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考前几天应该如何复习
高考前一段时间是许多考生最紧张、最感到迷惘的时期。一次次的模拟考试使得考生焦头烂额,无所适从,不知道该怎么来复习,该复习哪一门。那么,在考前几天考生该怎么来进行复习呢?
1、生活要有规律。
在考前,如果考生整天忙着做题,很容易引起思维的混乱。这时期特别要注意保持有规律的生活。早上起来抓紧时间复习,中午最好是进行午睡,以调节精力,下午晚饭后可以适当地做一些活动量不是很大的活动。每天适当的活动可以使大脑进行休息从而恢复精神,为高效率的复习做好准备。考生也不要受考试快来临的时间影响而打乱平时的作息规律,以免给自己造成一种紧张气氛。
2、要讲究高效率。
与高效率相反的是拼时间,单纯地拼时间会使得考生身心疲惫,得不偿失。在这时,考生要处理好抓紧时间和提高复习效率之间的关系,如果处理好了,可以使考生对自己有信心,也有利于在紧张的复习中达到心理平衡。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比较详细地复习计划,从而科学地安排时间。
3、适当地放慢复习节奏。
在考前的一段时间内,考生应该适当地放慢复习节奏,尽量减少过度思考,使大脑兴奋程度下降,以便大脑得到充分休息,以保证在考试时大脑精力充沛。
4、避免做大量习题。
整个复习阶段,考生的复习有一个对书读 “厚”到读“薄”的过程。
在复习的前期,是将书读 “厚”的阶段,这个阶段的任务是扩展知识、加深理解、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考生对平时没有注意地地方,在复习的前期都要复习、要抓住每一个细节,对任何一个知识点都不放过,对老师讲的每一个问题都要仔细分析,这就是所谓的读 “厚”的阶段。
但是在复习的后期,考生必须将读 “厚”了的书再读“薄”,也就是必须将扩展、加深了的知识重新进行组合、浓缩,形成一个简单明了的适合自己运用的知识框架。考生可以用提纲、图表的形式对每一章、每一节都作出一个归纳,列出重点,使知识可以连贯起来,从而达到融会贯通的水平。
在复习进入倒计时后,考生就可以依靠这些提纲、图表来回忆、复习各科的主要知识点。反之,考生这时若做大量地习题,就会使自己陷入题海之中,也可能导致遗漏一些重要的知识点没有复习到。
5、不要沉迷于做难题。
临考前的几天,考生迎考复习的知识准备、实际能力水平已暂时处于一个稳定的状态,在短时间内不会因为 “拼命”复习和攻克难题,而使自己的实际水平有很大的提高。
这时的主要任务是将迎考的知识予以保持、加以巩固。
攻克难题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若久攻不下,考生想到离考试时间已不多,而自己还没有复习好,反而会使考生降低自信心,加重对考试的焦虑感。
在时间不多的几天里,考生应该静下心来,回顾、巩固基本的知识,以及对自己把握较好的知识加深记忆。对一些基本概念、基本公式要重新抓紧时间复习一遍,以免到时在这些地方丢分。而考生避免做难题的避难就易的复习方法,可增强信心,减轻心里压力,抑制焦虑情绪地产生。
6、保证充足的睡眠。
在考前复习阶段许多考生希望通过开夜车的方式来提高成绩,以为只要用过量的时间来学习,就能增加学习效果,其实这是一种不科学的做法。睡眠有助于体力和精力的恢复;有助于保持人的身心健康;还对学生的学习有促进的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之后的睡眠对记忆会产生良好的影响,有助于大脑对所学知识的进一步加工,从而可以加深记忆,提高复习效率。所以在考前的几天里,考生一定要保证有充足的睡眠时间。
7、考试前一天该如何度过。
随着考试日期的迫近,考生的情绪紧张程度也随之增长,到了考前的一天,许多人都坐立不安,无所适从,不知道该做些什么。其实这一天考生要做的事很多,千万不可因为觉得复习已近尾声而万事大吉。
(1)熟悉考场,临考前熟悉考场环境,并不是一件无关紧要的小事,它对考生的临场发挥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一般说来,在比较熟悉的环境下考试,心情比较平稳,有助于集中精力,展开思维;而在生疏的环境中考试,则常常心神不宁,拘谨约束,难以正常发挥考试水平。目前考试的考场大都不设在学生所在学校,因此考生有必要提前熟悉考场周围环境。
考生应仔细地考察通往考场所在地的交通路线,选择其中路程最短、干扰最少,平时最熟悉的一条路,另外最好准备一条备用路线,以免发生意外时不知道走哪条路为好;对考场所在的学校、楼层、教室要熟悉,特别是自己所在的考场位置和自己的座次、编号一定要亲自查看,另外还要注意考场所在地的厕所位置,以免到时找不到。
(2)检查准备好考试用具。充分做好考试之前的各项物质准备工作,可以避免与考试无关的刺激而引起的情绪波动,保证考试过程的顺利进行。
(1)按照有关要求,充分而高质量地准备好应考器具,如铅笔、钢笔或圆珠笔、圆规、三角板、量解器、尺子、橡皮、垫版,统一放在文具盒内或一个显眼的位置。钢笔和圆珠笔要书写流畅,且最好是多几支,以备急用。
(2)要特别注意放好准考证、学生证,避免遗忘或遗失所造成的紧张恐慌。
(3)考前对准好手表,上足发条,电子表要及时更换电池,保证考试时的时间掌握。
(4)根据需要准备一些生活用品,如手帕、毛巾、药品、饮水等,以防考试时出现口渴、流汗、头晕等身体状况。
(3)特别注意考前的起居饮食。许多考生经过了长时间的艰苦复习之后,在考前的一天有如释重负的感觉。于是便放开了脚,暴饮暴食,争取将复习中的损失弥补回来。而家长为了考生第二天的考试,也摆下饯行宴,为考生送行。所以,在每年的考试当中,总有一些考生因为没有注意饮食而导致肠胃不适的现象,如肠胃炎、痢疾等,严重影响了考试。因此,考生的考前饮食要以平时为准,适当地加入一些高热食品就行。
(4)避免过量的体育活动。为了防止意外情况的发生,考前的一天不要参加动作较为激烈、体能消耗比较大的体育活动。考生们也许会在考前的前一天做一次长时间的散步,或参加一场足球体赛,用来放松自己紧张的心情。虽然长时间的散步、体育比赛可以减轻紧张感,但是同时也会消耗大量的体力,这就会导致大脑的疲劳和迟钝,对考生也是不利的。适当地放松和休息应是考生在考前最后一天的主要任务。考生可以听一些轻松愉快的音乐来达到休息的目的。
(5)考前一天的复习。虽然考前的一天以休息为主,那么还要不要复习呢?答案是肯定的,在最后一天也要进行复习。可以像平时一样每天复习6~8小时,晚上也可以稍微看一下书。如果不看书,什么都不做的话,反而会使考生产生担忧,导致情绪不稳。所以最好是以休息为主,再适当地看一下笔记、复习大纲,这样,才能既有复习又得到了休息。
制定有效的复习策略。
复习时的走神、分心,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习没有计划造成的,所以制定有效的、适合考生本人的复习计划至关重要。
许多考生的考前复习只是被动地随着老师的复习进度进行,自己没有一个明确地迎接高考的战略方针。制定正确、合理、具体的复习策略可以帮助考生从整体上把握高考复习的全过程,有的放矢地解决复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也有助于考生复习时精力的集中。
1、检查自己的复习计划。
许多考生都有自己的复习安排。可以对照下面的问题,检查一下自己的安排是否合理。
用几分钟的时间看以下几个问题,如果与你平时的做法相符,就在后面的括号内打钩 “√”。
(1)我的时间经常用在做一些无关紧要的琐事上了。()
(2)我的功课往往都是在手忙脚乱的情况下完成的。()
(3)我经常感到很难分清主要的概念和次要的细节。()
(4)若能够更加合理地复习,我的考试成绩肯定会更好。()
(5)我发现自己做事情经常是虎头蛇尾。()
(6)我经常犹豫不决,不知道下一步该做什么。()
(7)我经常发现自己在做不必要的重复劳动。()复习安排不当的现象还有很多,但是,通过检查,就可以看出自己以前的复习计划是否合理,知道该如何来安排自己的高考复习以提高复习效率。
2、主动出击。
高考试题涉及的是整个中学阶段的教学内容,老师只是按照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的要求,加上以往高考复习的经验,择各科的重点内容进行考前复习。如果只是跟随老师的复习进度,必然有许多在考试中可能要出现的问题 (比如一些最基本的概念)没有时间复习。因为老师在复习时一般认为基础内容都已为学生所掌握,选择复习的内容也都是难度较高的。所以考生必须变被动复习为主动复习,在复习的时间安排上要走在老师的前面。
3、以教科书为主。
高考内容多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重视基础内容的复习和坚持以教科书为主是等同的。在这方面,任何形式的复习资料都无法与之相比。考生只要把教科书理解透彻、融会贯通,就一定能够考出理想的成绩。当然以教科书为主也不是要排斥复习资料,而是在对教科书有很好理解的基础上,再辅以复习资料来检查自己的复习情况,从而发现复习中的不足。
4、制定复习时间表。
制定出每周的学习计划、每日的复习计划和剩余时间的学习安排,将学习任务逐个落实到几个可行的时间段里。根据自己学习效率的高低,合理安排复习科目,情绪低落时,复习最感兴趣的科目;情绪高涨时,复习比较枯燥的科目。
这样可以相得益彰,充分利用时间。
5、合理安排各门功课的复习。
根据具体课程的类型,选择不同的复习方法。比如数学、物理考试所采用的复习方法与政治、语文考试复习的方法就有很大不同。对于数学、物理来说,要求掌握有关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步骤,复习的基本方法应该是大量演算各种典型习题,通过做大量的习题来锻炼演算能力和思维能力,对于这些课程的复习,应该循序渐进地进行。对于语文、政治等科目来说,要求的是掌握基本概念和观点,则需要采用不同于理科的方法,复习时要全面而细致。
在复习过程中,对自己的长处和不足要有明确地了解,要找出薄弱环节。对自己最差的科目,应该多安排时间来进行复习;对于自己学习较好的科目,时间可以稍微减少。
6、总复习时采用 “三轮复习法。”
(1)全面系统复习。这个阶段复习的重点是根据考试大纲所规定的考试范围和要求,对有关内容做全面、系统的复习,抓住各科的知识体系,不要遗漏任何有关的知识点。这一阶段的目的是整体把握、全面复习。
(2)重点复习。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抓住各科、各章节、各知识点的重点、难点进行复习。结合自己理解掌握的情况把自己还没复习充分的地方以及大纲所要求的内容确定为重点;在练习方面,不要进行 “题海战术”,而是要精选习题,做一些有代表性的练习,力求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3)综合复习。在前两阶段复习的基础上,将各科知识融会贯通,并做一些综合性的习题。综合题能够检查对各种知识的理解程度和灵活运用水平,可以锻炼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按时完成复习计划。
制定了复习计划就应该按照计划来进行复习。如果不按时完成计划,那么,制定计划就如同纸上谈兵,计划也就成了废纸一张。考生应该坚持每天、每周检查自己的计划是否完成,然后再推进自己的复习进程。
考前最有效的复习方法。
怎样复习更为有效,方法多不胜数,但如果考试来临,请采用这两种方法。
1、学习过去做错的试题,对考前复习很有帮助在模拟考试中,你也许不太理想,但如果能在真正地入学考试中获胜,则长久以来的痛苦,也算是得到了报酬。
在模拟考试后,你要认真分析到底在哪个部分受到的挫折最严重,将过去的模拟考卷拿出来看看,错误的地方就是你的弱点,要好好地认清这些薄弱环节,才知道自己努力的方向。把模拟考试中错误的部分挑出来,认真分析,找出错误的原因,加以改正,这样就会弥补自己的弱点,可得到相当不错的效果。不要回避自己的错误,而应该总结经验教训,否则会在正式考试中失败。
2、不要只做应用题,应该做基础问题的复习“只剩十天了!”当考试的脚步越来越近时,很多人都会拼命地练习可能出的各类应用题。其实,这种方法不太理想,因为应用题是无限的,不胜枚举,所以自己认为已经练习了很多题,增强了实力,事实上只是九牛一毛而已。因此,应该将每一门功课必定会出的基础知识作为复习的重点。
另一个是心理问题。多做各类例题是一个好办法,但是应用题不容易找出正确的答案。实际上在几百个题中,只会做一两题,关系不大。由于考期已迫在眉睫,难免会使人心绪不宁。所以,这个时候不妨再翻阅复习一下各类基础知识题。
基础知识题,即无论语文或数学,都是要理解的基本公式和文法。因此,如果不能掌握这些基础题,就不能说真正拥有实力。了解基础题后,再以应用题增加实力,必定能顺利通过考试。
连续复习时间不宜过长。
一般说来考生连续学习的时间以4O~60分钟为最好。
大脑在进入学习10分钟左右时达到最佳状态,这种最佳状态持续时间大约为20~30分钟。最佳状态过后,大脑实际工作效果下降较快,所以当感觉学习效率下降时,考生就应及时休息。
根据国外心理学家的研究,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单调的学习活动,学习30分钟后,要休息10分钟才能恢复最佳脑力状态;学习 60分钟后,要休息 20分钟;学习 90分钟后,要休息40分钟;学习120分钟后,要休息90分钟。这个研究结果表明,学习效果不是随学习时间延长而增加的,恰恰相反,连续学习时间越长、效果越差。有的考生一坐下来就连续两、三个小时不间断地学习,这是得不偿失的,而在休息一二十分钟后再学习,很快又能达到最佳状态。
每次复习时间的长短,要根据个人的体质、毅力、对学习的兴趣以及学习材料的难度等具体情况而定,总之是要考虑充分利用最佳状态,只要感觉效率下降就要及时休息或变换学习科目,做好自我调节。这样,才不会导致复习时注意力不集中,出现走神的现象。
高考复习中的 “高原现象”
1、什么是 “高原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