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5月,67岁的巴菲特在华盛顿大学商学院与学生对话时说:“成功就是获得了你想得到的东西,而幸福就是追求你想得到的东西。当你们走出校门时,我建议你们去为敬仰的人做事,这样你将来就会像他们一样。”这段话可以说是他自己的切身体会。
巴菲特在内布拉斯加州大学读书时,读到了格雷厄姆所著的《聪明的投资者》一书,非常推崇。师从格雷厄姆成为他的最大愿望。大学一毕业,他便来到纽约,进入格雷厄姆任教的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向格雷厄姆求教。
格雷厄姆深谙投资理论的精髓,强调对一系列企业实质投资价值了解的重要性。他告诉巴菲特,投资者的注意力不要老是放在行情显示屏幕上,而应放到发行股票的公司那里。投资者应该了解的是公司的盈利情况、资产负债情况、公司的未来发展前景等,只有通过上述分析,才能发现或计算出一只股票存在的真正价值。他认为市场不可能在任何时候都能对股票的真正价值作出合理的估价,投资者之所以能够在股票市场上获利,关键在于他们发现并买进了低于其真正价值的股票。当市场最终发现其投资价值后,这只股票的价格也就会上升。
格雷厄姆“严禁损失”的投资哲学,便成了日后巴菲特奉行的圭臬。巴菲特进而将其概括为两条法则:第一条是不许失败,第二条是永远记住第一条法则。
格雷厄姆的研究领域以分析公司资料和年报见长,但对企业的类型和特质却很少关心。费合尔的方法学弥补了这一不足,他主张投资于成长率高于平均水准、利润相对成长以及拥有卓越管理阶层的企业,应尽可能地获取企业的第一手资讯。
巴菲特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吸收了格雷厄姆和费合尔的理论精髓,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老师的理论上,而且将其发扬光大。他认为要想进行成功的投资,就必须了解准备投资的对象的基本情况。他常说:“股票市场就像上帝一样,它只帮助那些自助者。对于那些连自己在做什么都不知道的人,股市是不会原谅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