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行价值投资的时候,要关注影响企业内在价值的因素,即企业管理层和企业的财务与市场,并且从这两方面来衡量企业的价值。
巴菲特指出,衡量一项投资是否成功,有关管理层方面的两条是应该被牢记的:一是管理层能够得到肯定的评估,其中不仅包括了企业实现其全部潜能的能力,也包括其明智地使用其现金流通量的能力;二是管理层是能够被充分信赖的,他们能真正地为投资者的利益着想,与股东保持着畅通的沟通渠道,使收益能够从企业转入到投资者手中,而不是被他们收入自己的囊中。
巴菲特在选择投资之前,十分重视考察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的素质。在自己的旗舰公司——伯克希尔·哈撒韦投资股份公司中,他的最高奖赏就是使经理成为企业的股东,让他把企业看作是自己的企业。这样,经理们就不会忘记自己的首要目标——增加股东权益的价值。巴菲特认为,一个企业经理应当严格履行自己的职责,全面如实地向股东报告企业的经营状况,对股东的利益高度负责。要收购或投资一家企业,巴菲特首先对企业管理者的素质进行全面考察。他考察企业管理者的时候,非常注重管理者是否具有独立经营能力而不受所谓惯例的驱使;以及是否能够理性决策,使企业沿着正确的经营路线不断发展。
管理经营者的理性行为主要体现在驾驭公司资金上。经营企业最重要的管理行为是“怎么分配资金”。从企业的长远发展来看,资金的分配和使用决定了股东投资的价值。比如,如何分配公司盈余就是关系到企业发展的重大问题。是将盈余继续用于投资,还是当作红利分配给股东?这种选择中就体现着管理者的逻辑判断和理性分析能力,涉及公司发展的阶段和方向问题。
在巴菲特看来,那些出色的经营者对自己的企业都有着极为深厚的感情。讨厌那些只想自己赚钱而置股东的利益于不顾的企业经营者,这些人一方面告诉股东股票发行价是不适当的;另一方面却用自己手中的特权将股票以低价卖给自己的熟人。这样最终让企业及其所有人蒙受巨大损失。
因此巴菲特认为对管理层的考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他说:“我总是把自己看作是一个统筹全局的人,如果管理层也能像我那样从全局着眼来制定和实施政策,那它就是我喜欢的管理层。”巴菲特建议投资者要认真考察管理层的所作所为,并从中发掘出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如何衡量一个企业的经营者,巴菲特提出了坦白、独立性原则。作为管理者一定要善于坦白,因为世界上没有不犯错的人,他们可能有比其他人更多的犯错的“机会”。巴菲特认为,那些有勇气与股民讨论公司失败之处的管理者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因为大多数管理者都报喜不报忧。他说:“我告诉为我们公司工作的每个人,只要做成功两件事就可以了,一是像业主那样思考,二是立刻告诉股东坏消息。”
经营者要具有独立性,要能抵制机构的强迫命令。巴菲特告诫投资者,要躲开那些有从众心理的公司管理者,虽然他们具有丰富的经验与专业知识,但却往往犯一些“低级错误”。正如巴菲特所指出的那样,管理者的这种做法源于“机构强迫命令”的力量,这种力量让管理者失去客观的判断能力,而一味去模仿别人的做法,有时甚至连他们自己也知道这种行为是很不理智的。巴菲特认为,独立性是管理者最为重要的素质之一,这样才能让企业少受其他因素的干扰。
巴菲特认为在一个企业拥有好的管理层后,还应该去评估企业的财务与市场,这样才能确保价值投资的成功实现。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巴菲特鲜有失败的投资,但在这伟大成绩的背后,其所用的方法却是极为简单的。他的投资原则是选择公司、公司的管理状况、金融业绩以及现行价格。那些对投资者具有吸引力的企业所拥有的共同特征就是:高额利润,且能为投资者带来高收益。在巴菲特看来,投资者在购买股票前,要先考察企业的财务状况。
巴菲特常常对他的股东们说,绝对不要投资财务报表难以看懂的企业。他认为:“如果我看不懂某家企业的财务报表,就表示该企业的管理层不希望我看懂,如果管理层不希望我看懂,那其中就有不好的地方。”巴菲特所能接受的企业财务原则是:报表的制作注重权益回报而不是每股收益;合理地计算“股东收益”;追求高利率,公司每保留1美元都要保证创造1美元的市值。这就是评估企业财务状况的基本原则。一个企业的财务报表在真实可信的前提下,从以上几个方面就可以判断它是否优良,是否是值得投资的好公司。
企业的市场原则与其经营理念关系紧密,对投资者而言更是具有重要的意义。投资者在购买股票时,必须重视企业的市场原则:企业的估价应为多少;企业是否会被大打折扣以便低值买进;关注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及一些潜在的竞争力;产品价格下降及需求减少可能对企业利润产生的影响程度;企业开展多种经营的能力。
普通投资者在实际操作中,经常被资本、现金流、附加值等众多术语搞糊涂,很少去关注企业的财务报告,去研究企业的市场原则。他们更愿意听从股评家的建议,如在哪个价位买入哪只股票,多少天后再将其抛售。巴菲特对投资者的这种盲从心理有着非常深刻的洞悉。巴菲特告诫投资者,投资的关键是你要保持独立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