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军起于金田那年(1851年),咸丰皇帝刚刚即位,16岁的叶赫那拉杏贞以秀女入选宫中,成为皇帝的“懿贵人”。五年之后,21岁的她为皇家生养了一位白白胖胖的皇子。咸丰皇帝体弱多病,生育无多,所以在其过早地死去之后,这位名叫载淳的皇子在只有6岁的时候,就顺利地跃升为同治皇帝。母以子贵的叶赫那拉杏贞,被尊为“圣母皇太后”。又因另有慈安皇太后存在,故以她在热河行宫常住之西宫,称她为西太后,历史学家则习惯以她后来的封号称她为慈禧太后。而此时,她只有26岁。贵为太后,荣华富贵自然不在话下。然而,对于一个女人来说,花信之年即失去丈夫,而且绝无再嫁可能,却不能不说是一种令人绝望的情形,因为她所面对的是漫漫的寡居人生。西太后当然不甘于这样的寂寞。于是,她的全部精力都转移到大清帝国的政治上来,她要在这个从来就少有女人涉足的领域,为世世代代只会生儿育女的中国女人们增光添彩。
西太后的政治处境,充满了血雨腥风。她和小叔子恭亲王奕秘密谋划,里应外合,利用皇权交接期间的混乱,一举拿下先皇指定的摄政大臣团,从而取得了在事实上操控帝国的最高政治权力。皇帝的龙椅后面,垂挂起一幅半透明,或许还有一些山水图案的珠帘,她和慈安东太后一起,端坐帘后,听取那些匍匐在地的朝臣们关于国家大小事务的汇报,发出一道道足以改变帝国命运的指令。当然,她的能力远远高于慈安。
几年之后,当她处理朝政越来越有心得的时候,一切妨碍自己权力的人都受到了限制,包括那位劳苦功高的恭亲王在内。同治皇帝成年之后循例亲政,把握权柄十余年的西太后已是欲罢不能。不过,西太后在政治上的运气还算不错,同治皇帝亲政没多久就暴病而亡。虽然失去心爱的儿子不免让母亲悲痛,但垂帘听政的机会失而复得,她违背清朝祖制,选择同治皇帝的堂弟载湉——一个只有3岁的儿童,出任皇帝,自己则于幕后继续发号施令。当这个取年号为光绪的皇帝到了亲政年龄的时候,却发现自己已经没有丝毫的权力空间。于是,光绪皇帝只好继续听凭他的婶母兼姨母任意摆布了。
经历不简单,能力未必能行的。她怎么能和吕雉、武则天相提并论呢?
【二】她的功绩
作为一名中国封建史上为数不多的政治女性,她不失聪明与干练,在危急时刻曾尽力维护国家利益,做出了虽不成功但在当时可称合理的反应。
1.她曾经在1884年马尾海战爆发后向法国宣战。1894年,她亦向日本宣战。1900年6月21日向八国联军宣战。
2.她破除满汉界限,大力起用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名臣,开办洋务运动,造就所谓“同治中兴”气象,支持左宗棠收复新疆。
3.执政后期,发布新政诏书,废除科举,兴办新式学堂,大量选派留学生,开始宪政改革等举措,是为人才方面的重要改革。
4.破除满汉不通婚禁令,禁止妇女缠足。
5.慈禧执政期间,应该说是很勤政的,即使在病中也坚持处理政务。在她统治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一直牢牢地控制着国家的局面,掌握着最高统治权,国家没有出现地方割据的分裂局面。
6.她推动京剧艺术发展,建立北京动物园,都是不应被人遗忘的。
不能埋没她的功绩啊。
【三】她的罪过
历史对她的负面评价远大于正面评价。
1.慈禧太后素来以残忍狡诈和对权力的执着而闻名。先后起用湘军、淮军人物,是为了镇压太平天国,维护其统治目的,并非自愿破除满汉界限。
2.在她执政的40多年中,以她为首的清政府签订了众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如《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
3.1861年发动政变夺取政权,处死原来控制政权的八位大臣中的三位。
4.1881年,毒死同有训政权的太后慈安。慈安的死是否是慈禧造成的历史上仍有争论。
5.1885年,在取得了对法的镇南关大捷后,仍然让清政府向法国屈膝求和,让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
6.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时,她正花费巨资,甚至不惜动用海军军费兴建北海公园用以庆祝自己的60大寿,并留有名言“谁让我不高兴一阵子,我就让他不高兴一辈子”。
7.1895年,她大兴土木,重新修建自己的陵墓,整个工程长达13年之久,直到她死前才完工,耗资巨大,使重修的慈禧陵成为清代最豪华独特的一座皇家陵寝,也为自己的陵寝乃至整个清东陵的被盗埋下了祸根。
8.1898年,她彻底扼杀了戊戌变法,囚禁光绪。
9.因为听信庆亲王等人编造的洋人要迫其退位的谣言,将义和团引入北京,失去控制,继而宣布向所有西方国家宣战,引发八国联军入侵的惨祸,中国的主权地位丧失殆尽,日本、俄国自此可以在中国北方地区驻军,后患无穷。
10.她杀害支持维新变法的光绪宠妃珍妃的行为,为世人所不齿。
她,十恶不赦吧!
【四】她的名声
西太后的爱慕虚荣和追求奢华,更是屡遭时人和后世诟骂。
1.晚年的“老佛爷”热衷于修园子看戏和祝寿,以至于挪用海军军费来铺陈排场。
2.六十大寿的时候,多位大臣上书奏请寿诞从简,节约宫中开支以补充前线急需的军费,但遭到了老佛爷的断然拒绝。
3.七十大寿的时候,山河已经破碎不堪,帝国大厦摇摇欲坠,而朝廷为祝寿仍然大庆。大名士章太炎的一副对联可谓一针见血:
今日到南苑,明日到北海,何日再到古长安?叹黎民膏血全枯,只为一人歌庆有;
五十害琉球,六十割台湾,而今又割东三省,痛赤县邦圻益蹙,每逢万寿祝疆无。
4.西太后喜欢京戏是一般票友难以望其项背的,即便在帝国局势极度紧张的时候,也不耽误看戏。久而久之,则受戏剧感染太深。新世纪来临的那一年,帝国再次与西方列强发生尖锐冲突的时候,戏中的故事被搬下了舞台,在现实中上演。底层市民、农民以朴素的爱国心挥起刀枪,高喊着“刀枪不入”的口号,打着“抉清灭洋”的旗帜,这显然是不能挽救大厦既倾的古老帝国,也给后人留下了一段悲壮而令人扼腕的“义和团”和“红灯照”的故事。
5.1908年11月14日,光绪帝死。她命立醇亲王载沣子、年仅3岁的溥仪为帝,年号宣统。次日,慈禧病死,年七十四,葬于河北遵化定东陵。按照大清惯例,前面加上“孝钦”,后面加上“配天兴圣显皇后”为谥号。即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共二十五个字。
6.1928年6月,外号孙大麻子的河南军阀孙殿英以剿匪为名,深夜时直奔清东陵。工兵爆破墓室,炸开慈禧太后陵墓明楼下洞门里的金刚墙,打通了进入地宫的通道,撞开石门后进入墓室。不但尸骨尽遭暴露、羞辱,随葬的奇珍异宝也被洗劫一空。
享尽人间荣华富贵的“老佛爷”,只留下孤独的荒冢任后人评说啦……
【87】曹孟德的用人之道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字孟德,小名阿瞒、吉利,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人,官爵至魏王、丞相、冀州牧。魏国的缔造者和奠基者。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在政治军事方面,曹操消灭了北方的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曹丕代汉后,曹操被尊称为“大魏武皇帝”,庙号“魏太祖”。
史学家们这样评论曹操:“明略最优”,“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我读曹操,最佩服他的用人之道。
在群雄逐鹿的东汉末年,曹操发迹稍迟,因而其声望、实力在初始阶段远不如袁绍、袁术、刘表、公孙缵等,但最后的赢家却归属曹操,究其原因,曹操用人智慧之超迈群伦,实堪玩味。
早在铲除宦官、匡扶汉室的政争中,具有强烈政治野心的袁绍与曹操曾经一起讨论时局。袁绍的打算是,“若事不辑”,“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曹操却另有见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简简单单一句话,看似没有实际内容,却道出了曹操的政治谋略——把人才问题看做政治斗争中最根本的战略问题。而后来的许许多多事例都证明,曹操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始终把网罗人才当做比攻城略地更重要的根本之图,唯才是举,“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也正因为这样,在曹操麾下聚集了汉魏间最庞大最优秀的一支人才队伍,文有华歆、王朗、王粲、阮瑀、陈琳等,谋有荀彧、郭嘉、毛玠、荀攸、贾诩、许攸、程昱等,武有徐晃、张郃、诸夏、诸曹等,而曹操正是靠这样一支队伍,战胜对手、“克成洪业”。
在这一高超的总体战略之下,曹操的用人之道,有以下四点。
【一】求才若渴,唯才是举
在互相倾轧、争夺政权的进程中,曹操为罗致人才,共发布过三次求贤令,这是同时代的其他人都没有做过的。
第一次是建安十五年(210年),令曰:“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有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第二次是建安十九年,令曰:“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
第三次是建安二十二年,令曰:“昔伊挚、傅说出于贱人,管仲,桓公贼也,皆用之以兴。萧何、曹参,县吏也,韩信、陈平负污辱之名,有见笑之耻,卒能成就王业,声著千载。吴起贪将,杀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归,然在魏,秦人不敢东向,在楚,则三晋不敢南谋。今天下得无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间,及果勇不顾,临阵力战;若文俗之吏,高才异质,或堪为将守;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
网罗人才自然不能靠一纸榜文就能解决,但这三道求贤令显然也不是在作秀,曹操求贤若渴的心态真是跃然纸上,让人心动。事实亦复如此。只要有高人来归,曹操就情不自禁,喜形于色。如初平二年(191年),荀彧弃绍投操,被操赞为“吾之子房”;又如建安五年,许攸弃绍投操,喜得曹操“闻攸来,跣出迎之,抚掌笑曰:‘子远,卿来,吾事济已!’”
【二】集众智,用众力,不搞一言堂
汉魏之际,就用人本领而言,实无人能出曹操之右。在专制社会,最怕那些昏君权臣拒谏,搞一言堂,堵死群臣建言之路。曹操对此显然有所认识,因而在建安十一年曾发出一道《求言令》,旨在敞开言路,鼓励大家建言献策。开明的曹操自己不搞一言堂,也坚决反对僚属的“面从”。而事实也证明,曹操从汉末群雄中胜出,决不是靠搞一言堂,而是靠广泛采纳诸多谋臣的建议,其中如荀彧、郭嘉、荀攸、贾诩、许攸等在关键时刻,都提出过重要建议,贡献尤著。而每当战胜克捷、论功行赏时,曹操对于麾下多谋善断、积极建言献策的荀彧、郭嘉等谋臣也没有忘记,而是一再突出“平定天下,谋功为高”,并给予重奖。
【三】重大局、讲团结
建安元年,刘备为吕布所败,前来投奔曹操。曹的谋士程昱说:“观刘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终不为人下,不如早图之。”如果从把政治上的重要对手消灭于萌芽状态这一角度考虑,程的想法不无道理。但曹另有一番考虑,他说:“方今收英雄时也,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在汉室陵夷、群雄初起之时,曹操的这一人才大局观明显要高人一筹。用人重大局,必然要讲团结。作为许下政治集团的核心,曹操常能做到以己度人,且赏功罚过非常严明,这对稳定军心、巩固内部队伍而言,其作用不言而喻。如在官渡之战后,曹操发现袁绍军中文书有若干是“许下及军中人书”,这一发现肯定令他震惊不小,如果处理不当,也必定埋下内乱的种子。但曹操在震惊之余,非常冷静也非常果断地决定“焚之”,并说:“当绍之强,孤犹不能自保,而况众乎?”这一句话,就给那些有问题的同伙吃了定心丸,消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也把团结问题解决了。
【四】不拘一格,亲仇不避
用亲不必说,用仇用降很值得一提。兹以张绣为例,张于建安二年降曹,寻悔、复叛,一度把曹军打得大败,曹操本人也为流矢所中,长子曹昂和侄子曹安民死于此役。这可谓血海深仇,任谁也难咽下这口气。但到了建安四年,袁绍不听谋士田丰、沮授等劝阻,率众十余万南向许昌、准备一举灭曹之时,为袁绍卖命的张绣却在官渡大战前夕,复弃绍而降操。曹操居然能像没事人一样,不计前嫌,不仅允降,而且还对张绣加官进爵,封为列侯。这种用人雅量真正难得,充分反映了曹操非凡的政治家气度。又如建安九年,曹操在攻破绍军大本营邺城之后,“临祀绍墓,哭之流涕;慰劳绍妻,还其家人宝物,赐杂缯絮,廪食之。”古之史家有的颇不以曹操此举为然,“尽哀于逆臣之冢,加恩于饕餮之室,为政之道,于斯踬矣。”从儒家道德角度看,这种批评当然不无道理,但曹操是政治家,不是道学家,他旨在通过这一形式,向时人表明自己在把对手打败后,仍存一份英雄相惜的恻隐之心。这对于那些一直在与他作对的对手而言,正好起到一种心灵感化与心理威慑作用,同时也衬托出曹操的政治家气度。因而,此举恰恰映衬出曹操对网罗人才问题的思考苦心孤诣,非凡夫俗子所能及,真乃千古用人之高手。
【88】历史上的名医之道
中国的医药学是一座神奇、丰富的宝库,中医、中药是世界上独树一帜的科学。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上,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医药学家。我们应该记住他们。
【一】针灸之祖——黄帝
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领袖。现存《内经》即系托名黄帝与歧伯、雷公等讨论医学的著作。此书对针刺的记载和论述特别详细。
针灸之王——皇甫谧
幼名静,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今甘肃灵台县朝那镇)人。生于东汉建安二十年(公元二一五年),卒于西晋太康三年(公元二八二年),活了六十八岁。他编撰的《针灸甲乙经》。除此之外,他还编撰了《历代帝王世纪》、《高士传》、《逸士传》、《列女传》、《元晏先生集》等书。他一生以著述为业,在医学史和文学史上都负有盛名。
【二】脉学之祖——扁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