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若敦是北朝时期北周大将,因武功卓著而闻名,时任金州总管。但他有个缺点,就是恃才负气。他看见同时期的将领都做了大将军,自己功劳不小,反而没有得到应有的奖赏,认为朝廷赏赐不公,心里很不平衡,经常发牢骚。他的上司宇文护也是个骄傲的人,一怒之下,逼他自杀。临死之前,他把儿子贺若弼叫到跟前对他说:我决心要平定江南,现在不行了,你一定能继承我的这个志向。我因口舌之祸而遭诛杀,你要引以为戒!说罢,乘儿子不注意,竟用锥子将儿子的舌头刺破,弄得鲜血淋漓。以此来告诫他:今后一定要谨口慎言。
贺若弼年轻时慷慨、正直,胸有大志,矫健勇敢,精熟骑马射箭,能写文章,博览书史,在当时很有名望。在血的教训面前,贺若弼后来是怎么做的呢?一方面,他忠实地继承了父亲的遗志,在帮助隋文帝杨坚灭亡南朝的陈朝时,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在谨口慎言的问题上,他显然忘记了父亲当年的警戒,重复了个人和家庭的悲剧。
灭陈之后,贺若弼把他先前有关平陈的建议汇编成册,冠以《御授平陈七策》的名字,送给杨坚看。把自己的主意说成是皇帝的授意,从表面上看,他还是很谦虚的。其实,从历史记载来看,杨坚在平陈之前,曾发动大臣们建言献计,许多人都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有些建议的影响比他的要大得多。此举显然有沽名钓誉的意思。所以杨坚说:你想为我扬名,我不求名。你应该自载作为家传。泼了他一盆冷水。
在皇帝那里碰了钉子,他并未认真反省,还是一直认为自己的功劳在朝臣之上,常以宰相自许。后来大将杨素拜相,他仍然是将军,更加不平衡,怨言不断,连大将军之职也被罢免。这么一来,他的牢骚就更大了,君臣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恶化。杨坚把他抓起来,质问他:我用高颖、杨素为宰相,你经常口出狂言,说‘这两个人只配吃干饭’这是什么意思呢?!他回答:高颖,是我的老熟人;杨素,是我的舅子。我了解他们的为人,所以才这样说。
如果说他瞧不起杨素还情有可原,那么,蔑视高颖,就纯属狂妄自大。高颖是一代名相,隋朝典章制度多出其手,历史事实表明,隋朝的兴衰与高颖的存亡有着直接的关系。面对这样一个狂妄自大、出言不逊的人,大臣们都认为可以处死。
杨坚对他说:你现在还可以自求活理。他回答:我依仗您的威灵,仅仅带八千军马渡过长江,就活捉了陈后主陈叔宝,希望凭借这一功劳存活。杨坚说:对这一功劳,我已经格外地重赏了你,何必再说!他此时也说不出自己还有什么别的功劳,坚持说:我以前已经蒙受格外重赏,现在还希望以此格外求活。这已经是在强词夺理了。杨坚犹豫了几天,考虑到他确实立过大功,于是除去他的爵位降为平民。过了一年多,又恢复了他的爵位。皇上也憎恶他,不再委派他差使,但每次赐宴也给他很厚的待遇。开皇十九年,皇上到仁寿宫请王公们欢宴,下令让贺若弼作首五言诗。他诗中的词意充满了愤恨和抱怨,皇上看后还是原谅了他。
因为说话不知检点,把官位爵位全丢了,按理他应想一想父亲当年的教诲了。可是此君依然我行我素。八年之后,他再一次被捕,杨坚一针见血地向他指出:你有三太猛:嫉妒之心太猛,自以为是、看不起他人之心太猛,目无君上之心太猛。
这的确是贺若弼的致命弱点。同僚有功他嫉妒,同僚升迁他不服。有一次,太子杨广要他评价一下杨素、韩擒虎、史万岁三位隋朝名将。他口无遮拦、毫不顾忌地说:杨素是个勇猛的将领,却不是个有谋略的将领,韩擒虎是个会战斗的将领,却不是个能带兵的将领,史万岁是个骑兵将领,却不是一个能统兵征战的统帅。
杨广追问:那么谁又能称得上是统兵征战的统帅呢?
贺若弼深深一拜说:这就要看殿下您的眼光了!言下之意是非他莫属。他如此目中无人,既得罪了同僚,也引起了杨广的戒心。
最要命的还是最后一点:目无君上之心太猛。早在隋文帝平定江南的战役开始前,他就对人说:江南倒是不难平,就怕将来出现‘飞鸟尽,良弓藏’的事情啊!明显地表示出对隋文帝的不信任。隋炀帝继位后,有一年,贺若弼随隋炀帝巡游北方,到达榆林。隋炀帝当时特制了一座大帐篷,帐下可坐几千人,隋炀帝召唤突厥首领启民可汗赴宴。照理说臣子有意见可以直接向皇帝提出,而且这事本也不关贺若弼的事,但他又开始在私下里与高颖、字文欧等品头论足,议论隋炀帝的短长,说隋炀帝真是太奢侈了。这话一传到隋炀帝耳里,哪还有他的好果子吃?隋炀帝再难容他,马上下令将其处死。
到头来,贺若弼还是走上了他父亲的老路。
其实,自被其父刺舌警戒后,一开始,贺若弼还是能够谨记父训的。他常以“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来告诫自己。周武帝时,有一次,上柱国乌丸轨对周武帝进言说:太子没有当帝王的才能,臣也曾与贺若弼谈论过此事。其实,周武帝当时也深知太子宇文赟好酒好色不成器,但次子更加无德能,别的儿子又是孩提儿童,所以一直没有另立太子之意。武帝召见贺若弼来询问,贺若弼知道太子的地位不可变更,怕日后给自己招来祸患,于是跪下回答道:皇太子品德、学业一天比一天进步,臣未见他有什么欠缺。 武帝沉默不语。贺若弼退下后,乌丸轨责备他违背了自己的意思,贺若弼说:君王言行不慎密持重,就要失去大臣,大臣言行不慎密持重,就要失去自身。所以我不敢轻率地进行评论。后来,太子宇文赟即位为宣帝,乌丸轨终于被诛杀,贺若弼却得以获免。
可后来他追随杨坚建立了隋朝,功劳日大,地位日隆,便将老父的临终告诫全都抛到脑后去了。最终重蹈了其父的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