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相反应对法,关键在于头脑里要多一些唯物辩证法,事事来个一分为二。因为任何问题都有它的两面性,若局限于一点论,就只能看到问题的一面,不免失于偏颇。若能坚持两点论,既看到问题的正面,又看到其反面,就能对问题把握得更全面,更准确。因此,在应答时应尽量冲破思维的局限,避开问话人原有的思路,另辟蹊径,多侧面多角度地考虑问题,这样就能找到回答问题的新途径和新方法。从逻辑学“同一律”的要求来看,相反应对法似乎没有遵守同一律,离开了话题,但实际上却是紧紧围绕着话题作答的,只不过是别开生面而已。正是这种若即若离的策略才显示出了它特有的艺术性和技巧性。
(十二)以虚击实
这种方法即是用虚幻、虚假或子虚乌有的事件去迎击对方本来比较“实”的问话,这是拒绝辞令中常用的方法。它可分两步完成:第一,先避开实质性的问题,不作直接回答,免得纠缠不清。第二,选择一个纯粹夸张了的事实去回答对方,这就是就虚,即虚答。因为这种答案显然是虚假的,这就使问话者明显感到不可信。由此而及彼,于是在问话者脑中便很快形成一种逻辑推理,顺理成章地推出另一个事实也是假的结论。从而,无需多费口舌,原来那种“实”的结论也就被彻底否定了。这种战术,不仅能有效地避其锋芒,而且能有效地击“实”,即先退后进,以退为进,反戈一击,成功地实现完全否定对方论点的目的。
一位记者问某总统:“你很富有。据说你的财产达到30亿美元!”表面上看来这一提问好像是对他家庭情况的一般性提问,实则用意很深,完全是针对总统是否廉洁而来的。这是一个极为敏感的政治问题,也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因为若是矢口否认,别人不会相信;若是照实说来,显然不妥。那么,应该怎样回答好呢?
总统听后发出一阵长时间的哈哈大笑,反问道:“一位外国议员说我有60亿美元!你听到了吧?”
这里,总统没有就他是否拥有30亿美元一事直接做出正面回答,而是列举了一个更大的显然是夸张了的数字,以嘲讽的口吻反问记者,这实际上就是间接否定了记者的提问。
(十三)以少胜多
这种方法的灵魂是用最精练的语言回答最麻烦、最不好回答的问题,把拒绝用最少的话表达出来。但这种简洁不是直白而干脆的否定,而是在说话之前深思熟虑,舍去一切废话,以少胜多。
1945年,美国在日本投下了两颗原子弹后,美国新闻界一个突出的话题是猜测苏联有没有原子弹以及有多少颗。当苏联外长莫洛托夫率领代表团访问美国时,在下榻的旅馆门前被一群美国记者包围。有记者问莫洛托夫:“苏联有多少原子弹?”显然,就当时的情况而言,这还是国家的机密问题,若是照实回答,一是泄露了国家的机密,二是正好让美国摸了底去。若不回答吧,又有失外交礼节。因此还真是个难题,但莫洛托夫不愧经验丰富,他只用了两个字,就巧妙地回答了这一难题。你能猜到是哪两个字吗?
莫洛托夫绷着脸吐出一个英语单词——“足够”。“足够”是个数理概念模糊的词,没有明说苏联当时有多少颗原子弹,很恰当地回避了这个不便公开的秘密。但是,这个词中又隐含着一种判断:即苏联有原子弹,不仅有,而且足以对付美国。这样又从另一个方面表达了苏联的自尊和力量。可谓言简意赅,恰到好处。
(十四)避难就易
对一些十分难以正面回答的难题,不去正面硬碰,而是知“难”而避,从比较容易突破的方面作答,这是避难就易法的精髓,也是拒绝辞令中比较简单而机智的一种。
宋徽宗写得一手好字,常为此询问大臣:“我的字怎样?”大臣们也无不夸奖说:“您的字好,天下第一。”有一天,宋徽宗问米芾:“米爱卿,我的字怎么样?”米芾是书法大家,书法胜过宋徽宗,如恭维皇帝第一,必然要委屈自己;如夸耀自己第一,又必然会使皇帝扫兴,这还真是个不好回答的难题。聪明的米芾灵机一动,说:“臣以为在皇帝中,您的字天下第一;在大臣中,则微臣的字天下第一。”宋徽宗听了心领神会,不得不打心底佩服米芾的机智。
米芾若是正面地直接回答徽宗的问题,就必然要将自己与徽宗进行直接的比较,这样就处于一种进退两难的境地。现在他另辟蹊径,将人依照身份分为两类,一类是帝王,一类是臣子。这么一分,就避免了他与皇帝之间的直接冲突,既赞扬了皇帝,使之高兴,也同时肯定了自己。
拒绝回答是语言交际中的一种逆势状态,必然在对方心理上造成失望与不快,大者令人暴跳如雷,小者令人微微颦眉。掌握拒绝回答的方法,就是要把由于拒绝回答而造成的失望与不快控制在最小的限度之内,使自己能从无法回答的困境中解脱出来,又使对方能够接受拒绝而无可挑剔。
(十五)围魏救赵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公元前353年,魏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援。齐威王派田忌、孙膑带兵救赵。孙膑没有直接进兵邯郸,而是以重兵围攻魏国的都城大梁,使魏军不得不回兵救大梁,赵国之围自解。说话中的问答与军事上的攻防也有相似之处,把围魏救赵的方法用于拒绝回答上,就是不受对方提问的牵制,不跟在后面去回答问题,而是采取攻势,提出最令对方头痛的另一个问题,使其陷入自顾不暇的窘境,不得不放弃原来的计划。
请看一次某外国记者与某国外交官的这样一次答问:
记者:我想知道××问题贵国所能采取的最后措施是什么?
外交官:请阁下相信,我们最终是会解决这个问题的。而我倒真有点担心,如果贵国的反政府运动继续发展下去,贵国政府是否仍有维持现行统治的能力?
在答问中,外交官先把记者提出的问题搁置起来,却另外提出一个最令某国记者头痛的国内反政府运动问题,使其陷入无法回答的困境。这样,某记者提问所造成的攻势自行瓦解,而他也就无须对原来的问题做出任何回答了。
(十六)回以自解
俗话说,解铃还需系铃人。在有些时候,对方的提问是明知故问,想借你的口来证明一点什么,这时你就可以用回以自解的方法来回答,以免授人以柄。一次,黄文欢在北京举行记者招待会。一位西方记者问:“你在给你的同胞的信中说越南已经不再是独立自主的国家,而是附属于外国,你说的这个外国是谁?”显然,那时的越南依附于哪个国家,并非什么秘密,记者是明知故问,并想由黄文欢亲口说出来予以证实。但黄文欢不想在此时此地对这个外国直呼其名,于是,机智地回答说:“你问这个外国是谁,我可以说。即使我不讲这个外国是谁,所有的人都知道它是谁。”巧妙地将问题扔给他自己来回答。这种拒绝回答的方法就像弹球一样,把对方抛过来的问题又顺势弹回去。既然是“所有的人都知道”,提出问题的人也一定知道,那就请他自己来做出正确的回答吧。
(十七)模糊应答
这种方法的内容就是:努力寻找一些伸缩性较大、不甚精确的话语,来回答一时难以明讲的问题。1986年3月6日,在我国举行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有一个外国记者提问:“戈尔巴乔夫在苏共全会作了一次报告,你对其中的国际部分有何看法?”我国新闻发言人回答:“这个部分很重要,我们将注意研究。”这里就是使用了模糊应答法。这部分内容重要到什么程度,我们持什么看法,将从哪些角度研究等等,都没从正面作明确回答。告诉他的,只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想法或意思。这种方法在外交、对敌斗争等场合使用较多。如在答复对方的邀请时,常常说:“将在适当的时候访问贵国”。在涉及某些不便表态的问题时,就经常这样说:“对此,我们已注意到了。”“很遗憾,我无可奉告”等等。
(十八)先发制人
先发制人重在一个“先”字,贵在一个“制”字。当你了解别人将要说一些对你不利的话或让你办一些你不想办的事时,你可抢先开口,或封、或堵、或围、或压、或劝(明确告之对方免于开口)、或截(打断对方的话题,用其它话语岔开)。这样就能牢牢掌握交际的主动权,达到自己拒绝的目的。
曹操准备攻打吴国。吴国主将周瑜足智多谋,精通兵法,是曹操灭吴的一大障碍。恰巧曹军中有一个名叫蒋干的人,与周瑜有些旧交,自告奋勇向曹操请求让他去东吴说降周瑜。曹操大喜,命令蒋干立即启程。蒋干风尘仆仆地到了江东,叫门人通报说,他要求见周瑜,周瑜听说蒋干来了,便知道他来干什么,不禁心中暗笑,我周瑜岂是这等朝秦暮楚,见利忘义之人,你未免太小看我了。他决定来个先发制人,挫败蒋干的企图。
一见面,周瑜便开门见山地说:“子翼不辞辛苦远道而来,是为曹操做说客的吧?”蒋干没有料到周瑜竟有这一手,毫无思想准备,被问得哑口无言,支吾了好久,才说:“我们老朋友相逢,怎样能说到这些呢?”席间,周瑜又对众将说:“这是我的同窗好友,虽然从江北来,却不是曹操的说客——你们不要怀疑。”并解下佩剑交给太史慈说:“你佩上我的剑作监酒,今天宴饮,只叙朋友交情,如有谁提起曹操与东吴军旅之事,就斩了他。”蒋干大吃一惊,始终不敢开口提劝降之事。宴后,周瑜拉着蒋干的手说:“大丈夫生于世上,遇到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必听,计必从,祸福与共,即使是苏秦、张仪、陆贾、郦生那样的人再生,口若悬河,舌如利剑,又怎么能说动我的心呢?”就这样,周瑜用先发制人的策略,使蒋干始终不敢提起半句劝降的话头。后来,他自己反而中了周瑜的离间计。
细分析起来,周瑜先发制人的策略有如下特点:
先封——抢先一步,单刀直入,直接点破蒋干来吴的企图,先封死蒋干的口,使之不便开口。
再压——在酒席上,派太史慈作监酒官,并且明定“只叙朋友交情,如有谁提起曹操与东吴军旅之事,就斩了他,”使蒋干慑于酒令而不敢开口。
后围——以“大丈夫生于世上……祸福与共”等话来堵蒋干。这番话慷慨激昂,晓之以义,导之以理,就等于告诉蒋干,是大丈夫就当如此,只有小人才会反其道而行之。如果蒋干不识时务,硬要说出劝降的话来,岂不是把周瑜和他自己都当成小人吗?这就更使蒋干难以启齿。
紧接着前几句话,顺势说出了“即使是苏秦、张仪……又怎能说动我的心呢?”暗示蒋干不需开口,不必枉费心机白费口舌了,这样一环扣一环,自始至终压住蒋干,使他欲说不能,欲说无词,计划全盘落空。
(十九)诱导否定
这种方法是指,在对方提出问题之后不要马上回答,先讲一点理由,提出一些条件或反问一些问题,诱使对方自我否定,自动放弃原来提出的问题。
1972年5月27日凌晨,美苏关于限制战略武器的四个协定刚刚签署,基辛格就在莫斯科一家旅馆里向随行的美国记者团介绍情况,当他说到“苏联生产导弹的速度每年大约259枚”时,一位记者问:“我们的情况呢?我们有多少潜艇导弹在配置分导式多弹头?有多少“民兵”导弹在配置分导式多弹头?”基辛格回答说:“我不确切知道正在配置分导式多弹头的“民兵”导弹有多少。至于潜艇,我的苦处是数目我是知道的,但我不知道是不是保密的。”一个记者急忙说:“不是保密的。”基辛格反问道:“不是保密的吗?那你说是多少呢?”这一问记者们都傻了,只好尴尬地嘿嘿一笑。在这里,基辛格就是采用诱导的方法,诱使提问的记者陷入自我否定之中,从而跳出了回答这一敏感问题的困境。
拒绝回答是语言交际中的一种逆势状态,必然在对方心理上造成失望与不快,重者让对方暴跳如雷,轻者令对方颦眉不快。我们学习和掌握拒绝回答的方法,就是要把由于拒绝回答而给对方造成的失望与不快控制在最小的限度之内,既使自己能从无法回答的困境中解脱出来,又使对方能够接受你的拒绝而无可挑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