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老师赞许地点点头,笑着说:“说得对,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可是这次作文,我们班50个同学就有40个写了他(她)奋不顾身跳进水里抢救失足落水小孩的事情,大家说,这些难道都是真实的吗?”
大家这才恍然大悟,明白了张老师的用意,不少同学举手说:“老师,让我们重新写一篇真实的。”
在以上的小故事里,语文老师为了批评同学们作文中出现的不良倾向,给大家出了一道“题目”,让同学们在—个荒谬的假设面前哄堂大笑,然后老师再指出这一荒谬的假设就来自于同学们的课堂作文,挑明了批评之意。通过老师形象化的讲述,大家明白了写作中真实性原则的重要。
(十六)在分析对方的心理特征中令其痛悔
从剖析某一不良行为的本质出发,细致分析从事此行为者的心理特征,使对方清醒意识到自己所付出的精神上和道德上的巨大代价,并为此而深感痛悔。这种方法是基于:一个人除非是完全沦丧了道德感,否则他在做出损人利己的事情后,一定会饱受良心的谴责,虽满足了物欲,但精神上会痛苦不堪的。因此,批评者根据对方做错事之后的心理特征,细致地剖析其正在遭受的精神折磨,指出其所付出的道德上的代价,会使对方在产生剧烈的心灵震撼的同时,对自己的所作所为产生深深的痛悔,直至主动承认和弥补自己所犯的错误。
某部九连,大白天丢了一件大衣。这可把战士们惹火了。有人建议来一次检查,查个水落石出。指导员和连长分析了情况,决定分两步走,一是查找大衣下落,二是进行一次人生观教育。对此,有些人不以为然,说:“想靠说空话来捉贼?开玩笑。”
晚饭后,指导员召集全连上课,讲的是“什么是人生的幸福”。他说:“从心理学角度讲,幸福是心理上的某种满足和愉悦。革命战士把幸福看做是多数人共同利益的实现。个人主义思想膨胀的,却把幸福看做是永无止境的个人私欲的满足。在这种思想支配下,他们去偷、去抢,不择手段地捞钱财。”说到这儿,指导员话锋一转,给大家讲了一个小偷的心理特征,“有个小偷,偷了别人的东西后,被惧怕心理折磨得吃不香、睡不着,整天提心吊胆,生怕被人发觉,连听到别人说个‘偷’字,也浑身打哆嗦。这样尽管他不缺钱花,但精神上却受到一种永无休止的折磨。以此类比,拿了我们连这件大衣的人,每天不也会受到同样的精神折磨吗?而且,他还失去了一个人最宝贵的品德和尊严,我相信我们连的战士不会这么傻,不会为一件大衣付出如此大的代价。”
当晚深夜,一个战士敲开了连部的门,他要和指导员单独谈话。两个人来到猪圈旁一间旧房子后,战士满怀悔恨地告诉指导员:“大衣是我偷的……”
在上例中,指导员所作的“人生观教育”对普通战士而言可能仅有一般的教育意义,可是对那位偷窃大衣的战士而言却是一次强烈的心灵触动,因为指导员不仅仅阐述了两种价值观的本质特征,而且针对该战士的心理特征,形象细致地剖析了他此刻正在承受着的巨大的精神上和道德上的折磨,触到了他的心灵最深处,因而无法不引发他的内心悔恨。
(十七)模仿错误的反常行为引出批评
这种方法是指:针对下属无意之中的错误行为,故意做出具有相同错误本质的反常举动,使下属的错误外在化、形象化。由于个人习惯或其他方面的原因,下属往往会在工作中犯下一些无意的错误,给工作带来不小的损失,自己却浑然不觉,领导必须采取措施把下属无意中的错误外在化、形象化,让每一个人都看到其掩藏在表面现象之下的破坏性本质。
有一个小制造厂的老板碰到了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就是工人们习惯地把螺帽、螺栓以及其他一些杂七杂八的零件丢在地上,无人收拾。有一天,这位老板独自一人走到装配区的中央,拿出一卷一毛钱的硬币,把外面的纸卷撕掉,然后把这一卷硬币丢到空中。这位老板看着这些硬币一直由空中掉落下来散布到每个角落,然后平静地回头慢慢地踱回自己的办公室。这时,工头和工人们发现了这些,急忙把这些一毛钱的硬币一个个拾起来,摇着头叹息道:“真是再糟糕不过了,咱们老板一定是疯了。”
第二天,老板把所有的装配工人都找到他的办公室来开会,说道:“你们到现在为止一定还在奇怪,我昨天为什么把钱丢到装配区的地上。我并没有发疯,我只是要让你们了解我们现在所遭遇的问题。”停了一下,老板接着说道,“每天,当我从办公室走到工厂制造区及装配区时,就会发现满地都是各式各样的零件,而你们却没有—个愿意把它们从地上捡起来。这些零件都是从我口袋里拿钱去买的。你们从来不把地上的螺帽、螺栓捡起来,这就等于把钱扔出去了。不错,昨天,我是把钱扔了出去,可是你们每天浪费的材料与零件和那些一毛钱硬币一样,都是‘真正’的钱哪!”一席话让工人们恍然大悟。从此,工人们再也不乱丢零件了,即使有人丢了,别人也会主动拾起来。
在上例中,制造厂老板看到工人们乱丢零件的错误行为,他并没有直接提出批评。为了使工人们更为深刻地认识到自己错误行为的危害性本质,老板故作反常之举,“大方”地在厂房中抛撒硬币,此举果然引起了工人们的好奇和不解。针对工人们的疑惑,老板揭示了自己反常之举的真正用意,指出他们乱丢零件的行为实际上与乱丢金钱具有相同的本质。工人们经过这一堂形象生动的教育课,终于改正了不良的习惯。
(十八)用打岔的方法侧面切入
这种方法是指在发现对方有过错时,利用故意打岔的方式,绕开过错,岔开话题,让对方暂时忘记刚才的过错,然后再含蓄地指出其错误,对方就很乐于接受了。这种方式多适用于儿童、少年等。
两个二年级的孩子因小事发生争执,打起架来,被同学拉到办公室找王老师。两个小家伙一个痛哭流涕,一个愤愤不平,都像受了天大的委屈。王老师一边听学生说,一边巧妙地运用打岔的方法,引入许多毫不相干的话题。如:你今年几岁啦?家离学校远吗?你爸爸叫什么名字?是做什么工作的?今天早晨吃的什么饭?是自己洗脸还是妈妈给你洗等等。王老师很有耐心地问,孩子也很有耐心地一一作答。只两三分钟时间,王老师居然领着他们从不良情绪中走了出来。他们好像忘记了刚才发生的一切,个个笑吟吟的。王老师对他们说:“老师早就知道你俩是好朋友。好朋友怎么还打架呀?你们知道自己都做错了什么吗?”两个孩子都说知道,而且各自作了自我批评。
儿童在群体活动中,因相互间很小摩擦导致情绪极度冲动是常有的事。情绪冲动暴发时,他们会暂时失去自持,常常表现为暴跳如雷、哭闹不休,甚至出现严重攻击行为。这时候,如果教师利用自身权威压制一下,虽也能解决问题,但很难使孩子心服口服。王老师巧妙地用打岔法把话题岔开,再从侧面切入,含蓄地指出他们的错误,孩子冲动的情绪就很容易平静下来。
(十九)用比喻、类比的方法“比”出批评
我们这里所讲的比喻法,是指利用扩大非同类事物之间在意念上的相似,通过比喻、类比过程而产生的幽默感极强的批评方法。这种方法有强烈的听觉撞击力和渗透力,其幽默效应足以能唤起儿童的注意。
在六年级某班的美术课上,陈老师针对学生不正确的坐姿说:“同学们现在正值身体的旺盛生长期,骨骼还没有定型,还比较软。如果坐姿长期不正确,很可能会导致骨骼变形。骨骼变了形,人就长歪了,那是多么可怕的事呀!菜园里的萝卜一不小心长歪了,黄瓜一不小心长歪了都不要紧,因为歪萝卜歪黄瓜和好萝卜好黄瓜一样,有同等的营养价值,照样可以吃,可以拿到市场上去卖,吃不了卖不完也不要紧,喂猪喂兔子也是可以的。要是人长歪了就不那么简单了,一不能吃、二不能卖、三不能喂猪喂兔子(学生大笑),不是成废人了吗?新世纪之初,我们个个全长得跟歪萝卜歪黄瓜一样,谁来建设我们的国家呀?”陈老师的这段比喻本体是学生,喻体是萝卜和黄瓜。这本来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回事,但却被陈老师硬捏到一起,而且它们的关系又显得那么和谐,那么融洽,一点也不勉强。这绘声绘色富有感染力的比附结构所创设的优美语境,使学生在与老师的情感共鸣中,欣然地纠正了原先不良的坐姿。
(二十)以鲜明的对比“比”出差距
对比是修辞上最常用的方法。同样,将对比用在批评辞令上,其效果也极其明显。因为,高与低,大与小,优与劣,美与丑,,善与恶,人生中道德、素质、品性、天资等方面的差距在对比中可以立见分晓,十分鲜明。而在对比中,被“比”出差距的会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迎头赶上,奋起直追。
某中师9801班有位同学家境不错,零花钱多,他便经常喝酒请客,浪费金钱,虚掷光阴。班主任王老师一次撞见了正在餐馆里喝酒的这位同学,他本来想对该生大吼一顿,但还是忍住了,只嘱咐该生课间操时到老师办公室来一趟。课间时,这个同学来到办公室,王老师指着办公桌上的一瓶咸菜对他批评道:“你知道9802班的赵志吧!他是省级三好学生,成绩好,能力强,他家里很穷很穷,父母体弱多病,两个妹妹也在读书。他每个星期就是吞咽着这样的伙食,努力学习,积极上进的。你呢?扪心自问一下,想一想你是否珍惜了你的好条件!”王老师将对比的另一方选择为本校的同学,这是身边的、被批评者熟悉的,就更容易引起对方的重视,同时还有一种亲近感,觉得像他那样做我也能做。这就比选择离被批评者较远的名人如张海迪等来得现实,不至于让人觉得望尘莫及。因此,在对比中,这个同学终于认识到自己有好条件不珍惜是不对的,从而努力发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