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布小姐,昨天你穿了件什么颜色的大衣呀?”(自由式)
“吉布女士,你昨天穿了件大衣,是红色,还是什么别的颜色?”(半自由式)
“是红色的么?”(肯定式)
“不是红的吧?”(否定式)
“是红的,还是白的?”(选择式)
“是深红还是浅红?”(强迫式)
吉布事后对人说,她最不开心是听到“否定式”的提问,对于强迫式也不感愉快。她笑道:“他们何不问我那大衣是浅绿还是深绿?这样,我会爽快地答他是红的。”
否定的方式常会使问话的意义模糊不清,比如:
“你昨晚喝醉了酒所以没有回家么?”
公共汽车上有一个女学生问她的同学小赵:“你觉得这个假期的电影不算没有好看的吧?”
小赵听不惯对方的谈话,因为小赵一时也想不出如何答她,答“有”呢?还是“不算没有”?实在是因为她的问题令人难解。
聪明人都喜欢间接,但是大都加以滥用,所以有时弄巧成拙。凡是可能直接使对方难过,有所损害的,都以间接法为宜。
有这样一个例子:某地有一个退休干部,年已九十九岁,已拿退休工资数十年,每次都由他的孙儿到有关方面领取。某次财务处换了一个新人,他看见花名册上写着领薪人的出生年月是1907年,算一算岂不已近百岁,心想可能是他的儿孙蓄意瞒报领薪人死亡,从而冒领退休工资。
本来他可以问:“喂,同志,这个老先生究竟死了没有?”可是他并不这样问,却用“间接法”:“老先生在1907年出生,今年可有几岁了?”听话的人当然知道对方用意何在,于是答道:“今年九十九了,托福他还健在。”对方疑团顿释,当即语带歉意地说:“是吗?恭喜你有这么一个长寿的祖父。”于是双方满意告别。
要知道别人的年龄,直接询问也常会得不到好结果,尤其是问女性今年多少岁,简直会被对方认为是一种侮辱。被选为日本第一号保险推销员的原一平,就常用以下的方法问别人的年纪。
他先问对方:“你看我今年有多少岁呀?”对方说:“三十四五岁吧?”原一平就答:“你猜中了,我今年三十四,你呢,我看是四十二三吧?”(故意把对方估计年轻一些)
“哪里,我今年四十八岁了。”
先用一种方法向对方示以敬意,就是间接法的经典之处。比方说,你看见一个妇女大腹便便,你与其问她:“你怀孕啦?”就不如说:“恭喜你!”
问句类型举例
1.封闭式问句
例一:有相当程度威胁性,令人不舒服
“上星期三,你上哪儿啦?”
“你有没有向××提那件事?”
例二:供对方任意选择
“你的专业是文科还是理科?”
“毕业后,你是去政府机关,还是到工矿企业?还是选择留校?”
例三:让对方进一步明朗态度
“你想办×××那件事,决定了没有?有什么困难吗?”
“你说领导交给你的那项任务非常不好办,现在有没有勇气承担?”
例四:敦促对方表态
“一个共产党员,必须无条件服从革命需要,你说是吗?”
“学习刘翔的拼搏精神,就能克服困难,你说对不对?”
“他一贯表现很好,应不应该受到表扬?”
例五:参照式问句,用第三者的意见说服对手
“老李认为××事应该采取××措施完成,你以为如何?”
“经理说,今年把营业额提高10%,大家认为怎么样?”
2.开放式问句
例一:使大家畅所欲言
“你对自己当前工作表现有什么看法?”
“你看我们承担××任务应该怎样开展才好?”
“你对明年的工作计划有什么考虑?”
例二:征求意见
“公司经理说需要派一个人去××洽谈业务,你愿意去吗?”
“工厂要搞一项技术革新,你在这方面有基础和经验,你愿意参加吗?”
“我校新兴学科缺乏教师,要公开招聘,你愿意报考吗?”
例三:探索式问话可以显示兴趣和重视
“你谈到在工作中遇到不少困难,你能不能告诉我主要有哪些?”
“你刚才讲不适合承担这项工作,你能进一步说明原因吗?”
“你说小张有才华可以提拔重用,能不能进一步谈谈理由?”
例四:启发对方谈出新看法
“现在接近年末了,你能不能谈谈对今年工作的评价?”
“你在报刊上发表了不少××方面的学术论文,对于学术研究有什么窍门?”
“明年的物价可能还要上涨,你有什么看法和意见?”
说话的智慧
与人交谈时,千万不要让别人牵着你的鼻子走,而避免的方式很简单,只要抓住关键字眼进行提问就可以了。
含蓄暗示:换个说法会更好
莉莲·卡特是美国总统吉米·卡特的母亲。一天,莉莲·卡特正在家里料理家务。突然,她听见门铃响了,进来的是一位记者。尽管莉莲·卡特对记者的频繁来访感到十分厌烦,但出于礼貌,她还是说:“见到您十分高兴。”
记者说:“您的儿子到全国各地演讲,并告诉人们,如果他曾经对他们撒谎,就不要选他。您能不能诚实地告诉我,您的儿子是不是从来没有撒过谎?因为世界上再没有人比您更了解您的儿子了。”
莉莲·卡特说:“说过,但那都是善意的。”
记者问:“什么是善意的谎言?你能不能给我下一个定义呢?万一不好下定义,举个例子也可以。”
卡特母亲说:“比如说,您刚进来的时候,我说‘见到您十分高兴’。”
记者听了,连忙告辞。
说话直来直去,想什么说什么,固然是一种好习惯,可有时难免遇到不便直说、不忍直说、不能直说的情景。在这种情形下,如果说了直话,可能影响到人际关系,给自己添麻烦,伤害到别人。为避免不愉快的事情发生,在某些场合说话还是要讲究一点技巧,比如故意说些与本意相似或相关的事物,暗示、含蓄地表达原来直说的话。
点到为止的语言,更容易被别人接受,更能表达对别人的尊敬,达到有效交流、沟通思想的目的。
含蓄是一种艺术
古人云:“言有尽而意无穷,余意尽在不言中。”在说话中,把重要的、该说的部分故意隐藏起来,或说得不显露,却让人家明白自己的意思的手法,便是含蓄的手法。
含蓄,是一种修辞手法。它是指在讲话时不直陈本意,而是用委婉之词加以烘托或暗示,让人思而得之。而且越揣摩,含义越深越远,因而也就越是有吸引力和感染力。说话委婉含蓄,是一种艺术。之所以说含蓄是说话的艺术,是因为它体现了说话者驾驭语言的技巧,而且也表现了对听众想象力和理解力的信任。
在一个大型机场售票厅里,许多游客正在排队购票。忽然,一位西装笔挺的绅士粗暴地指责售票员工作效率太低,浪费了他宝贵的时间,并自以为是地对售票员说:“你们知道我是谁吗?”
面对绅士锋芒毕露略带威胁式的话语,售票员没有和他争吵,而是微笑着对别的旅客说:“你们有谁能帮这位先生回忆一下,他已经不记得自己是谁了!”
旅客们顿时哄堂大笑起来,绅士则窘得满脸通红。
生活中有许多事情是“只需意会,不必言传”的。如果说话者不相信听众丰富的想象力,把所有的意思和盘托出,这种词意浅陋、平淡无味的话语不但不会使人乐,而且会使说话失去魅力。列宁在研究费尔巴哈《宗教本质演讲录》时,摘录了这样一段话:“顺便说说,俏皮的写作手法还在于:它预计到读者也有智慧,它不把一切都说出来,而让读者自己去说出那样一切关系、条件和界限——只有在这些关系、条件和界限都具备时说出来的那句话才是真实的和有意义的。”可见,含蓄主要具有如下三方面的作用:
第一,人们有时在表露某种心事,提出某种要求时,常有种羞怯、为难心理,而含蓄暗示的表达则能解决这个问题。
第二,每个人都有自尊心。对对方自尊心的维护或伤害,常常是影响人际关系好坏的直接原因;而有些表达,如拒绝对方的要求,表达不同于对方的意见,批评对方等,又极容易伤害对方的自尊。这时,含蓄的方式常能取到既能完成表达任务,又能维护对方自尊的目的。
第三,有时在某种情境中,例如碍于第三者在场,有些话就不便说,这时就可用含蓄的方式。
在什么情况下说话要含蓄呢?
1.有些话不便直说时,要用含蓄的方式
传说汉武帝晚年时很希望自己长生不老,一天,他对侍臣说:“相书上说,一个人鼻子下面的‘人中’越长,命就越长;‘人中’长一寸,能活百岁。不知是真是假?”
侍臣东方朔听了这话后,知道皇上又在做长生不老梦了,皇上见东方朔似有讥讽之意,面有不悦之色,喝道:“你怎么敢笑话我?”
东方朔脱下帽子,恭恭敬敬地回答:“我怎么敢笑话皇上呢?我是在笑彭祖的脸太难看了。”
汉武帝问:“你为什么笑彭祖呢?”
东方朔说:“据说彭祖活了800岁,如果真像皇上刚才说的,‘人中’就有八寸长,那么,他的脸不是有丈把长吧?”
汉武帝听了,也哈哈大笑。
这种委婉含蓄的批评,汉武帝却是愉快地接受了。
人们谈起《水浒传》里的鲁智深,便会立即想起他那心直口快的“直炮筒”形象来。其实,即使是最直率的鲁智深,有时也离不开委婉,说话也有含蓄的时候。电视剧《鲁智深》写鲁智深三拳打死镇关西后,为了逃避官家的追捕,只得削发为僧。剧中有这样一段台词:
法师:尽形寿,不近色,汝今能持否?
智深:能。
法师:尽形寿,不沾酒,汝今能持否?
智深:能。
法师:尽形寿,不杀生,汝今能持否?
智深:(犹豫了)
法师:(高声催问)尽形寿,不杀生,汝今能持否?
智深:知道了。
要鲁智深不近女人不饮酒,他能做到;要他不惩杀世间的恶人,实在难办。但此时若答“不能”,则法师必不许其剃发为僧,他就无处藏身了,因此来一个灵活应付,回答“知道了”。法师面前过得关,又不违背自己的本意,真是两全其美。
2.有些话不必直说时,要用含蓄的方式
从前,有个酒店老板,脾气非常暴躁。一天,有个客人来喝酒,才喝了一口,嘴里便叫:“好酸!好酸!”老板听后大怒,不由分说,把客人绑起来,吊在屋梁上。这时来了另一位顾客,问老板为什么吊人,老板回答:“我店的酒明明香醇甜美,这家伙硬说是酸的,你说该不该吊人?”来客说:“可不可以让我尝尝?”老板殷勤地给他端了一杯酒,客人呷了一口,酸得皱眉眯眼,对老板说:“你放下这个人,把我吊起来吧?”这位客人委婉含蓄的说法,既收到强烈的讽刺效果,又显得非常艺术。
有人曾问美国总统林肯:“你当总统的滋味如何?”林肯回答道:“你听说过一个故事么?有个人全身被涂上焦油并裹上羽毛,用火车运到城外。”这个人问到底:“这滋味究竟如何?”林肯说?“要不是为了这事的荣誉,我宁可走路。”真是说得含蓄、得体。一句话既不失当总统的荣誉,又使人体会到当一位大国总统的艰辛。
3.为了增强交际的效果,要用含蓄的方式
美国有一位传奇式的篮球教练,叫佩迈尔。他带领的迪尔大学篮球队曾获得39次国内比赛的冠军,使球迷们为之倾倒。可是有一年,他的球队在蝉联29次冠军后,遭到一次空前的惨败。比赛一结束,记者们蜂拥而至,把他围个水泄不通,问他这位败军之主此时此刻有何感想。他微笑着,不无幽默地说:“好极了,现在我们可以轻装上阵,全力以赴地去争夺冠军,背上再也没有冠军的包袱了。”
曾两度竞选总统均败在艾森豪威尔手下的史蒂文森,从未失去幽默。在他第一次荣获提名竞选总统时,他承认的确受宠若惊,并打趣说:“我想得意洋洋不会伤害任何人,也就是说,只要不吸入这空气的话。”在他竞选第一次败给艾森豪威尔的那天早晨,他以充满幽默力量的口吻,在门口欢迎记者进来:“进来吧,来给烤面包的验验尸。”几年后的一天,史蒂文森应邀在一次餐会演讲。他在路上因为阅兵行列的经过而耽搁,到达会场时已迟到了。他表示歉意,并解释说:“军队英雄老是挡我的路。”史蒂文森使用巧妙含蓄的语言,用一句句轻松、微妙的俏皮话,说得很委婉,改变了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使听众感到他并不是一个失败者,而是赢者,使他在人们心中不可消失,值得纪念。
这便是说话委婉含蓄的美妙之处。
换个说法会更好
我们经常需要向别人表达一些不太好说的意思,比如请求、谈判、批评等。这些话之所以不容易说出口,是因为人类具有自尊心,谁都不愿意遭到拒绝、指责和冷遇。一般人内心深处都有自高自大的想法,都认为自己应该是最好的,一旦现实与心愿不符合,不可一世的自尊就会受到挫伤,从而转变成伤悲、仇恨、鄙视、嫉妒等恶劣的情绪,并且早晚会表现出来。因此,有些话说不好,就会得罪人,为自己招麻烦。
好在语言具有多样化的特点,一样的意思可以用多样的话说出来,而斤斤计较的人听到用不同的说法讲出的同样意思,也会有不同的反应。这种情况使智慧的说话方式大有用武之地,也向我们证明:人类作为高等动物所独有的自尊心,是多么愚蠢的一种心理,因为智者利用这种幼稚的心理可以把人玩弄于股掌之上。
比如,你要批评一个人所写的文章,如果直言不讳,显然会令他难堪。但是,你可以换个说法,找出他的文章中一些可取之处,先满足他的自尊心,待他兴高采烈,视你为知音的时候,再把批评化建议提出来,这样他会心悦诚服地接受你的意见,还对你很钦佩。你可以这样说:“我一看开头就想看下去,我发现你一贯擅长把开头写得引人注目,勾起人的好奇心。要是结尾不是这样写,而是换一种思路,可能就更能与开头相呼应了,你说呢?”
既然没有触及到自尊心,那么他当然会冷静虚心地考虑你的意见。
说什么固然重要,但怎么说更为关键,人的情绪常常蒙蔽了人的眼睛,使他看不透语言背后的语言,而只能最浅薄地从对方的用语上来理解。
因此完全可以表面上说他爱听的话,而把真正意图隐藏在这些话里,也就是“话里有话”,让他心甘情愿地跟着你的思路走。
一位顾客进了一家地毯商店,看上了一款地毯。
顾客问道:“这种地毯多少钱?”
店老板立即热情地接待了他,回答道:“每平方米24元8角。”
顾客听完这句话,什么都没都说就走了。显然,他觉得价格有点高。
店老板的一位朋友在旁观察,他说:“你的推销方式太陈旧了,应该换一种方式。”于是他试着以营业员的口吻说:“先生,这地毯不贵。让您的卧室铺上地毯,每天1角钱就够了。”
老板大为不解,这位朋友忙解释道:“假设卧室地毯需要10平方米的话,要248元;地毯寿命为5年,计1 800多天,每天不就是1角多钱吗?一支香烟钱都不到。”
老板一拍大腿,恍然大悟地说:“高!你这一招一定灵。”
果然,换一种表达方式,商店的生意就好多了。
委婉曲折的三大形式
许多场合,说话双方的言词并非永远都是剑拔弩张,锋芒毕露,直截了当,有时又需委婉含蓄,旁敲侧击,可谓直道好跑马,曲径可通幽,各有妙处。有时候,用动听入耳的言词,温和委婉含蓄的语气,平易近人的态度,曲折隐晦的暗语,更能使对方理解自己,信任自己,从而达到说服的目的,产生出奇制胜的效果。
1.委婉曲折可以用来劝谏
委婉曲折地劝谏可以避免因直接叙述给对方造成伤害而形成对抗,能让对方在细细品味我们的语言之中接受我们的观点,取得共同的认识。
比如,为尊者讳,便是造成委婉的一个重要原因。古人对于君父尊长的所作所为不敢直说,而要采取拐弯抹角,委婉曲折的方式来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