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刘邦带着他的手下和军队离开了咸阳城,驻扎在附近的灞上。为了赢得民心,刘邦开始施展“仁人术”。他先是召集了关中各县的有头有面的代表人物,对他们说:“诸位,一直以来,秦朝那套严苛的法律让关中的乡亲们都过得苦不堪言。例如,谁要是议论一下朝政,就会被套上‘诽谤朝廷’的罪名,然后全家问斩;几个人在一起说说话,也可能会被绑起来砍头。这哪儿是人过的日子啊!现在,我受楚怀王的委派,前来这里,就是要给大家解除痛苦的。在出兵前,怀王跟我们约定了:谁先进入关中,就封谁为关中王。我先到咸阳,所以应该由我来治理关中。现在我就以关中王的名义,和关中的所有乡亲约定三条法规:杀人偿命;伤人和盗窃财物的按情节论罪。秦朝原来的严刑酷律,如今全部废除!另外,原来在任的秦朝地方官吏,全都位置不变,继续留任,各行各业的人士,也都照旧从事自己的本业。”
关中这些各行各业的代表们都不太相信刘邦的话,脸上的怀疑神态想藏都藏不住。
刘邦只好又重申了一次:“乡亲们,我们到这里来是绝不会骚扰老百姓的。现在,残暴的秦朝已经被推翻了,为了不打扰大家,我现在已经把军队撤出咸阳,驻扎在灞上了。过几天,等诸侯的军队都来之后,我们会共同为大家制定一个全天下人一起遵守的详细法律。”
在刘邦的一番苦口婆心的宣讲和劝说,大家才将信将疑地回了家。
这就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约法三章”的典故。
其实,以前秦灭六国的过程中,关中人民是出过大力气的,所以秦王朝对关中人民的剥削和压迫相比其他地方要轻得多。而当秦朝末年关东烽烟四起之时,关中大地却依然风平浪静,就跟世外桃源似的,所以当刘邦带着军队进入关中后,老百姓们都害怕得不行,担心诸侯军队来了之后,一定会为以前的六国报仇,对他们进行烧杀抢掠。
为了让关中百姓放心,刘邦除了说了上述那番话和“约法三章”外,还派出了大批使者,在原秦朝地方官员的带领下,走乡串户,去说明推翻秦朝的原因,同时大力宣传自己新制定的三条约法。
更重要的是,刘邦和他的军队,都在用行动来传播“仁政”,落实“三条约法”。关中的老百姓看到刘邦如此宽厚,他的军队又对老百姓秋毫无犯,跟以前的秦朝军队完全不一样,于是都欢天喜地地赶着牛马猪羊、背着粮食,前去灞上的刘邦驻军所在地进行慰劳。
看到自己用“仁人计”收买人心的策略大获成功,刘邦自然心花怒放。这时,他当然不会放过把“仁人计”深化应用的机会。只见他对带着粮食赶着牛羊前来的老百姓说:“乡亲们,你们能来看我们,我们都很高兴!至于你们带来的礼物,我们坚决不能要!乡亲们,我们的仓库里粮食还很多,我们是坚决不会加重你们的负担的!你们的盛情我们心领了,东西还是请大家拿回去吧!刘邦代表义军,在这里感谢大家啦!”
刘邦这一手,让老百姓们更是感动不已,都祈求老天爷保佑刘邦长寿,并让他和他的军队长久地留驻在关中。
“约法三章”、拒用老百姓送来的慰劳物资,这些举动都让刘邦深得民心,深受爱戴!关中老百姓都恨不得关中永远归刘邦来治理。看来,刘邦在“施行仁政”和“收买民心”上,是个绝顶高手啊。有了如此的民心作为基础,人才们自然会觉得刘邦是可以依靠的人。
4、对“德”身体力行
要使天下的人才来投奔你,让全天下的民心倾向你,你就必须有一支鲜明的正义的旗帜。这支鲜明的旗帜通常是“德”。
顺德者昌,逆德者亡。对于任何一个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的人,“德”都是其极为重要的手段和工具,因为“德”是任何一位受民众爱戴的统治者的极重要的一面旗帜。当然,如果仅仅把“德”挂在口头上说说而已,老百姓最终还是会发现你的虚伪本质;只有对“德”身体力行,天下人才会拥护你,人才才会来投靠和鼎力相助你!刘邦就是这样的对“德”很身体力行的人。
刘邦是政治家,因为他懂得民心的重要性。每当刘邦在军事上处于被动之事,他总是善于从政治上打击对手,以化被动为主动。而从政治上打击对手,最好的工具就是“仁”和“德”。也就是说,要在舆论造成对方“不仁”、“无德”,而自己则非常“仁”、很有“德”。上面说的“约法三章”很好地体现了刘邦的“仁”,而下面为义帝发丧,则很好地宣扬了他的“德”。
义帝楚怀王是继陈胜后反秦武装的象征性的领袖。当义军立了义帝后,反秦武装的形势立马转好,且很快便势如破竹。当各路起义军都聚集到咸阳后,义帝本来要按原先约定,封刘邦为关中王。但当时项羽的势力最大,他置义帝当初和各起义军首领的约定“谁先进入咸阳,谁就当关中王”于不顾,准备灭了刘邦。好在刘邦在鸿门宴上向项羽卑辞求和,实际上承认了项羽号令天下的霸主地位,才得以保住小命。项羽于是按自己的旨意,分封了各路诸侯,将义帝由彭城赶到郴州,将刘邦赶到了汉中。然后,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号令天下。
没想到,项羽刚分封了天下,田荣就在齐地起兵反项羽。值项羽打田荣之机,刘邦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离开汉中,入关跟项羽争夺天下。
这时,项羽害怕各路诸侯会借义帝之名来讨伐自己,就像以前他和各路诸侯借义帝之名反秦一样。于是他暗中指使九江王黥布去杀了义帝,以绝后患。
刘邦从汉中出来后,很快便消灭了章邯等三秦王的势力,成为关中王。安抚了百姓后,他立马挥军向东,降魏王豹、虏殷王昂,一直打到洛阳。正当刘邦准备乘胜前进之时,有一位时人尊为“董公”的人拦住了刘邦,对他说:“暴秦已经被推翻了,汉王为什么还要兴师动众去和霸王打仗呢?难道汉王不知道这会造成生灵涂炭吗?”
虽然刘邦听了董公的话后,脸上不悦,心中不快,但董公装作没看见,还继续说道:“汉王,老朽还记得过去有这么三句成语,很想说给你听:第一句叫‘顺德者昌,逆德者亡’;第二句叫‘师出无名,事故不成’;第三句叫‘明其为贼,敌乃可服’。出兵打仗,只有名正言顺,才能战无不胜,攻无不克。霸王不顾道义,杀了义帝,这是乱臣贼子的行为。汉王如果想战胜霸王,最有效的办法应该是,公开为义帝发丧,兴仁义之师,伐有罪之人。这样全天下的人都会响应你,跟你一起去打项羽。这个也是商汤王和周武王成功的办法!”
刘邦恍然大悟,立刻从马上跳下来,扶住董公,满脸堆笑地说:“好!好!好!多谢先生赐教!多谢先生赐教!”然后重重赏了董公,并传令:“大军就地驻扎,搭设灵堂,为义帝发丧!”
刘邦按照天子礼给义帝安排了丧仪。只见他披麻戴孝,跪在义帝灵牌前放声大哭。汉军部下亦全都穿上素衣素服。一连三天,汉军都在大张旗鼓地为义帝招魂。同时,刘邦又命人撰写了一份讣告,派人送往各地,号召大家起来反楚。结果讣告所到之处,诸侯纷纷响应,于是刘邦的势力大增。
这样的好机会,刘邦当然不能错过。他对部下们安排停当后,便亲率三路大军,跟反楚联军会合于彭城。很快,几十万反楚联军的人马便来到了彭城城下。这时刘邦才深深体会到,以仁义道德为旗帜,对于一支队伍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之前,刘邦想尽办法,也没能让其他诸侯跟他一块征讨项羽,然而,当他听从了董公的话后,兴了仁义之师,便使得天下人都来响应,并最后顺利地拿下了彭城。否则,他根本不可能打败项羽。
军事力量的强弱可以决定某次战役的胜负,但政治上的明暗却影响着民心的向背。前者也许能取得局部的胜利,但后者却决定着整个战争的成败。刘邦为义帝发丧,赢得了民心,故而即使在某些战斗中失败,却注定要成为最后的赢家。
凤凰找梧桐,人才找沛公。因为沛公所表现出来的政治家的胸怀和谋略、所赢得的民心和人才,确实足以让那些还没投靠他的人才心向往之。
要点回顾
“栽下梧桐树,自有凤凰来。”刘邦能够对勇士猛将贤臣智者那么有吸引力,从而从山南海北前来投靠,自然是因为刘邦乃梧桐树,所以才会凤凰云集。真可谓:凤凰找梧桐,人才找沛公!
大家为什么会发现刘邦是一棵“梧桐树”呢?首先是因为他对人才都非常尊重。即使是刚开始有一些怠慢,但当他发现你真的是人才后,会立马改变态度,对你很尊重,让你心里暖洋洋的,让你觉得特别受重视,跟着他干很有奔头。
如果能够做到知人善任,对人才非常尊重和重用,同时还能论功行赏,乐于与下属们分享胜利果实,那么这样的领导者想不成为赢家都难!
如果这个领导者还懂得如何赢得民心,那么他想不成为民心所向、万民爱戴的领袖都难!换言之,老百姓恨不得这个领袖能当上国家的一把手!
要使天下的人才来投奔你,让全天下的民心倾向你,你就必须有一支鲜明的正义的旗帜。这支鲜明的旗帜通常是“德”。
从政治上打击对手,最好的工具就是“仁”和“德”。也就是说,要在舆论造成对方“不仁”、“无德”,而自己则非常“仁”、很有“德”。
军事力量的强弱可以决定某次战役的胜负,但政治上的明暗却影响着民心的向背。前者也许能取得局部的胜利,但后者却决定着整个战争的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