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山西军阀阎锡山联合冯玉祥、李宗仁、张发奎发起了反蒋斗争,史称“中原大战”,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这场战争无疑是一场浩劫,战火历时七月,动用兵力110多万,军费达到了五亿多,死伤人数达到了三十多万,战火波及到了二十多省。残酷的战争对于政客来说,无非是生意场一般的得失,可对于小人物来说,那是灭顶般的灾难。
当时的山西,军政大权由阎锡山一手把持,为了军队,为了地盘的阎老西儿,一改往日扣扣索索的毛病,大大方方的派兵参战去了。在开赴战场的晋绥军第一军孙楚部的一个青年,特别的显眼。那时的中国士兵,大多数比较矮,这个后生足足的比别人高出了一头半。
这孩子名叫关云鹏,山西运城人。跟那时很多孩子一样,他也是个苦命的人,刚一生下来,就被父母抛弃在了大集上,要不是他的养父,估计他早就饿死街头了。他养父名叫关义,家里大多数都是文化人,家底厚实。唯独关义不一样,从小就跟着一个村里的老人习武,崇拜关公,讲究义气。他还记得,被父亲领回来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去拜关公庙。
就是因为不喜欢读书,关义受到了家里兄弟的排挤,平时就对他不冷不热的,几个嫂嫂进来之后就更厉害了。平常吃饭的时候,一大家的人围着桌子吃,大哥就授意大嫂把关义的饭盛了,放在门口的碾盘上。搁一般人,早就炸了,这关义,不温不火的,啥也不说,把饭吃了,就练他的武术去了。在他练武术的当口,兄弟们该教书的教书,该读书的读书,大夏天的,也就他一个人在外面,都痴了。路过的老人看看他,笑一笑:“呆子。”他也不啃气,笑一笑。
就是这不声不响的人,有的时候倒是能干出点有响动的事情。一次赶大集的时候,关一看一群人在耍杂耍,就进去看了,别人看看热闹就走,他不是,他在那儿看了半天,到太阳下山要收摊了,他还痴痴的呆在那儿,直到人家收拾干净了,拉着大马车走了,他才离开。
正在他迈腿的那个空当儿,觉得有人拽了他一把,低下头一看,是个五六岁的的小男孩,都冬天了,这孩子身上还是单衣单裤。拽着胳膊问他
“孩子,你怎么一个人在这里呢?家里大人呢?”
那孩子指着已经看不见的马车说:“他们已经走了,我求他们带我走,他们把我推开了。”
关义看着他看了会儿,走了,过一会儿,又回来了。手里多了一只烧鸡,还有一身冬天的衣服。找地儿帮孩子把衣服换了,把烧鸡塞给他,转身要走,这小孩扔掉烧鸡就抓住了他的裤腿
“叔叔,你是个好人,那把我带走吧,我一个人呆在外面,会冻死、饿死的,求你了叔叔。”关义看着他,叹口气,家里自己那个样,自己是大人,受得了,可这孩子去了就会被赶出来,就是见鬼了他们同意这孩子留下,可也不会有他的好日子过的。既然过不好,还不如让他在外面流浪。
关义站在小孩的面前,犹犹豫豫的半个钟头,咬咬牙,扭过身去,扇了自己一巴掌,走了。才没走两步,这孩子又把他拽住了,关义没回头,继续向前走,把这孩子松开了。松开了,再拽住,松开了,再拽住,来回几趟,关义假模假式的要出路数打他,虽不是真的要跟这小孩过招,可这小孩竟然接了他五六招。
看着这小孩,关义忍不住了。想想自己,从记事的时候开始,就跟师傅学武。因为这个,从小就挨家里兄弟的白眼,看上去他有父有母用兄弟,不过,自从母亲病逝以后,从心理上,他就成了一个真正的孤儿。也是因为这个,让关义留了第三次泪。这么多年,关义只哭过两次,一次是母亲去世,一次是师傅去世,今天是第三次,因为这孩子,也因为自己。
刚一回到家,父亲在院里的石桌子旁边坐着,看到他领着一个小孩儿进来,就吼他
“你给我过来,说,这一天跑哪儿去了,这老大会儿也不回来,你大哥的纸笔都用光了,找你去买,人影都不见了。还有,这个娃娃儿怎么回事?”
“大哥没得用了,你叫我干甚了么,那他自己么长着腿啊?”
“你说你整天不干正事,还跟我讲道理了,你整天干那些乱七八糟的事情有什么意思?对了,你别给俄打岔,说清楚了,这个娃娃是咋回事吗?”
“不行,坚决不行,这还不知道是哪里来的娃娃儿,你就敢领回来了,反正是不行啊。”这个时候,屋里面的几个嫂嫂听见了,也出来了,附和老爷子的话:“爹说得对着咧,不行啊,这个娃娃儿还不知道是干什嘛的咧,就把他领回家来了,不行。”
关义一看这架势,还是先退一步再说,跟他爹商量:’爹啊,这今天都这么晚了,你总不能让这孩子住在外面吧。你们读书人不是讲究个仁吗?“
“行,今天留他一天,明天你把这娃儿送走。”“那他住哪儿?”“还能z住哪儿,人是你领进来的,今天你就跟他个挤个挤吧,他那嘛小,碍不着你的事。”
第二天一大早,天还没亮透,关义翻身的时候,不对啊,这小孩哪里去了?赶忙穿起衣服就起,出门一看,爹已经在院子里了,开口就问
“计划啥时候把那娃娃儿送走,抓紧点,不要让你哥哥们说你。”
“送什么送,这孩子我一睁眼就没影儿了
“真的,他自己走了,你不会是把这个孩子藏在哪儿了吧?“
”我就是藏了,你总有看见的时候吧,我何苦呢。“
正说话的当口,这孩子回来了,背上背着一大捆的柴,手里攥着一把镰刀,老爷子看了看这小孩子,那么重的柴火背在背上,腰都没弯了多少。拽过关义去对他说:”这小子不错,还是让他留下吧。“
关一看他一眼,试探他爹:‘爹,你说的是真的啊?还是说笑话呢?”
”读书人是讲信用的,晋商那么长时间,靠的也是信誉。“
虽说关义知道老爷子想的什么,可现在也没其他的办法,至少这孩子有了老爷子的认可,不会受欺负。
那边,老爷子把这孩子叫过去,问他还会干什么?这小子也不含糊,打水,打柴,理田什么的都会,老爷子脸上都笑开花了。嫂子们一听老爷子要留下这孩子,都急了
”爹,你昨天不是说让小弟把这个娃娃儿送走吗?今天怎么又变卦了。“
”我改主意了不可以吗?行了,谁都不要说了,就这么定了。“
老爷子在方圆百里,都很有威望,说话也很有分量,老爷子一发话,她们不啃声了。
这娃娃儿留在了关家,关义看着他,笑了,发自内心的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