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熊的评估体系很精确,但它评估的绩效与最终的绩效并不直接相关。黑熊的蜜蜂为尽可能提高访问量,都不采太多的花蜜,因为采的花蜜越多,飞起来就越慢,每天的访问量就越少。另外,黑熊本来是为了让蜜蜂搜集更多的信息才让它们竞争,由于奖励范围太小,为搜集更多信息的竞争变成了相互封锁信息。蜜蜂之间竞争的压力太大,一只蜜蜂即使获得了很有价值的信息,比如某个地方有一大片槐树林,它也不愿将此信息与其他蜜蜂分享。
而棕熊的蜜蜂则不一样,因为它不限于奖励一只蜜蜂,为了采集到更多的花蜜,蜜蜂相互合作,嗅觉灵敏、飞得快的蜜蜂负责打探哪儿的花最多最好,然后回来告诉力气大的蜜蜂一起到那儿去采集花蜜,剩下的蜜蜂负责贮存采集回的花蜜,将其酿成蜂蜜。虽然采集花蜜多的能得到最多的奖励,但其他蜜蜂也能捞到部分好处,因此蜜蜂之间远没有到人人自危、相互拆台的地步。
激励是手段,激励员工之间竞争固然必要,但相比之下,激发起所有员工的团队精神尤显突出。
合作要考虑双方获利
合作需要双方当事人的无私,需要利益共享。有些人的私心太强,什么利益都想自己独吞(或占大头),凡涉及名利之事都想自己优先,都想将他人排斥在外,自己一点小亏都不肯吃;有些人的功利主义色彩太强,对合作者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用得到他人时,什么都好商量,不用他人时,则采取将人一脚踢开,理都不理的态度。
一个人若是对合作者采取这样的态度,那么永远都合作不好,而且合作不久就会散伙。
吉田忠雄是日本吉田工业公司的董事长,吉田工业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拉链制造公司。年营业额达25亿美元,年产拉链84亿条,其长度达190万公里,足够绕地球47圈。吉田忠雄本人被称为“世界拉链大王”, 他说他的成功是由于“善的循环”。这与他小时候捕鸟时受到的捕鸟教育是分不开的。
吉田忠雄的父亲吉田久太郎是个稳重而又有正义感的小鸟贩子,他以捕捉、饲养、贩卖小鸟为生。7岁时,吉田忠雄就上山给父亲做帮手。他们捉鸟从来不捕幼鸟,不捕喂养期的成鸟。用吉田久太郎的话说,首先得保证鸟类能够代代繁衍,这样才可以永远都捕到鸟,这是一个善的循环。这在吉田忠雄的心中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在捕鸟、驯鸟的岁月里,吉田忠雄吸收了影响他一生的营养,他从鸟儿那里学到了热爱自由、坚强不屈的性格,这为他日后艰苦创业,登上世界“拉链大王”的宝座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25岁时,吉田忠雄创办了专门生产销售拉链的三S公司。50岁时,吉田忠雄建成了世界一流的拉链生产工厂,完成了年产拉链长度绕地球一周的宏愿。每逢有人追问他的成功之道时,吉田忠雄总是笑着说:“只不过是爱护人与钱而已。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不为别人利益着想,就不会有自己的繁荣。对赚来的钱,我也不全部花完,而是一部分作为员工的红利,一部分再投资于机器设备上。一句话,就是善的循环。”
吉田忠雄信奉“善的循环”哲学。他相信在互惠互利的情况下,才能真正做到双赢。公司支付的红利,他本人只占有16%,他的家族占24%,其余60%由公司员工分享,这是其他老板难以做到的。吉田忠雄要求公司职员把工资及津贴的10%存放在公司里,用来改善设备,提高利润;员工每年可以分到8个月以上的奖金,但他要求员工奖金的2/3用来购买公司的股票,公司由此增加资金,员工薪水与资金更加提高,且可以拿到20%股息。由此形成公司与员工之间的“善的循环”。
成功人士的合作方式是一个“善的循环”。因为与人合作只想到自己的人,绝不会有好的回报。一切以损害别人的利益来充实自己的人都是卑鄙的,都会受到社会的谴责、公众的鄙视。
合作是一种精神,它源于信任,且无处不在。合作精神所产生的利益是难以估量的。
让合作代替对抗
成功人士的特征不仅在于他的智商高,而且在于他懂得合作,善于合作,他们不会背后拆台,也不会随意选择和某人对抗。
对抗的结局是任何一方都要付出重大的代价,难以取得预期的目的,只有合作思考才能各获其利,以谋求更大的发展。人们之所以要合作,不仅仅是为了避免失败,减少过多的损失,更主要的是为了获得利益。在合作中,获利也突破了个人的范围,而应体现在双方的互惠互利之上,只有双方都获利,合作才可能成功。
从前,有兄弟二人,各自经营着一块花圃。
哥哥托朋友从海外捎来一些新品种,培育出来的鲜花,在花市独一无二,十分抢手,盈利颇丰。
弟弟见状,找哥哥商量,让哥哥给他一些花种。
“如果把这些鲜花种送给弟弟,弟弟又把它送给亲朋好友,那我的花在花市上还有什么优势?”哥哥想到这,婉言拒绝了。
结果,弟弟得不到新花种,只得继续经营他那些传统的鲜花。哥哥则把花圃中其他的鲜花都清理掉,统统种上新花种,准备大捞一把。
然而,哥哥第二年培植出来的鲜花,比第一年逊色了许多。到了第三年,那些所谓新花种,已无艳丽芳香可言,与一般的花相比并无特别处。
哥哥请来养花专家诊治。专家到花圃仔细察看,又对各种花的性能作仔细研究,最后对哥哥说:植物间有相生相克的现象,玫瑰和百合,若群居在一起,能和睦相处,相得益彰;而铃兰和丁香如靠得太近,则会互相残杀,花朵很快便枯萎。你种的这些花,与旁边那些花存在相克现象。哥哥听后后悔不已。
在合作中有的人什么都好,就是自己太偏执,太凭印象做事。对自己认为是“中意的人”,就一好百好,什么事情都好说;对那些自己感到“别扭的人”,整天板着脸,总是持一种对抗心理去审视对方的一切,只要是这些人提出的意见,打内心就反感,有时甚至故意找茬发难,在这种状态下彼此怎能合作得好呢?
要与他人合作得好,必须经常认真反思自己,想一想最近的合作状况,想一想自己有哪些过错,想一想还有哪些地方可以改进……多一点反思肯定会使你与他人合作得更愉快。
团队中的竞争并非坏事。对于团队领导而言,最难做到的莫过于避免被团队内部虚伪的和谐气氛所误导。良性冲突有助于将被掩盖的问题摆放到桌面上,并得到有针对性的解决。
团队精神不是吃大锅饭
1961年,25岁的韦尔奇带着漂亮的新婚妻子来到马萨诸塞的匹兹菲尔德,他以化学工程师的身份在GE的一家研究所里工作了一年,年薪是10500美元,年终还奖了1000美元,他觉得挺不错。可当他发现一个办公室里4个人的薪水居然完全一样时,他去找老板说理了。结果,没有任何结果。沮丧之际,他萌生了去意。
就在这时,上一级主管鲁本·加托夫来到研究所检查工作。他与韦尔奇并不陌生,他们曾经在几次业务会议上碰过面,韦尔奇每一次都能提出一些超出他预期的看法。韦尔奇就是想“脱颖而出”,而鲁本·加托夫显然也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点。当他知道韦尔奇将要离去时,晚饭的4个小时里竟一直在极力地做着挽留工作,并发誓要杜绝公司的官僚作风对韦尔奇的影响。夜里1点钟了,他又在高速公路旁的电话亭里打投币电话,继续游说……韦尔奇和妻子已经进入梦乡,可鲁本还在工作。
韦尔奇自述了当时的情形:
在黎明后的几个小时,在欢送我的聚会举行之前,我决定留下来。从此,我再也没有离开GE。加托夫的认可——他认为我与众不同而且特殊——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打那以后,区别对待便成为了我进行管理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
如果要把企业做大做强,离不开团队精神,所谓团队精神就是把技术素质高、技术素质互补的人召集在一起工作,把没技术的人排除在外,劳动报酬分配公平,创造社会效益很高,形成一股强大的团队力量。
需要注意的是,团队精神不是吃大锅饭,对员工的管理更不能搞“一刀切”。 每一个员工做事都是不一样的,他们的能力或意愿程度也是不一样的,所以对不同的员工必须要有不同的管理方式,要区别对待。
有些人认为区别对待的做法会严重影响到团队精神,但这是不可能的。你可以通过区别对待每一个人而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团队。瞧瞧棒球队……每个人都必须认为比赛里有自己的一份,不过这并不意味着队里的每一个人都应该得到同等对待。比赛就是如何有效地配置最好的运动员。谁能够最合理地配置运动员,谁就会成功。这一点对于商业来说没有任何不同。
成功的团队来自于区别对待,即保留最好的,剔除最弱的,而且总是力争提高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