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瓶纯净水
杰斯有一位朋友名叫米维,他刚刚旅行归来。他带着他的儿子去旅行,目的是从小开始,就要让儿子了解所处世界的模样。他的儿子已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米维说:我那儿子很天真很幼稚。
米维来我这儿,是告诉杰斯在旅行中发生的一件事。
事情发生在返程的列车里。夏天,车厢里没有空调,只有电风扇。米维的儿子一乘上火车就兴奋,坐不住,不停地在过道里走。旅客都喜欢他的儿子,又白又胖,眼睛又大又亮。
儿子来问米维,那个人怎么老躬着腰,下巴抵着茶几?
米维顺着儿子指的方向,发现那个人的一只手和一只脚被铐在茶几腿上。他拉住儿子,说:那是个坏人。
儿子说:他为啥是坏人?
米维说:肯定干了坏事,警察叔叔逮住了他。
儿子说:他干了啥坏事?
米维说:杀人,偷东西。可别过去。
米维拉儿子坐下来,还给儿子开了一瓶纯净水,他要儿子歇歇,还替儿子擦了汗。儿子眨巴着眼,时不时地瞅那个人。
喝了水,儿子又待不住了,竟然走过去,去摸警察的肩章。他叫儿子过来,儿子却跟两位警察对话了,儿子问:叔叔,你们怕坏人吗?
警察笑了,说:不怕,我们专抓坏人。
米维走过去,硬拽着儿子回到座位,说:坏人很坏,你不要走近坏人。
儿子天真地说:那两个叔叔怎么跟坏人坐在一起?
米维说:他们的任务是押解坏人。
儿子去取纯净水,他递上喝了一半的那瓶,可是,儿子拿了没有开盖的一瓶。趁他望着窗外,米维的儿子又走过去了。
米维听到儿子说:叔叔,他渴了,我给他喝纯净水。警察说:他不渴。
儿子很执拗,说:叔叔,他渴了。
米维用命令的口气,叫儿子回来。
可是,儿子那样子,似乎一定要“塞”出那瓶纯净水。
警察问那个人喝不喝,不料,那个人竟然点了点头。儿子立即把瓶子递给那个人,递到他没铐住的右手里。
杰斯来了兴趣,说:你那儿子脾气还真执拗,想送别人东西一定要送出。
米维说:我儿子主意大,小时候,骑自行车带他上街玩,他很拗,一定要去火车站看火车,我就顺着他。
米维告诉杰斯:儿子来劲了,给出一瓶,坐了一会,又坐不住了,拿走另一瓶,我也没在意,反正给出一瓶了。
米维的儿子又去那个人面前。警察问米维的儿子是不是认识那个犯人——准确的说法,是犯罪嫌疑人。儿子说不认识。
米维说:我那儿子可笑不可笑,又给那个人一瓶纯净水。
警察逗米维的儿子,说:已经给了一瓶,行了。
儿子说:他还会渴,留给他渴了喝。
米维强行要儿子坐在靠窗的座位,指责儿子,说:你知不知道,那个人是坏人,坏人对你可不留情呢。
米维给儿子买了份西瓜,是泡沫塑料碗盛的西瓜片。他看着儿子吃了,儿子好奇地张望列车外边的田野。
杰斯说:你知不知道你儿子为啥给那个人纯净水喝?
米维说他问了儿子,儿子回答:我喝水的时候,那个人眼睛一直在盯着我,盯着我的瓶子。
杰斯拍手,说:你儿子还挺细心,小孩的视角跟我们不一样。
米维说:可那个人是犯人,是坏人,我的儿子建立不起这个概念,好人坏人都分不清。
杰斯说:小孩的视角很单纯,你儿子的眼里,那个人是人,他还没开始把人分成好人坏人。
米维说:所以,我担心。
小孩玩耍的时候,忘了累,等到累了,就用睡眠来抵抗,排除乏累。列车驶入一个车站,警察押着那个人下车了。经过杰斯朋友的座位时他的儿子已依偎着他熟睡了。
米维说,那个罪犯突然停下来,看着米维和儿子,他没想到的是,那个人深深地向他和他的儿子鞠了个躬。他看见了那个人眼角湿湿的亮着泪光。
当然,这一切米维的儿子都不知道。当犯人下车的时候,儿子仍然安静地睡着。
在孩子心中的世界里,所有的一切都是晶莹剔透的,纯净无瑕的,他们会为了一株碧绿的小草而由衷惊叹,为一根柔软的羽毛而真心欢喜,为一颗剔透的玻璃球而开心,而对于一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更是怀着善意的好奇和友好,慷慨地付出自己全部的善良,而完全不去计较任何可能的回报。在孩子们的心灵世界里,没有污浊,没有黑暗,只有一片莹洁明亮。我们大人千万不要破坏那个美好的世界。
女儿的激励
女儿维亚8岁的时候,和大部分同龄孩子一样,每次她看到一个可爱的东西,总缠着妈妈给她买。当时,夫妻俩都很年轻,每天要为一家人的生计奔忙,所以,每次遇到这种情况,妈妈总是说:“对不起,宝贝,妈妈很想给你买,但是,妈妈买不起。”在被妈妈多次拒绝后,她不再问了。
一天,妈妈正在房间休息,维亚的姐姐突然叫她快点到厨房去,她说维亚正在偷父亲的钱包!妈妈震惊极了。
妈妈飞速跑到厨房,维亚的手在钱包里。妈妈不敢相信眼前的这一幕,失望、愤怒的情绪朝她袭来。自己火气正旺,可这时,维亚却哭得越来越凶,好像比妈妈受到的伤害还要大。
妈妈竭力让自己保持冷静,问维亚:“你怎么可以拿不属于你的东西呢?”她一边抽泣一边说:“妈妈,我很诚实,我没有拿走你的任何东西。”“那么你的手在你爸爸的钱包里面,不是拿爸爸的东西,是干什么?”维亚含着眼泪说:“你总是说你买不起我要的东西,我就把我这个月积攒的5美元放在你的钱包里,这样你就有钱了。”接着,莎娜跟妈妈说,她会攒下妈妈给她的零花钱,每个月往妈妈的钱包里存5美元,而且,她要坚持一年。说这些时,维亚露出了天真的笑容,看着她的笑脸,妈妈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甜蜜。
说完这些,维亚问妈妈:“这有没有帮助呢?妈妈,我的这个计划会让你微笑吗?我已经很久没有看到你微笑了。”
确实,多年来,为了生活,妈妈每天拼命工作,回到家,已经累到半死,疲倦的她实在是难以挤出一点笑容。妈妈努力眨着自己的眼睛,因为,泪水已经浸满眼眶,她必须控制自己的情绪。妈妈抱紧女儿维亚,真希望时间永远停在这一刻。
在以后将近十年左右的时间里,维亚总是背着她的妈妈“偷偷地”做一些事。实际上,这个孩子一直用行动激励着自己做一个好母亲,成为一名优秀的激励家——这也正是她最初的梦想。而现在,这位母亲的脸上天天挂着的笑容也一定是灿烂如花。
■原文:另一问题始终说服不了你,但为你的长久利益与未来的幸福不得不再和你咦叨。你历来厌恶物质,避而不谈;殊不知避而不谈并不解决问题,要不受物质之累,只有克服物质、控制物质,把收支情况让我们知道一个大概,帮你出主意妥善安排。唯有妥善安排才能不受物质奴役。凡不长于理财的人少有不吃银钱之苦的。我和你妈妈在这方面自问还有相当经验可给你作参考。你怕烦,不妨要弥拉在信中告诉我们。
■鲁迅是怎样教育孩子
大文学家鲁迅是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鲁迅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1927年10月,鲁迅与许广平在上海喜结良缘。1929年9月时生下一个儿子,此时鲁迅已年近半百。夫妇俩人为孩子起名,起了一个又一个,最后才决定叫“海婴”。
为什么要起这个名字呢?鲁迅说:“因为是在上海生的,是个婴儿。这名字读起来颇悦耳,字也通俗,却绝不会雷同。译成别国文字也简便,而且古时候的男人也有用婴字的。如果他长大后不喜欢这个名字的话,也可以改。横竖我自己也是另起名字的。这个暂时用用也还好。”
鲁迅对海婴倾注了全部的父爱。每天深夜12点至凌晨2点,他一定要轻轻上楼,察看海婴的睡眠情况。如果小家伙把棉被蹬了,就细心替他盖好。孩子睡足之后,他就逗孩子玩。孩子倦了,就把孩子抱在自己的手臂上,在房间里来回走动,哼着催眠曲,用轻柔动听的儿歌,把海婴送进梦乡。海婴病了,鲁迅更是彻夜守护。正如鲁迅的妻子许广平所说的:“他是尽了很大的力量,努力分担那可能范围里的为父之责的。”
在家庭教育上,他是一位平易近人并懂得循循善诱的人。鲁迅不仅喜爱孩子,而且理解孩子,重视孩子教育。他曾经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中这样写道:“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扛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亮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地度日,合理地做人。”
鲁迅把儿童看做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希望,竭力反对两种因袭的错误教育方法:一种是粗暴压服的方法,对儿童非打即骂,使得儿童从小唯唯诺诺,低声下气,思想愚钝,目光呆滞,父母却美其名曰“听话”,自以为是教育的成功,其实这类孩子长大以后,“如暂出樊笼的小禽,他决不会飞鸣,也不会跳跃。”另一种是娇生惯养的方法,任其跋扈,放任不管,使儿童在家里成了“小霸王”要什么给什么,待到将来走到社会,“便如失了网的蜘蛛一般,立刻毫无能力。”
鲁迅在教育中提倡对儿童要了解他们的心灵世界,懂得他们的兴趣和喜好。他曾经说:“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