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身体姿态观人心态
在人际交往中,了解对方的心态,有利于选择合适的沟通方式。但是,对方的喜怒哀乐都藏在他自己心里,我们如何知道呢?这从他的身体姿态上可以看出来。因为身体姿态是一种无形的语言,能泄露一个人内心的秘密。
因此,我们在跟人打交道时,要多多观察他们的行为态度以了解他们的心态。原则上“和对方的距离愈近愈能表示彼此之间的好感”,但通常彼此的距离不会太过于接近,因此有必要考虑“视线相对的频率”。根据心理学的实验,如果与某特定对象保持距离,基本原则应与对方视线相对,以弥补两者间因距离而疏远的关系。
下面就来看看双方的位置关系所造成的彼此关系。
第一,对方虽站在稍远的位置,但彼此视线相对的频率高,表示对方对你怀有敬意,也有亲近感,认为应和你保持目前的关系。
第二,对方站在稍远的位置,且彼此视线相对的频率较低,表示对方对你具有恐惧感,没有亲近感,且想与你保持疏远关系。
以上只是从彼此的位置距离上进行的分析。当你调到一个新的环境中去任某项工作的领导时,你的新下属一开始可能会对你有一种防卫心理:当进一步了解后,或许他们会觉得你还不如原先的那位上司,这时,又可能对你表现出一种满不在乎的态度。如果等到发展严重了才引起注意或采取措施,那就太晚了。最好是一开始你就能发现这些问题,当然身体语言就可以帮助你。
比方说,你的部下在你跟前摊开两手或垂下两臂与你说话,这是对你友好和接纳的姿态。如果交叉两臂抱着,这就意味着某种防卫。
这种交叉双臂的姿势是日常生活中极普遍的姿态,而且根据达尔文的研究,这种姿势似乎在世界各地都同样代表防卫的姿势。老师和老师在一起时常用这种姿势,医生和医生在一起讨论时,也常出现这种姿势。小孩子们叉起手臂来抗议父母的唠叨,老年人叉起手臂来维护自己的尊严。这种姿势似乎可以使人自觉稳如泰山,能对抗任何攻击。
研究者们发现,这种姿势似乎是最容易被了解也是最富有感染力的。在一个4人以上的团体中,若你将双手一叉,很快就会发现这种姿势的影响力。你叉着双臂听人说话,叉着双臂发表自己的意见,然后注意看,团体中很快就会有人学上了你的姿势,先是一个、两个,然后所有的人都受到了影响。虽然并非每个人都叉起了手臂,但是你会发觉这个团体分裂成小集团,而且各执己见,难以互相沟通。
如果你一时无法确定对方的交叉手臂是一种防卫姿势还是一种舒服的轻松姿势时(有些人认为如此),可以注意看他的手掌。双掌是放松的还是握拳的,手掌是否紧抓着两臂以致青筋暴露?这种保护性的姿势与不常坐飞机的人在飞机起飞时两手紧抓住椅臂的情形非常类似。
女人由于上身躯干构造和男人略有不同,因此交臂的位置通常较低。刚成年的少女们通常较年长的姐姐更常采用这种姿势。
坐在椅上,一脚跨在椅背上(翘起一只脚来)。起初我们会认为这人是开放而乐于与人合作的。但是,很快就会发现这人的姿势看似轻松——他嘴角往往带着一抹微笑——但实际上却极不合作。他经常对别人的感觉或需要漠不关心,甚至有点敌意。在亨利·希登的著作《姿势的语言》中,我们亦可发现相同的身体姿势。希登描述一位1832年时代的绅士采取这种坐姿以表现“漠不关心”的态度。空中服务员也表示机上采取此种坐姿的男性旅客经常是最难服侍的人。在买主与推销员间,买主也经常在自己的办公室中摆出这种坐姿以表现他优越的主宰地位,上司在下属的办公室中亦以此种姿势以表现其权威。反之,要是下属采取这种姿势对待上司,那就是对上司满不在乎了。
坐在椅子上,以椅背当作一种屏障,这种姿势和把脚搁到办公桌上一样,所表示的意思是很值得注意的。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上级与下属之间。我们再次提醒你,不管你的部下所采取的是多么令人愉悦和友善的姿态,事实上可能并非如此,他是企图显示:我们防着你呢。
交跨双腿。假如你曾路过欧洲国家的路边咖啡摊,你就可以轻易地从其双腿交叉的方式去挑出一位来自美国的男性观光客。欧洲男士把一条腿叠在另一条上,而美国男士则使用伯威斯德所描述的“4字形”,也就是一只脚平躺在另一条腿上,正好把脚踝放在膝盖上。显然这是典型的美国人坐姿,甚至许多美国妇女在穿着长裤时也会采取这种姿势。如果中国人在他的上司面前取这种坐姿,那就是用腿部语言告诉对方:暂时还不许你进入我的内心世界。如果他此时正说着对你多敬重、多友好之类的话那无疑是在撒谎。
从手部动作观人
市场经济是一所大学校,培养了一大批年轻的企业家。他们在各行各业起着骨干作用。
年轻企业家们的特点是框框少,敢想敢干,敢试敢闯,办事热情高,行动快,但同时,许多人又显得不沉稳,这种不沉稳往往影响企业的信誉度。
下面是一段从广州来北京谈生意的两个人的对话:
甲: “今天谈了一下午,没谈出什么名堂。”
乙: “我看明天还是谈不出名堂。”
甲: “一看那小伙子说话办事慌里慌张的,我就没有信心跟他谈了。”
乙: “嘴上没毛,办事不牢。这话一点不假。”
甲: “我看他说话没谱,咋咋呼呼地,连手脚都不闲着。”
乙: “倒是他那个副总还比较稳重,说话一是一、二是二的。”
甲: “你说的是那位赵副总?那人一看就是老手。”
乙: “哎,姜还是老的辣呀!但是,板还得由那小子拍,我们只有跟他谈。”
甲: “明天再谈谈看吧。也不知他靠什么当上了经理。”
从上面这段对话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两位广州的生意人很瞧不起那个年轻人。他们瞧不起他主要是因为那位年轻人在谈判中的那种“慌里慌张”、“咋咋呼呼”、“连手脚都不闲着”等行为引起的。可见,企业家的身体语言对于建立企业信誉、开展业务活动、增强对方的信心等是多么的重要。
那么,在身体语言上怎么才能表现得沉稳、老道而令人可敬可信呢?这里最重要的是要建立自己对自己的信心。说话办事慌里慌张的人常常是缺乏自信,心里没底,所以在行为举止上就把握不住了。或者,下意识地用咋咋呼呼、手脚乱动来掩盖由于缺乏自信度而带来的心理紧张。
这里就涉及到了身体语言问题。信心可使人产生自制,反过来说, 自制也可使人产生信心。但是自制很容易流于紧张与挫败。所有的姿态都可当作是一种不自觉的动作过程。
走路时仰起头,下巴抬起,两手在背后,一只手握住另一只。
这是一种优越与自信的姿态。这种姿势以一种无意识的毫不畏惧的行为暴露出易受伤害的腹部、胸部和喉部。有人有这种经验,就是如果在紧张的情况中,譬如说被记者访问或是等候做牙科手术时,一用这种姿势会感觉放松、自信,甚至有权威感。
我们曾观察到,带着武器的警方人员很少用这种姿势,而是把手放在靠近臀部的上方,似乎武器本身就有足够的权威,因此不需要手掌握手掌的姿势来显示权威。
手掌握手掌的姿势不应与手掌握手腕的姿势混淆,后者表示挫折与自我控制。一只手紧紧握住另一只手腕或手臂,好像是想防止那只手动粗一样。这是另一种自信。
就是这种姿势导致了“把握住自己”的用语。推销员在拜访客户而被要求在前台等候时也常用这种姿势,这位推销员想掩饰自己的紧张,而精明的买主却很容易看出来,若是把这种自我控制的姿势变成手掌握手掌的姿势就会产生冷静和自信的感觉。
如果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那些有丰富经验的、老练的经理们在谈判桌上经常用“尖塔式”手姿,而走路时又往往用“背握式”手姿,这都表明他们老道成熟,与这样的老板打交道你决不会感到他们有半点慌里慌张的样子,当然,他们也一定比那些慌里慌张的年轻企业家们难对付得多。
由走路观人
查尔斯·柴契尔在《罗西亚德这一家>)中描写了一个人的走路姿态;“一条腿不灵活、局促、僵滞而不能优雅地移动或站稳,好像对另一条腿心存戒惧,而想逃开似的。”根据这段描写,我们完全可以闭上眼睛想像出此人的走路的特征。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其不同的走路姿态,使他的朋友一眼便认出来。至少有一些特征是因为身体的结构而有所不同,但是步法、跨步的大小和姿势,似乎是随着情绪而改变的。假如一个小孩很快乐,他会走得比较快,脚步也比较轻快,反之,他的双肩会下垂,走起路来好像穿着铅底的鞋一般。
莎士比亚在《特尔勒斯和克尔丝谢)一书中,对一只大公鸡的走路姿态有很好的描述: “一个高视阔步的运动家,它以腿筋而自豪。”一般说来,走路快且双臂自在摆动的人往往有坚定的目标而准备积极地加以追求;习惯于将双手插在口袋中,即使在天气暖和时也不例外的人喜欢批评而颇具神秘感。
我们完全可以从走路的姿态中判断出其人的情绪。一个人心事重重时走起路来常会摆出沉思的姿态,比如头部低垂,双手紧紧交握在背后。他的脚步很慢,而且可能停下来踢一块石头,或在地上捡起一张纸看看,然后丢下,好像在对自己说:“不妨从各个角度来看看这件事。”
一个自满甚至傲慢的人走路姿势来表示他的心态。他的下巴抬起,手臂夸张地摆动,腿是僵直的,步伐慎重而迟缓,有意加深别人的印象。
一个人在沮丧时,往往拖着步子将两手插入口袋中,很少抬头注意到自己往何处走。看到一个人在这种心情下走到井边朝里边一望,这并非不寻常的事。有一个故事说到一个牧师,一天早晨,他看到这样的一个人,很怜悯他,便给了他两元并安慰说:“不要绝望。”第二天早晨,这牧师又碰到同一个人,而这次是那个人走过来,交给他四十元,并说:“不要绝望,那匹马赢了,赌注是一赔二十。”
走路时双手叉腰的人就像是一个短跑者,他想在最快的时间内跑最短的距离,以达到自己的目标。他突然爆发的精力常是在他计划下一步决定性的行动时看似沉寂的一段时间内所产生的,这个姿势就像他用“V”代表胜利的符号一样成为他的特征。
研究者们指出:“在一般情况下,要判断对方思想的弹性如何,只要让他在街上走走就能了解了。”因为,走路能最明显的反映出人的性格。
第一,目不斜视、笔直地向目的地前进。此为个性内向的人,关心自己比周围强烈,不注意目的地以外的事,受先入为主观念的束缚,想法比较没有弹性。
第二,信步游玩似的向目的地走。此为个性外向的人,对于周围所发生的信息以及任何事都具有弹性的接受。
由语言密码识人心
在与人打交道时,我们经常需要透过语言的表面,看清对方的真实想法。这似乎很难,只要掌握了规律,其实并不难。
分析一个人的内在表现时,他的真实想法不但隐藏在话题里,也存在于话题的展开方式上。通过一个话题探索到对方的深层心理,其方式有两种:一是根据话题内容来推测对方的心理秘密:二是根据谈话展开方式洞察对方的深层心理,以了解对方的个性特征。如果要想了解对方的性格和内心动态,最容易着手的办法,就是观察话题和说话者本身的相关情况。所以说,言谈话语,是了解人的重要途径。
下面的几点是告诉人们怎样察言观色而洞察人心的具体办法:
在正式场合中发言或演讲的人,开始时就清喉咙者,多数人是由于紧张或不安;
说话时不断清喉咙,改变声调的人,可能还有某种焦虑;
有的人清嗓子,则是因为他对问题仍迟疑不决,需要继续考虑。一般有这种行为的男人比女人多,成人比儿童多。儿童紧张时一般是结结巴巴,或吞吞吐吐地说:“嗯”、“啊”,也有的总喜欢习惯性地反复说:“你知道……”
故意清喉咙则是对别人的警告,表达一种不满的情绪,意思是说如果你再不听话,我可要不客气了;
口哨声有时是一种潇洒或处之泰然的表示,但有的人会以此来虚张声势,掩饰内心的惴惴不安;
内心不诚实的人,说话声音支支吾吾,这是心虚的表现;
内心卑鄙乖张的人,心怀鬼胎,因此声音会阴阳怪气,非常刺耳;
有叛逆企图的人说话时常有几分愧色;
内心渐趋兴盛之时,就容易有言语过激之声;
内心平静的人,声音也会心平气和;
内心清顺畅达之人,言谈自有清亮和平之音;
诬蔑他人的人闪烁其词,丧失操守的人言谈吞吞吐吐;
浮躁的人喋喋不休;
心中有疑虑不定思想的人说话总会模棱两可;
善良温和的人话语总是不多;
内心柔和平静的人,说话之时总是如小桥流水,平柔和缓,极富亲和力。
从语言的密码中破译对方的心态,闲谈是了解对方的一种最好方式,整个氛围显得轻松愉快,又让对方心理上没有防线。
与人谈话时,一些见识浅薄,没有心机的人就会很容易地把自己的不满情绪倾诉给你听。对于这种人,只需当作一个普通朋友就行了。
假如和对方相识不久,交往一般,而对方就忙不迭地把心事一股脑儿地倾诉给你听,并且完全是一副苦口婆心的模样,这在表面上看来是很容易令人感动的。然而,转过头来他又向其他人做出了同样的表现,说出了同样的话,这表示他完全没有诚意,绝不是一个可以进行深交的人。
另外,还有一类人,他们惟恐天下不乱,经常喜欢散布和传播一些所谓的内幕消息,让别人听了以后感到忐忑不安。其实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满足一下他们不甘久居人下的虚荣心。他们并不是心地太坏的人,只要被压抑的虚荣心获得满足之后,天下也就太平了。
以倾听方式出现的人,其表现是支配者的形态。这种人物的谈话从不涉及自己的事,或有关自己身边的人。他们的话题反而是涉及别人的一些琐事,或对方的隐事秘闻,甚至对对方的一举一动或每条花边新闻都捏着不放手。这是完全彻底地侵犯别人的隐私。
像这样的倾听者,非常喜欢把话题的重点放在跟自己完全无关的人、名人、歌舞影星的花边新闻轶事方面,这说明他的内心存在一种起支配作用的欲望。
由此可见,他是个沉迷于闲谈名人或明星风流事的人,也说明他很难拥有真正的知心朋友。这类人或许是因为内心生活很孤独,没有生命的激情。一个人过于关心自己不太熟悉的事情,并且十分热心去谈论他们,都是表示他内心世界的孤独和空虚。
在现实生活中,还有这样的一类人,他们无论在何种场合,与别人交谈时,都爱把话题引到自己的身上,吹嘘自己当年如何奋斗的经历。惟恐别人不知道他的光荣历史,而结果,并不像他想像得那样好。
其实,从某个方面来分析他,可以发现他是个对现实不满的人,虽然他没有用怨恨的语言倾诉他的想法,相反却用自我表现的方式表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