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方法是指,对于在数量、级别等方面发生的口误,可采用一增一减、一升一降的“复位法”,以巧妙诙谐的方式自圆其说。在数量、级别等方面发生口误是非常常见的失言形式,采用“复位法”是应付这一类失言较为有效的方法。例如,在一次颁奖典礼上,主持人甲错把别人的二等奖报成了三等奖,主持人乙为了打圆场,就可以这样对观众说:“刚才甲把人家的二等奖降了一级,现在我看应该升一级,给人家颁发一等奖的奖品,不知大家同意不同意?”在观众的笑声中,被错报者的不快自然就消除了。这就是“复位法”的大致模式。
著名相声演员马季,有一次到湖北省黄石市演出。在他表演之前,有一位演员错把“黄石市”说成了“黄石县”,引起了听众的哄笑。在笑声中,马季登台演出。他张口就说:“今天,我们有幸到黄石省演出……”这话把哄笑声中的听众弄糊涂了。正当大家窃窃私语时,马季解释道:“方才,我们的一位演员把黄石市说成县,降了一级。我在这里当然要说成省,给提上一级。这样一降一提,哈!就平啦!”几句话,引得全场哄堂大笑,马季机智巧妙地给圆了场,使演出得以顺利进行。
(十一)补充前提
这种方法是指,当我们发表言论时,由于疏忽而漏掉了重要的条件,或是盲目做出了偏颇或错误的论断,这样就很容易被别人抓住把柄,遭到难以应对的诘难,以至于丧失了交际中的主动地位。遇到这种情况时,我们应当及时补足缺漏的前提条件,或是给自己偏颇的结论限定一个特定的范围,保证其在此范围内的绝对成立。经过类似的及时补充,原本不充分的条件变得充分了,推导不出的结论也变得有理有据了,别人也就不好再抓把柄了。
1981年,白宫突然得到里根遇刺的消息后,白宫办公厅一片慌乱,不知所措。富有经验的国务卿黑格出来维持局面。黑格曾任美国驻欧洲部队司令,脱下军装后又当上了国务卿,一向以果断、稳重而知名。但他听到里根被刺的消息,也慌了手脚,还闹了个笑话。
一个记者问黑格:“国务卿先生,总统是否已经中弹?”
黑格回答:“无可奉告。”
记者又问:“目前谁主持白宫的工作?”
黑格答道:“根据宪法规定,总统之后是副总统和国务卿,现在副总统不在华盛顿,由我来主持工作。”
这一回答引起了轩然大波,记者们议论纷纷。另一个记者马上又问:“国务卿先生,美国宪法是不是修改了?我记得美国宪法上写明总统、副总统之后,是众议院议长和参议院议长,而不是国务卿。”
黑格听后明白是自己失言,急中生智反问道:“请问在两院议长后又是谁呢?他们都不在白宫现场,当然由我来主持了。刚才为了节约时间,少说了一句话而已。”几句话便自圆其说为自己解了围。
在这个事例中,黑格因为情势急迫,疏忽了宪法中关于国务卿主持白宫工作的规定,结果被记者抓住把柄,加以刁难。此时黑格如果承认自己记错了宪法上的规定,显然有失一位国务卿的颜面,于是他急中生智,迅速补充了一个必要的条件,众、参两院议长都不在白宫,所以由国务卿主持工作也就合情合理了,顺利摆脱了不利的局面。
(十二)增字变义
这种方法是指,有时话刚一说完,就知道说错了。如果说出的话添上另外的话也能自圆其说,那么就不妨来个增字变义——加上几个字,改变原来的意思,这样就补救了失言。
隋唐时秦琼初次结识单雄信,是因为贫病交加病倒在单雄信的庄院外。单雄信救起他,向他随便打问秦琼(单久仰秦大名,而不认识人)。他开始末假思索地说:“正是在下。”而话一出口就后悔了——怎么能在一个生人面前随口暴露自己?于是又很快在后面添续四字,改成“正是在下同衙朋友”,巧妙地掩饰了自己的真实身份。
秦琼可谓粗中有细的武林豪杰。他在被人救起后一时感动,出口道出了自己的身份,亏得他反应机敏,将原来的“正是在下”后面加上了几个字,整个义项和意义就变了,巧妙地补救了失言。
(十三)谐音转换
这种方法是指,利用汉语字、词的同音异义或同音多义现象,将“失言”中的关键之字词替代、转换一下,变成另外一种意思。这是一种最便捷的补救失言方法。
荀慧生的京剧《大英杰烈》中有一段对白:
陈秀英:若要成婚配,头先打太原。
关秋兰:干什么要打太原呢?
陈秀英:我要替夫报仇!
关秋兰:啊,替夫?
陈秀英:不是,替父报仇,我父为太原总镇石须龙所害。
剧中陈秀英由于一时气愤说走了嘴,暴露了自己女扮男装的秘密,但她急中生智,利用“夫”与“父”的谐音关系,不动声色地转换了话题。
(十四)顺水推舟
这种方法是指,一旦失言,不妨顺着所“失”之“言”发挥下去,推出另一种意思来。这种办法往往能化拙为巧。
一位青年到女友家参加未来岳父的60岁寿宴。席间,他把未来岳父的年龄说小了一岁。他发觉后马上又敬了一杯酒,说:“我祝您老过一次生日年轻一岁,越活越年轻!”一席话把老人说得开怀大笑。
这位青年的机智在于,他没有为自己的失言而惊慌失措,而是从容不迫,顺着所失之“言”的意思推导出另外一种与此类似但却意义截然不同的说法来。有时不仅能弥补失言造成的尴尬,而且推导发挥得法还能不露痕迹,让人以为你本来就没有失言,本来就这么聪明而有口才!
(十五)半句道歉
这种方法来源于那句名诗:“犹抱琵琶半遮面”。犹抱琵琶半遮面之所以具有美感,是因为被琵琶遮掩的半面不为人所见,反倒给人留下了说不尽的朦胧与含蓄。同样,因失言而道歉的话也不必完全说出来,话留半句也会令自己摆脱难堪的窘境。
比如,说错了话之后,见到对方不妨用“对不起,我刚才……”或者“真抱歉,我这脾气……”或者“我这人……对不起……”等这样的话,双方都心照不宣,说错者很容易在这种吞吞吐吐的情况下得到谅解。用这种方式时,要切忌轻描淡写,切忌眼神游离,要显得真诚恳切,语言尽量迟缓,“对不起”这样道歉的话要语气稍重些,这样很容易冲淡那种浓浓的火药味,进而显出自己的诚意来。如果对方是老友,自然不忍见你那副面红耳赤、欲语还休的“尊容”,会很大度地一挥手:“算了!”如果对方是新相识,那也很容易因这残缺不全的半句话对你留下好印象,诸如老实、木讷、坦诚等。对一个如此老实的人,谁还会因一句无关紧要的错话而计较前嫌呢?
事实证明,在某些情况下,吞吞吐吐、话留半句的道歉与真诚坦率和盘托出的道歉一样是一种切实有效的补救失言辞令。其妙就妙在一句“对不起”足可以把你方才说的错话全部掩盖起来。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迅速地完成补救使命,摆脱失言带来的尴尬氛围,挽回面子。
(十六)原话重复
有时,一些莫名其妙的口误确实很难采用某种技巧来加以补救,这时还有一个最简单、最诚实的办法,那就是撇开口误,重说一遍。这样做虽然不一定有最好的效果,但这是没有选择的选择,况且修正错误是首要的,对方见你态度诚恳,也会理解和原谅的。
某军校女学员在一次演讲比赛中这样结尾:“总之,我们全队男同胞个个奋勇争先,都是铁骨铮铮的军中‘女丈夫’!”话音未落,她就意识到口误了,怎么办?她没有将错就错,而是认认真真地把结尾重新讲一遍,会场立刻掌声四起,既为她的精彩演讲,也为她勇于改正错误、一丝不苟的态度而喝彩、鼓掌。
(十七)词义别解
这种方法是指,在说错了的字、词上,利用汉语一词多义的特点加以巧妙别解——形成另外一种解释。
某位中年女性穿着一件黑缎子面料制作的旗袍参加一个舞会,人们都对她赞不绝口。只有一位心直口快的姑娘说了句:“穿这件旗袍老多了!”刚一出口,便觉失言,她从容地补上一句“真的,大街上穿这样旗袍的老多了,真漂亮!”果然,后边的话使女演员十分高兴。这里,姑娘聪明机智地把人显得“老多了”的意思用穿这样旗袍的人“老多了”的意思一替补,既挽回了败局,又暗中称赞了对方很时髦,可谓匠心巧运!
(十八)分解合释
这种方法是指,对说错了的话的中心词逐字分解词义,然后合成原词,做出新的解释。
清朝大才子纪昀有一次在皇宫翰林院率众编辑正编汇《四库全书》,时值酷暑,纪昀脱衣光背伏案审稿。这时,乾隆皇帝从外面走来,穿衣服已来不及了,他一猫腰钻进桌下把桌布拉好。这一切乾隆全已看到,他直奔纪昀案旁坐下来。不一会儿,肥胖的纪昀听半天没动静,以为皇帝走了,便撩开桌布问:“老头子走了吗?”乾隆大怒道:“纪昀,不得无礼,你凭什么叫我‘老头子’?别的罪可恕,这个你要讲不出道理立即赐死!”机智的纪昀不慌不忙地答道:“‘老头子’三个字是大家公认的,非臣臆造。容臣详说:皇帝称万岁,岂不为老?皇帝乃国家元首,岂不为头?皇帝乃真龙天子,岂不为子?‘老头子’三字乃简称缩写也。”乾隆听后大笑说:“好个能言善辩的纪昀,虽苏秦张仪再生亦不及也。朕赦你,起来吧。”
上例中,纪昀就是把“老头子”三个字逐个分解后再合起来做出新的解释,巧妙精致,浑然天成。
(十九)颠倒语序
这种方法是指,将说错的话的语序颠倒过来,形成另一种解释。一个业余作者向某文学刊物投寄一篇小说。有一天他来编辑部询问,一位编辑开口就问:“这篇小说是你写的——”“吗”字还未出口,他马上意识到失言了,连忙改口道:“我是说,这篇小说是你写你自己的吧!”把“你写”颠倒成“写你”。再加上“你自己”的重读强调,便把刚刚流露的对作者才能的怀疑、轻视的意思轻轻地抹掉了。
(二十)比喻生发
这种方法是指,在发觉失言之后,根据所失之言的内涵巧妙地用比喻加以重新生发、解释,掩饰失言所带来的不快、误解与愤怒,平息因此而生的风波。
据说,司马昭与阮籍有一次上早朝,忽然有侍者前来报告:“有人杀死了母亲!”放浪不羁的阮籍不假思索便说:“杀父亲也就罢了,怎么能杀母亲呢?”此言一出,满朝文武大哗,认为他“抵牾孝道。”阮籍也意识到自己言语的失误,忙解释说:“我的意思是说,禽兽才知其母而不知其父。杀父就如同禽兽一般;杀母呢?就连禽兽也不如了。”一席话,竟使众人无可辩驳,从而使阮籍避免了杀身之祸。
其实,阮籍在失口之后,只是使用了一个比喻,就暗中更换了题旨,然后借题发挥一番,就巧妙地平息了众怒。可见,以喻说理,确是解脱失言带来的窘境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