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是很有用人的诚意的。例如对韩信的重用上。在萧何的不断推荐下,刘邦尽管之前连韩信长什么样都不知道,但最终还是听从了萧何的建议,决定重用韩信。为了表达自己的诚意,刘邦在萧何的提醒下,不但拜了韩信为上将军,还建筑了拜将坛,选好了吉日,风风光光地拜将。这既让韩信在大家面前立了威,也让韩信本人感动万分。这就是刘邦用人的诚意。
又如,刘邦对手下的长处和短处都知道得非常清楚,并总能根据其长处去分配工作,使其很容易就建功立业,部下的成就感一次又一次地得到满足,自然就能一次又一次地感受到刘邦在使用自己时的诚意。
再如,刘邦对部下的进谏,总能倾听,并根据自己的判断力和智慧,尽可能地采纳。这是对部下的一种肯定,这也是一种用人的诚意。
反观项羽,打小就英武过人,从而养成了刚愎自用的个性,“虽得范增而不能用。”
项羽用人是没有诚意的。其实刚开始,项羽手下是人才济济的。在军营中,项羽也能“见人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显得很有人情味似的。再加上当时他兵强马壮,声势浩大,所以吸引来了无数人才。例如韩信、陈平、彭越等人都是先投靠在旗下谋发展的。然而,这些人为什么后来都弃他而去呢?因为项羽虽然表面上尊重人才,骨子里却不信任手下的人。部下的才干,他不会用;部下向他进谏,他根本不听;部下向他献计,他置之不理。对待人才的如此态度,自然让人才感觉不到他用人的诚意了,其结果只能是让人才弃他而去。
更让他手下寒心的是,作为三军统帅的项羽,不但不能用人,而且心胸狭窄。敢于直谏的韩生,仅仅是骂了他一句“沐猴而冠”,便被他下令活活烹死。这样做,只能是自绝言路。试想,面对这样的领导,以后还有谁敢跟你说真话,进良言?
不怕不识货,最怕货比货。跟项羽比起来,刘邦在用人上就显得有诚意多了。为了招揽人才,他出台了具体政策。一是不分出身,只要是人才都能收而用之。二是论功行赏,“与天下人用利”。于是,那些在项羽处过得颇为失意的人才,便纷纷跑到了刘邦这边。
项羽总是觉得自己天下无敌,能够战无不胜、攻无不克,都是自己的功劳,却很少看到部下们的付出,所以部下们难免会觉得项羽这个领导当得不够意思。
刘邦呢?他常常以自己的谋臣、猛士自豪。对那些三教九流的人物,刘邦不但不会拒之门外,还公开宣称自己不如他们。这样的领导,能不让部下感觉到诚意拳拳吗?
如此对比之下,项羽个人即使拥有上天入地的本领,也只会“双拳难敌四手”,最终败给人才济济的刘邦。
事实上,古代的智者们也总结了如下的用人之道,来教领导者如何显示自己的用人诚意,这跟刘邦的高明用人之道在本质上是一样的——
功盖天下的人,必须遵守让步的原则;聪明睿智的人,必须遵守愚昧的原则;勇武盖世的人,必须遵守怯懦的原则;富甲天下的人,必须遵守谦虚的原则。领导者因为自己无上的地位和金钱傲视别人,是无法获得追随者的。自高自大的人,领导用恭敬来制约他;自尊自爱的人,领导用礼仪来对待他;自矜自夸的人,领导用荣誉来阻挡他,这样,天下人才将尽为领导所用。
总之,要成为优秀的领导,就必须不断提升知人的眼光和智慧,在用人时以诚心待人。如果再配以容人的度量,那么这位领导必定会有无数人才前来相助,做出大成就那只是时间问题。
3、容人的度量
人分三六九等,个性、能力、品质,都各不相同。人才就更是如此。要使人才乐意为你所用,首先要知人,其次是以诚待人,再次就是必须学会容人。
成功的领导者往往都有容人的度量,既懂得宽容人才的短处,容忍人才在工作中的合理错误,又能容许人才冒犯自己;既能听得进人才的反对意见,又能容得下人才的个性;既容得下人才的独立发展,又欣喜于人才的成就。
就容人之量而言,一般人是难以与刘邦相比的。
天地有容纳之量,希望成就大业者需要有大度量。项羽虽有拔山之力、盖世之气,白手起家抗秦朝,驰骋天下,但在和刘邦的较量中,终究逃不过失败的厄运。项羽败就败在无容人之量上。即使是像范增这样的旷世奇才,项羽也无法容纳。而刘邦虽为一介地痞,却能容纳无数个像范增这样的人才。
但凡有成就的人,无不具备宽容的度量。有圣人的气量,便能容纳天地;有容人的气量,便能容纳人才。俗话说,将军额上可跑马,宰相肚里能撑船。刘邦是比将军和宰相还要高一等的角色,胸怀比将军和宰相宽广也不足为奇了。那么,刘邦是如何体现其容人的度量的呢?
(1)容人之短。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通常,越是在某方面才能突出者,在另一方面的缺点也越明显。须知“有高山,始有低谷”。每个人都有短处和缺点,如果当领导的容不得别人的短处,这个领导很难成事。
刘邦就是容人之短最好的典范。陈平来投奔刘邦之前,名声非常不好,大家都说陈平是个道德败坏的家伙,接受贿赂,私通嫂子,反复无常。然而,刘邦看中的是陈平的智谋过人,至于他私生活如何不检点,过去曾经干过什么事,他一概采取宽容甚至是忽略的态度。陈平后来果然帮了刘邦大忙。不但在楚汉相争期间,陈平成功地用“反间计”离间了项羽和范增的关系,刘邦死后,陈平还帮助刘氏灭了吕氏,重掌河山。
(2)容人个性。每个人的社会出身、个人经历、受教育程度、思想修养等都很不一样,所以性格自然不同。所以,从根本上来说,领导者容人其实就是能接纳各种不同个性的人。这既是一种修养,又是一门领导艺术。刘邦手下的人三教九流,无所不包,但都很听刘邦的,可见刘邦对容人个性上是做得多么的好。
(3)容人之过。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事实上,连圣贤都会犯过。刘邦作为一个自身也有很多缺点的领导者,自然很清楚这一点。所以,即使有部下犯了错误,他往往都能宽容之,并不怎么记在心上。
(4)容人之功。部下有功劳,就应该替其高兴;是部下的功劳,就应该实事求是,并加以夸赞和肯定。刘邦在这方面做得很好。他经常把具体的功劳都归功到自己的臣下身上。比如,他经常说自己不如手下的这帮人,论带兵打仗自己肯定比不上韩信,比出谋划策自己拍马都赶不上张良,搞好内政后勤自己跟萧何没法比。人才听了领导这样的赞许,能不为这个领导卖命吗?
(5)容己之仇。就是能容纳自己的仇人。这是容人的最高境界。齐桓公不计较管仲当年射了自己一箭,反而任用管仲为大夫,帮自己管理国家,最后使自己成为霸主。魏征曾劝时任太子李建成杀掉时任秦王李世民,但后来李世民当上皇帝后并没有记仇,反而重用了魏征。魏征也给予了李世民鼎力相助。魏王豹曾在楚汉相争的关键时刻背叛了刘邦,但刘邦后来打败了他时,并没有记仇,反而重用了他。
总之,作为一位带头大哥,如果你也能够像刘邦这样具备容人的度量,成就大事是迟早的。
现在,我们是否已经明白,为什么那么多杰出的人才都如此乐意去追随刘邦?是的,当一个领导者拥有了知人的智慧、用人的诚意与容人的度量后,他的身上必定会散发出一股极为强大的感召力,使得天下的英才都纷纷前来投靠,发挥才干,与其共创功业。
要点回顾
从每一位高明的用人者身上,我们都能发现他身上必定具备以下三方面的素质:“知人的智慧、用人的诚意、容人的度量。”这,就是所有优秀领导者出色用人的“三件宝”。
要最大限度地使用人才的长处,使其发挥出最大的潜能和才干。
领导最重要的才能,就是懂得如何调动部下的积极性。而要调动部下的积极性,就必须懂得知人善任,把部下放在最合适其发挥能力的位置上。要做到这一点,当领导的就必须知道部下都有什么才能,都属于什么样的性格类型,都有什么样的长处和短处。
知人,就是对自己部下的才能和专长都了如指掌;用人,就要把每一个人都放到合适的位置上,使之尽情发挥其才干;容人,就是容忍部下犯罪,懂得宽恕之道。
要成为优秀的领导,就必须不断提升知人的眼光和智慧,在用人时以诚心待人。如果再配以容人的度量,那么这位领导必定会有无数人才前来相助,做出大成就那只是时间问题。
成功的领导者往往都有容人的度量,既懂得宽容人才的短处,容忍人才在工作中的合理错误,又能容许人才冒犯自己;既能听得进人才的反对意见,又能容得下人才的个性;既容得下人才的独立发展,又欣喜于人才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