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汉。陆机《拟明月皎夜光》:“招摇西北指,天汉东南倾。”星汉。曹操《观沧海》:“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星河。杜甫《阁夜》:“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银浦。李贺《天上谣》:“天河夜转漂回星,银浦流云学水声。”
银湾。李贺《溪晚凉》:“玉烟青湿白如幢,银湾晓转流天东。”
云汉。李白《月下独酌》:“永洁无情游,相期邈云汉。”长河。李商隐《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绛河。杜审言《七夕》:“白露含明月,青霞断绛河。”
吉他的由来
吉他亦称六弦琴,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拨弦乐器,分西班牙式和夏威夷式两大类。吉他源于埃及和欧洲,它的前身是“诗琴”和“吉他拉”。诗琴在古埃及时就已流行,中世纪时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到15至16世纪已在南欧普遍流行。吉他拉则是古希腊乐器,很早就在欧洲流行。17世纪以后,首先在意大利和西班牙演变成吉他。
口琴的由来
1821年的一天,德国有个名叫布希曼的音乐家,在托斯恩小城散步。他偶然发现一个农家女孩子坐在门口玩耍,一双胖乎乎的小手拿着一把贴着一张硬纸的木梳放在嘴边吹着。布希曼心里一亮,回去后,就根据中国古代笙和罗马笛的发音、吹奏原理,用象牙雕刻成“药丸筒”似的口琴。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口琴。1857年,布希曼在托斯恩创立专制口琴的公司,制造出第一批口琴,并很快销售到欧美各地。到了1885年经过不断的改进,口琴才具备了现代的特点。琴身扁长,内装簧片若干,按自然音阶排列,用嘴吹吸发音。此后,口琴逐渐风靡世界各国,成为人们所喜爱的乐器之一。
丑角尖尖帽的由来
在杂技节目中,丑角都戴着尖尖的帽子,俗称丑角帽。提起这种帽子,还有一段历史呢。原来,在中世纪时,欧洲颇为流行神秘剧。神秘剧的内容大都是圣经中的故事。所以,剧中的人物大都是人类的亡灵和魔鬼。亡灵和魔鬼在戏中进行殊死的搏斗,亡灵想在炼狱中洗涤自己生前的罪恶,以升入天堂,而魔鬼想把人类的亡灵引入地狱。在剧中,亡灵头上总是顶着三束红色尖发来象征炼狱之火。这种化妆方式为后来的丑角所继承,不过这种方式太麻烦,每次化妆前都要忙一阵子。后来,有人为了简便,根据尖形发束的形状,用布做成帽子。这样简便多了。于是,丑角尖尖帽子便盛行开来,并沿用至今。
“米老鼠”和“唐老鸭”的由来
中央电视台播放的美国迪斯尼公司制作的104集动画系列片《米老鼠和唐老鸭》吸引了许许多多的观众。
米老鼠诞生在1928年,首先出现在世界第一部有声动画片《轮船威利》中。这个米老鼠的形象,是沃特·迪斯尼在火车上偶然想到的,并给它起名叫莫梯默尔,但他的太太莉莲觉得这名字华而不实,最好叫它米老鼠。结果一炮打响。米老鼠从此走红,街头上到处是身着红绒短裤的米老鼠广告,连电影观众在买票前都要问问米老鼠是否印在节目单上。
几十年来,米老鼠充当过各种不同角色,从消防队员到能打败强大对手的斗士;从牧童到发明家;从侦探到管道工……1932年,它还获得了奥斯卡金像奖。
唐老鸭在电影界,也经历了60多个春秋,1932年,一位参与迪斯尼影片制作的鸟类模仿者,偶然灌制了一位小女孩受到恐吓时背诵的《玛丽有着只小羊羔》录音,沃特·迪斯尼听后,觉得这声音像鸭子在谈话。他问他的写作班子说:“我们可以在什么时候把这种声音用在影片中?”两年后,唐老鸭便出现了。
唐老鸭首次亮相,是在《聪明的小母鸡》中担任一个配角。1937年,在《现代化发明》中,唐老鸭当了主角。它的形象出现在所有迪斯尼电视节目和系列片中,它的影迷遍及76个国家,100家报纸登载它的连环画,它还出现在50个国家的电视上。
交响曲的由来
交响曲,也称交响乐,其涵义源自于希腊文“一起响”。据载,中世纪时,这词也曾表示是两个以上音的和谐结合;16至18世纪上半叶,又演变成将一切多声部的声乐曲都泛指为交响曲。18世纪中叶,意大利歌剧演出极其兴旺,剧中的序曲(特别是其快—慢—快的结构)为促进交响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8世纪中、后期,交响曲逐渐脱离歌剧而变为自成一格的器乐演奏形式。在当时的意大利涌现了不少有三个乐章的交响曲:快板、慢板和小步舞曲。出生于奥地利的作曲家海顿(1732~1809)常被音乐史家们誉为“交响乐之父”。他一生致力于这类体裁的创作,曾写下了120余部交响曲,并逐步把四个乐章的交响曲作为规范形式固定下来。
贝多芬(1770~1827)是交响乐王国里的“泰斗”,而在一般人心目中,他的名字更几乎成了交响音乐的化身。他的九部交响曲写成于欧洲资产阶级革命风起云涌之际,倾注了时代的先进思想和战斗热情,含量广阔,感情奔放,结构宏大,具有深刻的哲理性,直至今日仍被人誉为“犹如是九座大山矗立于天地之间”。此时,四乐章交响曲的格式已基本稳定和成熟,通常是:第一乐章——快板,奏鸣曲式;第二乐章——慢板;第三乐章——快板,舞曲或谐谑曲;第四乐章——快板,回旋曲式。
圆舞曲的由来
圆舞曲又称华尔兹,原是流行于奥地利北部的一种叫兰德勒的农民舞曲。最初,它被认为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粗俗的民间舞。它伴随着滑行、平步、旋转圆圈图形的“圆舞”而演奏。后来,音乐家韦伯、舒伯特以及小提琴家兰纳尔在自己的作品中运用和发展了它,使它的旋律开始丰富、生动起来,才具有近代圆舞曲的风格。
自18世纪开始,这种舞蹈流行于奥地利的维也纳宫廷。19世纪初叶,“圆舞”广泛流传于欧洲各国城市,并在舞蹈音乐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圆舞曲的节拍以四分之三拍为主,也有八分之六拍的,速度有快、中、慢三种,以小快板居多。演奏时,重音放在第一拍上,强调重拍,以配合舞蹈旋转圆圈的动作。它的结构样为自由,常见的有二段体、三段体和多段体等。
施特劳斯还把德、奥的传统音乐与民间舞曲,同人民的思想感情密切联系起来,使圆舞曲发展到了艺术的高峰。
现在通行的圆舞曲,大多是维也纳式的圆舞曲,速度为小快板,节奏明确,旋律流畅。圆舞曲所表现出生动的艺术形象、典雅的格调和鲜明的艺术特色,都给人一种优美的艺术享受。手风琴的由来
手风琴是一种键盘乐器。严格地说,手风琴源于奥地利。手风琴的祖先是我国的笙。笙开始通过“丝绸之路”传到波斯,1777年有位叫皮尔·阿来尔特的神父又将笙传入欧洲。1819年,奥地利人黑克尔根据活动簧片的结构原理,发明了一种叫作“PHYSHARMONiCA”的乐器。3年后德国人弗里德里克·布希曼制成了一种命名“辉光”的口琴,同年又进行改良、发展,加上一个按钮键盘和一个手控风箱。它结构简单,声音单调,推拉风箱可使同一个琴键发出不同的音高。以后,奥地利人西里勒斯·达密安,集中了前人发明创造的优点,对其进行再创造,增加了用于伴奏的和弦键,并于1829年将其正式命名为“手风琴”。1859年后,手风琴基本定型。
电子琴的由来
电子琴是一种具有多种音乐功能的乐器,电子琴源于苏联。1920年,苏联人特里明制作了第一台电子琴,这台琴被列宁命名为“特里明琴”。但当时电子琴还很不完善。30年代又出现了电风琴。电风琴的音响,是由小型马达带动的交流发电机产生的,交流电的频率同需要的音阶是相对应的。后由于电子技术的进步,电子管振荡器的电子琴,代替了电机式电风琴。晶体管和集成电路的出现,使电子琴的结构越来越精,功能越来越好。
异域风情
空中小姐的来历
1930年5月以前,机上的乘客是由副驾驶员负责兼职照料的。
一天,在旧金山一家医院里,护士埃伦·丘奇小姐与波音航空公司驻旧金山董事史蒂夫·斯廷帕森谈天。当她听说驾驶员忙得不可开交时,便说:“您不能雇用女乘务员吗?姑娘的天性,是可以胜任空中小姐工作的。”
于是,埃伦小姐和其他七位护士,成了世界上第一批“空中小姐”。以后,各国民航也纷纷效法,“空中小姐”成为各国民航业一道亮丽风景。
“条条大路通罗马”的由来
“条条大路通罗马”是一句比喻不同的方法可以达到相同目的的俗语,这一俗语源于欧洲。公元前3世纪罗马在统一意大利之后,由一个小小的城邦发展成为强盛的国家,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人民安居乐业。为了便于自己的军事和政治统治,它修建了以罗马为中心向四面八方辐射的大道,使交通更加便利,从而沟通了各城市和行省之间的文化交流,促进了商业贸易。各地产品如葡萄、橄榄、金属、纺织品、陶器、玻璃、谷物、酒等等的贸易交换达到空前兴盛的程度,对人民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于是欧洲各地便有了“条条大路通罗马”这样的俗语,比喻一件事物处于人心所归的地位,能吸引来自各方面人力物力。后来用它比喻要办成一件事情或达到一个目的,其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新娘礼服的由来
西方传统的新娘子礼服,包括白色缎子衣服、面纱和橘色的花。新娘礼服源于法国。在14、15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新娘穿红色和深红色衣服,白色衣服是孝服。这种风俗被法国的路易七世妻子安妮所改变。她在结婚典礼上穿了件白色缎子衣服,没有任何装饰。她的服饰被人们所仿效。从此,白色缎纹织物成为姑娘们最喜欢的用作结婚礼服的面料。
白色表示真挚、纯洁的爱情,面纱最早被人们用来为新娘避邪。这种风俗被古时的所有民族所接受。后来,面纱又蕴含了新的意义,表示新娘对其他一切的摒绝,仅仅保持对她丈夫的魅力。带橘黄色的花的习惯来于东方,是祝愿新娘生儿育女的象征。因为橘黄色的花与成熟的果实同时出现在树上,被认为是最有繁殖能力的象征。但是,奥地利农村的新娘却穿黑色衣服。剃刀的由来剃刀起源于公元12世纪。钢剃刀是18世纪居住在英国的谢菲尔德发明的。
20世纪以来,剃刀发展变化较快。1901年,美国人金坎普·吉列发明了保险刮胡刀(也叫机械刮胡刀),并取得了专利。这种刮胡刀主要特点是装有可更换的双面刀片。1903年他在波士顿成了“吉列保险刮胡刀公司”并将产品投入市场。1917年,美国人希克又发明了电动刮胡刀。第一种型号于1928年开始商业化生产。后来瑞士人设计了“哈拉伯”刮胡刀,并于1939年左右投入市场。法国于1945年开始普及电动刮胡刀。
西方人忌讳“13”的由来
欧美一些国家非常忌讳“13”这个数字,认为它是不吉利的,应当尽量避开它。宴会不能13个人同坐一桌,也不能有13道菜;门牌、楼层以及各种编号,也不用13这个数字,甚至对每个月“13”日这一天也感到惴惴不安。根据基督教传说的故事,“13”是个不幸的数字,因为在“最后的晚餐”上,基督耶稣和他的弟子们一起吃饭,其中第13个人叫犹大,就是他为了贪图30块银币,将耶稣出卖给罗马当权者,并为捉拿耶稣的人带路,由于他的出卖和叛变,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这个故事流传甚广,影响很深。所以西方人至今还视“13”这个数字是“不幸”的象征。
西方人认为星期五也是不吉利的。所以,如果碰巧这一天是“13”号又是星期五的话,有的人真的是惶惶不可终日,好像有什么灾难就要临头一样。
西方人点烟忌“3”的由来
西方人忌“13”,是众所周知的。但有的西方人也忌“3”,特别是点烟的时候,不论你用火柴还是打火机给他们点烟,点到第3个人时,他们往往会面呈难色,有的人甚至会有礼貌地拒绝。
西方人点烟忌“3”说来有一段小掌故。1899年,英国和荷兰为争夺南非殖民地而交战。当时还没有什么现代化武器,于是持步枪的狙击手大显神威。晚上,许多士兵往往由于抽烟暴露目标而被对方击毙,而死者多为点第三根烟的人。因此,他们认为给朋友或给自己点第三根烟,是不吉利的事。虽然这种说法是不科学的,但它在西方人中已形成了一种忌讳习俗。所以,当你遇上这种情况时,在点了第二根烟后,要不嫌麻烦,把火熄灭后再给第三个人点上。
黑色星期五的由来
一些西方人认为星期五是不吉利的日子,称其为“黑色星期五”。何以称“黑色星期五”?溯其源,1873年9月13日,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出现了股票暴跌的惨象,伴随着是那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这一天正好是星期五。以后,许多西方人就认为星期五不吉利,凡遇到“倒霉”的日子即称为“黑色星期五”。罗马凯旋门的由来在意大利首都罗马科洛西姆竞技场的西侧,矗立着一座三拱式大门,它是历史上有名的君士坦丁大帝凯旋门。公元306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即位。当时罗马帝国内部七雄争权,斗争激烈,其中马克森提是君士坦丁的强大敌手。公元312年,君士坦丁向马克森提发起进攻。出兵前夕,君士坦丁大帝做了个梦,梦中一个“神仙”告诉他,如果他能在十字架旗号下作战,定能大获全胜。大帝十分相信梦中的神谕,命令士兵将耶稣名字的头两个希腊文字母写在盾牌上,然后开赴横跨台伯河的米尔维亚大桥战场,交战获得大胜,马克森提掉进河里淹死。这场征战是君士坦丁统一帝国全境过程的一次重大战役。战后,由罗马国会、元老院及罗马市民修建了这座凯旋门。这座凯旋门采取古罗马传统形式,由四根半露圆柱和三个拱门组合而成,中间拱门高大,上下左右刻有歌颂君士坦丁丰功伟绩的各种图案和人物浮雕,还将前罗马三位皇帝的有关文物,如图拉真广场建筑的横饰带、哈德良广场上一系列盾形浮雕、马克·奥勒留纪念碑上的8块镶板等,也都移装在凯旋门上,使之更添富丽的光彩。
比萨斜塔的由来
意大利比萨的大理石塔,是向一边倾斜的奇特的塔。伽利略曾在此塔做实验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此塔因此闻名世界。何以有此塔?溯其源,比萨斜塔于1174年8月9日开始兴建,其倾斜是建筑的疏忽所造成的。该塔开始建造,也是笔直向上的,但造到第三层时,结构发生倾斜;主要原因是建筑师对地质结构不太了解,土层强度很差,而用大理石砌筑的塔身又重大高,加上基础仅3米深,故造成了塔身的不均衡下沉,工程因此而被迫停止。170多年后,人们又继续施工。为防止倾斜,尽量设法将塔的重心转移。但由于塔身底部三层倾斜已成事实,故全塔建成后,塔顶中心还是偏离了垂直中心线2.1米,而且随着时间的流逝,塔身还在不断地倾斜。据测定,从1829年到1910年间,平均每年倾斜3.8毫米,曾有人估计,约在1965年会倒坍,结果未倒坍。自1978年开始它几乎停止了倾斜。
“耶和华”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