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妃”在乾隆五十三年乾隆(1788年)五十四岁时因病去世。这一点在今天的清史学界已成定论。但关于容妃墓的地点,却有不同的说法。
一为喀什噶尔(今新疆喀什)。这座墓在新疆人眼中,与其说是“香妃”墓,倒不如叫它“阿巴克霍加麻扎”更为准确。阿巴克霍加麻扎是综合维吾尔族建筑与园林艺术于一体的艺术综合体。整个建筑群占地七十亩,门口及围墙外是一片挺拔的白杨树,进大门后便是一座座奇特的小花园,种有色彩绚丽的八瓣梅、大丽花等奇花异卉,还有当地的特产菩提子。每当初秋,菩提子硕果累累,呈翠绿色,仿佛是一串串翡翠,令人馋涎欲滴。麻扎的阿巴克霍加墓主建筑物高二十六米,底三十五米,宽三十米,墙由绿色的琉璃贴砌而成,巍峨宏伟,金碧辉煌。优美而神秘的环境更加渲染了“香妃”之迷带给人们的无穷诱惑。据史料记载,阿巴克霍加麻扎始建于公元1640年至1927年,时间跨度达三个世纪之久。阿巴克霍加麻扎包括大礼堂、教经堂、客厅、水池等,是一座很有艺术特色的建筑群。墓内埋藏着伊斯兰大传教者阿巴克霍加和他父亲阿去默罕德玉树甫等五代霍加,计七十二人。据讲,这里的麻扎几乎为清一色的男性,惟一的女性便是阿巴克霍加的重侄孙女伊帕尔罕,也就是人们熟知的“香妃”。乾隆皇帝备受“香妃”情感的牵挂,“香妃”去世不久便派出一百二十四人,抬着“香妃”的灵柩从京城出发,沿长安、兰州、古丝绸之路出玉门关,历时三年半的时间终于走到了“香妃”的出生地喀什,将她埋葬在阿巴克霍加麻扎里。这就是如今的“香妃”墓。
一为河北遵化县东陵。史书上说,“香妃”去世以后,乾隆帝悲痛欲绝,特下诏书将他的这位爱妃隆重地安葬在距北京东面一百二十五公里河北遵化县的清东陵中。在那里,清代的顺治、康熙、乾隆和他们的后妃们都长眠于此。那是一个面积很大的皇家陵寝地,风水独好,现在已成为中外游客向往的旅游胜地。前面已经交代明白,这种说法有民国初年原清代皇宫委派的守陵人的识别为证。
1979年东陵容妃墓出土,史学家根据种种资料,推翻了各种“香妃”的传说,认为“香妃”就是容妃。墓的地宫内由一道石门,四道石券组成,一具红漆棺木停放在宝床之上,棺侧被砍开一个大洞,棺内已空空无物。在杉木红漆棺头,有金漆的伊斯兰文的《古兰经》,可辨的文字为:“以真主的名义……”棺外西侧,于泥水中发现一具头骨、一条长九十三公分的花白发辫,上面结有红色的头绳。西北角的棺木下压着一些绣花、缂丝袍褂的残片,还有几件织成的袍料。一条黄色八宝花绫织成的“哈达”最为引人注目,它与北京白塔寺的塔腹内所出的乾隆年间的哈达很相近,上面所织的文字,也类似“吉祥颂”。其他各色如意、荷包、珍珠、宝石、猫眼石、钻石等饰物零星散见;另有几颗牙齿和指甲。由这些墓中遗物可以推断:
(一)清代帝、后、妃的棺椁上,大多是镌刻藏文佛经,用以超度亡灵;惟独容妃棺木上是《古兰经》,这是死者生前的信仰及民族所属的证物。(二)墓中所出的花白发辫,证明了死者年龄。花白发辫与档案所载容妃年龄五十五岁相吻合。(三)墓中所出的头骨,显示出维吾尔族女性特征,其骨缝密合程度及牙齿磨损状况,也证实了容妃的卒年是五十五岁左右。(四)墓中所出的织物上织有“江宁织造臣成善”、“苏州织造臣四德”等字样,据文献记载,江宁织造臣成善正是乾隆五十年任职的织造官,苏州织造臣四德在乾隆四十五年至四十七年时任杭州织造,四十九年始调任苏州任职。清宫档案《绣杏黄缎净八团金龙袍一件料工银两清册》中载有容妃生前曾在苏州选用了一批织物,正是四德任职时所织造。这些织物及织物上织有的织造官姓名,旁证了容妃生活的年代。
大量史实和物证表明,容妃就是传说中附会的“香妃”,是乾隆帝四十一位后妃中惟一的一位维吾尔族女子。她既不是叛乱头目霍集占的妃子,也没被皇太后赐死。最奇怪的一点是从所有出土的文物中,以及有关她身世的记载里,都未曾找到她身上曾带有香味,以及有关“香妃”之说的痕迹。一个传说中如此神秘的女子竟是一个平凡的宫妃,真让人不可接受。
我们探究一个独属于容妃自已的名字,弄清她的血脉渊源,也是为了探究这样一种可能性:会不会容妃之外另有一个回族妇女与乾隆有过瓜葛?譬如说被镇压下去的反清宗教首领的妻子,虽被献入宫,却终未成帝妃,却实实在在是回族王妃?有没有可能喀什“香妃”与容妃无涉,里面所葬的虽不是异体生香的“香妃”,却实实在在是有“香妃”名号的“香妃”?而后人则把这个“香妃”与容妃混成了一人?正是许许多多像“香妃”这样没有对中国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女人,更加让历史犹如一座迷宫,充满了幻觉和玄奥。