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行了三天三夜,曾国藩读了三天的《二十三史》,睡了三夜的好觉。当曾国藩回到家时,他的父亲曾竹亭见带去的衣箱里装满了书,却独独不见了衣服,心里十分不解。待他问明缘故以后,不仅没有责备曾国藩,反而高兴地鼓励他说:“你用借的钱和当衣服的钱买书,是一件很好的事情,我会帮你把这笔欠款还清的。我只希望你要细心地研读这套书,否则那笔钱也就算白费了。”
曾国藩牢牢记住了父亲的话,从此,他每天都是清晨起床,半夜休息,埋头攻读这套《二十三史》,几乎一年都没有出过家门。
后来,曾国藩进入了翰林院,在自订的十二条日课中,“读史”仍是其中的一条,规定“《二十三史》每日读十页,虽有事不间断”。并说读史间断即为“不孝”。
就这样,凭着“读史不间断”这股恒心,一部《二十三史》被曾国藩读得烂熟于胸,并由此养成了对古文和历史的爱好,为以后更为广泛地研究学术问题,总结历代统治者的经验教训,参与治理国家和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徐特立的读书方法
著名教育家、革命老人徐特立,读书从不贪多图快,而是注重实效。他认为,与其用读一本书的时间,马马虎虎地读十本书,不如用读十本书的时间,老老实实地去读一本书,把这本书读得字字分明,句句通透。
当年徐特立先生曾经刻苦攻读过《说文解字》。这部书是1800多年前东汉人许慎编写的,是我国有史以来第一部系统分析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典,共收有9000多个字,字体都是用篆籀古文写成的,阅读起来非常困难,字形读音都非常难记。但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文字学等学问,这又是一本不能不会的重要工具书。怎么办?掌握它。为了攻下这个难题,徐老给自己制定了一个学习计划,每天只学两个到三个字。他白天研究学习这两三个字,晚上睡觉时用右手食指在左手掌心里默写白天学过的字,直到熟练了再学下一个字。《说文》一书共有540个部首,他每天坚持读两个到三个字,就这样积少成多,花了几年的时间才把这本十分难啃的书读完了。
徐老很晚的时候才开始学习外文,他也是采用同样的方法。他给自己规定:每天学习一个生词,一个基本句型。这样,他一年就牢牢记下了365个基本句型。经过几年的努力,他用这种由少到多的学习方法,掌握了法文、德文和俄文等好几种外国语言。他说:“我读书的方法总是以‘定量’‘有恒’为主。不切实际地贪多,既不能理解又不能记忆。要理解,必须记忆基本的东西,必须‘经常’、‘量力’才成。”
徐特立先生主张读书应当由少到多,积少成多,循序渐进。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这也是他取得突出成就的原因。从他成功的学习经验中,我们应该受到许多有益的启发。
郎平成长故事
榜样是一种力量。“身残志不残”的“八十年代新雷锋”“当代保尔”张海迪自学完成了小学、中学和大学的学习,并学习针灸,在当地行医,为社会做出了很多贡献,不愧是人们的偶像;“体操王子”李宁从事体操运动十几年中,李宁获得的金牌多达106块;“铁榔头”郎平经过刻苦磨炼是“世界三大扣球手之一”。出色的高位拦网和落地开花的扣杀技术,让世人为之惊讶。他们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榜样,他们的精神时时刻刻地鼓舞着一代代青少年。
郎平出生于1960年12月10日,那是一个寒冷的冬日。由于自然灾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大家”与“小家”的经济条件都很差。襁褓时期的郎平,身体虚弱,母亲常用小米粥来为她补充营养,没有给过她特别的优待。对于这段生活,她的母亲坦然地认为:“那时的生活就是那样,没什么值得奇怪的。”母亲这种以平和的心态对待艰苦生活的思想,对郎平日后的成长影响颇深。
郎平的父亲是个体育迷,一有机会,他就带着女儿到住家附近的北京工人体育馆去看比赛。父亲对体育的酷爱,影响着郎平。在郎平少年时代的记忆里,排球给她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随着岁月的改变,郎平的个头儿越长越高了。站在同龄人当中,她犹如“鹤立鸡群”,非常突出。
1973年4月里的一个周末,这是郎平值得记忆的一个日子。北京工人体育场业余体校排球班的老师来学校挑选队员了。已升入小学六年级的郎平,因身高而被选中去参加测试,这消息使她的心头掠过一阵喜悦。
星期天,风和日丽。郎平和几个同学结伴来到了体校,这里聚集了许多前来测试的学生。实测内容有弹跳摸球、速跑等项目。郎平真希望自己能够测试合格,这对她来说将是一件多么快活的事情啊!经过严格的测试和选拔,身高1?郾69米的郎平果然榜上有名。
从这一天起,排球闯进了她的生活,与她结下了不解之缘。
排球班的训练从6月份开始,一直练到了骄阳似火的8月份。起初,训练的内容还让人感到比较轻松,可后来,难度随之加大起来。在与排球最初接触的日子里,郎平经受了体质与意志的考验。一些队员产生了畏难情绪,甚至败下阵来。
特别是当初与郎平一块参加训练的同班同学小陈,也已偃旗息鼓不练了。她对郎平说:“虽说咱俩在学校里都酷爱体育,可这么大运动量的训练,我可从没经历过。我父母可不愿意让我受这份罪,每天累得什么似的,他们可心疼了。”
在以后的时间里,郎平都是独自一人去体校。枯燥、乏味、艰苦的训练,也曾使她产生过动摇,可每当此时,父母就叮嘱她:“平平,吃点苦算什么,你既然喜欢打排球,就不能半途而废。”
郎平始终不忘父母的鼓励,顽强地坚持下来了,并且凭着自身良好的条件和素质,凭着突飞猛进的球技,从短训班到了长训班,成了北京工人体育场业余体校排球班的一名正式队员。
无论怎样练,她都从无怨言。郎平脚上的鞋几乎是一个月穿破一双。同学们常开玩笑说:“郎平,你的球鞋又露脚指头了。”她从不介意,就连时常穿姐姐淘汰下的衣服,她也觉得无所谓。她不在乎别人怎样评论自己的衣着,只在乎能不能打好球。
郎平性格上的淳朴、坚毅和执著越来越鲜明地表现出来,她迈向成功的步子也越来越坚实了。
在这一年的秋季,郎平被选进了北京市第二体育运动学校,成了排球培训班的专业队员。
北京市第二体育运动学校是专门为高一级体育专业队培养和输送人才的学校。在二体校,郎平出色地完成了基础训练的重要课程。在身体恢复正常、技术日趋娴熟的同时,她的性格也更加开朗,意志也更加坚强,思想也更加成熟了。
处在豆蔻年华的郎平,凭着自己始终不渝的韧劲儿,经过顽强的努力,终于成了群芳之冠,进入了她日思夜想的北京队。
从此,她向着顶峰开始了新的攀登。
1978年,郎平参加全国排球甲级队联赛,崭露头角,被袁伟民教练看中,进了国家队。经过刻苦磨炼,她成为“世界三大扣球手之一”。出色的高位拦网和落地开花的扣杀技术,让世人为之惊讶。
所有的成功都奠基于顽强的意志,它是一种力量,它帮助我们树立目标,开展行动,克服困难,最终实现目标。意志是可塑的,像郎平他们一样,在艰苦的环境中,从小就练就坚强的意志品质,将一生受益。
■原文:农果力耕,虽有饥馑,比有丰年;商果积货,虽有雍滞,必有通时;士果能精其业,安见其终不得科名哉?即终不得科名,又岂无他途可以求食者哉?然则特患业之不精耳。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曰专而已矣。
译文:农夫如果努力耕种,虽然会有饥荒,但一定有丰年。商人如果积蓄了货物,虽然会有积压,但一定有畅销的时候。读书人如果精于学业,那怎么会得不到科名呢?就算得不到科名,又怎见得不会有其他谋生的途径呢?因此说,只怕业不精了。要求业精,没有别的办法,只有专一。
■因为关注所以专注
专注透露着一种虔诚。对于他所钟情的东西有一份发自内心的兴趣,外界许多事情可以忽略,而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专心使人变得执著。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专心的人从不主动放弃成功的机会,他会坚持到底。
勒韦就是这样一个专心的人。勒韦1873年出生于德国法兰克福的一个犹太人家庭。从小喜欢艺术,绘画和音乐都有一定的水平。但他的父母是犹太人,他们对犹太人深受各种歧视和迫害心有余悸,不断敦促儿子不要学习和从事那些涉及意识形态的行业,要他专攻一门科学技术。他们认为,学好数理化,可以走遍天下都不怕。
在父母的教育下,勒韦进入大学学习时,放弃了自己原来的爱好和专长,进入斯特拉斯堡大学医学院学习。
勒韦是一位勤奋志坚的学生,他不怕从头学起,他相信专注于一件事必定会成功。他带着这一心态,很快进入了角色,他专心致志于医学课程的学习。心态是行动的推进器,他在医学院攻读时,被导师的学识和专心钻研精神所吸引。这位导师叫淄宁教授,是著名的内科医生。勒韦在这位教授的指导下,学业进展很快,并深深体会到医学也大有施展才华的天地。
勒韦从医学院毕业后,他先后在欧洲及美国一些大学从事医学专业研究,在药理学方面取得较大进展。由于他在学术上的成就,奥地利的格拉茨大学于1921年聘请他为药理教授,专门从事教学和研究。在那里他开始了神经学的研究,通过青蛙迷走神经的试验,第一次证明了某些神经合成的化学物质可将刺激从一个神经细胞传至另一个细胞,又可将刺激从神经元传到应答器官。他把这种化学物质称为乙醚胆碱。1929年他又从动物组织分离出该物质。
勒韦对化学传递的研究成果是一个前人未有的突破,对药理及医学上作出了重大贡献,因此,1936年他与戴尔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
勒韦是犹太人,尽管他是杰出的教授和医学家,但也如其他犹太人一样,在德国遭受了纳粹的迫害,当局把他逮捕,并没收了他的全部财产,被取消了德国籍。后来,他逃脱了纳粹的监察,辗转到了美国,并加入了美国籍,受聘于纽约大学医学院,开始了对糖尿病、肾上腺素的专门研究。勒韦对每一项新的科研,都能专注于一。不久,他这几个项目都获得新的突破,特别是设计出检测胰脏疾病的勒韦氏检验法,对人类医学又作出了重大贡献。
专心于手头的事,就是效率和成功的保证。一个人只要全身心地投入去做一件事,就永远不会感到疲倦。为了保证你的效率,必须学会如何拒绝那些耗尽你精力的活动和事情,不要超前,不要落后,准确把握现在,融入现在,不要一味痴想未来。一次只专注于一件事,成功就是你的。
把你的心专注在一个地方
一个人独处的时间长了,难免胡思乱想,心里总是空空荡荡的,不知该做些什么。这时。我们也许会想看点书充实一下,不让自己那么浮躁,可是又没有兴致,也没有心情享受生活。听到别人不停地讲述自己的精彩经历,也羡慕,可就是找不到缘由,心情很烦。类似的情况可能每个人都遇到过。这一切都源于我们不能专注,不能心无杂念地去对待周围的一切,总是在杂念中使自己烦恼,使自己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每―件事情,从而屡屡失败。
《塔木德》中写道:“得到太多,必有所失。”“把你的心(思想)专注在一个地方。”
一个人找到智者德博拉,他看到德博拉正在树上摘苹果。
“尊敬的德博拉,我有一个问题要问你。”这个人在树下喊到。
“我现在不能下树回答你的问题,因为我今天受雇于这里的庄园主,我的时间是属于他的。”德博拉因为在树上说了拒绝回答问题的一句话,影响了摘苹果,收工之后主动向庄园主提出扣下一点工钱。
等到自己的工作全部完成后,德博拉才开始专心询问那个人的问题,并用心地回答和帮助他。
成功者往往会专心致志在手边的工作上。他们会一直做到工作完成为止。他们一次只专心做一件或两件事,不会漫无边际地做事。那些喜欢吹牛的人,不断讲出一些构想或商机,把方向作用过度夸大,最后导致无效率可言。有效率者就会有前景,也能专注在有助于达成前景的活动上。
毫无疑问,专心致志是保持高效率的一个必要条件,人的生命有长有短,有人长命百岁,有人青壮之时夭折,但不管怎样,每个人都有其宝贵的一生。
当然,人各有志,聪明人能够专注于一次干一件事,直到成功,你是那个聪明人吗?
欧洲的陶瓷之父
做事有明确的目标,不仅会帮助人们培养出能够迅速做出决定的习惯,还会帮助自己把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在一项工作上,直到完成了这项工作为止。成功的人往往都是首先确定一个明确的目标,并集中精力,专心致志地朝这个目标努力的人。
1828年,18岁的伯纳德·帕里希离开了法国南部的家乡。按他自己的说法,那时候他“一本书也没有,只有天空和土地为伴,因为它们对谁都不会拒绝”。当时他只是一个不起眼的玻璃画师,然而,他内心却怀着满腔的艺术热情。
一次,他偶然看到了一只精美的意大利杯子,完全被它迷住了,这样,他过去的生活完全被打乱了。从这时候起,他内心完全被另一种激情占据了——他决心要发现瓷釉的奥秘,看看它为什么能赋予杯子那样的光泽。此后,他经年累月地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对瓷釉各种成分的研究中。他自己动手制造熔炉,但第一次以失败告终。后来,他又造了第二个。这一次虽然成功了,然而这只炉子既耗燃料,又耗时间,让他几乎耗尽了财产。最后因为买不起燃料,他无奈只能用普通火炉。失败对他已经是家常便饭,然而每次他在哪里失败就从哪里重新开始。最终,在经历无数次的失败之后,他烧出了色彩非常美丽的瓷釉。为了改进自己的发明,帕里希用自己的双手把砖头一块一块垒了起来,建了一个玻璃炉。
终于,到了决定试验成败的时候了,他连续高温加热了六天。可是,出乎意料的是,瓷釉并没有熔化。但他当时已经身无分文了,只好通过向别人借贷又买来陶罐和木材,并且想方设法找到了更好的助熔剂。准备就绪之后,他又重新生火,然而,直到燃料耗光也没有任何结果。他跑到花园里,把篱笆上的木栅栏拆下来充柴火,但仍然没有效果,然后是他的家具,但仍然没有起作用。最后,他把餐具室的架子都一并砍碎扔进火里,奇迹终于发生了:熊熊的火焰一下子把瓷釉熔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