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问的基本目的,是解除疑点,探求信息。发问能促使对方思索,规范对方言路,决定交谈的方向。恰当的提问往往能驾驭整个交际的进程,就像水龙头控制水的流量一样,正确而恰当的提问能决定你在这次谈话中所获信息量的大小。因此,在交际中我们必须审慎地、恰当地运用提问这一工具。
(一)看清对象和场合,做到有针对性地提问
1. 适应谈话的场合
譬如你所领导的三个人都完不成你布置的任务,你想对此事加以证实并问清原因。你有两个办法:一是把他们一起找来问:“是你们的一致看法吗?为什么?”一是把他们一个个找来问:“你的看法和他俩一致吗?为什么?”前一问就不如后一问。目为前者三人在一起,人类固有的从众心理会不让他们说出实话来。因此,场合不同,回答就可能不同。
2. 适应对方的年龄、身份、民族、文化素养、性格等特点
你对小朋友可以问:“你几岁啦?”对老年人就不宜这样问。对一个四十来岁的中年人问:“您多大啦?”就不如问:“您有三十多岁吧?”再如你可以对一个中国人问:“你在哪儿工作?”“收入不错吧?”“家里有几口人?”……这是关心尊重对方的表示。但如果这样来问一个美国人,就是打听别人私事的不礼貌行为。另外,被问人的性格也影响你的提问效果,必须要注意。如,被问人有的热情直爽,有的沉默寡言;有的大大咧咧,有的审慎多疑;有的高傲,有的谦虚;有的诚恳,有的狡黠。性格不同,气质各异,你运用提问的方式当然也要随之有相应的变化:或单刀直入,或迂回进攻,或敞开发问,或试探而进。
3. 适应对方的心理
在问答过程中,提问的人、提问的内容、提问的方式,甚至提问行为的本身都会对被问人的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提问人必须根据被问人的心理特点进行提问,这样才能达到提问的目的,收到较好的效果。
一位记者采访乡下一位老大娘,一见面寒暄几句,就句:“听口音,大娘是山东人,好象是鲁中的吧?”
大娘一听就笑了:“你这耳朵真灵。是山东阳谷县人。”
记者又问:“阳谷县?那不是好汉武松打虎的地方吗?景阳岗还有没有呀?”
大娘谈起家乡来,话就更多了。她也不拘谨了,不把记者当外人,什么话都唠,甚至把村里的“内部新闻”也毫无保留地倒了出来。记者十分顺利地完成了采访任务。
身居异乡的人是最爱谈故乡的。记者的提问正把“兴奋点”选在谈故乡上,一下子就问到了“点”上,抓住了大娘的心理,真是“钥匙投簧锁自开”啊。这样的提问使原本陌生的人之间迅速地达到了心理相容和心理共鸣,也就搭起了沟通彼此心灵的桥梁。
(二)控制双方的问答活动,做到有目的地提问
提问在交际活动中处于主动地位。一个“问”提出来,就决定了对方说不说,说什么,怎么说;也决定了双方的交谈程序和交际气氛。所以“问”具有一种控制能力,提问艺术也包括了这种控制技巧。
1. 控制对方的回答
回答问题本来是被问人的事,但有时问话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对方的回答。如罗斯福在当选美国总统之前,曾在海军里担任要职。一天,一位朋友向他打听海军在加勒比海一个小岛上建立潜艇基地的计划。罗斯福向四周看了看,压低声音问:“你能保密吗?”“当然能。”“那么,”罗斯福微笑着说,“我也能。”委婉含蓄的拒绝,轻松幽默的情趣,既表达了自己不能泄密的原则立场,又没使朋友尴尬难堪,这种控制对方回答的提问产生了非常好的效果。这种效果的取得,关键在于罗斯福接过对方的话头说“我也能”,但对方的话语却是罗斯福诱导出来的,罗斯福选择“能保密吗?”的是非之问,也就决定了对方必然会说“能”,而这恰好就进了罗斯福的“圈套”。
2. 控制交际气氛
两人问答时,气氛是紧张还是融洽,对交际效果很有影响。交际气氛可由提问的问题和方式来控制。如审讯犯人:“你昨晚去没去会计室?”“去过。”“一个人还是几个人?”“一个人。”“去干什么?”“偷钱。”“偷没偷?”“偷了。”运用选择问句的句式和严肃的语气,使气氛紧张,对罪犯心理产生压力,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3. 控制自己由提问到表达的转变过程
有时人们提问不是要对方解疑,而是要对方听自己表达,这就有个由自己提问到自己表达的转变过程。有两种方法可控制这个过程。
一种是诱导提问法,即用一个问句诱导对方说出自己要他说的话,然后接过话头,表达自己要表达的意思。如:电车上,一位先生给一位太太让座。这太太一声不吭就坐下了。先生问:“嗯,您说什么?”“我没说什么呀?”“哦,对不起。我以为您说了‘谢谢’呢。”这位先生的提问是为了引出自己后面对女方的批评,显得含蓄而不失分寸。
另一种是步步设问法,即不立刻说出自己的观点,而是连续设问,让对方顺着自己的思路做出肯定的答复,最后服从自己的思想。如孟子在批评齐宣王不会治国时就是采用这种方法。孟子问:“假若您有一个臣子,把妻室儿女托付给朋友照顾,自己到楚国去了。等他回来时,他的妻子儿女却在挨饿受冻。对这样的朋友,该怎么办呢?”王答:“和他绝交。”孟子说:“假若管刑罚的长官不能管理他的部下,那该怎么办?”王答:“撤掉他!”孟子又问:“假若一个国家治理不好,那又该怎么办?”王这时只好“顾左右而言他”了。这里,如果孟子首先就问第三个问题,那必然引起齐宣王的愤怒。孟子先设两问,诱导齐宣王做出肯定的回答,然后才提出“应该怎样处置不会管理国家的国君”这个他最终要提问的问题,这当然使齐宣王无以答对了。
(三)掌握语言技巧,做到讲究方式地提问
1. 话题的选择
在提问中问什么?怎么问?话题的选择是一大关键。日本心理学家多湖辉曾经说过,要使对方乐于答话,莫如挑拣他的擅长来说。其实,提问也是如此。比如一个人乒乓球打得好,你就可首先问:“听说你打乒乓球很拿手,是吗?”和人交谈正像和人打乒乓球一样,问话人的提问正像打乒乓球时的发球,你以对方的擅长发问,就像特意发了个使对方容易接的球,他当然乐意还击,一来一往,谈笑风生,畅谈不休。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提问可称为“谈话的发球”。
2. 词语的选择
如饮食店的服务员问顾客:“您今天要些什么?”而不问:“您要些什么?”这个提问中加了“今天”两个字,虽看似无意,其实大有奥妙:因为他的提问就好像把顾客看成了老主顾,使顾客心里热乎乎的。
3. 句式的选择
提问句按句式分有是非问、选择问、一般问、特殊问等几种,什么时候用哪种,这就有个选择问题。如有家咖啡店卖的可可里可以加鸡蛋。售货员就常问顾客:“要加鸡蛋吗?”这样一问,就有的顾客选择了不加鸡蛋。后来在一位人际关系专家的建议下,提问就变成了:“先生,您是要加一个鸡蛋,还是加两个鸡蛋?”通过这样的提问,就使顾客无论选择哪一种,都是选择了“加鸡蛋”,从而使销售额大增。
4. 顺序的选择
提问时的顺序也对对方的心理起到非常重要的诱导作用。同样一个提问,如果顺序一变,就会意思大变,所得到的结果自然也大不一样了。如日本战后许多商店因人手奇缺,想减少送货任务,又不想影响原先承诺的送货到家等商业信誉。于是有的商店就将“是您自己拿回去呢,还是给您送回去呢?”的问话改为“是给您送回去呢,还是您自己带回去呢?”结果大奏奇效:顾客听到后一种问法,大都这样回答说:“还是我自己带回去吧。”这是因为,人们一般在听人谈话时往往注意后面的话,甚至多数人将一段话或一句话的最后一句当做结论性的话来看,所以,许多人在听到这种问话后就选择了后面的做法。这样,商店既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又不违背文明服务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