后来思考难题。
2、学习成绩中等的考生大部分考生都属于成绩中等水平。这类考生只要准备充足,临场发挥正常,是能够升入大学的。所以,对这类考生,家长在进行考前心理调节时,最重要的是帮助孩子树立信心。考试前一周,最重要地已不在于要求孩子再进行全面的复习,而是了解孩子是否有自信心。如果发现孩子信心不足,应对其进行鼓励、暗示,使他产生信心。首先应让其放下思想包袱,告诉孩子,虽然高考的成败多少会对将来的人生道路造成影响,但它也并不是命运的 “大决战”,考上了不是上 “天堂”考不上也不会下 “地狱”。不要给孩子太大的精神压力。其次,由于这类考生的平时成绩属于中等水平,因此考前不能太过放松。对于考前一周的复习,已不能做到百分之百的充分、全面,只要弄懂自己最薄弱的多次做错的环节,或掌握老师明确指定和反复强调的重要内容就可以了。经过重点的复习,在具备自信心的状态下,可以使许多平时成绩一般的考生把现有水平发挥到最佳程度,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3、学习成绩差的考生。
这一类考生,平时成绩处于下游,经过将近一年的考前复习也没有取得多大成效,因而自己可能对考试不抱有希望,认为考取地可能性太小。对此,家长在考前除了督促孩子有重点地进行复习外,还要从两个方面来调节其心理。首先,告诉孩子,升学不是人生的惟一目的,读大学也不是人生的惟一出路;学到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虽然考不上大学,但可以将此次考试作为一次练兵,为来年的再次考试做准备。另外,也要防止考生自暴自弃,对考试抱无所谓的态度,鼓励他去奋力一搏。带着轻松的心情上考场,这类考生也有可能超常发挥,取得预料之外的好成绩。
另外为了保持孩子稳定的情绪、良好的应试心理,家庭中绝对不要出现容易使孩子过分激动的事件。如父母之间吵架不和,与邻居之间的激烈冲突等,使孩子因受到精神上的恶性意外刺激而消耗分散其精力,使绷紧的神经绷得更紧,从而影响考试。
影响考试成绩的因素。
1、学习状态因素。
学习状态因素是指对考试所规定范围的知识的理解、记忆和掌握程度。
学习状态因素体现在日常学习中。考试成绩与平时的知识积累有着联系,对高考这种决定性的考试更是如此。人们常说 “平时如考试,考试如平时”,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腹中空空,当然不会有好的考试成绩。
平时努力学好各科知识是考试获取优异成绩的基本保证。例如外语,不掌握一定词汇量和基本语法知识,恐怕连题目都看不懂;又比如数学,如果平时概念不清,公式定理没记牢,在考场上也只能 “望题兴叹”。
2、考题因素。
考题因素是指考题深浅、难易程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考试难度。
考题因素是一个客观性因素,与考生的主观努力关系不大。考前猜题、押题不是对待考试的科学态度。但是,如果我们知道命题原则的话,在复习时有效地把握重点,对提高考试成绩将会有很大帮助。
3、人体生物钟因素。
人体生物钟因素是指一些生物节律对人体的周期性的影响。主要包括智力、体力和情绪三种节律。
人体生物钟因素属于客观性因素,它不依赖于人的主观认识而客观存在。它对考试的成败会有一定程度影响,在某些情况下,甚至会对高考成绩起到决定性的影响。
4、考生个人因素。
考生个人因素主要是指考生的心理因素以及考试技巧和临场处理能力,特别是考生的精神状态、思想准备和心理承受力等心理因素。
准备考试需要劳逸结合会休息的人才会工作,这里面包含着哲学的深刻道理。
凡事都不能过度,掌握好分寸,必然会有显著的效果。
1、应该娱乐,但不应参加赌博性的娱乐。
在进行紧张地复习考试中,从事一些自己喜欢的消遣活动,会使精神有所调剂。适当的娱乐可以使脑部疲劳得以消除,也会使做功课的厌烦情绪再度新鲜化。但是、如果参加有赌博性娱乐,反而会降低学习的效率,这是应该避免的。
有些考生为了调剂情绪,就去打麻将、下棋、玩扑克等等,结果这些游戏中的输赢情况却影响了情绪,做功课再也无法集中精力。在准备考试期间,偶尔用娱乐调剂一下身心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如果影响到学习的情绪,则反而有害无益。
2、准备考试的时间太充裕,反而无法集中精神。
当一个人逼得走投无路,背水一战时,往往会产生自己都意想不到的力量和能力,使平时无法完成的工作做得很好。这意味着,每个人都可能有无限的潜能。
例如:作家或艺术家们经常是把自己压迫到紧张的状态中,而使工作效率提高。他们通常都是在未到期限前,做一些别的事或活动,一直到了将要截稿时才动手创作。因为是集中精力去做,因此能出好的作品。像这样做的作家或艺术家不少。
考试也是如此,要让自己紧张,才能提高效率。有的学生为了准备考试,很早就开始用功,闭门苦读,不参加任何活动,最后却仍没有考上。而有的考生却经常抽时间参加一些娱乐或社会活动,考试也顺利通过。也许这就是要在背水一战的情形下才能提高效率的最好说明。在准备入学考试的期间,最重要的当然是学习,但是在订立学习计划时,应把娱乐和运动列入其中。在紧张的生活中寻找学习时间,即使读书的时间短,也会有很高的效率。
(第四节)如何合理安排高考生活节奏
考前最后一天,一个重要的主题就是 “和平时一样”。
万万不能在考试前搞出什么新花样,比如大玩、大睡、大喜、大悲什么的。考前最后一天的平稳过渡正是保证水平发挥的重要条件。
另外,为了防止意外情况的发生,考试前一天不要参加动作较为激烈、体能消耗比较大的体育活动,同时不要到离家太远的地方,还要进行适当而不是过多的放松和休息。
一般来说,要注意以下几点。
1、睡眠。
(1)万万不可再熬夜。人们常说:“临阵磨枪,不快也光。”因此,许多学生总是习惯在考试前开夜车,希望借此取得好成绩。
但是,高考比较其他考试来说,是检验考生实力的考试。一晚的复习使考试成绩大幅度提高的概率几乎为零。即使在政治等一些需要记忆性知识的考试前,我们也不提倡考生熬夜复习,因为付出的代价太高,而取得成功的可能性极小。
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的一个研究小组的记忆试验可以说明这个观点。研究人员让参加试验的人分成两组,在试验开始的第一天让一组测试者保持充足的睡眠,而另外一组则通宵达旦地熬夜,直到第二天晚上才让他们去睡。但这两组人在第二天和第三天晚上,都被充许睡觉。到了第四天,研究人员对这两组试验者进行的测试表明,第一组实验者的记忆要明显优于第二组。因此,专家建议,考试当前,最聪明的办法不是熬夜,而是保证充足的睡眠。
(2)不要过早上床。不要熬夜并不是说反过来要早早上床睡觉,不习惯早睡的同学反而会因此受到负面的影响。
有一名考生为了保证第二天有充沛的精力。7月6日晚8点就上床躺下去了,可是翻来覆去无法入睡,这使她和母亲都很紧张,而越是紧张越睡不着,考生意识到自己失眠了,于是更加担心恐惧,直至凌晨一点才勉强入睡。考试结果自然不会理想。这件事说明千万不必打破日常生活规律而刻意创造一种轻松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