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小树苗要想长成参天大树,就得经历过风吹雨打,接受重重洗礼,温室的幼苗永远都无法抵御住寒风的侵袭。同理,一个企业要想做强、做大,就得敢于接受来自外部的挑战。经历过大风大浪的企业,才能真正算得上是一个成功的、强大的企业,一个靠政府撑腰才能存活下来的企业是没有生命力的,真正强大的企业是靠自力更生发展起来的。王永庆始终坚持自力更生,不求政府庇护,不断提高自己,以先进的理念经营着自己的台塑集团。
不以降价求发展
在王永庆的卓有成效的管理之下,台塑一步步发展成为一个超大型的跨国企业集团,积极参与跟日本、美国及欧洲等世界强手的竞争。正是在与这些国际强手竞争的锻炼中,王永庆步步胜出,让竞争对手望尘莫及。
在长期的实战中,王永庆确立了自己的竞争“信条”,即:把握原则,正当竞争。王永庆认为,如果竞争失去了原则的话,不仅无法保证自己的利益,还会失去对方的尊重,企业的前途更会受到影响。无论市场的竞争态势如何,都必须采用正当的竞争手段,因为正当的竞争是促进事业成功和个人成长的绝对必要的因素。事实上,无论采取何种竞争手段,人们都应认识到,良好的竞争心理,正当的竞争精神是必要的。经营者不能为了竞争而竞争,而是通过竞争,维持商界和社会的共同繁荣,这才是竞争的真正目的。
那么,什么是正当的竞争呢?王永庆认为,有三个核心要素:质量、价格和服务。
在质量方面,虽然王永庆点点滴滴追求降低成本,却从不以牺牲产品质量为代价。他所提倡的降低成本,绝对是建立在产品优质的基础上。
在服务方面,王永庆强调共存共荣,兼顾双方利益,争取双赢。
在价格方面,王永庆一直强调“价廉物美”,认为它是台塑竞争力的核心所在。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价格往往成为竞争的焦点。很多企业一味打价格战,却忽视了从服务上进行自我改善。那些在价格上大做文章的企业,不是采取低价销售的策略,就是低价甩卖,有时,就连批发商和经销商也会对制造商提出降价要求。王永庆认为,价格的制定并不是随意的,必须考虑到成本,那些建立在合理成本与利润基础上的价格是不存在讨价还价的问题的。企业只有在降低成本、保证合理利润的基础上才可能答应降价的要求。
对于业界常常会发生的“价格战”,王永庆认为:价格低固然可以刺激购买,但价格是一个综合指数,包括成本、服务及利润等因素,合理的定价是不应该随便变动的。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王永庆认为企业经营者应当一方面努力降低成本,以尽量低廉的价格出售产品,另一方面也不能随意降价。也就是说,王永庆的降价策略绝不是权宜之计,而是着眼于长期的战略眼光。
不过,有时候经营者面对同行的价格竞争,必须被动地做出选择。是坚持原则,拒不降价,还是迅速跟进呢?对于这个问题,王永庆有两招,第一招,纠正错误行情。对那些刚刚生产出来的新产品,王永庆要求其定价要比市场上销售的商品高一些。他一直认为,有些商人在新产品刚一上市就开始减价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而且他以商人的立场来剖析产品的价格成分,将定价合理化,并请求销售商的协助,以求共存共荣。王永庆的做法一般都能得到销售商的理解与支持,况且销售商们在自己利润空间也较为合理的情况下,会更为卖力地推销产品。第二招,击败杀价高手。在王永庆的创业史上,曾无数次与“杀价高手”较量。曾有一位“杀价高手”非常厉害,偏偏当时整个业界利润微薄,生意很难做,这位“杀价高手”拉开架式,拼命要求降价。当时,王永庆快要招架不住了。于是,他找到对方,坦言道:“大家都是这样挥汗劳作的,好不容易才生产出这样的货品,价格也合理。如果再杀价,那生意就没法做了。”
对方也知道,拼命降价根本就支撑不了多久,结果不过是两败俱伤罢了。经过了一番权衡之后,“杀价高手”终于接受了王永庆制定的合理价格。
不过,王永庆对“杀价”并不是一口否定的,因为有时候虽然定价可能非常合理,但却与买方的购买能力不符,所以此时的杀价就必须再行商榷了。一次,某经销商要求以低于现价20%的价格进货,王永庆并没有立即拒绝他的要求,而是做了一番调查,得知对方是以世界标准价格与购买力来要求降价的。于是他请求对方先以原先的价格进行销售,给自己一个改良产品的时间,届时一定以对方要求的价格交易。这样一来,对方也接受了暂不降价的请求。
王永庆曾说:“不要把降价要求当作荒唐的无稽之谈,不妨检讨一下看看。如果对方拿世界标准的价格来杀价,那么就不能认为这是无理取闹,而必须从所有的角度来研究其可行性。”
求发展不求庇护
当今世界,许多政府为了保护本民族产业的发展,往往会采取一些保护措施,比如通过抑制国外先进企业的进入来协助本土企业成长。在现实的操作中,许多企业都希望能得到政府的产业保护,因为这样就能直接保证利润。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因为企业的发展就是为了获得利润。
事实上,企业发展不能总是依靠政府来保护,这对企业来说是弊大于利的。因为这是一个竞争的时代,企业今天可以不参与竞争,但是明天你就必须要去面对竞争,这是无法回避的事实。对于王永庆来讲,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没有了竞争,也就没有了存在的价值了。他觉得企业家必须先了解,应该在各方面和国外的同行竞争,在竞争中培养力量。竞争难免会伤脑筋,不伤脑筋绝不会做好事情,而真正的强者是不怕伤脑筋的,也就更不会惧怕竞争。
王永庆一直认为竞争是发展的根本动力,所有的企业必须勇敢地直面竞争,而政府所要做的,并不是要去保护企业,而是努力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因为任何形式的保护只能起到十分短暂的作用,而且可能会瓦解奋斗的意志,从根本上损害企业的竞争力。王永庆对竞争的理解,可以说是十分深刻而透彻的。这一点,可以从他对公营事业与民营事业的态度上看出来。
一位朋友调任政府经济部门,王永庆与其他人一起前去道贺。谈话间,王永庆有感而发地说:大多数公营事业的经营效率都不高,为了长久之计,这些产业应当转由民营,这对于台湾地区的经济与长远发展都是十分迫切的。不料这位新上任的官员听了却十分生气,反驳道:“如果照你所说,公营事业都是饭桶,没有人才,没有效率。”
王永庆答道:“我所指的公营事业有如大锅饭,效率不彰是体制问题,不是有没有人才、有没有效率的问题。”
这位官员听了更加生气了,便不客气地指责道:“你简直是藐视公营事业。”王永庆也不客气地说:“本来我完全不敢,也没有评论公营事业的人才如何,可是你既然一口咬定说公营事业的人才都是饭桶,就随你意,当成是有一些饭桶好了。”
我们可以从王永庆的这番“不客气”的话里得知他对公营事业早就有了相当地不满,不过他也坦诚地说,并不是只有台湾地区的公营事业经营不善,其实,就连世界其他国家如英国、法国等,其公营事业也大多面临着经营不佳的境地。相反,那些经过了精英化改造的企业,反而能够起死回生,重新焕发出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