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大慈大悲,普渡众生。”这是在“不亢不卑”的基础上产生的更高一级的状态。大慈大悲的状态,普渡众生的心理,人类社会不会有人提出反对。无论是现代社会,还是后现代社会,绝不会有人反对用“大慈大悲、普渡众生”的心态对待周边世界、周边人物。因此,它与当代社会无疑是契机相合的。如果一个人希望自己能够修炼得好一点,不妨观想一下,进入一下,体会一下庙宇中那个佛像大慈大悲的表情和面貌。做大慈大悲的面相,进入大慈大悲的状态,体会一下大慈大悲的感觉。你会发现,你的眉宇是展开的,你看待世界是平平和和的,对各种各样的烦恼是平平淡淡的。你既关心这个世界,对这个世界又有距离感,你在生活中,对生活又有一份超脱。你对人类很关心,但这个关心又不是表现为执著和牵挂。你进入大慈大悲的状态,用这种心态看着你的家人和周边的世界,看着自己,就发现自己和人类有很多不该有的劳累。
8.“顶天立地,正气凛然。”人活在这个世界上,要做到“顶天立地,正气凛然。”有时用中医的话讲,一会儿肾气虚,一会儿心气虚,一会儿脾气虚,这常常和我们在生活的状态、行为的状态相关。如果你在生活中、练功中处在“顶天立地,正气凛然”的状态中,这些病就可能不治而愈。没有顶天立地,没有正气凛然,假如一个人做的事情都是歪歪曲曲、鬼鬼祟祟、见不得人的,他就没有正气,他的气到处都是虚的。我们也可以想到,为什么有些人,甚至可能是极普通的人,因为他顶天立地、正气凛然,有可能在某一个事业中、在某一个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惊人的能量。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9.“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须修禅。”“心平何劳持戒”,一个人心平了,都不需要像修炼宗教似的去持戒。持戒,就是为了让你心平。如果你已经心平,都不需要持戒。心平有这么大的力量!这句话用另外四个字讲,叫做“心平气和”。佛教为什么要持戒呀?为什么连酒都不让喝(戒酒)呢?其实,一切戒律,就是为了使人能够达到真正的心平。你在世俗中生活,你没有出家,又不能严格地持戒,那么就做一件事,做到心平。心平气就和。“行直何须修禅”,你只要做得直了,那么连禅都不用修。也就是我们讲的“理直气壮”。如果你做得直,确确实实能够做到非常正确、符合道理,本身就是好状态。
10.“光明正大。”讲的是一个人对待人、事、宇宙、自然、社会,一个光明正大的心态,一个光明正大的表情,一个光明正大的做人方法,做人姿态。当我们在气功技术中讲光明正大的时候,是通过一个动作、一个咒语来修炼的。放大到做人的态度上,光明正大就是练功、也是做人的大智慧。
11.“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诚意,要诚心诚意;正心,心要放得正;修身,乃是修炼自己;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为家庭、为祖国、为人类做好事。
12.“万物皆有灵性。”这是中国古文化中包含的一个深邃又奥秘的思想。不仅人有灵性,万物皆有灵性,这就使得我们对待这个世界的感应更加微妙,更加体会到生命的本质,更加能够进入气功微妙的境界,进入生命科学的奥秘。“万物皆有灵性”,会使得我们在世界上有更好的生态意识。
13.“视死如归。”今人一般用它来形容英雄的勇敢、不怕死,但是我们说,不光是对英雄才用这四个字,“视死如归”讲到了我们对生命的达观态度。一方面,我们热爱生命;另一方面,我们对生命又达观、视死如归,能够正视生死,正视死亡,把它作为生命的归宿而已。在这个世界上,人们热爱生命,惧怕死亡。但有时我们也发现,有的人就因为惧怕死亡,执著于所谓长寿,结果弄得反而不长寿,不健康,也不达观:生也痛苦,死也痛苦。所以,在万物皆有灵性,热爱生命的同时还要对生死达观。
14.“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入?”是《黄帝内经》里的话。当我们没有那些过于稠密的七情六欲折磨心灵的时候,当我们既很积极,同时又以一种超脱状态生活的时候,当我们既不回避一个普通人的责任和义务,同时又显得恬淡虚无这样一个祥和状态的时候,真气就跟着你。许多朋友都有体会,这段时间你烦恼,多事,你就没有好感觉。但是你哪怕就在此时此刻,在某一个夜晚练功的时候,心态放安静了,想开了,浑身一下子就有了气感,这叫“真气从之”。当我们像个没头苍蝇一样满世界乱撞的时候,精神是涣散的;一个精神涣散的人没有好的生命状态,涣散的极致就是生命的结束。反过来,只要你体会一下自己的精神,在练功状态中用观想的方法内视身体,这个简单的技术会使你的心收回来,处于精神内守的状态,这时候叫“病安从入”,疾病不会侵入你的身体。身体的一个重要防卫是精神本身,精神涣散,邪念从四面八方侵入。因此,对于气功修炼者来讲,要永远保持精神内守的状态。谁要是“魂不附体”,“魂飞魄散”,“魂不守舍”,早晚是要生病的。“精神内守”,就没有疾病侵入的可能。
15.“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淡泊明志”,讲的是人不被七情六欲所折磨的时候,在社会生活中不那么贪心的时候,他的智慧是明白的,他能处于开慧的状态,处于心明眼亮的状态。“宁静致远”,讲的是人在宁静状态中,可以思谋到远处,可以对世界有大范围的感知,可以对世界有某种准确的预测,可以对自己的人生和其他事物的秘密有清醒的洞察。听一听“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这八个字,在心中默念这两句话,就有可能使你进入这种状态。如果你将这八个字挂在墙上,当你看到这个条幅的时候,不由得心中一片宁静。“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一看这八个字,一读这八个音,就进入安静祥和的状态。
16.“致虚极,守静笃。”这句话引自《道德经》。就是在练功中,要进入一种空而虚的状态,不是死守住一个地方,是飘飘渺渺。请朋友们尝试进入一种飘飘渺眇、恍恍惚惚的状态。它不是睡眠,却是一种比睡眠还舒服的状态。“守静笃”,就是安静到极端的程度,安静到非常稳定的程度。什么叫高境界?安静,比任何人更安静。谁安静到特别稳定的程度,特别深的程度,就容易发生微妙的变化。“致虚极”,就是把身上、心中所有的东西都放空了,干干净净的状态,什么都没有的状态。请想一想,平常人心头背了多少累,万念焦心,各种各样的执著、牵挂爬满你的心头,哪有安静?哪有清静?哪有功力?请进入特别安静的状态,将心中的一切放掉,放得干干净净。安安静静,结合上干干净净、空空灵灵的心态,这是气功修炼的奥秘。能够使自己经常进入这个状态,就是高级的境界。
17.“万念归一。”人有的时候想安静,安静不下来,想放得干净,放不下去,怎么归?很简单,万念归于一念。比如,顶天立地一站,用一个“松”字震动全身。只有这一念。这一念就把你的心拴住了,平静下来,万念都失去了。这样,万念归一念,由有进入无。
18.“聚精会神。”“精”、“神”是气功修炼中两个特别重要的范畴。练精化气,练气还神,练神还虚。对“精”字的理解,可以理解成我们生命力,生命的物质基础,生命的能力,包括我们繁衍后代的能力,生长的能力。“神”是我们的心,是我们的智慧。聚精会神有很多内涵,表现为做一件事情时,那种聚精会神的身心合一的感觉。比如做操,动作由生命的肢体发生,和你的生命力相联系。但是,你的精神要和这生命力的所有运动相会,互相照耀,神体合一。做事的时候,聚精会神去做,生命力和精神互相照耀,神体合一。自信的状态,一种做起来最谦和、最柔和,而实际上是最有进取心的状态。
19.“出神入化。”画画、写字、舞剑、打太极拳,各种各样的创造性活动,都可能达到“出神入化”的程度。这时候,它就表现为一种高级的气功境界,一种不假思索的行为,一种元神出游、运筹帏幄、决胜千里的状态。那时你就会发现,很多事情在有意无意之间实现,很多功夫在有意无意之间出现。“出神入化”是在高度入静和放松时出现的状态,一种高度自然的状态。当我们在生活中、创造中有很多执著、牵挂、劳累,很多焦灼、烦躁的时候,没有这种好状态。一旦进入了松弛自然的状态时,“出神入化”就开始了。在练功中,不要追求出神入化,出神入化是自然而然到来的,是在你“致虚极、守静笃”,在你“万念归一”,在你“聚精会神”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出现的。那时出现的种种奇迹,你慢慢体会它,跟踪它,把握它,存于心中。
20.“知其雄,守其雌。”这是《道德经》中讲的。这句话可以从气功的多种含义来注释它,理解它。你可以把自己的意念和体感当做一个阴阳对立的事物。你可以守住本心,同时去体会气感的运转。你可以用意念来体会和跟随自己气感的活动。你也可以在修炼中对周围的草木、山川、日月星光进行体会。这里有很多奥妙。“知其雄,守其雌”,还可以表现为在生活中一种安安静静的状态,一种表面看来柔弱温和,实际上最最有生命力的自信的状态。一种做起来最谦和、最柔和,而实际上是最有进取心的状态。
21.“抱一守中。”“中”字在气功修炼中是一个奥妙的东西。在这个世界上,我们说我身中,我身外,或者说,左右之间为“中”,前后之间为“中”,上下之间为“中”,这是一个空间意义上的“中”。你还会说,过去和将来之间有一个“中”,那乃为此刻。这些都还不是“中”的真正含义。它是任何片面性、偏颇性都放弃之后进入的一个状态。放弃前后、内外、左右、上下分别之后,进入的那个状态就是“中”;喜怒哀乐未发之际,乃为“中”;对事物判断不偏不颇,乃为“中”;对这个世界的判断不片面,乃为“中”;对事物的走向判断不片面,乃为“中”;对自己生命的感觉判断不片面,乃为“中”……那么合适,那么不偏颇,那么不执著,那么自然而然。“中”是状态,而不是位置。要体会“中”的状态。那是圆融的感觉,圆融的体会。人在生活中有可能会滞留于一个偏向。当他执著于一个偏向的时候,就失去了“中”的状态。
22.“复归于婴儿。”出自《道德经》。婴儿状态就是无执著的状态,是汲取宇宙能量最敏感的状态。进入那个状态,要使你的身体柔弱至极。练功要使自己身体柔软,到最柔软的程度,像婴儿一样。僵化是生命的结束。人从小到大,生命的演变就是由柔软变得越来越僵化。要向柔软方向返朴归真。从某种意义上讲,练功就是和一般的生命消费、生命消耗、生命由生到死的发展逆向前进。顺则凡,逆则仙。人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进入那个状态的。复归于婴儿,还表现为在日常生活中那种年轻的、活泼的、快乐的状态,还表现为在自发功状态中那种活泼自然的状态,还表现为在摆动自己五脏六腑的时候,那种年轻活泼的状态,还表现为用微笑的眼睛看待世界时,那种无邪快乐的状态。什么表情最好?就是像孩子一样纯真的微笑。不要装样子。请你从心底里漾出这个微笑。那么开心地像小孩一样的笑容。那时候人才是没病。
23.“天机、地机、人机三机合发,天翻地覆。”天是变化的:午时的转化,子时的转化,春、夏、秋、冬以及夏至、冬至的转化,春分、秋分的转化。天,有很多微妙的时刻。地,有很多微妙的时刻。人,也有很多微妙的时刻。微妙的时刻才能产生巨大的变化。练功中要寻找对天时、地利、人和这种关系的微妙感觉。气功修炼就是把人调整到非常微妙的状态之中。人只有非常松静、安静、恍兮惚兮的时候,才能进入这种状态。在这个状态中,一个意念,一个良性愿望或者一句话,使得你发生本质变化。它是要在一种微妙状态中,等天机、地机、人机三机合发,天翻地覆。
24.“直指人心,立地成佛。”人在世界上生活,总有这种毛病那种毛病,这种误区那种误区,要进入好状态,就是走出坏状态。如果你此时正在为一件事烦恼,那么,把这个烦恼变成不烦恼,就叫“直指人心,立地成佛”。不要迂回曲折,在边缘徘徊,要找到内心中最直截了当的问题,直指人心,使自己立地成佛。在帮助别人的时候,是直指人心,使对方立地成佛。善于用这个方法对待自己,对待别人,是大的智慧。
25.“汝当一念自知非,自己灵光常显现。”这句话很质朴,很深刻,是六祖慧能关于明心见性、顿悟、开悟的最精彩的警句之一。我们在生活中会有体验,有时候,你可能被某一个七情六欲、某一个烦恼、某一个牵挂、某一个执著、某一个不自然的东西所束缚,那时候,人就成了被烦恼束缚的俘虏。如果你一下放下来,知道它错了,心头立刻一片明亮。那种轻松感是非常宝贵的。
26.“放下心来,便是真悟。”真悟,就是放下心来。放下心来,就是把那些压在心头的东西放下来。取其自然的生活状态,就要把那些不自然的东西从心头拿掉。很多人都在做那些没必要的额外支出。要放下心来。人不是被做正经事累死的,是被这些不必要的支出累死的。做正经事本身消耗不了多少,大多在那些额外支出上。
27.“烦恼即菩提。”烦恼是坏东西,要经常放掉。正因为有这些烦恼,你就要经常放掉它,放的过程就是修炼的过程。烦恼,并不是说不经修炼就成为菩提,是因为你经常要把烦恼作为练功的素材,由此就成为菩提。就好像人生中,苦难是坏事情,但有可能苦难倒把一个人练好了。这时,苦难就成了好事情,烦恼就成了菩提。从这个意义上讲,人不要怕世间有烦恼,不要怕生活有麻烦。处理好了,烦恼会成为练功的素材。你本来处在一个多烦恼的生活环境,当你将所有的烦恼都很好地克服和放下来,练出一个好心态──在烦恼中都不烦恼,你就比那个不烦恼环境中生长起来的人有更高的功能。
28.“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人在世上生活,如果观念不正确,那就是“苦海无边”。烦恼只要被放下来,就是聪明。一明白,就是智慧。当我们用不正确的观念生活的时候,生活就是苦海。如果你有了正确的观念,回头就是岸。“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并不是让人回避生活或是是出家。它是让我们换一张面孔,换一副眼光,换一个心态,世界立刻在我们眼前生出光辉和灿烂来。哪怕它现在还不是很理想,当你用这样好的心态对待它的时候,世界就多了一分你的光芒所照亮的地方。
29.“我不病,谁能病我!”现代医学发现,很多生理的毛病,都来自心理上的毛病。观念很重要。如果谁想生病,或者觉得自己现在病得还不够重,有的是方法“帮助”你。人想造病很容易。要有健康的心态:我不病,谁能病我!
30.“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课?”练功要进入什么都不练的感觉,才是好感觉。练功如果练到什么都在意,这也是病气,那也是病气,哪儿都不敢去,哪儿都不敢动,这个不能吃,那个不好,就是误区。哪有那么多事!练气功讲宏愿、信念、德性,要相信自己!无论是练功还是生活,都要心怀坦荡,万事不要太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