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事业上的鉴宝之道
有一段时间网上炒作:王刚迎娶了罗晰月。真假难辨,无从可考,我不敢相信。后来,还是网上出了新的说法。王刚和罗晰月的结合,显然是好心人的一片好心。
王刚者,大名鼎鼎也。一部小说《夜幕下的哈尔滨》的播出,让他名扬天下。出演和珅,使他闯入演艺圈。紧接着,收藏成了他的爱好和第二职业。现在,在北京电视台“天下收藏”栏目主持得如火如荼,方兴未艾。
罗晰月者,中央电视台的主持人也。《鉴宝》栏目,让她主持得啼笑皆非。然而,她的文史知识、鉴赏阅历、耳濡目染,还是弥补了她的不足。她逐步走向成熟、成功,直至“成家”。
二人年龄差距应在30左右。但,这不是障碍。共同的职业、追求、名利、志向,可能是“传说”走到一起的缘由。
收藏、鉴宝,是有人传言王刚和罗晰月结合的关节点。
去伪存真,是收藏、鉴宝的关键点。
希望王刚和罗晰月能够继续在各自的事业上鉴定、去伪存真。
然而,“晋商”这个宝物,现在可是应该好好鉴别了。这是我刚刚看完电视连续剧《走西口》的一点感想。
在国学基础深厚的山西,主要是在人口稠密而土地并不宽裕的晋中,形成了后来被誉为晋商主流的“票号”业。山西人以“诚信”为本,开始了百年辉煌的历程。
什么是“晋商”?凭什么是“晋商”?诚信是第一位的,发展和壮大自己,靠的就是信誉。大家常常举的例子有:榆次常家掌柜王盛林在东家破产还债时,向其“相与”大盛魁借银三四万两,让东家将资本利润全部抽走,企业在毫无资本全赖借款支撑的条件下照常营业,凭借的就是王盛林的人格信用。
而当今的山西富人彻底背离了“晋商”传统,他们哪里知道自己还有祖先?“挖坟”是他们干得最多的事情。从新文化运动以来,传统文化受到挑战,此后战事连绵,山西作为华北前线的主要战场,饱受摧残。解放后革命高潮一个接一个,传统的道德标准已经丧失干净。经历了100年的颠覆,当初“晋商”生存的环境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新的信用体制没有建立起来,传统的信用体制也已经完全坍塌了。
“关系”比“信用”更重要,或者说“关系”就是“信用”。什么关系?权钱交易关系。在一方土地上出卖与子孙共享的自然资源,没有地方官僚做靠山,谈何容易?频繁发生的瓦斯爆炸,国家不断出台的整改方案,为什么一到山西就聊胜于无?因为各级保护伞已经消解了上面政策的威力,而最大限度地保护了“煤老板”。
“煤老板”无须对产品质量负责,无须对员工生命安全负责,无须对企业的未来负责,他们花最大精力维护好自己的靠山,甚至资助某人竞选县委领导,完全成了地方一恶。
如果我们按照大多数人的理解与观点,把“煤老板”排除在“新晋商”之外,那么,其他的新晋商们呢?
1997年山西破获建国以来最大的拐卖妇女案;
1998年,临近农历春节,突如其来的劫难令朔州人措手不及。一瓶瓶假酒张开了血盆大口,无数条无辜的生命在新年的朔风中被掠走。截至2月5日,朔州市平鲁区、朔城区、大同市灵丘县因饮用有毒白酒住院治疗病人222人,其中数十人伤残,27人经抢救无效死亡;
2002年,一个寒冷的冬天,在皮鞭抽打下,16岁长安少年张徐勃,在山西省永济市一家“黑砖厂”进行着超负荷的劳动。在其丧失劳动能力后,被黑心老板扔于荒郊野外,冰天雪地里,张徐勃双脚被冻掉;
……
中国出现奴工和童工,是因为商人和地方政府官员的行为多出于利益驱动。商人考虑的是利润,是在市场竞争中存活,地方官员要提高地方的生产总值,做出政绩,以此升官。商人想尽办法降低成本,而地方官员对种种行为也就尽量容忍,甚至暗中协助。于是官商勾结利益链形成。
虽然这种情况不仅仅是山西发生,但是山西最甚,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堪称全国之冠。
商人讲究“生财有道”,而有的山西人、有的新晋商们已经不择手段了。
当年山西地穷,晋人走西口,走出了五百年的晋商威名!而如今,同样是因贫穷,山西人一而再、再而三地干起了连起码良心都不存在的事情,叫人们如何能够相信新晋商生存、发展、壮大的环境?煤炭商人手中拿的血淋淋的钱,是他们吃资源,建立在矿难基础上的,而部分新晋商手中拿的依旧是血淋淋的钱,他们依旧吃资源,吃“现代包身工”……
当年“晋商”的信念是在千年传统文化积累之上而形成的,而今日山西富人是在“打砸抢”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当年“晋商”被消解之后,还有那些巍峨的大院在,而今日山西富人,大多扮演了“自然环境的蛀虫,行政基础的蛀虫,和谐社会的蛀虫”,在太行山上、吕梁山上留下了无数的黑窟窿。郭兰英要是再唱《人说山西好风光》,词应该改为:“左手一指,不见太行,右手一指,也不见吕梁。站在那高处望上一望,你看那汾河的水呀,怎么都成了乌黑的泥汤?”
100年前,即1907年山西商人联合成立的“保晋公司”成功从英国人手中收回山西全部矿权,成了“晋商”留给我们的最后一抹霞光,温暖着我们的心。
“保晋公司”的爱国行动缔造了一个无烟煤基地。今天看不论有多少不完美,在当初的积极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当这个运动到高潮时,远在日本的山西籍留学生李培仁蹈海自杀。跳海前他发出了“痛晋矿之将亡,伤祖国之不振”的呐喊。但是今天,以“招商引资”的名义,大量地出卖资源、出卖土地,出卖本土人的利益,在山西各地并不鲜见。如果是真“商”真“资”,即使有一些负面的影响也就罢了。关键是在地方官员急于“招商引资”上面子工程的时候,一些江湖骗子频频得手。
如果说爱国有政治意味的话,就说乡土情结,今天的山西商人已然丧失怠尽。
《“晋商”批判》说:民国初年,晋中祁县的渠本翘,作为山西票号的“革新派”,他在发现办银行之利和办票号之弊后,曾奉劝同仁改票号为银行。但是,“山西人办事平稳,而性情拘执,且不能和衷共济,力顾大局”。“晋商各号,情势涣散,向来各做各生意,断不能联为一气。”到最后,山西票号只得大溃退。
“小本生意”、“知足常乐”、“小国寡民”式的经营状态,缺乏前瞻性。吃老本,吃资源的心态,要不是有资源,要不是依赖整个世界对资源的渴求,今日山西人何以成为“新晋商”?
100年了,山西人不再说“不”。苟且着,狭隘着,自我满足着,他们很难再有天下情怀,长远发展情怀。
当年晋商做的是贸易和金融,他们把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白花花的银子运回山西,建房造院,亭台楼阁,更重要的是他们把四面八方的理念、信念汇集于此,打造出自己独特的精神向度和制度架构,从而赢得了世人以至皇家的敬重和自身尊严。而今天的所谓“新晋商”却丢弃了贸易的传统,干得是挖煤矿、卖资源的产业。在赚取了大量的财富后,留下的是严重污染的环境,是巨富掩盖下的贫困。山西除汾酒外且无一个品牌产品,她的硬通货便是煤电,世人在妖魔化河南人外,把山西人边缘化、低俗化,甚至丑化。而且他们把财富与自己的祖先进行了反向运行,在海外、京、沪、穗等大城市购置豪宅,用巨资把子女送至海外和大城市培养。有人形象地比喻为“集体大逃亡”。
还是把“晋商”的“诚信”找回来吧!这是“晋商”的“宝”啊!
【18】生存者的理想之道
我的学生时代学的是文史,没有学过生物,更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和资料的积累。当然,就不知道地球上有多少种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听老师说过《物种的起源》,是达尔文写的。因我确实是这方面的外行,也没有记住什么。
总是听说,有些物种濒临灭绝,好心的人士和有关的组织,就千方百计地加以保护,并号召人们善待大自然,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可是,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我是属虎的。我们就来看看虎的生存状况吧:
虎,俗称老虎,是体形最大的猫科动物。虎是由古食肉类进化而来。
虎,是典型的山地林栖动物,由南方的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以至北方的落叶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都能很好的生活。
在我国东北地区,也常出没于山脊、矮林灌丛和岩石较多或砾石塘等山地,以利于捕食。虎常单独活动,只有在繁殖季节雌雄才在一起生活。无固定巢穴,多在山林区游荡寻食。生性机警又善于游泳,能爬上5—6米高的树。
虎多黄昏或清晨活动,白天休息、潜伏,但在严寒的冬季,白天亦出来捕食(此情况多见于东北虎及其它北方地区的亚种)。
虎的活动范围较大,一般在500—900平方公里内,最大范围可达4200平方公里以上。在北方觅食活动范围可达数十公里,在南方西双版纳因食物较多则活动距离短。捕食野猪、马鹿、水鹿、狍、麝、鹿等有蹄类动物,偶尔亦捕食野禽,夏秋季亦乐摘浆果和大型昆虫等。
虎最精良的攻击武器就是粗壮的牙齿和可伸缩的利爪。捕食时异常凶猛、迅速而果断,以消耗最小的能量来获取尽可能大的收获为原则。但捕食猛兽时,若没有足够的把握绝对不干。
每次食肉量为17—27公斤,体形大的每顿可达35公斤。由于脚上生有很厚的肉垫,老虎在行动时声响很小,机警隐蔽。它在雪地上行走时,后脚能准确地踩在前脚的足迹上。跳跃能力大,一跳约5—7米远,2米高。
虎是一种独居动物,每只虎都有自己的领地。当雄虎和雌虎巡视领地时,会举起尾巴将有强烈气味的分泌物和尿液喷在树干上或灌木丛中,界定自己的势力范围。有时也会用锐利的爪在树干上抓出痕迹,以界定自己的势力范围。只有在三种情况下才会见到几只虎共同生活一段。
虎一直受到汉民族的崇拜,是正义、勇猛、威严的象征。
自汉代以后虎一直成为劳动人民喜爱的保护神,而没有成为帝王的象征,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化与发展,崇虎的文化意识,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的文化观念。
虎,本是百兽之王,求百兽而食之,受百兽之敬畏。然而,日月更替,沧海桑田,森林锐减,生灵涂炭。
失去家园,虎群消失。
虎,期盼着重返山林。
记得初中物理讲过物质不灭定律,说物质从一种形式转化成另一种形式,而总量不变。
我迷惑不解:灭绝了的物种,会转化成另一种物种吗?会转化成什么呢?物种的总量不变吗?生态会平衡吗?
我不由得又联想到人文现象,更是令人忧心忡忡。人与人的关系和交往,靠什么来维系呢?怎么样建立互信、达成谅解、存续和谐呢?
适者生存,是方向、是答案、是方式、是结果,还是理想呢?
理想,是一个人一生的向往和追求。
一个没有理想的人,就像大海中一只没有舵的小船,随波逐流;一个人有理想,然而目标不明确,那就是盲目空想,就会导致失败;一个人如果有了远大理想,再有明确目标、过硬本领和坚强意志,就会实现自己的抱负,还能对国家、社会作出很大的贡献。这些道理,我们读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的人,都会明白的。
保尔·柯察金那高尚的品德,钢铁般的意志,特别是他有一个伟大的理想,这使他由一个贫穷的孩子成为一个共产主义战士。保尔的理想是什么呢?那就是“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回首往事,他不会因为虚度光阴而悔恨,也不会因为过去的碌碌无为而羞愧。临终之际,他能说,我的整个生命和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奋斗。”
在这种理想的支配下,保尔拼命的战斗,忘我的工作,坚强的一直比钢铁还坚硬。在白色恐怖下,他给地下工作者打探消息,送情报,在虎口下拯救革命者。为此,他受过刑,坐过牢。在革命战争年代,他跨战马,挥战刀,同白匪进行了激烈的斗争。在艰苦的环境里,他斗严寒,战冰雪,忍饥挨饿,奋力抢修铁路。在和平建设时期,他在工厂里忘我的工作。特别感人的是他双目失明后还坚持写作,终于完成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伟大的著作。这部著作曾经用30多种不同的文字,再版50多次,在全世界发行3000多万册,影响了几代人。
当今社会的新人们,可能知道《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书、保尔·柯察金这个人的越来越少了。然而,作为大、中学生,作为有志青年,也是有理想的,有的想当科学家、教师、艺术家、医生等等。我认为这是一种职业的选择。还是应该像保尔那样,树立人生理想,努力学习,练好本领,造福社会、造福于民,报效祖国,报答父母!
【19】有趣味的对联之道
交小人如杨柳春秋变化
结君子似松柏冬夏常青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副对联。
对联,雅称楹联、楹帖、联语,平常俗称对子。《辞海》解释楹联是:“字数多少无规定,要求对偶工整,平仄谐调,是诗词形式的演变。”
这样,就把楹联的结构特征及其源流做了高度而且恰当的概括。
一副对联,由上、下两部分构成,也就是上联、下联。上联,又叫“出句”、“对头”;下联,又叫“对句”、“对尾”。
一副对联,除了上联、下联外,还常常配有“横批”,又叫“横幅”、“横额”、“横联”、“横批”。
从对联的结果上看,实际上是对偶语句的独立运用与发展变化的一种文学产物。
自公元964年除夕,蜀后主孟昶撰写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一副春联“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一直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据史料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副,并亲自微服出巡,挨门观赏取乐。尔后,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入清以后,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还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对联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它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古人把吟诗作对相提并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者之间的关系。
对联要求对仗工整,平仄谐调,上联尾字仄声,下联尾字平声。这些特点,都和律诗有某些相似之处。所以,有人把对联称为张贴的诗。
但对联又不同于诗,它只有上联和下联,一般说来较诗更为精炼,句式也较灵活,可长可短,伸缩自如。对联可以是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九言,也可以是十言、几十言。在我国古建筑中,甚至还有多达数百字的长联。对联无论是咏物言志,还是写景抒情,都要求作者有较高的概括力与驾驭文字的本领,才可能以寥寥数语,做到文情并茂,神形兼备,给人以思想和艺术美的感受。
作为文学形式之一的楹联,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和偏爱,可谓“上得殿堂,进得厨房”。楹联,不但是表达人们喜怒哀乐思想情感最简练最有效的形式之一,而且还集中地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智慧、才能、学识、历史和审美情趣。
因此,对联在人们的心目中,早已取得了独立的、权威的、有趣的、不可替代的文学地位。我选取了24副有趣味的对联与各位共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