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手册》等亲子阅读指导类
1.《朗读手册》,【美】吉姆·崔利斯 著,沙永玲等 译,南海出版公司。
把这本书放在第一位,是想拿这本书为我“撑腰”。从我为丁丁每天读书开始,就很想一直为他读下去,但很多人可能不这么想,一方面觉得麻烦,一方面担心孩子不会自己读书。而这本书大声宣布:大声为孩子读书吧,这对孩子是非常重要的。作为一本著名的儿童阅读研究书籍,书中有积累多年的理论探索,但更多的是非常实用的方法,那种Q&A的行文方式,也很符合这本书“手册”的特点。我喜欢这种有方法、有实例,不卖弄理论的文风。但在我看来,这本书最大的价值还是它表明“大声为孩子朗读”的观点。在这本书中,朗读不是一种为了尽快甩手让孩子自己读书的过渡性方法,而是一种具有独立价值的阅读理念。即使是在孩子能够独立阅读之后,为孩子朗读,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陪伴丁丁读书的过程,就在实践这本书中的理念,颇为受益呢。
2.《图画书的讲读艺术》,陈晖 著,21世纪出版社。
这是一本学术研究类的书籍,结构严谨,论述深入,因此读起来不是非常轻松。但是,这不是一本从理论到理论、空对空的书,它基于作者与孩子读书的经历,对如何讲读图画书,提出了很多可以操作的方法。其中,特别针对图画书中的图画,就艺术特点和如何引导孩子讲读图画,提出了不少想法。这对那些把书中的文字内容读完就觉得完成了任务的家长,想必具有比较重要的提示价值吧。
3.《绘本之力》,【日】河合隼雄,松居直,柳田邦男 著,朱自强 译,贵州人民出版社。
这本书是被称为日本“绘本之父”的松居直与日本著名心理学家河合隼雄及日本作家柳田邦男的一次研讨活动的资料集,包括三人的演讲、讨论等。此书中,可以比较集中的看到三人对绘本的观点,比如松居直著名的观点“绘本是由大人讲给孩子的书”。而柳田邦男从一个绘本的非专门从业者和研究者的角度,讲述如何在绘本的陪伴下,从丧子之痛的阴影中走出来,以至于越到白发苍苍的晚年,越喜欢那些动人的故事和画面。这对那些觉得童书只是小孩子看的东西的家长,想必有一定的触动。
4.《枕着绘本入睡的孩子:聪明妈妈的绘本经》,姚颖 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这本书基于作者的心理学研究背景,力求用绘本应对孩子成长中的各种心理问题,并使用绘本促进孩子形成好性格、好习惯,有理论功底,也有具体案例和一些方法指导。不过,我想提醒的是:在孩子成长中,绘本固然可以发挥一些作用,但不可夸大这种作用。而且,如果妈妈只是把绘本作为一种培养孩子的“工具”,那么我觉得也不是非常聪明的。在更多的时候,绘本只是孩子和家长快乐的平台,不需要承载太多的功能。
5.《童年的秘密》,【意】蒙台梭利 著,单中惠 译,人民教育出版社。
亲子阅读是儿童教育大范畴的一个部分,所以,作为家长,如果精力允许,不妨读一些儿童教育的经典名作。这里我只选择一本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
这本书研究的是6岁以下儿童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及如何采取教育手段。让我最受触动的是,书中强调大人要敬畏大自然赋予孩子的那种天然成长的秘密力量,而不要过分地、自以为是地加以干预。只要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孩子内在的力量会促使他健康地成长起来。对亲子阅读的启示是:不要想怎样“培养”孩子的语言、思维和感悟力,只要坚持给他读书,孩子就会给你带来惊喜。
6.《喂故事书长大的孩子》,汪培珽 著,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关于儿童阅读的书,多是对于幼儿园、小学或教育机构的教学经验的总结。
真正由妈妈或爸爸根据自己的经验写的亲子阅读方面的书并不多见。然而,对于很多想要或正在陪孩子读书的父母,更想看到的其实还是同样作为父母的人的经验,这些经验借鉴起来比较快捷方便,也比较生动具体。
这本书《喂故事书长大的孩子》则是为数不多的由一位妈妈写的亲子阅读书。这位台湾的妈妈放弃在美国待遇优厚的银行工作,做起全职妈妈,并把自己给两个孩子读书的经验写成了这本书,在台湾影响不小,文笔亲切,能够感受到浓浓的母爱。
《活了100万次的猫》等图画故事类
1.《活了100万次的猫》,【日】佐野洋子 著,唐亚明 译,接力出版社。
这是公认的经典绘本。讲述一只死了100万次又活了100万次却从未感动和流泪的猫,终于遇到自己生命中的真爱,并在它的真爱安然逝去后痛哭不已,终于伴随它的爱人长眠再未活过来。
关于这本书,不同年龄的孩子接受的内容是不一样的。对3岁以下较小的孩子,父母可以在读完后和他一起回忆有哪些人为这只猫哭过。对四五岁大一点的孩子,可引导孩子注意猫的表情变化,起初那冷漠的眼神与后来张大嘴痛哭的样子,会在孩子心中留下印象的。再大一些的孩子,则可引导他思考:在活了100万次又死了100万次的过程中,猫为什么为何从未哭过?白猫死后它为何哭了?总之,这本书就像一条清澈的河流,初看似乎可以见底,但真的进去,你会发现内涵丰富。我第一次给丁丁读这本书的时候,丁丁4岁多,还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但他用“温柔”两个字来概括,我觉得还是抓住了核心感受的。
2.《小熊宝宝,你在哪里?》(“小熊奥菲”系列故事),【美】凯瑟琳·沃尔特 著,舒杭丽 译,接力出版社。
“小熊奥菲”系列的故事固然也很有趣,符合孩子的心态,但它的画面更加出众,美到让人不忍错目,同时又那么精确。我是在丁丁两岁多的时候给他买回这套书的,当时故事本身对孩子的引导功能发挥得还并不明显,更多是美丽的图画对他的吸引。而且,完全可以用书中的画面帮助孩子认物。而到较大(四五岁)之后,倒是可以用这些故事对孩子进行引导了。
熊妈妈告诉奥菲弟弟妹妹要来了,于是奥菲急切等待,等来等去等不来,它就自己去寻找。一路上它把河狸、欧洲野牛和美洲狮错认成它的新弟弟和新妹妹。最终,熊爸爸找到奥菲,把它抱回家,奥菲终于看到了可爱之极的弟弟妹妹。
读这本书的时候,可以问孩子:“奥菲为什么会把那些动物错认成自己的弟弟妹妹呢?”这样,可以提示孩子注意到,原来那些动物的外形在某些方面其实有相同点的。
这是一本关于对新的生命充满期待的书,在有两个或更多孩子的家庭,这样的书很值得让孩子们一起听。而对独生子女来说,从中也能够感受到那种浓浓的亲情。
3.《小熊奥菲,温柔点》(“小熊奥菲”系列故事),【美】凯瑟琳·沃尔特 著,舒杭丽 译,接力出版社。
奥菲的弟弟出生后,兴奋的奥菲试图按照自己的喜好,带着弟弟妹妹拔河、骑马、听雷声,还给它们找来大鱼和臭鼬。可这些显然不是刚出生的弟弟妹妹喜欢的,奥菲很失望。而最终,它发现弟弟妹妹们喜欢的其实就是它。
这本书帮助家长引导孩子的功能比较明显,适合读给幼儿园中大班的孩子,让孩子们去设想:如果和小班的、甚至更小的弟弟妹妹一起玩儿,你会给他们准备什么样的玩具?要怎样和他们一起玩儿?目的其实很简单,就是针对孩子幼年期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引导孩子懂得从别人的角度去考虑事情。
4.《该睡觉了,小熊奥菲》(“小熊奥菲”系列故事),【美】凯瑟琳·沃尔特 著,舒杭丽 译,接力出版社。
这本书初看书名,似乎是一本可以安抚孩子睡觉的书。兴奋的小熊一会儿说自己是鱼,一会儿说自己是猫头鹰,一会儿又说自己是狼,只因为它自己发现这些动物在晚上可以不睡觉。熊妈妈也没办法,为了不让奥菲把弟弟妹妹搅和得也不睡,把它暂时赶出洞去。
这又是一本关于自我身份确认的书。当狼的一家并不友好地围在奥菲身边的时候,是熊爸爸把奥菲抱起,给它及时的保护和安慰。这时的奥菲急切地表白:“我是熊!”
我觉得这本书更多的是给大人看的。第一,告诉我们,孩子渐渐长大,不爱睡觉很正常,累了自然睡了。蒙台梭利在《童年的秘密》中就主张不要硬让孩子在不想睡的时候非要睡觉。第二,比培养习惯更重要的,是对孩子的爱和拥抱。丁丁在上幼儿园中、大班后,精力越来越旺盛,晚上如果不提醒,一般情况下是不会主动睡觉的,而睡前读书,就成了让他安静下来非常好的方式。
5.《春天什么时候来》(“小熊奥菲”系列故事),【美】凯瑟琳·沃尔特 著,舒杭丽 译,接力出版社。
“等不及”是孩子成长到四五岁后逐渐产生并加强的一种心态。这本书就是针对这种心态而创作的,写奥菲在一个冬天怎么也睡不着,老想着春天什么时候到来。可是,当春天真的到来后,小熊却趴在鲜花盛开的草丛中酣然入梦了。不远处,是熊妈妈充满爱怜地看着自己心急的宝宝。
在陪伴孩子看这本书的时候,有两个重点:一是四季变化中的风景,实在很美啊。二是让孩子想想,等了一冬天的小熊,看到春天了吗?进而可以引导孩子考虑,小熊应该怎样去等才能看到春天呢?同时,我觉得这本书更大的意义是对大人来说的。做家长的,不妨学会让孩子错过一些孩子既重视但其实不是非常重要的东西,像熊妈妈一样,从而让孩子感受到等待的意义。
6.《石头汤》(老版),【美】布朗 著,丁浣 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本书是根据法国民间故事改编的图画故事书。最初发表于1947年。
“三个士兵疲惫地走在一条陌生的乡村路上。他们是在打完仗返家的途中。他们又累又饿,事实上,他们已经两天什么东西也没吃了。”
当三个士兵接近一个村庄时,村民开始忙开了。他们知道士兵通常是很饿的,所以家家户户都把可以吃的东西收藏起来,比如把大麦藏在阁楼上,牛奶桶沉到井里,肉挂在地窖里。士兵们挨家挨户讨吃的,还希望能在阁楼借宿,可是村民们都说没吃的东西、没住的地方,全村人还努力装出饿坏了的样子。
这是一场斗智的较量。
饥肠辘辘的士兵们被逼出了一个绝招。他们向村民们宣布,要做一锅用石头做的汤。好奇的村民们为他们准备好了木柴和大锅,士兵们真的开始用三块大圆石头煮汤了!当然,为了汤的味道更鲜美一点,他们还需要一点佐料,比如盐和胡椒什么的……当然有一点胡萝卜会更好……卷心菜呀、土豆呀、牛肉呀配一些也不错……如果再来一些大麦和牛奶,连国王都可以喝了……一锅神奇的石头汤真的煮好了!
马西娅·布朗为我们讲述了一个特别欢快的故事,读者们会随着故事渐渐兴奋起来,甚至忍不住跟着主人公手舞足蹈。她给这个传统故事赋予了新的意义:讲述人们如何在合作与分享中获得快乐。
7.《石头汤》(新版),琼·穆特 著,阿甲 译,南海出版公司。
这是一个法国民间故事,讲述三个人路过一个村子,受到村民冷淡的对待。
于是三人要用石头煮汤。村民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围观。三个人商量汤要加些什么才更美味,急于看石头汤怎样煮的人们纷纷拿出自家的物资。汤煮好后,在共同努力下做成一锅汤的村民和三个陌生人共同度过了一个久违的美好而热闹的夜晚。几块石头,煮出的不是一锅汤,而是可贵的人情。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有这样一个问题,我觉得不妨去问大一点的孩子:石头显然是不能煮出汤的,最后这锅美味的汤,其实是村民们贡献的食物煮出来的。那么,全村没有一个人认识到这一点吗?为什么没有人提出呢?我觉得这其实体现了一种默契,村民其实也在等待这样一个能够相互沟通、坦诚相待的机会呢。因此,大家心照不宣地看着几块石头煮在锅中。
和许多民间故事改编的绘本一样,这本故事也有两个版本。两个版本中人物身份不同,国别也完全不同,风格更是不一样。我和丁丁是将两本比较着来看的。看过之后,我请丁丁对两本书进行了对比,这本书中记录了相关的情形。
这种比较阅读还是挺有意思的,能够让孩子感受到:原来同样的故事框架,竟然可以讲出两个不同的故事。
8.《是谁嗯嗯在我的头上》,【德】霍尔茨瓦特 文,【德】埃布鲁赫 图,方素珍 译,河北教育出版社。
这是一本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的“重口味”作品,讲的是一只眼神不好的小鼹鼠不晓得谁“嗯嗯”在了它的脑袋上,于是到处寻找,并在找到之后给予了对方小小的报复。“嗯嗯”就是拉粑粑喽,整本书就是带领孩子认识各种动物的便便的过程。这样的作品,堪称“重口味”吧?反正我的一位女同事在饭后看这本书的时候真的呕吐了出来。
不过孩子往往不会有这个反感,特别是男孩,一般都会产生浓厚的兴趣的。
为加强认识和记忆,不妨把一张纸掏个不太大的窟窿,盖在书中的页面上,让孩子辨认这是哪种动物的便便,相信这种游戏过程一定会引起孩子的兴趣的。
更加细致的做法,可以把这本书扫描到电脑中,然后抠出“嗯嗯物”特写的图片,打印出来,由孩子辨认。
9.《亲爱的小鱼》,【法】德昂(Dahan,A.)文图,余治莹 译,河北教育出版社。
这本书从故事到画面都非常美,虽采用散文化的表述方式,却不会减少孩子对它的喜爱。而且,这本书以第一人称娓娓道来的特点,也使得它比较适合用柔柔的声音读出来。我们不仅要给孩子读,还可以鼓励孩子自己去读。丁丁对这本书就情有独钟,看这本书的那几天,几乎都能背下来。喜欢闭着眼睛背诵第一页的那几句:“亲爱的小鱼,我有多爱你……”这种爱的表达,对孩子自身来说是一种美好的体验。
10.《猜猜我有多爱你》,【爱尔兰】麦克·山姆布雷尼 著,【英】婕朗 绘,梅子涵 译,明天出版社。
大兔子和小兔子比谁的爱更多,标准是臂长、身高、弹跳高度等,自然,都是大兔子的“爱”更多。
读过这本书,不要浪费了这么好的表达爱的平台。作为父母,可以和孩子模仿书中的各种情形去比比谁的爱更多,也可以再创造一些进行比较的指标,这将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同时,创造新的指标,其实也是鼓励孩子发挥想象力的过程。我和丁丁就模仿书中的大、小兔子,相互比爱,丁丁则想出了比书中的小兔子更加多的爱。
很多人大都不是很习惯于和孩子相互表达爱,特别是在孩子大一些之后。
那么,不妨就把自己和孩子置换成故事中的两只兔子,在故事中把藏在心中的那份爱交给对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