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藏不露,等待时机是一个人欲成就大事的必备素质。在长期的军事斗争中,刘邦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藏身之道”,每每使用起它,刘邦总能化险为夷,起到很好的自我保护作用。
如果要评选“秦末汉初最厉害的军事家”,韩信必定得票最多。在被萧何推荐给了刘邦,然后当上了汉军的军事首脑大将军后,韩信在南征北战中,把自己卓越的军事指挥才华发挥得淋漓尽致,为大汉王朝的创立,谱写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对韩信“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的军事才能,刘邦是始终心悦诚服、自叹不如的。主持编修了《资治通鉴》的宋代大家司马光更是这样评价韩信:“汉之所以得天下,大抵皆韩信之功也。”
然而,韩信立下的功劳越大,刘邦对韩信就越不放心。有一个词最能形容这种情形:功高震主。
刚坐上皇帝宝座的时候,为了巩固刚刚建立起来的刘家政权,刘邦就已经开始谋划消灭异姓王了。异姓王是怎么来的呢?在楚汉战争中,为了分化瓦解项羽的势力,拉拢并承认项羽所封的诸王,刘邦在迫不得已之下曾先后封了韩信、黥布、彭越等八个异姓王。天下平定后,刘邦越来越感觉到这些各自占着一大片地盘且手上握有重兵的异姓王是心头之大患,有如一种致命的病毒,目前只是潜伏期,迟早会发作,进而要自己的命。
为了铲除这些心腹之患,刘邦其实一直在找下手的机会。刘邦当然明白铲除这些实力派是一件非同小可的事,必须计划周详,步步为营,否则,被这些人反咬一口,那可是致命的。刘邦第一个想“宰”的,便是功高盖世、智勇双全的韩信。
早在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后,刘邦对韩信就既用又防。他一方面巧妙地利用韩信攻城略地,为自己打下了几乎整个天下;另一方面又在自己羽翼丰满、实力雄厚之后,一步步地排挤和贬低韩信。在楚汉相争中,他为了拉拢韩信继续支持自己,不得已将韩信封为了齐王。等项羽被灭后,刘邦马上将韩信改封为了楚王,使其远离根基深厚的齐地。
公元前201年,有人密告韩信收留了楚将钟离昧,准备谋反。刘邦于是命令韩信交出钟离昧,韩信拒绝。这使刘邦下定决心要除掉韩信。可是,刘邦想出兵攻打韩信,却又苦于自己不是他的对手。这时,陈平向刘邦献计,叫刘邦以“伪游云梦”(即假装巡视云梦这个地方)为名,乘机将韩信拿下。刘邦依计行事,果然捉住了韩信。
事实上,韩信对刘邦这种畏己、恶己之心早就有所觉察,所以也日夜提防着刘邦。只不过,他一直觉得自己没有什么对不起刘邦的地方,因而一直心安理得。直到钟离昧来投,他才觉得收留钟这件事似乎自己确实做得不对,于是在权衡利弊后,如实地向钟离昧说出了不能对他再加以庇护的无奈。钟离昧恨恨地说,自己真不该投靠韩信,而且,今天自己死了,明天就会轮到韩信。说完自刎而死。韩信带着钟离昧的人头去到刘邦那里。没想到,刘邦二话不说便命人把自己绑了起来。
韩信在被绑了之后,长叹一声说:“果然像人们常说的那样啊,‘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是到了该死的时候啦!”
刘邦说:“有人告你谋反,所以才抓的你!”
韩信想,“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所以任由刘邦派人绑了自己。
回到洛阳后,刘邦确实查不出韩信有什么谋反的证据,但又不想放虎归山,所以便马马虎虎地将韩信由楚王降为了淮阴侯,控制在京城。
后来,刘邦亲率大军去征讨陈豨时,韩信推说自己有病,并没有一起去。结果,吕后和萧何密谋后,由萧何将韩信骗进了宫中,然后杀死。随后,韩信的父、母、妻三族都被吕后派人一股脑地捕杀净尽。
韩信不懂得功成身退的藏身之道,结果就这样被刘邦、吕雉夫妇“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了。
跟韩信并列汉朝“开国三杰”的萧何、张良,在运用藏身之道来保护自己上,就比韩信强得不是一星半点儿。
虽然张良不能亲自带兵上阵杀敌,但他对于刘邦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韩信。在刘邦事业发展的每个紧要关头,张良总是能站出来,提出较为正确的意见,进而化危为安。在刘邦心目中,有时候张良比数十万大军还重要。正因为如此,在当上皇帝后,刘邦觉得张良的功劳很大,便要封给他齐地三万户。
不过,很懂得功成身边的藏身之道的张良很诚恳地对刘邦说:“陛下,老天将我赐给了您,而您又适当地采纳了我的计谋,这是上世的约定。您要真的赏赐土地给我,就把留地封给我即可,齐地三万户对我的身份来说,实在太多了。”
就这样,张良只选了留城这个偏僻的小地方作为自己的封地,刘邦和大多数大臣都觉得张良这样有点傻,但刘邦还是同意了张良的请求。
事实上,张良这一“藏身”智慧着实高明。“傻得可爱”的张良,在帮助刘邦夺得天下后,自己既没有恃功自傲,又没有贪心不足、争权夺利,结果最终得以安享晚年。
萧何是刘邦心目中的第一功臣,为刘邦打下汉家江山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在吕后诛杀韩信的过程中,萧何也积极地参与了进去,起到了很称职的“帮凶”的作用。照理说,萧何应该不会被刘邦吕雉怀疑,更不可能会成为刘邦的眼中钉。然而,萧何真的就不会功高震主吗?非也。在楚权相争期间,由于萧何将汉中治理得整整有条,老百姓都很拥护萧何,刘邦就对萧何产生过怀疑。好在萧何够智慧,才消解了刘邦对自己的怀疑。
帮吕后除掉了韩信后,刘邦居然没对吕后有任何表示,反而对自己下了这样一道圣旨:“拜丞相萧何为相国,益封五千户,派一都尉,率兵五百名为相国警卫!”萧何这时才大吃一惊:这不是连自己都给怀疑上了吗?于是,他决定用“藏身之道”保护自己,具体的做法就是——自污以求自保。
刘邦出兵消灭了黥布后,在班师回朝到达京城时,老百姓们排列成行拦住了道路,上书给他说,相国萧何在用低贱的价钱强行购买老百姓的田地住宅,数目以成千上万计。刘邦见到萧何后笑着说:“你堂堂一个相国,竟然会夺取人民的田地住宅以使自己得利!你自己去给老百姓谢罪吧!”说完把老百姓们控告萧何的书信都交给了萧何。本来萧何以为从此刘邦不再怀疑自己了。没想到萧何还是没能逃过牢狱之苦。内心里对老百姓非常关心的萧何,趁此机会便对刘邦说:“长安的耕地非常少,而上林苑中却有许多空地并没有被利用起来,我请求陛下能让老百姓到上林苑去耕种,让他们收走粮食,草则不收走,留下来给禽兽吃。”
刘邦听了萧何这些话后十分震怒,他说:“相国你一定是接受了商人送的许多财物,于是便替他们来请求我开放我的上林苑!”因此,他命人把萧何交给廷尉,加上了刑具拘禁了起来。
过了几天,侍从刘邦的王卫尉问道:“萧相国犯了什么重大的罪恶,陛下会突然把他关了起来?”
刘邦说:“我听说李斯在担任秦朝丞相时,有好的事情都归功于君主,有坏的事情都归到自己身上。而现在萧相国呢?肯定是收受了商人们的很多金钱,然后替他们来请求我开放我的上林苑。他要用这种方法来讨好商人和老百姓,所以我把他拘了起来,治他的罪。”
王卫尉说:“凡是职务分内的事,如果对老百姓有方便的地方,就来请求皇上实行,这是一国宰相真正应该做的事啊,陛下为什么却怀疑相国收受了商人的金钱呢?陛下,您试想一下,以前陛下和楚国对抗数年,后来又征讨陈豨、黥布等人的叛乱,在这些时候,萧相国都在镇守关中,只要他把脚跟稍微摇动一下,关中以西的地方就不是陛下的了。但萧相国这样做了吗?没有。萧相国在那些时候都不谋求自己的利益,反而会在这个时候收受商人们的许多金钱,这可能吗?陛下不会认为萧相国的为人是如此的浅薄吧?”
刘邦听了之后,觉得王卫尉说得很在理。同时,他看到老百姓们现在对萧何侵占他们的田地住宅意见很大,民望大损,所以就对萧何比较放心了。于是,他马上放了萧何,并向萧何认了错。结果,萧何自污以求自保的藏身之道,还是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保命作用。
熟悉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兔死狗烹,鸟尽弓藏,过河拆桥的手法,是历代帝王在夺取政权后最惯用的。刘邦的三位战争年代的顶梁柱里,张良最早看透了这一结局,所以他早早隐退,得以善终;萧何是较晚看透的,但受到刘邦的警告后,他自污求保,最后也得善终。唯有韩信没看透,结果下场悲惨!
张良和萧何的“藏身之道”确实很高明,其实,在实力还不是很强大时,刘邦的“藏身之道”也是很厉害的。我们接下来就看看刘邦是如何利用“藏身之道”来韬光养晦,积蓄力量,等待时机的。
1、学会欺骗敌人,更能保护自己
深藏不露,等待时机是一个人欲成就大事的必备素质。在长期的军事斗争中,刘邦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藏身之道”,每每使用起它,刘邦总能化险为夷,起到很好的自我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