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游戏
目的:比较大小。
材料:一个大瓶,一个小瓶,一个大盒,一个小盒,一个大勺,一个小勺,等等。
玩法:
(1)给孩子同一种大小不同的两个物品,分辨哪个大,哪个小。把大的放一边,小的放另一边。
(2)把几种物品混在一起,挑出大的放在一边。
(3)把所有物品按大小排成一列。
少了什么
明明刚刚洗过脸,他在找什么?
目的:锻炼想象力。
学儿歌
五指歌
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没打到,打到小老鼠。
老鼠有几个?让我数一数。数去又数来,一二三四五。
数数
山上一只虎,林中一只鹿,路边一头猪,草里一只兔,还有一只鼠,数一数,一、二、三、四、五,虎、鹿、猪、兔、鼠。
讲故事
猴子捞月亮
有个小猴子在井旁边玩。
它往井里头一伸脖子,看见里头有个月亮,就大叫起来:“糟啦、糟啦!月亮掉到井里头啦!”
大猴子跑过来一看,也叫起来:“糟啦!糟啦!月亮掉在井里头啦!”
老猴子跑过来了,后边跟着一群猴子。它们一看,也都叫起来:“月亮真的掉在井里头啦!快把它捞出来!”
井旁边有棵大槐树。老猴子倒挂在大槐树上,它拉住大猴子的脚。大猴子也倒挂着,它拉住另一个猴子的脚。这样,一个连一个地接起来,一直接到井里头,小猴子挂在最下边。
小猴子伸手去捞月亮,捞了半天捞不着。
它们觉得很累,都说:
“挂不住啦!挂不住啦!”
老猴子一抬头,看见月亮还在天上,就说:“不用捞啦!”月亮在天上呢!“
幼儿怎样学说话
(1)对语音的掌握
孩子在幼儿期则开始重视语音,有意识地控制自己说话声音,对别人的语音也感兴趣,有时故意模仿错误发音和口吃。
但怕别人学自己的错误语音。因此,成人应认真指导,以自己的正确语音影响幼儿,最好多听标准的录音磁带,同时也要注意巧妙地纠正错误发音。
幼儿掌握语言的特点是:元音容易,辅音难。不会发音方法,不会运用发音器官的某些部位。如常把哥哥说成”得得“,这是因为不会发舌根音g,而以舌尖音d代替。又如常把老师说成”脑西“、”老基“,是因为不会发舌尖后位的zh、ch、sh等音,而用舌尖前位音z、c、s或舌面音j、q、x等音代替。
在各地又受方言音影响,特别受身边的父母、保教人员语音影响最大。他们常以这些人的语音为标准。
因此,在讲故事时,父母要使用普通话。
(2)对词汇的掌握
孩子在良好语言环境和优越的教育条件影响下,词汇的数量迅速增加,3岁可掌握800~1000,4岁可达1600~2000,5岁就会2000-3000,6岁则能掌握4000多。由于教育条件的差异,孩子掌握词汇量的差异也很大,有些则水平很低。对词义的理解逐渐丰富和深化,如,两岁以前说”花“,只指他见到的那盆花,”树“只指他认识过的树。幼儿期,随着经验的积累,词义逐渐深化。如水,懂得能喝,会流,没有颜色,也没味。五六岁就懂得水有浮力,在水上行大船、货轮。水能变成冰,还能变成气。幼儿对词的理解深度与教育水平成正比,教育条件差的孩子们不会自己去掌握这样丰富的内容。
但幼儿对多义词和转义词还很难理解。在不理解时,常出现一些消极词汇代替。在看画书感到没有趣味时,说”这书不意思,不好意思。“把没关系说成”不关系“.这些自造词语,常惹周围人发笑,使意思的表达造成误解。因此,家长要努力发展幼儿的”积极词汇“,使他们在理解基础上去广泛运用。
克服和纠正”自造词汇“,使幼儿的语言清楚而流畅。
到幼儿后期,对那些概括性、抽象性的词不断增加。说起话来好像个小大人,什么都会。比如,2~3岁的孩子能将大苹果、大梨、香蕉……都叫”水果“.在认识茶杯、茶壶、茶盘基础上,知道这都是”茶具“.4~5岁的孩子可用更多的形容词,说起话来有声有色。”一条金光闪闪的大金鱼,快乐地游来游去……“”我妈妈笑了,爸爸笑了,我也笑了,我们全家非常高兴。“接待人物时,会使用礼貌用语:”对不起“、”没关系“、”不客气“.
(3)对语法的掌握
幼儿期,开始掌握主谓结构和动宾结构。如”我还想“,”我给他穿上鞋了“,”他吃完饭了。“他们可以运用合乎语法规则的简单句子。但他们因对因果关系不理解,有些句子还常常出现语法错误。如,我把天都睡亮了。桌子踩了我的脚。有说不清道不明时,还要用手势比比画画来帮助表达。
在反映事物问关系时,出现了大量的问句。幼儿时期非常好问,这些问题中很多涉及到因果关系,也有关系到事物内在联系。如,鸟儿为什么会飞?我怎么飞不起来?金鱼睡觉为什么不闭眼睛?冬天为什么要下雪?夏天为什么要下雨?彩虹是用什么做的?在反映逻辑关系的语句里,常常出现概念错误。
如,我看见了一个黑色的小白兔。
(4)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①对话能力:在正确教育下,他们能够准确回答问题,提出请求或进行商议。
在游戏中,角色之间协调地对话。”医生“问”患者“:你怎么了?抱着孩子的”妈妈“说:他咳嗽,可厉害了。”医生“说:呀!发烧了,感冒,快打一针吧。
在集体活动中,孩子们为了协调一致地学习、劳动、游戏、生活,彼此之间热切地交谈,使对话能力发展很快。
②独自言语:在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要求幼儿有独立主动观察能力,独立表达思想感情的能力。如要求幼儿看图说话、复述故事、编故事结尾……训练孩子清楚地、连贯地自然而大胆地、比较生动地进行描述或叙述。
一般看来。三四岁的孩子,喜欢说,但说不完整,断断续续的半句话,还不能明确地表达事物间的关系,只能说一些片断。四五岁多数说话较连贯、较完整地叙述一件事情,说明一件事物与另一件事物间的联系。过程间的联系。连贯性言语表达能力和独白,有助于促进逻辑思维的发展和独立能力的增强。
(5)内部言语的产生和发展
内部言语是一种不出声音的特殊形式的言语,是给自己用的,与思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它比口头言语简略,但不完整。内部言语的发展,是心理发展的新水平,可抑制幼儿的行为,调节自己的行动。
内部言语最初的表现是自言自语。在游戏中,孩子们常自言自语,在画画时也容易边画边说。喜欢用语言帮助表达作品内容。当想出解决办法用自言自语增强自信心。他们的自言自语,既有调节、指导自己行为的作用,也有计划自己行动的作用。
总之,幼儿时期是口头言语表达能力发展最佳期,掌握他们言语发展特点,更有效地培养口头言语表达能力。
孩子性急
每天早晨,去幼儿园之前,妈妈总是这样催促丫丫快点穿衣服做准备。
这样,孩子受到影响,在幼儿园里丫丫有时会对小朋友们不断地催促。
在幼儿园里大家都说丫丫是个急性子,可是在家里,母亲却认为她是个慢性子。
丫丫自己怎么想呢?当母亲催促她的时候,她觉得自己动作不麻利。尽管心里着急,想要快点穿,可是手脚不听使唤,因此,她自己也对自己感到不耐烦了。
于是,在幼儿园里看到别的孩子动作缓慢时,很自然地,自己的情绪便焦急起来,产生急不可待的心情。丫丫急性子,追其根源,多半是她母亲对她的态度和行动引起的。
每天每日,她都听着连珠炮似的”快,快“的催促声,实在受不了。于是,催一声,动一下,在她心里造成了”反感“,效果反而不好。
尤其麻烦的是,不知什么时候,不知不觉地,母亲的急躁情绪传染了她,她也学会了用急躁态度对待别人。这是人际关系里,被称做”模仿“的”社会性学习“的复现。
母亲们应做好精神准备,要耐心等待孩子的逐渐成长,不可操之过急。
不要用大人的眼光看孩子的创作
当父亲看到孩子涂抹的画时,不觉说了一句:”这是什么呀?“孩子会委屈地想:”我好不容易画的大海,爸爸怎么看不出来呢?“
孩子有独特的想象力,他把想象融进了他的创作。大人不要用欣赏成人艺术的眼光看孩子的作品。大人与孩子的逻辑也不同。
用大人的逻辑去评论幼儿的作品,幼儿是听不懂的。孩子希望家长能够欣赏自己创作的作品。因此,最好的辅导方法是善于诱导和激起孩子的创作热情和表现能力。
如果遇到莫名其妙的作品时,首先要了解孩子的创作意图,例如问他:”你画的这个是什么呀?“听了孩子的说明之后,再把自己的领会反馈给孩子,以理解的态度说:”哦,这是一头大象呀!怪不得它的鼻子是那么长,那么大呢。“以这份作品为对象,爸爸和孩子可以就大象问题展开漫谈。这是最有意义的教育方法。
依赖性强的孩子
幼儿园的老师说:”小朋友们,玩沙子的游戏到此结束。
大家到自来水龙头前去洗手吧,老师一声令下,儿童们争先恐后地涌向自来水管。当好多孩子都洗完了手时,豆豆还蹲在水龙头下边。
原来豆豆正在那儿等待着,看谁来给他拧开水龙头。
豆豆在家里,总是有人给他拧开和关上水龙头,再给他洗好手,擦干。因此,他在幼儿园也理所当然地期待着有人给他这样做。在家里,只要谁发现了他的等待,就马上来帮忙。裤子、毛衣、袜子、帽子等穿戴都是等别人来帮忙。所以养成了他这种期待和依赖的心理状态。尽管别的孩子都争先恐后地涌向自来水龙头,他却是个旁观者,根本不想“自己也这样去做”.他不想主动地自动手。他认为,即使自己不主动地动手去做,周围也总会有人来帮忙的。
孩子有等待心理,是由于家长教子无方所致,是幼儿教育的大失败。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父母要有等待的耐性。过多的照料,过多的帮忙,都是对孩子娇生惯养。这样一来,孩子养成了依赖性。
的确,父母处理家务事效率高。当孩子还没有注意到之前,他们已经注意到了;当孩子还没有做之前,他们已抢先动手做完了。
教育孩子,家长必须有“等待的耐性”.儿童的学习、发育,是循序渐进的,这需要时间。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这一自然规律。
练习发音
孩子如果发sh、s的音困难,妈妈可教他说以下绕口令。
登山
三月三,小三去登山。
上山又下山,下山又上山。
登了三次山,跑了三里三。
出了一身汗,湿了三件衫。
小三上山大声喊:“离天只有三尺三!”
教孩子学“长”、“短”、“大”、“小”
教孩子比较大小、长短,可选两个大小不同的苹果,也可用橘子、球、瓶子等,都可比大小。选两支不同长度的笔,两把不同长的尺子,都可比长短。在生活中随处可教他的练习,大床比小床长,大汽车比小汽车长,汽车比火车短等。
学数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