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是杜甫悼念诸葛亮的诗作。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先生,三国蜀汉丞相,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曾在隆中(今湖北襄阳西)隐居,经刘备“三顾茅庐”,方才出山辅佐。根据他的《隆中对》,在联孙攻曹,取得赤壁大捷后,又乘机占领荆、益,建立蜀汉政权。蜀汉建兴元年(223)封武乡侯,通称武侯。刘备死后,他主持军国大事。在平定南方后,又对西南各族采取和好政策,促进了边缘地区的开发。而后北伐。蜀汉建兴十二年(234)病死。遗作编有《诸葛亮集》。
诸葛亮的故事,在《三国演义》中开始于第三十六回《玄德用计袭樊城,元直走马荐诸葛》。
1928年3月,毛泽东在中村得到了湘南起义失利的消息后,便立即率领部队,同湘南农军向井冈山转移。在离开中村之前,毛泽东向全体指战员讲话时说:上级让我当“师长”,但是,本人“军旅之事,未之学也”。可是,中国有句俗话: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三个臭皮匠,凑成诸葛亮。我们有这么多战士,这么多干部,大家都来当参谋长,大家都来当师长,只要群策群力,不愁打不好仗。(马玉卿、张万禄:《毛泽东成长的道路》,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第189页。又见,朱永来:《寻淮洲将军传》,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版,第89页。)
“三个臭皮匠,凑成诸葛亮”,虽然每个人并不是很优秀,但几个人联合起来,力量就很大了。比如人多智慧多,有事情大家商量,就能想出好办法来。
毛泽东在井冈山时,经常在讲话中引用“三个臭皮匠,凑成诸葛亮”这句俗语。1928年3月,袁文才、王佐奉命下井冈山,接应湘南暴动的朱德、陈毅部队及湘南农军上山。临行时,王佐向毛泽东说:“毛委员,你就放心吧。你不在,还有党代表和我老庚(指袁文才)呢。你不是常说‘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吗?到哪里打仗都是一回事,没有嘛格了不起的事。”(黄仲芳、李春祥:《王佐将军传》,解放军出版社1990年版,第283页。)
据贺子珍回忆说:1929年前后,毛泽东爱用鱼水关系来形容红军同群众的关系。他说过,三国时候的刘备,把诸葛亮比作水,把自己比作鱼,用这个譬喻说明诸葛亮重要。我们共产党是把群众比作水的,只有把根子扎在群众中,我们才能打胜仗,立于不败之地,这个道理,红军上上下下都懂得。(王行娟:《贺子珍的路》,作家出版社1985年版,第152页。)
“把诸葛亮比作水,把自己比作鱼”,见《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荆州城公子三求计,博望坡军师初用兵》:“玄德曰:‘吾得孔明,犹鱼之得水也。’”
红军长征后,留守中央苏区的粤赣军区司令员蔡会文,有次和战士讲刘备三顾茅庐故事。他说:“诸葛亮鞠躬尽瘁,非常出色地干了二十七年,他成了智慧和力量的象征。毛委员曾经说:‘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只要我们有诚心、有耐心,就能把湘粤赣边建成千成万个‘诸葛亮’。动员起来,参加我们的斗争,那我们干出来的事业就一定比当年的诸葛亮不知要伟大多少倍。”(刘普庆:《蔡会文将军传》,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版,第234页。)
1935年,红军长征到了川西大渡河边的安顺场。毛泽东一看到,立即前往渡口,向刘伯承、聂荣臻了解战斗情况,研究渡河问题。他还沿着渡口的沙地,边走边观察大渡河的情况。中午,中央首长在先遣部队司令部吃饭,席间端上缴获来的米酒。毛泽东首先端起大碗米酒,向先遣司令和干部战士们祝贺胜利。接着,他又向刘伯承详细询问彝海结盟的情况。他问道:“诸葛亮七擒七纵才使孟获心服。你怎么一下子说服了小叶丹呢?”刘答:“主要的是我们严格执行了党的民族政策。”毛泽东又问:“你跟小叶丹结拜,真的跪在地上起誓吗?”刘答:“那当然,彝人最讲义气,他看我诚心诚意,才信任我们。”毛泽东爱打破沙锅问到底:“那彝人下跪是先跪左腿呢,还是先跪右腿呢?”这个问题刘伯承可没有注意,他被问住了。(蒋建农、郑广瑾:《长征途中的毛泽东》,红旗出版社1993年版,第170页。)
“诸葛亮七擒孟获”故事,见《三国演义》第八十七回至九十回。它记诸葛亮于蜀汉建兴三年(226)率军南征,对孟获采取“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战略;曾七次生擒孟获,又七次释放,而令其信服。又,“七擒孟获”和孟获此人均不见《三国志》,仅见东晋习凿齿的《汉晋春秋》。孟获,系当地民族领袖。另据东晋常璩的《华阳国志》,他后来还在成都蜀汉中央政权做过御史中丞。
小叶丹,彝族头人,后被红军任命为“中国彝民红军沽鸡(基)支队长”。当时刘伯承是红军总参谋长,与他加强友谊,从而使红军顺利通过彝族地区。
据温济泽回忆:在延安上党建课时,教本上第一课,就讲共产党和群众的关系是鱼水关系。毛泽东加了眉批说,水可以没有鱼,鱼不能没有水。毛泽东是经常教导我们,要把党和党员都看做不能离开水的鱼。(温济泽:《忆毛主席的几次谈话》,见《缅怀毛主席》,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375—376页。)
1943年11月,毛泽东在招待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大会上说:“我们共产党员,无论在什么问题上,一定要能够同群众相结合。如果我们的党员,一生一世坐在房子里不出去,不经风雨,不见世面,这种党员,对于中国人民究竟有什么好处没有呢?一点好处也没有的,我们不需要这样的人做党员。我们共产党员应该经风雨,见世面;这个风雨,就是群众斗争的大风雨,这个世面,就是群众斗争的大世面。‘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这就是说,群众有伟大的创造力。中国人民中间,实在有成千成万的‘诸葛亮’,每个乡村,每个市镇,都有那里的‘诸葛亮’。”(《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33页。)
1945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口头政治报告》里谈到知识分子时,又说:“一个阶级革命要胜利,没有知识分子是不可能的。你们看过《三国演义》、《水浒传》,魏、蜀、吴三个国家,每个国家都有每个国家的知识分子,有高级的知识分子,有普通的知识分子,那里穿八卦衣、拿鹅毛扇子的就是知识分子。梁山泊没有公孙胜、吴用、萧让这些人就不行,当然没有别人也不行。无产阶级要翻身,劳苦群众要有知识分子,任何一个阶级都要有为它那个阶级服务的知识分子。奴隶主有为奴隶主服务的知识分子,就是奴隶主中的圣人,比如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我们中国的奴隶主也有为他们服务的知识分子,周公旦就是奴隶主的圣人。至于封建时代的诸葛亮、刘伯温,《水浒传》里的吴用,都是封建社会里的知识分子。”(《毛泽东文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42—343页。)
公孙胜、吴用、萧让,都是小说《水浒传》里的梁山聚义头领。公孙胜、吴用任副、正军师;萧让善写字,任起草文书等一行事务。
亚里士多德(前384一前322),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柏拉图的学生。代表作有《形而上学》、《工具论》等。
苏格拉底(前469一前399),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老师。
周公旦,即姬旦,周文王姬昌之子,周武王姬发之弟。因封邑在周(今陕西岐山北),故称周公。曾佐周武王伐纣,又辅周成王(武王子)治理国事。因建立奴隶制各项典章制度,被称为孔子前的大圣人。
刘伯温(1311—1375),即刘基,辅佐朱元璋建立明朝。他博通经史,才识过人,是民间传说里的诸葛亮式的军师人物。
1945年5月24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就选举问题对中央委员们说:“不一定要求每个人都通晓各方面知识,通晓一个方面或者稍微多几个方面的知识就行了,把这些人集中起来,就变成了通晓各方面知识的中央委员会。中国有句老话: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毛泽东:《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的选举方针》,见《党的文献》1995年第2期。)
1948年10月31日,毛泽东在10月25日和27日撰写了《蒋傅匪军妄图突击石家庄》、《华北各首长号召保石沿线人民准备迎击匪军进扰》两条消息由新华社发布后,于当天又为新华社撰写了一篇评论《评蒋傅军梦想偷袭石家庄》。在评论中,毛泽东写道:“蒋介石最近时期是住在北平,在两个星期内,由他经手送掉了范汉杰、郑洞国、廖耀湘三支大军。他现在任务已经完毕,他在北平已经无事可做,昨天业已溜回南京。蒋介石不是项羽,并无‘无面目见江东父老’那种羞耻心理。他还想活下去,还想弄一点花样去刺激一下已经离散的军心和人心。亏他挖空心思,想出了偷袭石家庄这样二条妙计。”评论广播之后,傅作义的军队一枪未放,便惊惶地撤回了北平(今北京)。不久,连保定驻军也撤回了北平。一纸书就吓退了傅作义的大军。毛泽东唱了一嗓子京剧《空城计》。他的湖南腔唱京剧很有意思:“我正在城楼观山景,忽听得城外乱纷纷。旌旗招展空翻影,原来是司马发来的兵……”唱罢,意犹未尽,又加一段《三顾茅庐》中诸葛亮的唱段:“我本是卧龙冈……”(解力夫:《解放战争实录——两种命运的决战》(下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47—348页。另见,李银桥:《在毛泽东身边十五年》,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18—119页。)
《三顾茅庐》,其故事见《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和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内称东汉末年,刘备经徐庶举荐,与关羽、张飞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重振汉室,共图大业。诸葛亮深受刘备感动,出山襄助。
“三顾茅庐”,典出诸葛亮《前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现用来比喻诚心诚意邀请别人。
1950年4月27日,毛泽东在北京中南海,接见国民党绥远起义将领董其武。毛泽东说:“有人害怕共产党,那有什么可怕呢?共产党心口如一,表里一致,没有私利可图,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把我们国家搞好。你看过《三国演义》吧?共产党就是以诸葛孔明的办法办事。那就是‘言忠信,行笃敬,开诚心,布公道,集众思,广众益’。蒋是搞码头,搞宗派,他是必然要失败的嘛,希望你们团结起来,努力把国家事情办好。”(中共呼和浩特市委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等编:《呼和浩特史料》(第5集),1984年版,第82页。)
“开诚心,布公道”,其典出《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后成为成语“开诚布公”,即以真心实意和公正无私相待,意思就是诚恳无私。
“集众思,广众益”,其典出《三国志·蜀书·董和传》,“亮后为丞相,教与群下曰:‘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后成为成语“集思广益”,集中群众智慧,增多有益的意见。
1953年,毛泽东强调,要在革命战争的实践中锻炼部队。他说,战场就是学校,司马懿打仗是练兵,七擒孟获也是练兵。(《红日照千秋》,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953年2月16日,毛泽东赴南方巡视,来到郑州。在听了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王化云的汇报后,他满意地点了点头。他特别欣赏脚踏实地并善于调查研究的同志,也经常告诫干部们:世界上从来没有什么“先知先觉”,没有什么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的诸葛亮。(林一山、杨马林:《功盖大禹》,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85页。)
1953年8月,贵州匪患已基本肃清,惟有程莲珍这名布依族女匪首仍然逍遥法外。当时的公安机关在通缉令中这样写道:“该匪首狡诈多变,行动敏捷,枪法甚精,捉捕时务必提高警惕。”匪首再狡诈,也逃不脱人民的法网恢恢。通缉令发出后不久,剿匪部队终于将她缉拿归案了。当时,贵州军区党委把程的情况上报到了西南军区。这时正值李达参谋长启程赴朝鲜访问,他指示将此案暂时搁一下,留待归国后处理。8月中旬,李达由朝鲜回国。在京期间,他受到毛泽东的接见。交谈中,李达汇报到西南地区的剿匪工作,当谈到程莲珍一案的处理意见时,李达向毛泽东汇报说:“这个女匪首,下面要求杀。”但毛泽东明确指示:“不能杀。”并半庄半谐地指出:“好不容易出了一个女匪首,又是少数民族,杀了岂不可惜?”“主席的意思是……”“人家诸葛亮擒孟获,就敢七擒七纵,我们擒了个程莲珍,为什么就不敢来个八擒八纵?连两擒两纵也不行?总之,不能一擒就杀。”(刘光荣等:《毛泽东的人际艺术》,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版,第164—165页。)
1956年,毛泽东读《资治通鉴》:“初,越隽太守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诸葛亮深加器异。……及出军祁山,亮不用旧将魏延、吴懿等为先锋,而以谡督诸军在前,与张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措烦扰,舍水上山,不下据城。张邰绝其汲道,击,大破之,士卒离散。亮进无所据,乃拔西县千余家还汉中。收谡下狱,杀之。”(卷七十一,《魏纪》三)批语:“初战亮宜自临阵。”
同期,毛泽东读《资治通鉴》:“(太和五年)六月,亮以粮尽退军,司马懿遣张郃追之。进至木门,与亮战,蜀人乘高布伏,弓弩乱发,飞矢中郃右膝而卒。”(卷七十二,《魏纪》四)批语:“自街亭败后,每出,亮必在军。”(《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292页。)
1956年,毛泽东在列车上,一边吃饭,一边听他喜爱的京剧。据王爱梅回忆说:“我清楚地记得,当时毛泽东听的是张学津唱的《借东风》那段唱腔。他听得很入神,或许是他的情绪感染了我,我也听得很有兴趣。听完唱片,我对诸葛亮的足智多谋非常赞叹,也非常喜欢张学津的唱腔,对他说:‘张学津唱得真好。’毛泽东说:‘京剧是有韵调的,这是什么板眼你知道吗?’我摇摇头说:‘不知道。’他扳着自己的手指说:‘这是二黄导板回龙。’又扳着第二个指头说:‘还有二黄原板和二黄散板。’我点点头说:‘主席,其实您比诸葛亮高。’他好像从《借东风》的思绪中回到现实,慢慢地‘哦’了一声问我:‘怎么个高法?我怎么比诸葛亮强啦?’我说:‘您总结出的游击战争的十六字方针: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进和诱敌深入战术,不都比诸葛亮高嘛!我们中国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不都是您指挥的吗?’毛泽东摆摆手对我说:‘得,得,这次聊天你胜啦!’我听后得意洋洋的。他看我这得意忘形的样,用手指着我说:‘小鬼,下次聊天我还考你京剧。’”(《中华儿女》杂志1995年第2期,第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